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查鲁·马宗达、印共(马列)与纳萨尔革命
- 1
-
-
作者
王晴锋
-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处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第3期78-87,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印度纳萨尔运动研究”(17FGJ007)。
-
文摘
在纳萨尔运动乃至整个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查鲁·马宗达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为纳萨尔运动提供了最初的意识形态和革命策略。西孟加拉邦的社会经济状况、部落的反抗传统与新的意识形态基础、印共(马)的党内权力斗争以及革命路线分歧等因素,共同促成了1967年春天大吉岭地区的纳萨尔巴里起义。印共(马列)的成立推动了印度共产主义革命的发展,但它并未能统一印度各个纳萨尔派系,而且进一步激化了不同革命群体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20世纪60、70年代之交,纳萨尔派先后在印度的农村地区实施歼灭战,但由于它过于强调个体谋杀、忽略群众路线,导致纳萨尔运动的碎片化,最终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压制下走向衰落。
-
关键词
马宗达
纳萨尔运动
印共(马列)
-
分类号
D51
[政治法律—国际政治]
-
-
题名印度共产党:建设“第三种替代性力量”
- 2
-
-
作者
高鹏怀
宫玉涛
-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处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60-63,共4页
-
文摘
印度共产党是当今印度政坛仅次于印共(马)的第二大共产党组织。在80多年的历史中,虽几经分裂,但均能在调整政策纲领和生存策略的努力下生存并获得发展。在今天的印度政坛,印度共产党通过与印共(马)等左翼政治力量联合,多次在地方层面参政或执政,并成为"团结进步联盟"等主流政治力量竞相拉拢的结盟对象,在国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
关键词
印度共产党
印共(马列)
印共(马)
“第三种替代性力量”
-
Key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the Indian Communist (Marxist) Party
the Indian Communist (Marxist and Leninist) Party
"Tertiary Substitutive Power"
-
分类号
D33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
题名纳萨尔派的意识形态及其争论
- 3
-
-
作者
王晴锋
-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
出处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8年第3期39-46,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印度纳萨尔运动研究"(项目编号:17FGJ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印度的纳萨尔派信奉毛主义,主张以中国式革命道路夺取国家政权。在历史上,印共受中苏意识形态分歧的影响,并一度成为中苏意识形态斗争的试验场,双方都试图在印度验证自己的革命理论。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不断地出现分化,先后成立的印共、印共(马)和印共(马列)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分歧,具体而言,它们在统治阶级的性质、国家属性、议会政治、主要矛盾(敌人)以及革命道路等问题上存在根本性冲突。以印共(毛)为代表的纳萨尔派提出了关于印度革命的理论、纲领、战略和战术,主张以毛主义为思想武器,采取农民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印度资本主义政权。而主张议会政治实践的传统左派批评以纳萨尔派为代表的激进左派,认为印度自独立以来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半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等级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印度也不是半殖民地国家,但政治经济领域的这种转型并没有反映在纳萨尔派的革命策略中。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纳萨尔主义是一种地方性的毛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在低种姓和部落群体中具有相当程度的合法性,并为组织民众进行武装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
关键词
毛主义
印度毛派
印度共产党
印共(马列)
纳萨尔派
-
Keywords
Maoism
the Indian Maoist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CPI)
CPI-ML
Naxalites
-
分类号
D735.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斯里卡库拉姆运动与早期的纳萨尔革命
- 4
-
-
作者
王晴锋
-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
出处
《深圳社会科学》
2018年第2期83-92,158,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印度纳萨尔运动研究"(项目号:17FGJ007)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20世纪60、70年代之交,安德拉邦的斯里卡库拉姆运动是早期纳萨尔运动的重要构成。斯里卡库拉姆的吉利贾人素来有抗争的传统,印度独立后他们的生存处境持续恶化,最终在印共的长期动员和组织下爆发了武装斗争,他们夺回土地、撕毁契约,并建立基层政权。但是,纳萨尔派在斗争路线问题上存在分歧,这集中体现在安德拉群体与马宗达群体之间的矛盾,马宗达主张放弃以经济斗争为基础的群众路线,而强调歼灭战以调动广大民众的革命能动性。由于战术的失误、内部矛盾纷争以及国家力量的强制镇压,导致斯里卡库拉姆运动走向衰落。在早期的纳萨尔运动中,印共(马列)的成立固然使革命者拥有属于自己的革命党,但它未能整合全印的革命团体,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剧内在冲突。随着马宗达等革命领导层的被捕和牺牲,第一阶段的纳萨尔运动也逐渐陷入低谷。
-
关键词
安德拉共产党
纳吉·瑞迪
吉利贾人
印共(马列)
纳萨尔运动
-
分类号
D33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D37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
题名歼灭战、革命暴力与纳萨尔运动
被引量:1
- 5
-
-
作者
王晴锋
-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
-
出处
《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56,共1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后冷战世界的民族冲突与治理特点研究”(项目编号:11ZD13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20世纪60、70年代之交,纳萨尔派先后在西孟加拉邦的农村与城市地区实施歼灭战和"红色恐怖",号召革命者武装消灭地主、富农和其他统治阶级。歼灭战以小分队的形式开展暗杀行动,试图以此唤醒民众,引导革命走向全面武装斗争。但歼灭战不仅未能充分动员群众,而且将公开的大众组织及其运动视为修正主义而加以排斥。歼灭战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纳萨尔派在部分地区建立起红色基层政权,但很快在意识形态、战略和组织等方面产生严重后果,并直接招致政府的严厉镇压,这也是导致纳萨尔派内部分裂的重要原因。从总体上而言,作为革命策略的纳萨尔暴力是对国家暴力做出的回应。
-
关键词
歼灭战
毛派运动
纳萨尔暴力
印共(马列)
游击战
-
Keywords
Khatam
Maoist Movement
Naxal Violence
CPI(ML)
Guerrilla Warfare
-
分类号
D735.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