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年际变化:一个全球变网格海洋模式的初步模拟结果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永刚 方国洪 +2 位作者 魏泽勋 陈海英 王新怡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使用1994-2000年NCEP风应力资料驱动全球变网格环流模式,得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流量的年际变化时间序列。模拟结果显示:ITF流量的年际变化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年际变化均有密切联系,在ElNino年流量偏低,在LaNina年流量偏高;ITF流量... 使用1994-2000年NCEP风应力资料驱动全球变网格环流模式,得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流量的年际变化时间序列。模拟结果显示:ITF流量的年际变化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年际变化均有密切联系,在ElNino年流量偏低,在LaNina年流量偏高;ITF流量的年际变化与Nino3区指数呈显著负相关,Nino3区指数超前ITF流量2个月时负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为-0.81;与南方涛动指数(SOI)明显呈正相关,SOI超前ITF流量2个月时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为0.72;与印度洋偶极子(IOD)指数负相关,IOD指数超前ITF流量3个月时负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为-0.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数值模式 年际变化 海洋环模式
下载PDF
利用海气耦合模式模拟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志强 俞永强 王谦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7-708,共12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1·0)100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模式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的平均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且利用这些...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1·0)100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模式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的平均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且利用这些资料对ITF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成因做了初步分析。模式模拟的ITF平均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同已有的观测结果相比是合理的,经作者分析认为ITF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因为印度尼西亚海域地处亚澳季风区,海流对于季风的响应使得ITF发生季节变化;ITF的年际变化主要是因为热带环流的年际变化及其所导致的洋流调整造成的,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 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1.0) 热带太平洋
下载PDF
2004~2011年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在望加锡海峡中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健 杜岩 +1 位作者 郑少军 刘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6,共8页
文章基于2004 年1 月-2006 年11 月的“国际努加登沙层结与输运”(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transport, INSTANT)计划以及2006 年11 月-2011 年7 月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观测”(monitoring the Indonesianthroughf... 文章基于2004 年1 月-2006 年11 月的“国际努加登沙层结与输运”(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transport, INSTANT)计划以及2006 年11 月-2011 年7 月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观测”(monitoring the Indonesianthroughflow, MITF)计划的实测数据, 从长时间序列研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变化.在望加锡海峡中,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周期信号分布非常丰富, 涵盖潮汐、季节内、季节和年际信号.对于季节变化, 东南季风期间温跃层深度上最大南向流速约为1.0m·s^-1, 而西北季风期间最大南向流速约为0.8m·s^-1.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年际变化与尼诺3.4 区指数(NINO3.4)呈正相关, 最大相关系数大约在NINO 3.4 前1~2 个月; 水深150m 以上,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与偶极子模态指数(dipole mode index, DMI)呈负相关, 200m 以下呈正相关, 在时间上较DMI 滞后约1-2 个月.季节变化的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前2 个模态方差的总贡献率为97%, 其中第-模态为65%, 第二模态为32%; 年际变化的EOF 前2 个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为90%, 其中第一模态为51%, 第二模态为39%.季节变化的第二模态和年际变化的第一模态表征赤道印度洋开尔文波模态, 该模态的空间结构在垂向会发生相位反转; 季节变化的第一模态和年际变化的第二模态表征赤道太平洋罗斯贝波(Rossby waves)的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n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模态, 其垂向的空间结构变化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望加锡海峡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及其周边海域季节内变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国娇 魏泽勋 +1 位作者 徐腾飞 李淑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5-133,共9页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 ITF)是全球气候系统和热盐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在低纬度进行水体及热量交换的唯一通道,对维持全球大洋物质、动量和能量平衡有重要作用[1]。最近的研究表明, ITF还可...