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洋西北海域秋季鸢乌贼渔场分布与浮游动物的关系 被引量:20
1
作者 钱卫国 陈新军 +2 位作者 刘必林 田思泉 叶旭昌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4期265-271,共7页
根据2004年10—1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鸢乌贼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表层浮游动物与鸢乌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桡足类、箭虫类和糠虾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率在86%以上。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平均值为39... 根据2004年10—1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鸢乌贼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表层浮游动物与鸢乌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桡足类、箭虫类和糠虾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率在86%以上。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平均值为39.51±114.06mg/m^3。鸢乌贼的平均日产量为4.6t,平均CPUE为3.90ind/线/h。在浮游动物中,生物量最高的种类为尖尾海萤,平均值为24.30mg/m^3,但空间分布差异极大,并且与中心渔场分布无关。其次为箭虫类、桡足类和糠虾类,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9.18mg/m^3、2.32mg/m^3和1.38mg/m^3,与中心渔场分布关系显著,并可作为渔场分布的指示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鸢乌贼渔场 印度洋西北海域 CPUE
下载PDF
采用耳石研究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的年龄、生长和种群结构 被引量:38
2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钟俊生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6-212,共7页
利用2004—2005年中国鱿钓渔船资源探捕期间在印度洋西北部采集的104枚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耳石样本,对其年龄和生长进行了研究。鸢乌贼的生命周期约为1年,样本年龄为88-363 d,优势年龄组为180-270 d,占总体的81.3%。样本... 利用2004—2005年中国鱿钓渔船资源探捕期间在印度洋西北部采集的104枚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耳石样本,对其年龄和生长进行了研究。鸢乌贼的生命周期约为1年,样本年龄为88-363 d,优势年龄组为180-270 d,占总体的81.3%。样本孵化日期为2004年1—11月,几乎为全年性,但存在两个峰值:3—5月和9—10月,分别占总体的57.8%和14.4%。根据孵化日期可将鸢乌贼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产卵群体。两产卵群体胴长与年龄符合线性方程,而体重与年龄符合指数方程模式。各胴长组间的瞬时相对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存在变化,不同群体之间的瞬时相对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 年龄和生长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耳石的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钟俊生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4-609,共6页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获得的114尾鸢乌贼(胴长为142~575mm)的耳石,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观测表明,鸢乌贼耳石具有很大的翼区,背区则较小,其形态结构与一些其它科种类如黵乌贼科有明显...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获得的114尾鸢乌贼(胴长为142~575mm)的耳石,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观测表明,鸢乌贼耳石具有很大的翼区,背区则较小,其形态结构与一些其它科种类如黵乌贼科有明显差异。耳石总长TSL、最大宽度MW、侧区长LDL、背侧区长DLL、吻侧区长RLL和翼区长WL等6个主要形态参数值与胴长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不断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背区、侧区、吻区、翼区的长度与耳石总长之比则基本保持不变,分别为42%、57%、49%和7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形态特征 主成分分析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角质颚长度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4,共7页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渔船对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采集的103个鸢乌贼角质颚和60枚耳石样本,分析了角质颚长度特征,并与鸢乌贼胴长、体重和日龄建立了关系。结果显示,角质颚长度与胴长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与体重呈极...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渔船对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采集的103个鸢乌贼角质颚和60枚耳石样本,分析了角质颚长度特征,并与鸢乌贼胴长、体重和日龄建立了关系。结果显示,角质颚长度与胴长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与体重呈极显著的指数相关;角质颚各部长度随着鸢乌贼日龄增加逐步增大,上、下颚头盖和脊突生长较快,喙部和翼部生长较慢;上颚头盖和脊突较下颚头盖和脊突生长快;上颚翼部呈幂函数生长,上、下颚其余各部均呈线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颚 耳石 鸢乌贼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渔场分布与海面高度的关系 被引量:20
5
作者 邵锋 陈新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8-92,共5页
根据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鸢乌贼(Sym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调查的数据,并结合海面高度,利用Marine explorer 4.0软件对渔获量分布及其与海面高度图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高渔获量的中心渔场... 根据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鸢乌贼(Sym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调查的数据,并结合海面高度,利用Marine explorer 4.0软件对渔获量分布及其与海面高度图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高渔获量的中心渔场大多分布在海面高度HSS≤0的附近海域,在HSS≥0的附近海域有一定的渔获量。研究认为,中心渔场分布在冷暖涡的交汇处,但是渔场的中心偏向于HSS≤0的冷水涡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Sym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 渔场分布 海面高度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理化特性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曲映红 陈新军 陈舜胜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35-338,共4页
