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穆斯林种姓的源起 被引量:1
1
作者 蔡晶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95-101,共7页
印度穆斯林种姓可以说是伊斯兰传统在印度的文化变异现象。如果将这种现象放置在印度环境中,并以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它,这个看似悖论的概念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印度穆斯林种姓并不是穆斯林一进入次大陆就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外来穆斯... 印度穆斯林种姓可以说是伊斯兰传统在印度的文化变异现象。如果将这种现象放置在印度环境中,并以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它,这个看似悖论的概念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印度穆斯林种姓并不是穆斯林一进入次大陆就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外来穆斯林对种姓的接受有一定的文化心理积淀和民族特性作为前提,印度穆斯林种姓的出现和发展也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穆斯林 印度穆斯林种姓 阿什拉夫 非阿什拉夫
下载PDF
试论1920年印度穆斯林迁徙运动
2
作者 李小娟 李福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36-140,共5页
1920年印度穆斯林迁徙运动是在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背景下,印度穆斯林反殖民斗争哈里发运动和阿富汗对英外交策略双重作用的结果。该运动给印度穆斯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它作为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部分,并未给印度社会带来大... 1920年印度穆斯林迁徙运动是在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背景下,印度穆斯林反殖民斗争哈里发运动和阿富汗对英外交策略双重作用的结果。该运动给印度穆斯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它作为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部分,并未给印度社会带来大的动乱,且促进了印度和阿富汗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此外,该运动使印度穆斯林的文化认同和地域认同之间产生直接的思想联系,为之后巴基斯坦的建国运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穆斯林 迁徙运动 哈里发运动 阿富汗外交
下载PDF
接触与融合:印度穆斯林的文化适应
3
作者 海璐 《中国穆斯林》 CSSCI 2023年第4期57-60,共4页
伊斯兰教作为印度的第二大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印度教。早在公元5-7世纪,印度沿海地区便逐渐出现了少数阿拉伯移民。之后,陆续有来自伊拉克、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在沿海地区定居并与当地妇女通婚,形成了穆斯林群体。(1)... 伊斯兰教作为印度的第二大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印度教。早在公元5-7世纪,印度沿海地区便逐渐出现了少数阿拉伯移民。之后,陆续有来自伊拉克、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在沿海地区定居并与当地妇女通婚,形成了穆斯林群体。(1)自此,印度大陆上便开始了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史。身处其中的穆斯林群体,逐渐从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开始了与印度社会文化的接触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斯林群体 印度 伊斯兰文明 印度文明 伊斯兰教 交流史 沿海地区 印度穆斯林
原文传递
印度穆斯林的发展困境及政府的应对措施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向阳 《南亚研究》 CSSCI 2010年第4期111-123,共13页
印度的穆斯林是印度人口众多的少数群体。印度独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印度实行经济改革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然而,印度穆斯林却未能充分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在政治参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面临... 印度的穆斯林是印度人口众多的少数群体。印度独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印度实行经济改革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然而,印度穆斯林却未能充分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在政治参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面临着发展的困境。这一困境是历史和经济原因、印度政府的忽视、穆斯林自身原因和教派冲突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印度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穆斯林 发展困境 原因 措施
原文传递
印度穆斯林种姓源流考论 被引量:3
5
作者 蔡晶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8-85,共8页
穆斯林种姓是印度乃至南亚地区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它出现于中世纪的印度,历经了一定的发展,以隐性的方式呈现。印度穆斯林种姓滥觞于最早定居于印度的穆斯林商人隐约的种姓感,以及伴随穆斯林对印度的征服,大量改宗伊斯兰教的印度教... 穆斯林种姓是印度乃至南亚地区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它出现于中世纪的印度,历经了一定的发展,以隐性的方式呈现。印度穆斯林种姓滥觞于最早定居于印度的穆斯林商人隐约的种姓感,以及伴随穆斯林对印度的征服,大量改宗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根深蒂固的种姓习俗。德里苏丹国建立之后,穆斯林阿什拉夫-阿吉拉夫之分构成了印度穆斯林种姓的雏形,至莫卧儿王朝时期,这种划分更为复杂细致,并逐渐成为印度穆斯林的一种身份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穆斯林 种姓 源流
原文传递
