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高温异常的影响
1
作者 金大超 管兆勇 +1 位作者 王子佳 闫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3-72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异常为1.52℃、为近40年来最高,温度正异常的极大值位于河南和湖北两省交界处的西侧。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了长江中下游约0.39℃的增温,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次高温异常的贡献为25.66%。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可通过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而有利于维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下沉运动,为高温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夏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温异常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 海温异常
下载PDF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模态及其指数定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琚建华 陈琳玲 李崇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7-624,共8页
通过对太平洋地区海温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其第一特征向量场发现,春夏秋冬四季在印度洋中西部大范围地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大范围地区的海面温度西太平洋地区的相反,这一特征向量在四个季节的方差贡献率均大于33%,说明这一海温... 通过对太平洋地区海温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其第一特征向量场发现,春夏秋冬四季在印度洋中西部大范围地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大范围地区的海面温度西太平洋地区的相反,这一特征向量在四个季节的方差贡献率均大于33%,说明这一海温场的空间分布结构是稳定的,我们称之为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模态。并对这种模态经过认真分析比较和研究后定义了该模态的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印度洋 海温异常模态 指数
下载PDF
印尼贯穿流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影响的初步模拟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吴海燕 李崇银 张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3-520,共8页
印尼海域是联系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纽带,为了讨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的影响,利用一个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设计了打开、关闭印度尼西亚通道的数值试验对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印尼贯穿流... 印尼海域是联系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纽带,为了讨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的影响,利用一个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设计了打开、关闭印度尼西亚通道的数值试验对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印尼贯穿流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和海流的模拟有重要影响。在海洋表层,印尼贯穿流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所起作用不大,这时海洋的外强迫(大气风场、太阳辐射等)起主要作用;而在次表层,印尼贯穿流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 数值试验 印尼贯穿流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与次表层海温异常 被引量:8
4
作者 吴海燕 李崇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33,共10页
通过对1958—2001年的SODA海温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了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态,该模态在海表及次表层的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表明,在赤道西印度洋、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偏高(低)时,赤道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海温偏低(高)。... 通过对1958—2001年的SODA海温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了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态,该模态在海表及次表层的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表明,在赤道西印度洋、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偏高(低)时,赤道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海温偏低(高)。该综合模态既有年际变化特征,还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以负指数为主转变为以正指数为主。对1958—2001年强正、负指数事件合成分析结果得知,综合模也存在着显著的年变化特征,在2—4月份偏弱,最强出现在10月份。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与赤道东太平洋次表层、赤道东印度洋次表层与西印度洋次表层有一种反位相的变化。次表层海温异常在东太平洋、西印度洋分别沿着南北纬10°左右向西太平洋、东印度洋传播并向赤道扩展,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则分别沿赤道向东太平洋、西印度洋传播汇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 次表层海温异常 合成分析
下载PDF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气中的两级热力适应 被引量:87
5
作者 吴国雄 刘平 +1 位作者 刘屹岷 李伟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利用热力适应理论讨论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 :通过第一级热力适应 ,印度洋上的海温异常形成低层气旋式环流 ,并在其东侧的偏南气流中产生对流性降水 ;然后通过第二级热力适应 ,在 ... 利用热力适应理论讨论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 :通过第一级热力适应 ,印度洋上的海温异常形成低层气旋式环流 ,并在其东侧的偏南气流中产生对流性降水 ;然后通过第二级热力适应 ,在 50 0 h Pa上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2 0 0 h Pa上南亚高压异常增强。从而证明两级热力适应是导致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重要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温异常 西太平洋 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对南亚高压的影响 被引量:52