以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为原料,测定不同部位的重量组成及可食部分(胴体、裙边和头足三部分)的基本成分,并测定去皮胴体不同温度下的加热失重。结果表明:印度洋鸢乌贼的可食部分比例高达81%左右,粗蛋白含量为17.8%~19.1%,粗脂肪含量为0... 以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为原料,测定不同部位的重量组成及可食部分(胴体、裙边和头足三部分)的基本成分,并测定去皮胴体不同温度下的加热失重。结果表明:印度洋鸢乌贼的可食部分比例高达81%左右,粗蛋白含量为17.8%~19.1%,粗脂肪含量为0.6%~1.0%,可认为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品;其胴体水分含量比一般柔鱼高,但蒸煮加热时保水能力较强;较太平洋鸢乌贼在体型、成分和加工性能上均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重量 成分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海域表层浮游动物数量组成及其分布 被引量:4
7
作者 叶旭昌 陈新军 +2 位作者 田思泉 钱卫国 刘必林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6-103,共8页
根据2004年10~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12°00′~21°30′N、58°00′~65°00′E表层浮游动物的调查资料,对其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有腔肠动物水母类3目7科11属15种;浮游甲壳动物7... 根据2004年10~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12°00′~21°30′N、58°00′~65°00′E表层浮游动物的调查资料,对其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有腔肠动物水母类3目7科11属15种;浮游甲壳动物7目24科34属40种;浮游软体动物2目5科5属5种;毛颚动物1目1科1属3种;被囊动物1目2科4属4种。生物量较大的种类主要是甲壳动物的尖尾海萤、桡足类、莹虾类、磷虾类、端足类和糠虾类,以及毛颚动物的箭虫类。调查海域总生物量和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9.51±114.06mg/m3和3020±7929个/m3。其中尖尾海萤的生物量(24.30mg/m3)和丰度(1498个/m3)为最高,其次为箭虫类。总生物量和丰度平面分布差异显著,呈现北部(17°N以北)高于南部(17°N以南)、东部(62°E以东)高于西部(62°E以西)的趋势,同时不同纬度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生物量 平面分布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钓捕技术试验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新军 赵小虎 刘金立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3期200-205,共6页
2004年9月~2005年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调查期间,对钓捕技术进行了试验.结果认为,不同的作业位置其手钓产量不同,其中船头产量为最高,手钓平均脱钩率不到10%.采用变色灯是提高渔获量的重要技术,时间一般为凌晨3:00~5:00,其钓捕产... 2004年9月~2005年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调查期间,对钓捕技术进行了试验.结果认为,不同的作业位置其手钓产量不同,其中船头产量为最高,手钓平均脱钩率不到10%.采用变色灯是提高渔获量的重要技术,时间一般为凌晨3:00~5:00,其钓捕产量可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变色前后的单位时间产量分别为0.565 t/h和1.044 t/h.采用1.6 mm×3排机钓钩、每根钓线装6~8枚机钓钩进行单线作业,可有效降低脱钩率,平均脱钩率只有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钓捕技术 脱钩率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叶旭昌 陈新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16-322,共7页
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对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调查发现,鸢乌贼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组为220~360mm,占总数的70.5%。渔获个体由南往北呈明显增长趋势,而东西方向则没有明显差异。雌、雄个体... 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对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调查发现,鸢乌贼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组为220~360mm,占总数的70.5%。渔获个体由南往北呈明显增长趋势,而东西方向则没有明显差异。雌、雄个体差异大,且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高于雄性。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为220~360mm;而雄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42~310mm,优势胴长为220~260mm。初步判断调查海域存在3个群体。雌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在10°00′N以南海域以Ⅳ期个体为主,而在10°00′N以北海域则以Ⅰ期为主。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均以Ⅳ期为主。调查期间,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上半夜摄食等级较高,而在清晨摄食等级开始下降。胃内物以鱿鱼为主。其生长参数b值小于2.6,这说明鸢乌贼是一种瘦小型的种类。鸢乌贼的净重比例达到84.7%,比其它大洋性柔鱼类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生物学特性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海域的鱼类》内容简介
10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印度洋西北海域的鱼类》 书评 远洋鱼类 海洋渔业资源 彩色图书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渔获量、渔获率和脱钩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田思泉 钱卫国 陈新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224-229,共6页