马来西亚的族群边界与少数族群的认同——以印度人穆斯林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罗圣荣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90-96,共7页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马来西亚族群边界的成因及其划分标准。这种以种族和宗教为依据的族群划分标准,让身兼双重身份的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饱受身份重叠之苦。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的认同遭到了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族群和以印度...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马来西亚族群边界的成因及其划分标准。这种以种族和宗教为依据的族群划分标准,让身兼双重身份的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饱受身份重叠之苦。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的认同遭到了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族群和以印度教教徒居多的印度人族群的拒绝。为获取政治、经济等社会资源,印度人穆斯林不得不在马来族群和印度人族群之间寻找皈依。印度人穆斯林社会的案例表明,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融合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印度穆斯林 认同
下载PDF
马来西亚的族群边界与少数族群的认同--以印度人穆斯林为例
7
作者 罗圣荣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3年第4期70-74,共5页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马来西亚族群边界的成因及其划分标准。这种对以种族和宗教为依据的族群划分标准,让具有双重身份的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饱受身份重叠之苦。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的认同遭到了信仰同样的伊斯兰教的马来族群和以...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马来西亚族群边界的成因及其划分标准。这种对以种族和宗教为依据的族群划分标准,让具有双重身份的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饱受身份重叠之苦。马来西亚印度人穆斯林的认同遭到了信仰同样的伊斯兰教的马来族群和以印度教教徒居多的印度人族群的拒绝。为获取政治、经济等社会资源,印度人穆斯林不得不在马来族群和印度人族群之间寻找皈依。印度人穆斯林社会的案例表明,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融合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印度穆斯林 族群边界 族群认同
下载PDF
印度国歌争议与印度民族国家建构的困境 被引量:1
8
作者 齐仁达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2年第4期103-123,156,157,共23页
印度有两种国歌,一种是泰戈尔创作的《人民的意志》(Jana Gana Mana),称为“National Anthem”;另一种是查特吉创作的《致敬母亲》(Vande Mataram),称为“National Song”。这种复杂的国歌制度设计与印度民族国家建构中的穆斯林问题关... 印度有两种国歌,一种是泰戈尔创作的《人民的意志》(Jana Gana Mana),称为“National Anthem”;另一种是查特吉创作的《致敬母亲》(Vande Mataram),称为“National Song”。这种复杂的国歌制度设计与印度民族国家建构中的穆斯林问题关系密切。《致敬母亲》出自查特吉19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阿难陀寺院》。该小说反映了一群印度教托钵僧武力反抗穆斯林统治者的故事。《致敬母亲》是小说中一首反复吟唱的歌曲,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被甘地称为印度的国歌。小说充满暴力反穆色彩,而且既反对穆斯林统治者,也反对普通穆斯林。《致敬母亲》将印度比喻为伟大的母亲,并具象化为杜尔迦女神,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发展为影响深远的“印度母亲”崇拜。暴力反穆色彩和偶像崇拜嫌疑使得穆斯林强烈反对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使用《致敬母亲》。1937年,印度国大党试图通过关于国歌问题的声明调和这一矛盾。印度制宪会议期间,尼赫鲁建议以《人民的意志》取代《致敬母亲》,但遭到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对。1950年1月24日,制宪会议以主席声明形式宣布《人民的意志》为国歌,《致敬母亲》享有同样地位。1957年后,印度政府通过重新解释该声明,将《人民的意志》解释为具有法律强制性的“national anthem”,将《致敬母亲》解释为“national song”,但不具法律强制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这种国歌安排越来越遭到印度教民族主义挑战。印度国歌争议凸显了印度的民族国家建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国歌 《人民的意志》 《致敬母亲》 印度穆斯林 民族国家建构
下载PDF
论穆斯林在印度印穆关系中的角色与行为
9
作者 蔡晶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53,共6页
在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穆斯林一方的角色和行为非常值得探讨。穆斯林携带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经验来到印度,这种文化传统与印度教文化迥异,因而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别形成了具有排他性的集团,这可以说是印穆之间矛... 在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穆斯林一方的角色和行为非常值得探讨。穆斯林携带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经验来到印度,这种文化传统与印度教文化迥异,因而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别形成了具有排他性的集团,这可以说是印穆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最根本症结。印度穆斯林群体构成十分复杂,穆斯林上层的行为主导了穆斯林在印穆关系中的表现。他们多为外来穆斯林,基于伊斯兰教传统,拥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和政治行动力,以及对传统"乌玛"社会的强烈向往。而印度教低种姓者和贱民改宗者构成了处于次等公民地位的"新穆斯林",改宗也为他们带来了与印度教传统迥然有别的世界观和心理文化取向。这些共同成为印度穆斯林群体"排他性"的根源。鉴于此,印度穆斯林"联合而治"的政治参与机会以及公民意识和心态的逐渐养成或许是实现印穆关系良性发展的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穆斯林 行为 印穆关系 文化传统