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 ITF)是全球气候系统和热盐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在低纬度进行水体及热量交换的唯一通道,对维持全球大洋物质、动量和能量平衡有重要作用[1]。最近的研究表明, ITF还可能是热带印度洋年际异常信号进入赤道太平洋的重要海洋信号通道,对热带印-太气候变异有着显著影响[2]。此外, ITF及其附近海域也是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 Julian Oscillation, MJO)最为活跃的区域[3]。MJO一方面引起表层海温的剧烈变化,影响印度季风的爆发及持续[4],进而通过降水调节ITF及其周边海域海表温盐分布,引起ITF表层流速变化;另一方面,在季风转换期,赤道中印度洋 MJO 激发产生赤道Kelvin 波继而向东传播,并在印度洋东边界以沿岸Kelvin 波的形式沿苏门答腊-爪哇岛链继续传播,最远可以穿过龙目海峡抵达望加锡海峡,影响 ITF 在该海峡处的流量[5]。早先,由于缺乏ITF海域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资料,针对 ITF 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季节到年际尺度,仅有少数数值模拟结果讨论了ITF海域的季节内变化。随着观测资料不断丰富,特别是INSTANT(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 Transport)国际计划的实施,积累了ITF海域大量的温盐及海流高时间分辨率的连续观测资料。对这些观测资料的分析显示,在ITF主要流经海峡(如龙目、翁拜、望加锡海峡),存在明显的海洋季节内信号,该信号在望加锡海峡处最大可以减弱2 Sv(1 Sv=106 m3/s)的南向海水输送[6]。印尼群岛海域地形复杂,在考虑印尼群岛部分海域水深较浅和群岛区域复杂的岸线形状这些客观条件情况下,短时间尺度的海流波动对局地的海水混合以及 ITF 的水团输运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加强这一区域季节内时间尺度的信号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季节内变化 近海域 热带印度 赤道太平洋 高时间分辨率 大气季节内振荡 信号通道
下载PDF
用Argo温盐资料估计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多年平均地转输送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祥翠 刘海龙 +1 位作者 李薇 林鹏飞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82,共8页
利用Argo浮标资料,估计了2003—2007年期间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出口处114.5°E断面上层(0—1000m)的地转流,并与WOA05资料进行对比。在114.5°E断面上9.5°—18.5°S之间,依据Argo资料计算的上层(0—1000m)地转流年... 利用Argo浮标资料,估计了2003—2007年期间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出口处114.5°E断面上层(0—1000m)的地转流,并与WOA05资料进行对比。在114.5°E断面上9.5°—18.5°S之间,依据Argo资料计算的上层(0—1000m)地转流年平均输送为4.2Sv(1Sv=106m3·s-1),比依据WOA05资料计算的流量大0.5Sv左右,与前人对IX1断面的估算接近。依据Argo资料计算的ITF的季节变化也与WOA05比较一致,最大输送都出现在7月份,可以达到10Sv,而冬季二者差异较大。比较了盐度资料的差异以及114.5°E断面南侧缺测对估计ITF地转流输送的影响,发现盐度资料的改善可以改进对ITF地转输送量的估计,而断面南侧的缺测对ITF年平均输送的影响较小。因此,Argo资料可以作为监测ITF输送量的一种有效手段,特别是用于年平均流量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浮标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地转输送
下载PDF
IODP356航次——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6
作者 本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12,共1页
用过去气候记录的解释来预测未来是IODP科学计划的主题之一(2013-2023)。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是全球温盐环流输送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赤道太平洋输送热到印度洋它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全球大洋环流的结构和全球长期的气候变化。IOD... 用过去气候记录的解释来预测未来是IODP科学计划的主题之一(2013-2023)。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是全球温盐环流输送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赤道太平洋输送热到印度洋它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全球大洋环流的结构和全球长期的气候变化。IODP356航次将通过对大陆架裂谷边缘的全球温盐环流输送的下游海区5Ma海洋历史的研究,了解关键时期海洋环流和气候发生与变化特征,特别是温暖的上新世早期过渡至较冷的更新世时期和澳大利亚季风发生及变化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航次 气候记录 温盐环 赤道太平洋 科学计划 IODP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与南海贯穿流的相互调制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钦燕 黄瑞新 +2 位作者 王东晓 谢强 黄企洲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1期44-50,共7页
基于风应力估算和海洋同化数据的分析都表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与南海(吕宋海峡)贯穿流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其主要原因是赤道太平洋风场异常强迫.在EI Nin0期间,赤道太平洋的西风异常会使北赤道流增强,其分叉点向北移动;北赤道流对黑潮... 基于风应力估算和海洋同化数据的分析都表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与南海(吕宋海峡)贯穿流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其主要原因是赤道太平洋风场异常强迫.在EI Nin0期间,赤道太平洋的西风异常会使北赤道流增强,其分叉点向北移动;北赤道流对黑潮和棉兰老流的体积输送分配产生变化,黑潮减弱,棉兰老流增强.两支环流的变化会导致在吕宋海峡和苏拉威西.棉兰老通道处出现入隙/跨隙(undenhooting/overshooting)现象,即黑潮减弱会导致从太平洋进入南海的水体增加,而棉兰老流增强会导致太平洋进入印度洋水体的减少.La Nina期间,情况与之相反.因此,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和吕宋海峡贯穿流的年际变化关系具有深刻的海洋动力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南海(吕宋海峡)贯穿 入隙/跨隙
原文传递
一个涡相容的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薇 刘海龙 张学洪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2001-2006,共6页
