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7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5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移民美国的第一代印支本地人与华人:人数与生存方式
1
作者 高伟浓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2-67,共6页
本文首先分析了移民美国的两类印支移民(印支本地人和印支华人)各自移民的背景和人数,然后在比较他们与其他在美亚裔民族的不同特点以及分析两类印支移民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他们在美生存适应的基本状态作了分析。本文认为,两类印支移... 本文首先分析了移民美国的两类印支移民(印支本地人和印支华人)各自移民的背景和人数,然后在比较他们与其他在美亚裔民族的不同特点以及分析两类印支移民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他们在美生存适应的基本状态作了分析。本文认为,两类印支移民的共同特点对他们有利的一面是,容易形成本族群社区,因此存在形成本族群凝聚力的客观环境。不利的一面是,大部分人必须从社会的底层做起,产生族群精英的时间会滞后,因而整个族群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不高。但两类印支移民原先在印支的主要社会职业不同,聚居地不同,文化差异甚大,在移民美国前就各自独处,在移民后几乎将各自小社会的一切带到美国,形成两大族群内部各自以小圈子为基本单位进行自助自救的生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美国 印支本地人 印支华人
下载PDF
印支造山带:Song Chay构造带
2
作者 林伟 王印 +4 位作者 刘飞 孟令通 吴钦颖 郭钊 李金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共28页
印支运动是二十世纪初法国地质学家根据越南北部晚三叠世大规模角度不整合所提出。越南北部的Song Chay构造带作为印支造山带概念的提出地,记录了大量经典的印支造山相关的信息,是理解印支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在课题组对Song... 印支运动是二十世纪初法国地质学家根据越南北部晚三叠世大规模角度不整合所提出。越南北部的Song Chay构造带作为印支造山带概念的提出地,记录了大量经典的印支造山相关的信息,是理解印支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在课题组对Song Chay地区十多年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厘定了Song Chay构造带的几何空间格架、运动学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表明,Song Chay构造带从SW向NE依次可以划分成:新生代的大象山单元、代表缝合带的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单元,以及越南东北部褶皱冲断系统。其中蛇绿混杂岩单元和褶皱冲断系统中发育NE-SW向矿物拉伸线理,并具有顶部向NE方向的剪切变形特征,指示了Song Chay洋壳向SW的俯冲以及向NE的逆冲过程。精确的年代学工作表明,Song Chay蛇绿混杂岩中斜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356.4±2.9Ma,表明至少在早石炭世Song Chay洋就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大洋地壳。褶皱冲断带内部的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了顶部向NE的剪切变形年龄在250~245Ma之间,表明为华南和印支板块碰撞时间。另外,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基质中碎屑锆石物源研究表明,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基质中碎屑锆石主要是来自于俯冲的华南板块,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印支板块,因此推测Song Chay洋可能为一个十分有限的小洋盆。构造几何学、运动学以及碎屑锆石物源研究表明,在Song Chay构造带内的“滇-琼缝合带”两侧构造特征可对比,并未因“滇琼洋”的闭合而造成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滇-琼缝合带”并不能代表一个大洋。根据我们及前人的构造学、岩石学、年代学工作,建立了一个初步的Song Chay洋从晚石炭世至中三叠世的构造演化模型:(1)310~270Ma,Song Chay洋开始向SW俯冲到印支板块之下,此时岩浆弧并不发育,蛇绿混杂岩物源主要为华南板块;(2)270~250Ma,Song Chay洋继续俯冲,此时弧岩浆岩大量发育,蛇绿混杂岩同时接受弧岩浆岩及华南板块碎屑物质;(3)250~245Ma,Song Chay洋闭合,华南板块与印支板块碰撞;(4)245~230Ma,印支造山带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运动 Song Chay构造带 构造解析 碎屑锆石 滇-琼缝合带
下载PDF
印支—燕山期断裂构造对辽东小窑沟滑石矿床的改造及找矿预测
3
作者 樊金虎 李鹏 +2 位作者 王鹏 孙立秋 王政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24年第3期11-15,共5页
