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百年来我国对印度古典文学的翻译与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1-69,共9页
我国对印度古典文学 (不含神话、史诗与佛教文学 )的翻译 ,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翻译的品类涉及到诗剧、诗歌、诗论三个方面。译介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迦梨陀娑的《云使》、《沙恭达罗》和古典诗论著作《舞论》等名著。印度古典文学的译本... 我国对印度古典文学 (不含神话、史诗与佛教文学 )的翻译 ,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翻译的品类涉及到诗剧、诗歌、诗论三个方面。译介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迦梨陀娑的《云使》、《沙恭达罗》和古典诗论著作《舞论》等名著。印度古典文学的译本及有关的研究成果 ,在 2 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上 ,在中印文学与文化交流史上 ,都有重要的意义。为印度古典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 ,是苏曼殊、王维克、季羡林、金克木、黄宝生等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理论 《沙薛达罗》 印度古典文学 20世纪 中国 翻译 文学研究 古典诗歌 金克木
下载PDF
论印度古典名剧《沙恭达罗》
2
作者 王远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120-125,共6页
诗剧《沙恭达罗》是蜚声世界的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的代表作,学者们推测它问世于笈多王朝期间(公元四至六世纪)。当时,正是印度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在这段历史时期,名家辈出,灿若群星;作品辉煌,光照千古。而迦梨陀娑和他的《沙恭达罗》... 诗剧《沙恭达罗》是蜚声世界的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的代表作,学者们推测它问世于笈多王朝期间(公元四至六世纪)。当时,正是印度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在这段历史时期,名家辈出,灿若群星;作品辉煌,光照千古。而迦梨陀娑和他的《沙恭达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恭达罗 印度古典文学 迦梨陀娑 爱情理想 女主人公 黄金时代 世界文学 代表作 戏剧冲突 剧作家
下载PDF
试论新疆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宾 《新疆社会科学》 1982年第3期102-114,共13页
最近,季羡林教授在《新疆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对汉文《大藏经》和新疆吐火罗语文献中所载《木师的故事》做扼要对比,说明吐火罗文本代表从梵文佛经到中国小说间的一个过渡。这一结论是启示性的,对于深入开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 最近,季羡林教授在《新疆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对汉文《大藏经》和新疆吐火罗语文献中所载《木师的故事》做扼要对比,说明吐火罗文本代表从梵文佛经到中国小说间的一个过渡。这一结论是启示性的,对于深入开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更多例证,进一步探讨新疆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密切关系。 (一) 国际比较文学的第一位倡导者、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说过:“东方西方,不可分离。”这句话揭示了各国文学之间可以探寻的有机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新疆民族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新疆地区 维吾尔族 阿拉伯文化 印度古典文学 新疆社会科学 阿拉伯人
下载PDF
论《沙恭达罗》与《优哩婆湿》的结构相似性 被引量:1
4
作者 任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4-97,共4页
结构主义注重事物的“构造”和“关系”。用结构主义符号矩阵来分析印度古典戏剧《沙恭达罗》和《优哩婆湿》 ,梳理剧中人物关系 ,可提炼出两剧在情节布局及叙事手法上的相似性 ,从而较为清晰地把握迦梨陀娑的戏剧创作手法 ,并进一步体... 结构主义注重事物的“构造”和“关系”。用结构主义符号矩阵来分析印度古典戏剧《沙恭达罗》和《优哩婆湿》 ,梳理剧中人物关系 ,可提炼出两剧在情节布局及叙事手法上的相似性 ,从而较为清晰地把握迦梨陀娑的戏剧创作手法 ,并进一步体味印度宗教文化在其剧作中的深刻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古典文学 迦梨陀娑 结构主义 沙恭达罗 优哩婆湿
下载PDF
印度文学院授予季羡林先生名誉院士学衔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
5
《南亚研究》 CSSCI 1999年第1期96-96,共1页
关键词 印度文学 季羡林 北京大学 文化交流 学衔 院士 印度古典文学 中印两国 大学副校长 中印之间
原文传递
在印度文学院授予名誉院士学衔仪式上的演说
6
作者 季羡林 刘建 《南亚研究》 CSSCI 1999年第2期3-4,共2页
1999年7月 5日 上午,印度文学院授予季羡林先生名誉院士学衔仪式在北 京大学临湖轩隆重举行。季羡林先生在印度文学院院长罗摩坎达·罗特先生颁发有关 证书和证章之后发表演说。演说原稿系英文。现征得季羡林先生同意,将其... 1999年7月 5日 上午,印度文学院授予季羡林先生名誉院士学衔仪式在北 京大学临湖轩隆重举行。季羡林先生在印度文学院院长罗摩坎达·罗特先生颁发有关 证书和证章之后发表演说。演说原稿系英文。现征得季羡林先生同意,将其译成中文 在本刊发表,以飨读者。标题系译者所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文学 印度古典文学 《沙恭达罗》 学衔 季羡林 文化交流 院士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人民 《五卷书》
原文传递
一本读不完的书——《季羡林传》读后
7
作者 乔植英 《东岳论丛》 CSSCI 1999年第1期139-141,共3页