以1958~2001年ERA40风应力强迫分辨率为0.5°×0.5°的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1.0,建立了高分辨率印度尼西亚海上层环流的长时间序列.模拟结果合理再现了以望加锡海峡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主要通道的基本流场.模... 以1958~2001年ERA40风应力强迫分辨率为0.5°×0.5°的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1.0,建立了高分辨率印度尼西亚海上层环流的长时间序列.模拟结果合理再现了以望加锡海峡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主要通道的基本流场.模拟ITF年平均流量14.5Sv,其中上层700m年平均流量13.2Sv.ITF流量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年周期信号.与观测结果相比,模拟ITF流量的年平均值与季节变化特征都是合理的.模拟ITF流量年际异常与Nineo3.4指数有显著的负相关(-0.65),太平洋的年际异常是影响ITF流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模拟结果中,ITF流量与太平洋、印度洋年际异常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些年份(例如1994年),印度洋偶极子(IOD)强信号对ITF流量的影响超过了ENSO信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异常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海洋环模式 太平洋 强信号 风应力强迫 印度 影响 固定 相容
原文传递
印度尼西亚海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研究概述 被引量:21
9
作者 杜岩 方国洪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31-1142,共12页
概述过去30年间与印度尼西亚海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有关的海洋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印度尼西亚海处于海洋大陆的中心地带,衔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池,是影响大气环流的关键海域;而通过印度尼西亚海多个连通海峡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 概述过去30年间与印度尼西亚海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有关的海洋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印度尼西亚海处于海洋大陆的中心地带,衔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池,是影响大气环流的关键海域;而通过印度尼西亚海多个连通海峡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贯穿流,对维持全球大洋热盐分布和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全球大洋环流的结构及长期的气候变化。基于大型观测计划的推动,国际上对印度尼西亚海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不但对印度尼西亚海的环流、波动、潮流和混合、垂向层结结构,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而且对流经该海区的世界大洋环流唯一热带跨洋盆分支———ITF进行全面研究。贯穿流研究涉及ITF的分支、垂向结构、多尺度变化、水体的来源及影响、热盐输运、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环流的关系,以及对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贡献等诸多方面。对相关的研究进行分类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南海贯穿 西太平洋 印度
原文传递
涡分辨率海洋模式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雪 刘海龙 +2 位作者 王夫常 俞永强 袁东亮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7-317,共1页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是通过印度尼西亚海连接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的低纬环流系统,它不仅是热带西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一部分,也是全球大洋输送带的一部分。研究表明,ITF对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是通过印度尼西亚海连接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的低纬环流系统,它不仅是热带西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一部分,也是全球大洋输送带的一部分。研究表明,ITF对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质量、热量和盐度收支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热带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但是,缺少对印度尼西亚海域直接的、持续的观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ITF的理解。数值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可以重现ITF的环流结构,弥补观测不足。对ITF的相关研究中,为了分辨印度尼西亚海的复杂地形,普遍使用高分辨率的大洋环流模式,因此在利用模式来研究ITF物理机制之前,系统评估模式性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高分辨率 模式模拟 大洋环模式 印度尼西亚海域 热带印度 热带太平洋 海洋
原文传递
晚中新世以来印度尼西亚海道及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协同演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
11
作者 丁奕凡 田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65-1180,共16页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海区是全球重要的热量和水汽源区,在气候系统中起到驱动作用。印度尼西亚海道的开合控制了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之间水体和热量的输送,影响着暖池的发展与演化。晚中新世以来,太平洋板块向西朝欧亚板块持续俯冲,印...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海区是全球重要的热量和水汽源区,在气候系统中起到驱动作用。印度尼西亚海道的开合控制了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之间水体和热量的输送,影响着暖池的发展与演化。晚中新世以来,太平洋板块向西朝欧亚板块持续俯冲,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强烈陆陆碰撞,澳大利亚板块于10 Ma开始向北俯冲,这些构造运动使印度尼西亚海道逐渐关闭,改变了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之间的洋流体系。在上新世时期,作为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印度洋暖池的连接纽带,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水体来源由高温高盐的南赤道太平洋水团转变为低温低盐的北赤道太平洋水团。印度尼西亚海道的关闭造成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改变和西太平洋暖池逐渐强化,使东印度洋海水表层温度降低,次表层海水盐度降低。印度尼西亚海道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协同演化不仅与澳大利亚西北大陆和东非大陆的干旱气候有关,还降低了对北半球高纬地区的热输送。经向热输送的改变可能促进了北极冰盖的形成,但是其对北极冰盖形成的具体影响途径和影响程度的大小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海道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暖池 古海洋学