小窑沟地区滑石矿是辽宁南部营口—海城地区滑石成矿带内一处典型的大型滑石矿床。古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岩组三岩段的菱镁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是滑石的主要含矿层和赋矿围岩,矿床受控于区域近东西向的英落—草河口复向斜北翼的层间挤... 小窑沟地区滑石矿是辽宁南部营口—海城地区滑石成矿带内一处典型的大型滑石矿床。古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岩组三岩段的菱镁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是滑石的主要含矿层和赋矿围岩,矿床受控于区域近东西向的英落—草河口复向斜北翼的层间挤压破碎带,其成矿与区域变质作用密切相关,矿床属沉积变质层控中低温热液交代成因。本文在详细研究矿床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规律和近几年矿区取得的找矿成果,通过分析本区滑石矿床的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认为小窑沟矿区勘查中发现的北西向F1断层为印支—燕山期(成矿期后)形成的右行平移断层,该断层深部错断了小窑沟大型滑石矿床,导致矿区深部厚大矿体突然消失,因此认为F1断层以东大石桥岩组三岩段分布区具有进一步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窑沟滑石矿床 印支—燕山期 断裂构造改造 找矿预测
下载PDF
海南岛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年代学格架与成因
4
作者 江小燕 卫巍 李献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1-763,共23页
海南岛分布着大面积的印支-燕山期岩浆岩,是华南岩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这些花岗岩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其年代学格架仍需完善,成因类型及源区性质仍需限定,区域构造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详细梳理了已发表的海南岛晚古生代... 海南岛分布着大面积的印支-燕山期岩浆岩,是华南岩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这些花岗岩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其年代学格架仍需完善,成因类型及源区性质仍需限定,区域构造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详细梳理了已发表的海南岛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结合作者近年来的相关工作,对海南岛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总结,并对源岩、岩浆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进行讨论。海南岛印支期(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部分具有片麻状构造)整体以NE走向展布,形成于278~225Ma,峰期为240Ma。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此期岩浆活动形成了具有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S型、I型和A型花岗岩。其中,S型花岗岩(278~241Ma)与I型花岗岩(272~233Ma)均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有较低的全岩锆饱和温度(平均<750℃),低于大规模角闪石分解引起的脱水熔融所需的温度,可能是由底侵玄武质岩浆释放的水加入到下地壳诱发部分熔融的产物;A型花岗岩(257~225Ma)的全岩锆饱和温度较高(>800℃),表明源区无流体加入或为已有花岗岩生成的去水源岩在高温条件下脱水熔融形成。此外,本区还存在少量燕山期花岗岩,包括燕山早期(侏罗纪)岩浆活动(如本研究识别出的161Ma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以及集中在白垩纪的三期侏罗纪-白垩纪岩浆活动(按年龄可分为:ca.120Ma、ca.110~90Ma和ca.70Ma,峰期为ca.100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燕山期花岗岩具有高钾钙碱性I型特征,源区中有幔源年轻组分的加入。据此,本文作者认为:(1)印支-燕山期大规模的花岗岩浆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俯冲有关;(2)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的俯冲可能起始于早-中二叠世(ca.280Ma),结束于晚白垩世末期(ca.70Ma);(3)自二叠纪起至白垩纪末期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结束,海南岛保存了古太平洋俯冲相关的岩浆活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海南岛 印支 燕山期 古太平洋俯冲 华南
下载PDF