6
作者 杨辉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9-110,共12页
从综合考虑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出发 ,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对南亚高压的影响。当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为正位相 (西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海温距平为正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距平为负 ) ,南亚... 从综合考虑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出发 ,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对南亚高压的影响。当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为正位相 (西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海温距平为正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距平为负 ) ,南亚高压偏弱 ,位置偏东偏南 ;当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为负位相 (西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海温距平为负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距平为正 ) ,南亚高压偏强 ,位置偏西偏北。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影响南亚高压主要通过三种机制 :一是通过影响亚洲季风从而影响了降水潜热形成的大气加热场分布 ,在正 (负 )位相年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为负 (正 )异常 ,因此青藏高原上空空气上升减弱 (加强 ) ,南亚高压偏弱 (偏强 ) ;南海季风和热带辐合带加强 (减弱 ) ,菲律宾附近的大气热源加强 (减弱 ) ,有利于上空青藏高原东南侧反气旋 (气旋 )式的距平环流 ,因此南亚高压偏东偏南 (偏西偏北 )。二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纬向热力对比引起赤道纬向垂直 (Walker)环流异常 ,必将引起高空纬向风异常 ,在正 (负 )位相年 ,南亚高压南部的印度洋高空会出现西 (东 )风异常 ,导致南亚高压偏弱 (偏强 )。三是综合模的正 (负 )异常加强 (减小 )西印度洋经度范围的区域Hadley环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热带太平洋 海温异常 印度洋 海温距平 大气热源 西太平洋 位相 上升 反气旋
下载PDF
印度洋-太平洋各季海温年际变异模的相关性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4
7
作者 简茂球 罗会邦 乔云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用1958~1998年NCEP再分析资料、Reynolds海温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印度洋-太平洋不同季节海温年际变异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了夏季亚澳季风区海温异常型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印度洋-... 用1958~1998年NCEP再分析资料、Reynolds海温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印度洋-太平洋不同季节海温年际变异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了夏季亚澳季风区海温异常型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年际变化的第一模态与随后春季的第一模态、夏秋季亚澳季风区的海温异常型(第二模态)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如果冬季海温异常为ElNi?o(LaNi?a)型,则其后的春季也为ElNi?o(LaNi?a)型,而随后的夏、秋季在亚澳季风区的热带海温有暖(冷)异常。夏季亚澳季风区海温异常与我国长江中游至江南的夏季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夏季亚澳季风区热带海温暖(冷)异常对应长江中游及江南的夏季降水偏多(少)。与东亚冬季风异常有关的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可以通过与夏季亚澳季风区海温的异常有显著相关性进而影响到东亚夏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太平洋 海温 年际变异 夏季降水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温跃层海温异常联合模及其演变 被引量:6
8
作者 黎鑫 李崇银 +2 位作者 谭言科 张韧 李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270-3284,共15页
利用SODA次表层海温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遥感海面高度异常数据,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温跃层海温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太平洋—印度洋温跃层海温异常联合模(PITM)的概念、并定义了该联合模指数.结果表明,联合模指数具有准两年和3~5年的年... 利用SODA次表层海温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遥感海面高度异常数据,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温跃层海温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太平洋—印度洋温跃层海温异常联合模(PITM)的概念、并定义了该联合模指数.结果表明,联合模指数具有准两年和3~5年的年际变化周期以及2011—2012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并具有季节锁相和振幅不对称等特征.联合模的演变过程与温跃层海温异常(TOTA)的发展和传播过程紧密相联:在太平洋,TOTA一般从西太平洋出发沿赤道(5°S—5°N)向东传播,到达东太平洋之后折向北,再沿10°N—14°N纬度带向西传播到达太平洋西岸并向赤道西太平洋扩展,形成一条回路;南太平洋也有类似回路但信号较弱;在印度洋,则主要沿8°S—12°S纬度带向西传播,到达西岸后折向北,然后迅速沿赤道(1.25°S—1.25°N)向东扩展,也形成一条回路.对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的合成分析则表明,联合模的演变过程与大气环流尤其是纬向垂直环流(Walker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联合模的正位相对应着赤道印度洋区域顺时针的Walker环流以及赤道太平洋区域逆时针的Walker环流;而联合模的负相位则有相反的情况.此外,联合模演变过程中,TOTA的传播发展与850hPa异常纬向风的传播发展有很好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海温异常(TOTA) 太平洋印度洋TOTA联合模(PITM) 大气环流异常 合成分析
下载PDF
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持续性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彭勇刚 简茂球 +1 位作者 梁巧倩 罗会邦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0-94,共5页