原文传递
印度尼西亚海潮致混合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泽勋 徐腾飞 +2 位作者 王永刚 李淑江 滕飞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印度尼西亚海(简称印尼海)位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的海域,是全球最大的内潮生成海域。内潮耗散导致强烈的潮致混合,一方面将温跃层以下的海水卷入上层,降低印尼海海表温度,之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产生显著的天气和气候效应;另一方面... 印度尼西亚海(简称印尼海)位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的海域,是全球最大的内潮生成海域。内潮耗散导致强烈的潮致混合,一方面将温跃层以下的海水卷入上层,降低印尼海海表温度,之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产生显著的天气和气候效应;另一方面对穿越印尼海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物质与能量输运也有着重要影响。自Arlindo计划以来,人们对印尼海潮致混合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通过在海洋环流数值模式中考虑印尼海强潮致混合过程,提升了对印尼海和全球大洋环流的模拟效果。但由于缺乏现场观测资料和针对性的潮致混合参数化方案,印尼海潮致混合特征的定量描述及其在海洋环流与气候模式中的表达尚未完全解决。本研究对印尼海潮致混合及其在海洋环流和气候数值模式中的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和展望,并对未来该海域混合观测方案和潮致混合参数化方案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潮致混合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龙目和翁拜海峡海流季节内变化特征与机制分析
13
作者 赵海峰 徐腾飞 +4 位作者 官晟 王冠琳 滕飞 李淑江 曹国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7,共17页
基于INSTANT(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 Transport)观测资料的分析,龙目和翁拜海峡不同深度流量的季节内变化具有不同的显著周期。根据这一特征,龙目海峡水体输送可分为150 m以浅和150~300 m两层,其显著周期分别为30~... 基于INSTANT(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 Transport)观测资料的分析,龙目和翁拜海峡不同深度流量的季节内变化具有不同的显著周期。根据这一特征,龙目海峡水体输送可分为150 m以浅和150~300 m两层,其显著周期分别为30~70 d和30~40 d,前者由第二斜压模Kelvin波引起,而后者受第一斜压模Kelvin波影响;翁拜海峡水体输送可分为4层,300 m以浅为准40 d和50~75 d振荡,300~600 m为30~45 d和55~75 d振荡,600~1 000 m为30~40 d、准50 d、60~75 d振荡,1 000~1 200 m为30~40 d振荡以及较弱的20 d以下高频振荡。起源于赤道中印度洋的季节内Kelvin波的传播过程是引起龙目和翁拜海峡海洋季节内变化的重要因素,它在水平向东传播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也会引起位相的传播,且率先抵达深层。据估算,海洋季节内变化从赤道中印度洋传播至龙目和翁拜海峡的速度约为1.59~2.95 m/s,由第一和第二斜压模Kelvin波构成。苏门答腊-爪哇岛沿岸风对季节内Kelvin波的传播也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INSTANT 季节内变化 KELVIN波
下载PDF
南海南部与外海间的体积和热、盐输运及其对印尼贯穿流的贡献 被引量:24
14
作者 方国洪 魏泽勋 +1 位作者 黄企洲 方文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6-302,共7页
根据中国近海高分辨率 ( 1 / 6°)环流模式的模拟结果 ,计算了南沙邻近海域与外海之间的海水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及其对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贡献。研究海域为 0°— 1 4°N的整个南海南部海域。计算得出 ,穿过研究海域流向... 根据中国近海高分辨率 ( 1 / 6°)环流模式的模拟结果 ,计算了南沙邻近海域与外海之间的海水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及其对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贡献。研究海域为 0°— 1 4°N的整个南海南部海域。计算得出 ,穿过研究海域流向印度尼西亚海域 ,最终流向印度洋的年平均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分别为 5 .2Sv( 1Sv =1× 1 0 6m3·s- 1 )、0 .5 7PW和 1 84Gg·s- 1 ,大约占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相应输运量的 1 / 4。这一结果表明南海是全球大传送带这一全球海洋最主要热盐环流系统的重要通道之一。从南海流向印度尼西亚海域的通道以卡里马塔海峡为最主要 ,以下依次为巴拉巴克海峡、民都洛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大的南向通量主要发生在冬、秋季 ,春末夏初总的通量向北。计算还得出输入本海区的热输运量比输出少 0 .0 64PW ,由这一结果推得 ,通过海 -气界面由大气进入海洋的年平均净热通量约为 30W·m-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体积输运 热输运 盐输运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下载PDF
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Ⅰ.全球海洋环流模式 被引量:35
15
作者 张学洪 俞永强 刘海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07-617,共11页