渤海海域印支期构造变形分带性及其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王迪 戴黎明 +4 位作者 吴昊明 张参 李法坤 董昊 王亮亮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印支运动为现今渤海海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导致渤海海域内部发育3个主要逆冲带。渤海基底内部的先存断层与滑脱层在此过程中可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其如何影响渤海海域印支期的构造变形与分带特征的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解... 印支运动为现今渤海海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导致渤海海域内部发育3个主要逆冲带。渤海基底内部的先存断层与滑脱层在此过程中可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其如何影响渤海海域印支期的构造变形与分带特征的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地震剖面数据,结合二维热力学数值模拟代码LaMEM对渤海海域印支期的构造变形展开了详细研究。模拟结果揭示,在先存断层存在的条件下,当基底内部无滑脱层或未呈阶梯式在渤海海域分布时,渤海海域内部不会形成相应的逆冲中心;而当基底内部的滑脱层呈阶梯状分布在渤海海域西南部、渤中坳陷以及辽东坳陷3个区域时,应力通过滑脱层在基底内部进行传导,使海域形成了3个逆冲中心,并导致渤海内部大规模的逆冲断层与褶皱变形的发育,与地震剖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证实,基底内部的先存断层与滑脱层是控制渤海海域构造分带性及构造变形特征的重要因素。同时,多逆冲中心演化模式也为解释现今龙门山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印支 先存断层 滑脱层 构造分带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秦岭成矿带印支期构造演化与金的成矿关系——以夏河临潭地区为例
6
作者 范堡程 杨晓奇 +4 位作者 李航 薛仲凯 栾晓刚 董启明 杨宗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8-120,共3页
西秦岭自太古宙以来经历了多种构造体制的转化及多阶段演化的历史,造就了多期构造岩浆事件和大规模金成矿作用的发生,特别是中生代印支期构造岩浆运动,使秦岭板块向北俯冲碰撞,最终全面隆起成陆,沿秦岭微板块南北边缘广泛发育了印支期... 西秦岭自太古宙以来经历了多种构造体制的转化及多阶段演化的历史,造就了多期构造岩浆事件和大规模金成矿作用的发生,特别是中生代印支期构造岩浆运动,使秦岭板块向北俯冲碰撞,最终全面隆起成陆,沿秦岭微板块南北边缘广泛发育了印支期碰撞型花岗岩(252~195 Ma),成为秦岭造山带陆内构造演化阶段的标志,同时也控制着研究区金矿的分布。本文以甘肃省夏河—临潭地区为例来探讨西秦岭印支期构造演化与金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构造演化 印支 金成矿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茶卡北山地区印支期高分异花岗岩的发现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秉璋 潘彤 +5 位作者 王强 李五福 祁生胜 郑英 金婷婷 刘金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02-2428,共27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茶卡北山地区发现了伟晶岩型Li-Be矿床,然而该地区尚未发现与成矿相关的花岗岩类侵入体,这也制约了成矿规律研究与成矿预测的开展。本文报道了茶卡北山地区新识别的阿斯合塔花岗岩的锆石、独居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 青藏高原东北缘茶卡北山地区发现了伟晶岩型Li-Be矿床,然而该地区尚未发现与成矿相关的花岗岩类侵入体,这也制约了成矿规律研究与成矿预测的开展。本文报道了茶卡北山地区新识别的阿斯合塔花岗岩的锆石、独居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全岩Nd同位素资料。阿斯合塔岩体由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子石花岗岩组成;含石榴子石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分散分布,主要介于248~232Ma,独居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43.0±1.1Ma和246.3±1.0Ma。岩石具高SiO_(2)(76.56%~77.70%)和K_(2)O+Na_(2)O(7.81%~8.50%),低Fe_(2)O_(3)T(0.50%~0.73%)和MgO(0.003%~0.072%)的特征,分异指数(DI)为94~96,铝饱和指数(A/CNK)为0.98~1.09,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K、Rb、Th、U和Pb,强烈亏损Ba、Sr、P、Eu和Ti,高Rb/Sr比值(12~93)、低Zr/Hf比值(11~18)和K/Rb比值(61~93),全岩εNd(t)为-5.53~-5.26,锆石εHf(t)为-5.1~0.2。阿斯合塔岩体主体为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岩浆源于元古代陆壳物质组成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镁铁质岩浆混合或新生地壳的加入。综合分析表明,阿斯合塔岩体高分异花岗岩具有形成以Be为主稀有金属矿的可能,该地区Li-Be矿化呈现多期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花岗伟晶岩 阿斯合塔岩体 Ⅰ-型花岗岩 稀有金属 Li-Be矿化 锆石、独居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南秦岭镇安棋盘沟钨矿床^(40)Ar-^(39)Ar年代学及其对印支末期成矿的指示 被引量:1
8
作者 晁会霞 崔文玮 +4 位作者 杨兴科 王冉 韩珂 杨宁 王仪卓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0-579,共10页