读了蔡德贵教授所著《季羡林传》,我不仅感动,而且沉入了无尽的深思和遐想。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总是读不完的。读不完的季羡林,会给人以很多。”“读不完”正... 读了蔡德贵教授所著《季羡林传》,我不仅感动,而且沉入了无尽的深思和遐想。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总是读不完的。读不完的季羡林,会给人以很多。”“读不完”正是此书魅力所在。传记有各种写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羡林 东方文化 胡乔木 爱国情怀 中国知识分子 吐火罗文 印度古典文学 法兰克福学派 道德风范 “天人合一”论
下载PDF
一位学识渊博的藏族教育大师——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事迹简介
8
作者 孟作亭 吴志恒 《民族教育研究》 1990年第3期95-,61,共2页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简称萨班(公元1181—1251年),宋代后期和元初西藏藏族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也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一位著名佛学大师。贡噶坚赞,意译为庆喜幢,原名贝丹敦珠,即吉祥义成。他幼年从伯父扎巴坚赞学法,出家后起法名...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简称萨班(公元1181—1251年),宋代后期和元初西藏藏族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也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一位著名佛学大师。贡噶坚赞,意译为庆喜幢,原名贝丹敦珠,即吉祥义成。他幼年从伯父扎巴坚赞学法,出家后起法名为贡噶坚赞。贡噶坚赞的家庭是后藏有名的望族,从小随伯父学习经典,传说9岁便能为人说法,年幼时就通晓印度古典文学语言——梵文,18岁时学习俱舍论。后来,又从印度那烂陀寺进藏的末任座主——释迦师利跋陀罗学习法称所著的《量释论》等七因明论、《现观庄严论》等佛教经论和内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诗词、韵律、修辞、歌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印度古典文学 萨班 藏传佛教 藏族教育 教育家 萨迦班智达 扎巴坚赞 因明 学习法
下载PDF
论《沙恭达罗》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何乃英 《外国文学研究》 1979年第4期64-67,共4页
《沙恭达罗》是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约公元五世纪)的光辉杰作。这部不算长的七幕诗剧,乃是诗人艺术创作的高峰,也是印度古典文学的高峰。印度有个谚语,其中前两句说:
关键词 古代印度 沙恭达罗 印度 刹帝利 主题思想 公元 印度古典文学 宫廷 首陀罗 阿修罗
下载PDF
印度两大史诗讨论会
10
《国外文学》 1984年第4期256-256,共1页
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讨论会于1984年10月6日—12日在风景秀丽的杭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50多个单位的70名正式代表和20名列席代表,其中有一些是研究印度文学的著名专家、学者。会议收到专题论文30多篇... 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讨论会于1984年10月6日—12日在风景秀丽的杭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50多个单位的70名正式代表和20名列席代表,其中有一些是研究印度文学的著名专家、学者。会议收到专题论文30多篇。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亚所所长、著名印度学学者季羡林教授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季羡林教授指出,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讨论会 季羡林 列席代表 参加会议 北京大学 教授 印度文学 所长 印度古典文学 史诗
原文传递
《罗摩衍那》——印度的“最初的诗”
11
作者 刘寿康 《国外文学》 1984年第3期82-89,共8页
一《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它不但是印度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中最古老的遗产,对印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印度古典文学的一个典范。印度人民称它为“最初的诗”,称它的作者为“最初的诗人”。它为印度后来的长篇叙事... 一《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它不但是印度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中最古老的遗产,对印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印度古典文学的一个典范。印度人民称它为“最初的诗”,称它的作者为“最初的诗人”。它为印度后来的长篇叙事诗奠定了基础。“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的漫游”。写的是侨萨罗王子罗摩和他的妻子悉多的一生。全书共分七篇,旧本约有二万四千颂。精校本把它缩短为不到一万九千颂。主要的故事情节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毗湿奴 罗摩衍那 罗什 季羡林 印度文学 公元前 印度古典文学 梵文文学 故事情节
原文传递
梵语
12
作者 季羡林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4-25,共2页
季羡林先生青年时期在德国治学十年,研究梵语并与彼邦学者讨论吐火罗语。他是发现吐火罗语学者之一。这两篇属于《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里最具权威的篇章。兹转载于此。
关键词 吐火罗语 语言文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 季羡林 青年时期 德国 语学 不定过去时 千字文 印度古典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