根据2003年9-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调查数据,应用统计的方法对鸢乌贼的钓捕技术作了初步研究。调查发现,手钓产量明显高于机钓产量。日产量多数在5t以上,手钓与机钓的比值大约为4∶1;而当日产量低于0.5t时,机钓产量高于手钓... 根据2003年9-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调查数据,应用统计的方法对鸢乌贼的钓捕技术作了初步研究。调查发现,手钓产量明显高于机钓产量。日产量多数在5t以上,手钓与机钓的比值大约为4∶1;而当日产量低于0.5t时,机钓产量高于手钓产量。鸢乌贼的脱钩率较高,机钓脱钩率平均达45%以上,手钓脱钩率也在7%~12%间,其中主要为水中脱落和触须脱落。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机钓钩和手钓钩类型,其脱钩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类型手钓钩,其渔获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从作业位置来看,其渔获率和产量分布在统计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何降低鸢乌贼的脱钩率成为今后钓捕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获量 渔获率 脱钩率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渔场与海洋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陈新军 叶旭昌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60,共6页
根据2003年9-11月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探捕生产情况,分海区初步分析了海洋环境因子与中心渔场之间的关系。调查表明,10月中下旬中心渔场分布在15°~16°N、61°E附近海域,平均日产均在5t以上。中心作业渔场处在... 根据2003年9-11月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探捕生产情况,分海区初步分析了海洋环境因子与中心渔场之间的关系。调查表明,10月中下旬中心渔场分布在15°~16°N、61°E附近海域,平均日产均在5t以上。中心作业渔场处在冷水涡的边缘海域,其温盐结构如下:表温为27~29℃,盐度为35.96~36.03,0~100m的温度梯度为0.07℃/m,100~200m的温度梯度为0.04℃/m。100m的水温、盐度范围分别为19.5~23℃、35.70~35.80。各海域的作业渔场,其最适表温不同。在2°N~14°N海域,高产量出现在表温26.4~27.0℃间海域;在14°N~18°N海域,高产量出现在26.7~29.0℃间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场 海洋环境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种群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金立 陈新军 许强华 《南方水产》 2008年第2期43-49,共7页
根据2004年9~12月和2005年3~5月印度洋西北部公海海域(13°N^20°N、59°E^64°E)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调查中所采集的样本,选取了12个站点48尾鸢乌贼肌肉样本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根据UPGMA... 根据2004年9~12月和2005年3~5月印度洋西北部公海海域(13°N^20°N、59°E^64°E)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调查中所采集的样本,选取了12个站点48尾鸢乌贼肌肉样本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根据UPGMA聚类分析,样本中存在2个种群,13°N^18°N海域和18°N^20°N海域。分析得知,2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为0.2150,表明不同种群间在遗传背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且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水平较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3676±0.1801。2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1338,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87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种群遗传结构 RAPD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面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9
14
作者 林东明 陈新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6-551,共6页
根据2004年9月-2005年4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生产调查资料及海面温度数据,按经纬度1°×1°空间分辨率,采用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鸢乌贼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海面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9... 根据2004年9月-2005年4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生产调查资料及海面温度数据,按经纬度1°×1°空间分辨率,采用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鸢乌贼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海面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9月-翌年1月作业渔场分布比较分散,分布在11°30’~19°30’N,58°~64°E海域;2—4月作业渔场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15°~16°30’N,60°~61°30’E。各月份的平均日产量波动不大。作业渔场的适宜海面温度为25~29℃。经Kruskal-Wallis统计检验,调查期间各个温度组作业CPUE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场分布 印度洋西北海域 海面温度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资源密度分布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7
15
作者 陈新军 钱卫国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218-223,共6页
根据2003年9-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和渔获统计资料,采用效能比方法,对鸢乌贼资源密度指标CPUE值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在重点调查海域,鸢乌贼的资源密度较高,其CPUE值为0.01~10.0尾/线/h,总平均值为2.456尾/线/h。资源... 根据2003年9-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和渔获统计资料,采用效能比方法,对鸢乌贼资源密度指标CPUE值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在重点调查海域,鸢乌贼的资源密度较高,其CPUE值为0.01~10.0尾/线/h,总平均值为2.456尾/线/h。资源密度的分布随海域而不同。在12°N以南海域CPUE值一般在1.0尾/线/h以下,在12°~14°N、58°~61°E间海域CPUE值在2.0~2.5尾/线/h,而在中心渔场16°N、61°E附近海域,CPUE值为最高,达到5.5尾/线/h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资源密度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腕足断裂强度的试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新军 刘金立 李曰嵩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4期324-327,共4页