近年来,南秦岭镇安西部地区发现了棋盘沟、核桃坪、东阳等大中型钨多金属矿床。其中棋盘沟大型钨矿床以石英脉型为主,深部可见矽卡岩型矿化,前人仅对其中的石英脉型钨矿进行了年龄测试,深部的矽卡岩型钨矿尚未开展年代学研究工作。本文... 近年来,南秦岭镇安西部地区发现了棋盘沟、核桃坪、东阳等大中型钨多金属矿床。其中棋盘沟大型钨矿床以石英脉型为主,深部可见矽卡岩型矿化,前人仅对其中的石英脉型钨矿进行了年龄测试,深部的矽卡岩型钨矿尚未开展年代学研究工作。本文以棋盘沟钨矿床为研究对象,选取两类矿石中与白钨矿、辉钼矿密切共生的金云母进行^(39)Ar-^(40)Ar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矽卡岩型矿石中金云母坪年龄为190.1±0.6 Ma(MSWD=1.28),石英脉型矿石中金云母坪年龄为188.6±0.6 Ma(MSWD=1.42),均为早侏罗世成矿,且石英脉型钨矿成矿时间略晚于矽卡岩型钨矿。该成矿期处于南秦岭成矿带陆内碰撞造山向伸展转变的转折期,代表着一期重要的、尚未被广泛关注的印支末期的岩浆热液钨钼成矿事件,应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定年 金云母 白钨矿 印支末期 南秦岭
下载PDF
辽宁青城子地区印支期岩浆作用与找矿预测
9
作者 李德东 王玉往 +3 位作者 杨云鹏 邱金柱 解洪晶 张志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3-728,共16页
大量研究表明辽宁青城子地区主要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印支期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文章在详细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印支期侵入岩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青城子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w(SiO_(2)... 大量研究表明辽宁青城子地区主要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印支期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文章在详细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印支期侵入岩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青城子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w(SiO_(2))介于61.67%~77.69%,w(K_(2)O)介于3.96%~6.67%,w(Na_(2)O)为0.04%~4.42%,里特曼指数为0.57~5.19,多数小于3.3,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岩系列;在以w(SiO_(2))为横坐标、其他氧化物为纵坐标的哈克图解中,除了w(Na_(2)O)、w(K_(2)O)与w(SiO_(2))的线性关系不明显外,其他氧化物均与w(SiO_(2))呈线性关系,说明它们具有明显的岩浆演化关系;微量元素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模式,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模式;构造判别图指示了青城子地区印支期岩浆活动产于同碰撞大地构造环境;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及各岩体之间的演化关系,判别它们侵位的先后顺序为双顶沟岩体主体相→花岗斑岩脉→双顶沟岩体中心相。文章通过蚀变花岗斑岩与未蚀变花岗斑岩成分对比分析,认为花岗斑岩可作为铅锌、金-银矿床的找矿标志。经统计,大量钻孔中花岗斑岩脉的数量分布密度在水平面投影上与矿床分布具有高度吻合性,文章预测桃源东北部花岗斑岩分布区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印支 岩浆作用 花岗斑岩 找矿预测 青城子地区 辽宁
下载PDF
岩石磁组构对剩磁稳定性的制约探讨:以印支地块中生代碎屑岩和拉萨林周盆地设兴组红层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舒斐 黄宝春 +4 位作者 鲁洪亮 赵千 闫永刚 梁雅伦 易治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1-313,共13页
岩石磁组构因能提供磁性矿物晶体形状、排列方式等赋存信息而被广泛应用于判别岩石剩磁是否受到了后期构造应力的显著影响;但常规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是否能够准确限定岩石剩磁的稳定性,目前尚无深入探讨.本文以印支地块Nakhon Tha... 岩石磁组构因能提供磁性矿物晶体形状、排列方式等赋存信息而被广泛应用于判别岩石剩磁是否受到了后期构造应力的显著影响;但常规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是否能够准确限定岩石剩磁的稳定性,目前尚无深入探讨.本文以印支地块Nakhon Thai盆地中生代Nam Phong、Phu Kradung和Phra Wihan组三套碎屑岩样品及拉萨地块林周盆地设兴组红层样品为例,通过岩石磁化率组构和剩磁组构的对比分析发现,尽管Nam Phong组绝大多数样品和Phu Kradung组全部样品的AMS组构显示其具有铅笔状至强劈理过渡型构造变形组构特征,但高场等温剩磁各向异性(hf-AIR)显示其高矫顽力赤铁矿所携带的特征剩磁组构仍具有典型沉积组构特征,表明其以赤铁矿为主的载磁矿物未遭受后期构造应力的显著影响,仍然能够准确记录岩石形成时期的古地球磁场方向.另一方面发现有且仅有剩磁组构才是判别碎屑沉积岩特征剩磁是否遭受了后期构造应力影响的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岩石剩磁组构(如以赤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的岩石hf-AIR组构)指示其原始沉积组构已被构造组构显著叠加或取代,则必然说明该岩石剩磁方向已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而发生了显著偏转,因而不能直接用于构造演化和古地理重建等块体运动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各向异性 剩磁各向异性 沉积组构 过渡型构造变形组构 印支地块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四川长宁地区印支构造界面反演