用Reynolds&Smith重构的1950-1998年月平均SST资料分析了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SSTA的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SSTA的持续性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可将有明显差异的SSTA持续性特征的海区分为3类:全年各月持续性好的区域,主要包括热带... 用Reynolds&Smith重构的1950-1998年月平均SST资料分析了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SSTA的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SSTA的持续性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可将有明显差异的SSTA持续性特征的海区分为3类:全年各月持续性好的区域,主要包括热带中东太平洋马蹄形海域、赤道中东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持续时间一般在10个月以上;全年各月持续性差的区域,主要包括西北太平洋、东亚沿海和东南太平洋,持续时间一般为3个月左右;各月持续性有季节性变化的区域,主要包括赤道东太平洋,南海。SSTA持续性的整体空间分布存在冬夏两种主要分布型,夏季型SSTA的持续性要比冬季好。冬夏间SSTA持续性最明显的差异出现在赤道东太平洋和东亚沿海、南海区域,由冬季转入夏季时,赤道东太平洋SSTA的持续性由差变好,东亚沿海、南海地区的情况则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太平洋 海温异常 持续性特征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异常联合模及其指数定义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郑冬梅 张启龙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7,共10页
根据1955-2003年的全球海洋上层热含量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法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上层热含量距平场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在印度洋还是在太平洋,上层热含量距平场都存在着一种显著的东西向偶极型振荡,其年际变化与E... 根据1955-2003年的全球海洋上层热含量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法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上层热含量距平场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在印度洋还是在太平洋,上层热含量距平场都存在着一种显著的东西向偶极型振荡,其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有密切的联系。据此定义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异常联合模指数,功率谱分析和10 a滑动的t检验结果表明,该联合模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在1976年前后经历了一次由冷到暖的气候跃变。进一步分析还发现,该联合模的变化特征能较好地反映太平洋ENSO事件和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基本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 热含量 热力异常联合模 指数
下载PDF
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楠 李丽平 +1 位作者 李双林 李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7-400,共14页
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降水和ERA-20C(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 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降水和ERA-20C(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式ECHAM5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与秋季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模态(IOD)相联系的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发现在秋季发生IOD背景下,冬季西太平洋存在两类海温异常的变化型:一类是西太平洋区域一致偏暖/冷的模态,另一类是区域西冷东暖/西暖东冷的模态。尽管西太平洋海温一致偏暖和西冷东暖这两类海温变化型均有利于华南冬季少降水,但影响的范围有所不同。一致偏暖型引起的少降水范围较大,从华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冷东暖型引起少降水范围主要限于华南,而在长江中下游到华北则降水偏多。相应地,在大气环流上,尽管两类海温异常型均有利于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附近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但气旋的强度和中心位置有差异。一致偏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强,中心位置偏西,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更大,导致少降水范围更大,而西冷东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弱,中心位置偏东,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小,导致少降水区域主要在华南沿海。本文结果对认识IOD调制随后冬季东亚降水异常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温偶极子(IOD) 西太平洋海温异常 东亚冬季气候异常 菲律宾气旋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信号的传播与联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钱维宏 胡豪然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9-584,共6页
利用太平洋和印度洋表层与次表层月海温距平信号沿不同纬向-时间剖面的传播分析,发现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El Nino事件和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的Dipole事件分别与沿赤道太平洋东传的次表层海温异常信号和沿赤道外印度洋西传的次表层海... 利用太平洋和印度洋表层与次表层月海温距平信号沿不同纬向-时间剖面的传播分析,发现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El Nino事件和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的Dipole事件分别与沿赤道太平洋东传的次表层海温异常信号和沿赤道外印度洋西传的次表层海温异常信号同期到达东太平洋和西印度洋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赤道和赤道外16°N之间的热带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洋中存在着海温异常信号传播的一条回路,El Nino事件就发生在暖信号到达赤道东太平洋的时候.次表层海温异常沿赤道太平洋的东传和沿赤道外印度洋的西传分别是El Nino事件和Dipole事件发生的海洋学早期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信号 热带印度洋 热带太平洋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 次表层海温异常 赤道太平洋 时间剖面 海温距平 太平洋 信号传播 事件 EI 海洋学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一个物理机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毓赟 赵荻 曹杰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年第1期24-29,共6页