原文传递
港、澳、台穆斯林的爱国情怀与国际交往
10
作者 赵倩 丁俊 《中国穆斯林》 CSSCI 2020年第1期73-79,共7页
一、港、澳、台穆斯林概况(一)香港穆斯林概况香港的穆斯林,主要包括外籍穆斯林和华人穆斯林两大群体。外籍穆斯林大多来自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其中印、巴穆斯林占多数;而华人穆斯林在早期多来自于广东、云南等东南、西南地区,后期逐渐又... 一、港、澳、台穆斯林概况(一)香港穆斯林概况香港的穆斯林,主要包括外籍穆斯林和华人穆斯林两大群体。外籍穆斯林大多来自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其中印、巴穆斯林占多数;而华人穆斯林在早期多来自于广东、云南等东南、西南地区,后期逐渐又有来自内陆各地的穆斯林到港定居。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来港的穆斯林并非华人,而是被英国殖民者奴役的印度穆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穆斯林 国际交往 英国殖民者 爱国情怀 外籍穆斯林 史料记载 西南地区 印度穆斯林
原文传递
Tree and shrub species preferences and planting materials used by sub-religious communities in the village groves of floodplain area of Bangladesh
11
作者 Md.Danesh Miah Mohammad Moshiur Rahma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5-60,J003,共7页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homestead forest of two different religious groups (Hindu and Muslim) in one selected floodplain area of Bangladesh was conducted over a period of six months from January to Ju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homestead forest of two different religious groups (Hindu and Muslim) in one selected floodplain area of Bangladesh was conducted over a period of six months from January to June 2002. The species' (both tree and shrub) preferences, similarities, use and sources of planting materials, spacing and location of species in the homesteads of both Hindu and Muslim communities were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Mangifera indica as tree species andOcimum sanctum as shrub species were the best preferred species of the Hindu community.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as tree species andLawsonia inermis as shrub species were found best preferred by the Muslim community. Floristic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found 86.57% in tree species and 78.48% in shrub species. Both seed and seedlings of tree and shrub species as planting materials were used by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both the religious communities. For tree species, homegarden was reported to be the highest source (39%) and for shrub species, nature was the highest source (40%), which was found in the Hindu community. Key words Species preferences - Species similarity - Planting materials - Hindu - Muslim - Homestead forests - Floodplain area - Bangladesh CLC number S72 Document code A Biography: Md. Danesh Miah (1971): male,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Institute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hittagong, Chittagong 4331, Bangladesh.Responsible editor: Chai Ruih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es preferences Species similarity Planting materials HINDU Muslim Homestead forests Floodplain area BANGLADESH
下载PDF
真纳与巴基斯坦的传媒业
12
作者 GHULAM HYDER 马婷 《中国穆斯林》 CSSCI 2015年第2期46-48,共3页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uhammad Ali Jinnah)(1876-1948),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领袖,巴基斯坦国的创建者,第一任总督(1947-1948),印巴分治前任印度穆斯林联盟主席。巴基斯坦人民称誉他为"巴基斯坦之父"。阿里·真纳...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uhammad Ali Jinnah)(1876-1948),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领袖,巴基斯坦国的创建者,第一任总督(1947-1948),印巴分治前任印度穆斯林联盟主席。巴基斯坦人民称誉他为"巴基斯坦之父"。阿里·真纳与巴基斯坦的建国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而本文则试图分析阿里·真纳与巴基斯坦传媒业的关系 一、真纳政治生涯 1905年真纳参加国大党,开始致力于南亚次大陆穆斯林和印度人的团结。这一时期,真纳的目标是谋求整个南亚次大陆人民共同的福祉,为了实现这一福祉,南亚次大陆的穆斯林和印度人的团结一致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纳 印度穆斯林联盟 政治生涯 南亚次大陆 穆沙拉夫 全印穆斯林联盟 国大党 黎明周报 乌尔都语 俾路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