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尼西亚文学的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普荣.沙勒 黄元焕 《东南亚研究》 1964年第1期71-82,共12页
前言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打算叙述印度尼西亚文学的历史或其概要。这木《艺术年鑑》①只允許作不完整的記錄。这本《艺术年鑑》也强迫作者避免一切“主观’的看法來限制自己。
关键词 穆罕默德 印度尼西亚文学 努西 民族主义 阿拉伯 达克 文学作品 作家 文化类型 发展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的艺术特征及文学史意义
2
作者 王列耀 颜敏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2-157,共6页
把印度尼西亚视为综合性语境因素,从印尼华人独特的生存经验出发,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的内涵与意义便能得到很好的理解。这一文学景观展示了在政治重压下文学变动的轨迹与话语策略,也呈现了多元文化影响下印尼华文文学表述的含混性、流... 把印度尼西亚视为综合性语境因素,从印尼华人独特的生存经验出发,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的内涵与意义便能得到很好的理解。这一文学景观展示了在政治重压下文学变动的轨迹与话语策略,也呈现了多元文化影响下印尼华文文学表述的含混性、流动性、独特性与复杂性,这些,都为汉语文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 特性及意义 政治影响 文化视野
下载PDF
以细腻的笔触轻抚爱情留下的伤痕——印度尼西亚华人女性文学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新桐 《华文文学》 2002年第4期34-37,46,共5页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印度尼西亚华人女作家创作的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印华女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 ,描述女性的个体经验 ,在字里行间 ,轻抚爱情留下的伤痕。这种轻盈的叙述方式和风格使她们的作品在同类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而...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印度尼西亚华人女作家创作的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印华女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 ,描述女性的个体经验 ,在字里行间 ,轻抚爱情留下的伤痕。这种轻盈的叙述方式和风格使她们的作品在同类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而形成这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则有其特定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华文女性文学 轻抚 社会烙印 儒家思想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战前浪漫主义小说的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玉安 《国外文学》 1988年第4期56-70,共15页
1900年,代表马来语文学初级阶段最高成就的作家高墨尔连续发表了几部浪漫主义小说《帕伊娜姨娘》、《萨莉格姆姨娘》和《西蒂·阿伊萨》等。他的小说都是以农村为背景,以爱情为题材,歌颂那些思想和灵魂尚未受到城市文明污染的朴实... 1900年,代表马来语文学初级阶段最高成就的作家高墨尔连续发表了几部浪漫主义小说《帕伊娜姨娘》、《萨莉格姆姨娘》和《西蒂·阿伊萨》等。他的小说都是以农村为背景,以爱情为题材,歌颂那些思想和灵魂尚未受到城市文明污染的朴实善良的人物,反映农村生活的纯洁和清新与外来因素的干扰和破坏。故事感情色彩很浓,多以悲剧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最下层人物的关切和同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 浪漫主义小说 家庭 规范化 民主思想 家族成员 初级阶段 正规化 印度尼西亚文学 农村生活
原文传递
怎样复习“20世纪世界文学史”
5
《高师函授学刊》 1995年第3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20世纪 世界文学 长篇小说 基本特征 代表作 现代派文学 人物形象 无产阶级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印度尼西亚文学
下载PDF
四十年代印尼妇女觉醒的形象——评印尼作家鲁吉娅的短篇小说集《荒地》
6
作者 陈邵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98-105,共8页
鲁吉娅是印度尼西亚当代著名进步作家之一。她生于一九二七年,是西爪哇普哇加达人。早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时,就开始文学创作,并主办《旋律》周刊多年,移居万隆、雅加达等地后,继续从事写作,且兼任妇女杂志《卡蒂尼之火》编委,领导儿... 鲁吉娅是印度尼西亚当代著名进步作家之一。她生于一九二七年,是西爪哇普哇加达人。早年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时,就开始文学创作,并主办《旋律》周刊多年,移居万隆、雅加达等地后,继续从事写作,且兼任妇女杂志《卡蒂尼之火》编委,领导儿童周刊《黄莺》编辑部等工作。印尼人民文化协会成立后被选为中央委员,担任印度尼西亚文学协会理事。鲁吉娅精通多种语言。早期用母语——巽达语写作,三十年代改用荷兰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年代 民族解放运动 妇女形象 民族解放战争 印尼 民族意识 日本帝国主义 小说集 作家 印度尼西亚文学
下载PDF
Cultural Pattern of Rhetorical Move in Indonesian Students' Speeches
7
作者 Oikurema Purwat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4期659-679,共21页
In analysing a speech genre, genre analysis is applied. Genre analysis is a recent trend in discourse analysis. It combines socio-cultural and psycholinguistic aspect of text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is anal... In analysing a speech genre, genre analysis is applied. Genre analysis is a recent trend in discourse analysis. It combines socio-cultural and psycholinguistic aspect of text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is analysis aims to show what extent surface linguistic forms align with given standardized communicative events. To construct a text, a speaker should master its schematic structure.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consists of organizing the rhetoric. It covers the macro-stages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introductory stage, body stage, and concluding stage. The rhetorical organization/structure (micro moves) of a speech genre includes "opening marker", "gambit", "narration", and "marker" in the introductory stage; "claim", "confutation", "confirmation", and "concession" in the body stage; "marker", "appeal/recommendation", and a closing in the body stage. By studying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it can be recognized how the students construct the genre, whether they follow the linear pattern offered or their construction of speech is influenced by their native cultural way of thinking. In sequencing the micro moves, the students followed the sequence offered in the framework of speech genre. Although there was a slight difference in sequencing the moves, in general the students have conformed to the proposed sequence. The variety of sequencing the moves was prompted by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Javanese and Chinese). Since rhetorical organization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otte, it can be tolerated that the students have a variety in sequencing the mo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re analysis MOVE hortatory exposition CULTURE SPEECH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