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资料和海表温度异常资料,在分析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冬季大气环流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综合反映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综合指数。分析表明,冬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的值越... 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资料和海表温度异常资料,在分析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冬季大气环流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综合反映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综合指数。分析表明,冬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的值越大(小),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值越大(小),东亚地区将出现异常的南(北)风的响应,东亚冬季风将越弱(强)。应用加热强迫影响热带环流的简单模式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异常海温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当冬季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处于正(负)位相时,西太平洋区域强迫出异常南(北)风。这是使得东亚冬季风偏弱(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冬季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影响最为显著的关键区是赤道西太平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 物理机制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海燕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7-586,共20页
通过数值模拟及结果的合成分析,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异常海温综合模态的三维热力结构、动力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综合模态在表层、次表层的表现都很明显,即在赤道西... 通过数值模拟及结果的合成分析,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异常海温综合模态的三维热力结构、动力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综合模态在表层、次表层的表现都很明显,即在赤道西印度洋、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偏高(低)时,赤道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海温偏低(高),该模态还存在着显著的年变化特征、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数值模拟的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异常的海表风应力引起表层洋流异常,表层洋流异常及由其引起的海表高度异常可导致次表层海水环流的异常,海洋环流异常导致的平流热输送异常是海温形成异常综合模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垂直输送是形成次表层海温综合模态的主要原因。平流热输送过程对海表温度变异的贡献是:在事件发生到盛期阶段促进了次表层海温异常综合模态的形成,在盛期到消亡阶段次表层的平流过程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短波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力来源,海表面异常的净短波辐射通量、潜热通量是表层海温形成异常模态的主要热力学原因,异常的海表面净短波辐射通量、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在到达盛期阶段后抑制其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 数值模拟 合成分析
下载PDF
印度-太平洋海温的气候模态及其年代际异常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建军 朱乾根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18,共9页
本文运用经验正交分解和合成图分析方法,对1940~1990年印度—太平洋海温的气候模态及其年代际异常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的海温表现出突变气候态、ENSO气候态、十年际振荡气候态等三种气候模态。突变气候态在近... 本文运用经验正交分解和合成图分析方法,对1940~1990年印度—太平洋海温的气候模态及其年代际异常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的海温表现出突变气候态、ENSO气候态、十年际振荡气候态等三种气候模态。突变气候态在近50年演变中,出现了两次气候突变,表现为冷态、过渡态、暖态三个年代际特征。ENSO气候态的海温异常在三个年代际状态中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冷态时,ElNino年的海温异常升温范围幅度小,赤道西太平洋和赤道印度洋都是降温的;在过渡态时,赤道东太平洋升温范围幅度有所扩大,赤道印度洋略有升温;在暖态时,升温范围扩大到整个热带,印度洋也能出现ElNino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太平洋 海温 气候模态 年际异常
下载PDF
南半球对流层大气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的响应及其机制解释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秋林 梅士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9-349,共11页
利用NOAA SST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和南半球对流层大气之间的遥相关模态并对其进行了机制解释。首先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给出了遥相关的空间模态,结果表明:北半球秋、冬季,在南半球对流层大... 利用NOAA SST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和南半球对流层大气之间的遥相关模态并对其进行了机制解释。首先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给出了遥相关的空间模态,结果表明:北半球秋、冬季,在南半球对流层大气存在和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密切联系的遥相关作用中心,该中心的分布构成一列明显的从赤道中太平洋出发,最终到达非洲中南部及赤道印度洋的Rossby波列,将赤道太平洋、印度洋与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连接起来,起到了类似"大气桥"的作用。而单纯IOD和单纯EN-SO均难以在南半球对流层激发出遥相关波列,进一步证实了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其次,利用行星波能量传播理论对两者之间的遥相关进行了机制分析,发现纬向波数为1~3的大气行星波的能量传播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与南半球对流层大气之间遥相关的一种可能的联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 南半球对流层 遥相关 行星波能量传播