概述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及其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和气候模拟方面的应用。重点是:一个30层、0.5°×0.5°的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 概述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及其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的发展和气候模拟方面的应用。重点是:一个30层、0.5°×0.5°的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的建立及其模拟的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以20层海洋模式为海洋分量建立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系统耦合模式GOALS在气候变化模拟方面的应用,和以海洋模式L30T63为海洋分量建立的灵活的耦合环流模式FGCM-0在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及古海洋—古气候模拟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模式 热盐环 风生环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UCOM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高度季节循环和年际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雁领 俞永强 +1 位作者 张学洪 肖稳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3-509,共17页
利用卫星海面高度计资料 ,分析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高度变化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并与一个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0模拟的海面高度进行比较 ,评估模式模拟海面高度季节和年际变化的能力。结果表明 ,尽管耦合模式存在一定的系统误... 利用卫星海面高度计资料 ,分析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高度变化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并与一个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0模拟的海面高度进行比较 ,评估模式模拟海面高度季节和年际变化的能力。结果表明 ,尽管耦合模式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 ,但仍然能在相当程度上模拟出海面高度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同时为检验模式中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ITF)对海面高度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影响 ,还进行了印度尼西亚海道完全关闭的敏感性试验 ,与控制试验结果对比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循环 年际变化 耦合模式 海面高度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下载PDF
1997~1998年El Ni(?)o期间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层海洋的联系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东晓 刘赟 +1 位作者 刘钦燕 施平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57-963,共7页
通过对海面高度场和上层海洋热含量年际变化的分析,揭示了1997~1998El Nino期间热带东印度洋与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海洋的内在关系,在1997~1998El Nino事件爆发前期,海面高度距平信号首先在热带西太平洋出现,随后在热带东印度洋海区也出... 通过对海面高度场和上层海洋热含量年际变化的分析,揭示了1997~1998El Nino期间热带东印度洋与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海洋的内在关系,在1997~1998El Nino事件爆发前期,海面高度距平信号首先在热带西太平洋出现,随后在热带东印度洋海区也出现了负距平。上层海洋热含量的负距平信号在El Nino前期也同样先出现在热带西太平洋,依据热带东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年际尺度调整存在的联系,我们采用热带东印度洋海洋上层热含量距平的增长,估算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流量,得到的结果与观测具有相同的量级,这种间接估计表明热带东印度洋在1997~1998El Nino期间的异常,是可以部分经由热带西太平洋距平通过贯穿流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7~1998年 ELNINO事件 印度 西太平洋 上层海洋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热含量 海面高度
下载PDF
海洋环流对全球增暖趋势的调制:基于FGOALS-s2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俞永强 宋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5-410,共16页
在工业革命以来全球长期增暖趋势背景下,全球平均表面气温还同时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二者叠加在一起使得全球平均气温在某些年份增暖相对停滞(如1999~2008年)或者增暖相对较快(如1980~1998年)。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 在工业革命以来全球长期增暖趋势背景下,全球平均表面气温还同时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二者叠加在一起使得全球平均气温在某些年份增暖相对停滞(如1999~2008年)或者增暖相对较快(如1980~1998年)。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耦合气候模式FGOALS-s2历史气候和典型路径浓度(RCPs)模拟试验结果研究了可能造成全球增暖的年代际停滞及加速现象的原因,特别是海洋环流对全球变暖趋势的调制作用。该模式模拟的全球平均气温与观测类似,即在长期增暖趋势之上,还叠加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对全球平均能量收支分析表明,模拟的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大气顶净辐射通量无关,意味着年代际表面气温变化可能与能量在气候系统内部的重新分配有关。通过对全球增暖加速和停滞时期大气和海洋环流变化的合成分析及回归分析,发现全球表面气温与大部分海区海表温度(SST)均表现出几乎一致的变化特征。在增暖停滞时期,SST降低,更多热量进入海洋次表层和深层,使其温度增加;而在增暖加速时期,更多热量停留在表层,使得大部分海区SST显著增加,次表层海水和深海相对冷却。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太平洋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年代际变化主要是由于副热带—热带经圈环流(STC)的年代际变化所致,然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可以通过风应力和热通量强迫作用引起印度洋、大西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在此过程中,海洋环流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年代际异常对南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变化起到关键作用,而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则能直接影响到北大西洋深层海温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全球增暖 年代际变化 副热带—热带经圈环(STC)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 大西洋经圈翻转函数(AMOC)