为降低鸢乌贼钓捕脱钩率,2004年12月~2005年1月对鸢乌贼的触腕和腕足断裂强度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认为,触腕的平均断裂强度是其体重的1.06倍;第Ⅰ腕足的平均断裂强度是体重的2.55倍,第Ⅱ腕足的平均断裂强度是体重的2.87倍,第Ⅲ和Ⅳ腕... 为降低鸢乌贼钓捕脱钩率,2004年12月~2005年1月对鸢乌贼的触腕和腕足断裂强度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认为,触腕的平均断裂强度是其体重的1.06倍;第Ⅰ腕足的平均断裂强度是体重的2.55倍,第Ⅱ腕足的平均断裂强度是体重的2.87倍,第Ⅲ和Ⅳ腕足的平均断裂强度是体重的2.88倍.其断裂强度与体重的比值分别比太平洋褶柔鱼和柔鱼低.研究认为,触腕平均断裂强度低是造成高脱钩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断裂强度与体重之比值分别与体重和胴长呈直线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触腕断裂强度 腕足断裂强度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的触腕和腕足钓捕断裂强度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国峰 周应祺 陈新军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31-35,共5页
鱿鱼的腕足断裂强度是影响鱿钓脱钩率的重要因素。通过现场实测,分析了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的腕足断裂强度对手钓作业脱钩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鸢乌贼的每根触腕仅能承受的拉力相当于体重的0.7倍... 鱿鱼的腕足断裂强度是影响鱿钓脱钩率的重要因素。通过现场实测,分析了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的腕足断裂强度对手钓作业脱钩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鸢乌贼的每根触腕仅能承受的拉力相当于体重的0.7倍,因此,钓捕过程中,因触腕断裂造成的脱钩率接近100%;而另外的第I-IV腕足的断裂强度分别是其体重的2.30、2.05、2.06和1.87倍;5对腕足整体的平均脱钩率接近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触腕 腕足 断裂强度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利用形态学方法分析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种群结构 被引量:24
18
作者 陈新军 刘金立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4-179,共6页
根据2003-2005年我国对印度洋西北部公海鸢乌贼资源调查资料,依据胴长组成及触腕长等8个形态学参数,利用正态分布、星座聚类等方法对其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鸢乌贼胴长组成为10.6-61.2 cm,优势胴长组为28-36 cm。胴长组成随纬度... 根据2003-2005年我国对印度洋西北部公海鸢乌贼资源调查资料,依据胴长组成及触腕长等8个形态学参数,利用正态分布、星座聚类等方法对其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鸢乌贼胴长组成为10.6-61.2 cm,优势胴长组为28-36 cm。胴长组成随纬度变化明显。初步可分优势胴长为46-52 cm、30-36 cm和20-24 cm的大型、中型和小型三个种群。18°N以北海域以大型种群为主,12°N-18°N海域以中型种群为主,12°N以南海域以小型种群为主,但大型、中型和小型种群重叠分布。三个种群间的主要形态特征值(AL1/ML、AL2/ML、AL3/ML和AL4/ML)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初步推断,鸢乌贼可能是全年性产卵,并存在多个产卵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种群结构 形态学 印度洋西北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西北部公海鸢乌贼资源特征及其与海况的关系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新军 邵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1-616,共6页
根据2004年9月~2005年4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部12°N^21°30′N,58°E^65°E获得的鸢乌贼资源调查资料,对其资源特征及其与海况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调查海域内鸢乌贼均有一定的分布,其中以14°30′N、60&... 根据2004年9月~2005年4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部12°N^21°30′N,58°E^65°E获得的鸢乌贼资源调查资料,对其资源特征及其与海况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调查海域内鸢乌贼均有一定的分布,其中以14°30′N、60°E^63°E附近海域CPUE为最高。渔获物胴长范围为163~560 mm,优势胴长组为280~440 mm,占总数的70.51%,平均胴长为365.0 mm。渔获个体组成随纬度变化差异显著,而随经度变化差异不明显。16°N以南海域,雌性个体一般以Ⅰ、Ⅱ期为主;16°N以北海域,则以Ⅲ~Ⅴ期为主。分析还认为,鸢乌贼分布与表温、海面高度距平关系密切,9~11月适宜表温为27~28℃,12月~翌年3月为26~27℃,高产渔场大都分布在海面高度距平SSHA≤0的附近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资源密度 表温 海面高度距平 印度洋西北部公海海域
下载PDF
印度洋鸢乌贼的加工利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曲映红 陈新军 陈舜胜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70,共2页
鸢乌贼广泛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的赤道和亚热带海域,资源潜力很大。我国2003年9~11月首次利用光诱钓船对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进行了调查。印度洋鸢乌贼可食部分比例高达81%左右,粗蛋白含量为17.8%~19.1%,粗脂肪含量为0.6%... 鸢乌贼广泛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的赤道和亚热带海域,资源潜力很大。我国2003年9~11月首次利用光诱钓船对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进行了调查。印度洋鸢乌贼可食部分比例高达81%左右,粗蛋白含量为17.8%~19.1%,粗脂肪含量为0.6%~1.0%,可认为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品。本试验旨往对印度洋鸢乌贼的加工利用进行一些初步尝试,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西北海域 加工利用 鸢乌贼 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潜力 粗蛋白含量 粗脂肪含量 热带海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