下载PDF
浅谈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相互关系
17
作者 范伶俐 杨小怡 +1 位作者 游泳 周毅 《四川气象》 2003年第3期24-26,共3页
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变化是有联系的。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解释有多种。从不同的年代际来考虑两者的关系 ,发现在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后 ,太平洋的ElNino事件存在来自于印度洋东部的触发机制 ,而 5 0年代至 70年代中期两洋的相互关... 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变化是有联系的。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解释有多种。从不同的年代际来考虑两者的关系 ,发现在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后 ,太平洋的ElNino事件存在来自于印度洋东部的触发机制 ,而 5 0年代至 70年代中期两洋的相互关系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印度洋 海温异常 海表温度 ELNINO事件 触发机制
下载PDF
夏半年热带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与热带印度洋海盆模对同期中国东部降水的共同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旭栋 管兆勇 周游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7-748,共12页
利用1961—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 ISST月平均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夏半年热带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与热带印度洋海盆模(Indian Ocean Basin M ode,IOBM)的特征,并研究了不同位相配置时二者对同期中国东部气候的共同影响。结... 利用1961—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 ISST月平均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夏半年热带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与热带印度洋海盆模(Indian Ocean Basin M ode,IOBM)的特征,并研究了不同位相配置时二者对同期中国东部气候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1)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指数与印度洋海盆模指数几乎相互独立。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与IOBM同位相变化(记为PPNN事件)和反位相变化(记为PNNP事件)时,热带印太地区海温异常分别呈三级型和偶极型分布。2)不同位相配置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当发生PPNN事件时,水汽从海洋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地区向江淮流域输送;热带海温异常引起大气产生Gill型响应,维持了中国东部的环流异常;M C地区通过经向三圈异常垂直环流引起江淮流域降水异常增多。发生PNNP事件时,Gill型环流响应中心西移,长江流域降水偏少,水汽辐散;同时MC地区对流层低层准定常Rossby波能传播也有利于长江流域扰动的维持。这些结果对深刻认识中国东部地区夏半年降水异常成因和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不同分布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海盆模 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 中国东部降水 夏半年
下载PDF
冬/夏季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年际异常的年代际变化
19
作者 范伶俐 《广西气象》 2005年第A01期19-20,共2页
用N ino3指数、印度洋单极、偶极子指数表示热带两洋SST的年际异常,分季节分析表明:冬季N ino3区与热带印度洋SSTA相互关系表现为单极,且1976年以后两者的相互关系减弱,其可能原因,一是冬季是EN SO事件的盛期;二是冬季西太平洋暖水区东... 用N ino3指数、印度洋单极、偶极子指数表示热带两洋SST的年际异常,分季节分析表明:冬季N ino3区与热带印度洋SSTA相互关系表现为单极,且1976年以后两者的相互关系减弱,其可能原因,一是冬季是EN SO事件的盛期;二是冬季西太平洋暖水区东移,造成两洋的垂直纬向环流耦合减弱。夏季两者相互关系表现为偶极,1976年以后两者的相互关系加强,其可能原因,一是夏季是偶极子盛期,EN SO事件的发展期;二是夏季西太平洋暖水区虽然东移,但暖水区位置偏北,且东南印度洋的上升支强度增大,造成两洋的纬向环流耦合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年代际变化 相互关系 热带印度洋 热带太平洋 年际异常 夏季 ENSO事件 海温 SSTA
下载PDF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孟珂 田鹏飞 +2 位作者 杨华栋 杨梦兮 蔡娜佳 《海洋气象学报》 2021年第3期60-68,共9页
基于近40 a 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涡度场、垂直速度场以及NOAA重构的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和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利用合成分析方法,研... 基于近40 a 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涡度场、垂直速度场以及NOAA重构的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和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利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前期春季及同期夏季印度洋海面温度同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前期春季印度洋海温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尤其是关键区位于赤道偏北印度洋和西南印度洋地区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具有显著的影响,春季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年,后期夏季,110°~180°E的经向垂直环流表现为异常下沉气流,对应风场的低层低频风辐散、高层辐合的形势,这种环流形势使得低层水汽无法向上输送,对流层中层水汽异常偏少,纬向风垂直切变偏大,从而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偏少、强度偏弱,而异常偏冷年份则正好相反。2)春季印度洋异常暖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而春季印度洋异常冷年,后期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这可能是引起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的另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累积能量指数 海温异常 印度洋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