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卫星高度计数据确定南海长周期分潮及季节环流 被引量:1
1
作者 暴景阳 赵进平 +1 位作者 张杰 许军 《海洋测绘》 2009年第3期74-78,共5页
应用1993~2002年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数据,经沿迹潮汐调和分析方法,提取Sa分潮调和常数。由调和常数内插得到南海及邻近海域分潮波模型。根据潮汐模型计算了各季节平均海面距平并进而计算了平均季节环流,初步分析了海面高... 应用1993~2002年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数据,经沿迹潮汐调和分析方法,提取Sa分潮调和常数。由调和常数内插得到南海及邻近海域分潮波模型。根据潮汐模型计算了各季节平均海面距平并进而计算了平均季节环流,初步分析了海面高变化和季节环流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高度计数据 长周期分潮 南海 季节环流
下载PDF
基于实测数据的全球波候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石永芳 杨永增 尹训强 《海岸工程》 2012年第4期1-8,共8页
利用近20a(1993—2011年)卫星高度计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年平均海浪的空间特征及海浪的多年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海浪的大值分布路径与风场的大值分布有明显的一致性,风场是影响海浪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海浪在北太平洋有明显的减小趋势... 利用近20a(1993—2011年)卫星高度计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年平均海浪的空间特征及海浪的多年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海浪的大值分布路径与风场的大值分布有明显的一致性,风场是影响海浪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海浪在北太平洋有明显的减小趋势;在东北大西洋有弱的减小趋势,与此相反,西北大西洋的海浪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海浪在印度洋、大西洋的低纬度区域及太平洋东岸的低纬度区域有弱的增加趋势;在30°S~45°S的南太平洋区域增加趋势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高度计数据 有效波高 波候
下载PDF
吕宋海峡附近中尺度涡特征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林宏阳 胡建宇 郑全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199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a融合海面高度距平数据,追踪吕宋海峡附近海域(18°~23°N,116°~126°E)中尺度涡的移动轨迹,结果表明:时间分辨率为7d的卫星高度计资料难以观测到中尺度涡从西北太平洋通过吕宋海峡传进... 采用199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a融合海面高度距平数据,追踪吕宋海峡附近海域(18°~23°N,116°~126°E)中尺度涡的移动轨迹,结果表明:时间分辨率为7d的卫星高度计资料难以观测到中尺度涡从西北太平洋通过吕宋海峡传进南海的过程,但对1994年吕宋海峡中部观测到的一个气旋涡及其附近中尺度涡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可见,西北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会与吕宋海峡内部海面高度耦合后向南海传播。海面高度距平数据的时间-经度图表明,西北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信号在西传至吕宋海峡附近(121°~122°E)时出现信号不连续。对21°N,116°~140°E断面的海面高度距平数据按周期分别为1~3月、3~6月、330~390d(年信号)进行分段带通滤波,发现不同周期的西北太平洋信号穿过吕宋海峡传入南海受到的阻隔作用、向西传播的速度以及它们所受的强迫机制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海峡 中尺度涡 卫星高度计数据
下载PDF
WAVEWATCHⅢ同化模块的建立和检验 被引量:5
4
作者 齐鹏 范秀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1-119,共9页
将基于最优插值(OI)的同化并行模块植入全谱空间的第三代海浪模式 WAVEWATCH III ver-sion3.14,建立数据同化的海浪模式预报系统,并通过实际的预报个例对同化系统进行检验。个例实验是以5°S以北的印度洋海域为目标计算区域,海面... 将基于最优插值(OI)的同化并行模块植入全谱空间的第三代海浪模式 WAVEWATCH III ver-sion3.14,建立数据同化的海浪模式预报系统,并通过实际的预报个例对同化系统进行检验。个例实验是以5°S以北的印度洋海域为目标计算区域,海面风场强迫采用业务单位的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提供的逐时海面风场预报产品。模式积分过程中连续同化2010年12月15日、16日和17日过境北印度洋的Jason-2卫星高度计沿轨有效波高(SWH)数据(需要指出的是,每次同化得到新的SWH分析场后需重构相应的二维海浪谱用于谱模式)。SWH同化分析值和无同化的对照组分别与高度计沿轨观测数据比较发现,就日平均统计来看,同化较无同化使SWH分析值的均方根误差减小约25%-50%。以 SWH同化分析场作为初始场的预报表明,同化对预报影响的时效性可延长至48-60 h。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将高度计测量的SWH数据同化到海浪模式进一步提升海浪数值预报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WATCH III 最优插值(OI) 数据同化 卫星高度计波高数据
下载PDF
南海灾害性波浪基本特征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绿卿 夏运强 +2 位作者 梁丙臣 王海峰 杨锦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34,共12页
本文基于1991-2016年全球卫星高度计融合数据对南海灾害性波浪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灾害性波浪诱发天气类型不同,将其分为"台风浪"和"非台风浪"。依此主线,对两类波浪在南海不同海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 本文基于1991-2016年全球卫星高度计融合数据对南海灾害性波浪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灾害性波浪诱发天气类型不同,将其分为"台风浪"和"非台风浪"。依此主线,对两类波浪在南海不同海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用于定量研究两类波浪强度关系的台风浪权重系数(W),得到了两类波浪在南海相对强弱关系的分布规律,量化研究了南海灾害性波浪的特征。本文以卫星高度计波高数据为样本进行了极值分析,得到了南海重现期波浪要素整体分布规律,研究发现W值大小与广义极值曲线类型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极值分析 卫星高度计波高数据 台风浪权重系数 灾害性波浪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Gravity Anomalies Over the South China and Philippine Seas from Multi-satellite Altimeter Sea Surface Heights 被引量:1
6
作者 Isaac Dadzie LI Jiancheng CHU Yonghai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8年第3期174-179,共6页
t Gravity anomalies on a2.5 ×2.5 arc-minute grid in a non-tidal system were derived over the South China and Philippine Seas from multi-satellite altimetry data. North and east components of deflections of the ve... t Gravity anomalies on a2.5 ×2.5 arc-minute grid in a non-tidal system were derived over the South China and Philippine Seas from multi-satellite altimetry data. North and east components of deflections of the vertical were computed from altimeter-derived sea surface heights at crossover locations, and gridded onto a 2.5 × 2.5 arc-minute resolution grid. EGM96-derived components of deflections of the vertical and gravity anomalies gridded into 2.5 × 2.5 arc-minute resolutions were then used as reference global geopotential model quantities in a remove-restore procedure to implement the Inverse Vening Meinesz formula via the 1D-FFT technique to predict the gravity anomalies over the South China and Philippine Seas from the gridded altimeter-derived components of deflections of the vertical. Statistical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altimeter-derived and the shipboard gravity anomalie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root-mean-square agreement of 5.7 mgals between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ellite altimetry sea surface heights deflections of the vertical gravity anomali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