下载PDF
基于INSTANT数据对ITF流出海峡海流的功率谱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凯 孙照渤 杜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共9页
利用INSTANT(The 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 Transport,努沙登加拉层结及输运的国际联合观测计划)计划所测得的流场数据,研究了ITF(Indonesian Throughflow,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在主要流出海峡——龙目海峡(Lombok Stra... 利用INSTANT(The 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 Transport,努沙登加拉层结及输运的国际联合观测计划)计划所测得的流场数据,研究了ITF(Indonesian Throughflow,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在主要流出海峡——龙目海峡(Lombok Strait)、翁拜海峡(Ombai Strait)和帝汶海峡(Timor Passage)随深度和时间的变化,并对表层和温跃层的流速进行了功率谱分析。研究发现,ITF流场在龙目和翁拜海峡表层有显著的年循环,在季风转换期间各个层次上海流都会出现反转,从印度洋流向海峡内;而帝汶海峡在300m以下出现反转流。3个海峡的表层流都以年周期为主,温跃层的流以半年变化为主,并且都有丰富的季节内变化。高频部分,除了在龙目海峡表层K1日潮占优外,各海峡均以M2半日潮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努沙登加拉层结及输运的国际联合观测计划(INSTANT)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 功率谱分析
下载PDF
Diagenetic control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 in Core MD98-2172 from the Eastern Timor Sea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海燕 张世红 +1 位作者 白凌燕 方念乔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350-1361,共12页
Detailed mineral magnetic measurements,integrated with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X-ray diffraction(XRD) analyses,were made on the marine sediments of Core MD98-2172,retrieved from the Eastern Timor Sea.Values of mag... Detailed mineral magnetic measurements,integrated with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X-ray diffraction(XRD) analyses,were made on the marine sediments of Core MD98-2172,retrieved from the Eastern Timor Sea.Valu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n this core drop sharply down-core from-3.85 m deep below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and are very low at-5.35 m.However,both XRD and grain-size distribution results show no sudden change in terrigenous input during sedimentation.Mineral magnet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pth of-3.85 m may be an oxic/anoxic boundary.Therefore,the sediments below-3.85 m have been subjected to intense reductive diagenesis,whereas the sediments above-3.85 m are seldom affected.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sediments shallower than 3.85 m are dominated by pseudo-single domain(PSD) magnetite,with little down-core variation in its content and grain size.Below-3.85 m,the magnetic mineral assemblages that have survived in the sediments may record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reductive diagenesis:(1) the sediments from the 3.85-5.35 m interval are at the stage of iron oxide reduction;PSD magnetite is the major magnetic contributor,but it becomes less abundant and coarser down-core;(2) the sediments below-5.35 m are at the stage of sulphate reduction;ferrimagnetic minerals almost vanish and paramagnetic minerals contribute to down-core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including pyrite as evidenced by high-temperatur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However,the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 below-5.35 m of Core MD98-2172 show obvious periodicity,despite the intense effect of reductive diagenesis.Furthermore,the down-core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 are coincident with fluctuations in the quantity of fine detrital particles(<8 μm),which may come mainly from the advection of the Indonesia Throughflow(ITF) and/or river input from Timor.Therefore,for Core MD98-2172,susceptibility variation below-5.35 m,which potentially correspond to fluctuations in the quantity of fine particles,may record the histor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F and precipitation on Tim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测量 成岩作用 东帝汶 海洋沉积物 硫酸盐还原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X射线衍射 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