11
作者 刘奕均 杨光亮 +3 位作者 王嘉沛 谈洪波 周怀斌 申重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189,共18页
为减少密度界面重力反演的非唯一性,文中对经典粒子群算法的初值模型和参数设定进行优化,并通过理论模型验证其有效性。基于该改进算法,采用长宁科考的多条实测重力剖面数据反演计算了长宁地区印支密度界面的深度,并结合界面起伏形态分... 为减少密度界面重力反演的非唯一性,文中对经典粒子群算法的初值模型和参数设定进行优化,并通过理论模型验证其有效性。基于该改进算法,采用长宁科考的多条实测重力剖面数据反演计算了长宁地区印支密度界面的深度,并结合界面起伏形态分析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优化的粒子群算法全局搜寻最优解的性能稳定,深度误差更小。对长宁地区印支密度界面的反演显示,该界面总体呈现中间隆起、四周凹陷的特征,深度介于0.3~3.3km,与前人的结果基本一致,文中所得结果的细节更精细。研究区东侧界面的凹陷程度显著大于西侧,界面隆起部分对应长宁-双河复式大背斜,深度介于0.3~1.9km,背斜核部受到构造运动的抬升侵蚀作用导致古老地层出露地表。大背斜北翼处的界面较南翼陡峻,呈条带状分布的北翼浅层地震发震位置与界面起伏具有高相关性,地震多发生在印支界面剧烈起伏处;呈团状分布的南翼浅层地震发震位置处的印支界面存在明显凹陷。文中的反演结果为该地区地震构造环境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也是后续多层密度界面模型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区 粒子群算法 印支界面 重力反演
下载PDF
赣南印支期白石钨(铜)矿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12
作者 李利 王国光 +2 位作者 李海立 肖惠良 陈乐柱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3年第5期736-751,共16页
白石钨(铜)矿床是赣南印支期的一个中型石英脉型矿床,其成矿岩体的研究薄弱。为探究成矿岩体的岩浆成因及其与成矿之间的关系,以白石花岗岩为对象,开展了地球化学研究。白石花岗岩具有富硅、总碱含量高、铝饱和指数高及分异指数较高的特... 白石钨(铜)矿床是赣南印支期的一个中型石英脉型矿床,其成矿岩体的研究薄弱。为探究成矿岩体的岩浆成因及其与成矿之间的关系,以白石花岗岩为对象,开展了地球化学研究。白石花岗岩具有富硅、总碱含量高、铝饱和指数高及分异指数较高的特征,在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上显示右倾的特征,Eu异常明显,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和Ti)。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相关地球化学图解均表明白石花岗岩为分异的S型花岗岩。研究结果揭示,白石花岗岩为板内环境形成的花岗岩,源岩为泥质岩,形成过程以分离结晶作用为主,形成于印支造山运动后的伸展环境,与华南印支期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石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S型花岗岩 印支 成矿作用 赣南
下载PDF
东天山印支期矿床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
13
作者 邓小华 吴昌志 +4 位作者 吴艳爽 陈西 张静 石煜 陈衍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0-621,共32页
东天山成矿带是我国重要成矿带之一,以古生代大规模成矿为特色。近年来,东天山成矿带陆续报道了一批印支期的成矿年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初步总结了东天山印支期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结果表明:东天山印支... 东天山成矿带是我国重要成矿带之一,以古生代大规模成矿为特色。近年来,东天山成矿带陆续报道了一批印支期的成矿年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初步总结了东天山印支期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成矿规律。结果表明:东天山印支期矿床的成矿元素丰富,金、钼、钨、铼、铷等均达到大型—超大型规模,还蕴含了锂、铍、铌、钽、钒、钛、铁等金属矿床,显示出东天山印支期成矿的重要性。印支期矿床的成因类型多样,既发育了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花岗岩型铷矿床、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等岩浆矿床,又发育斑岩型钼铼矿床、矽卡岩型钨钼铷矿床、石英脉型钨矿床、造山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等热液矿床。在空间分布上,印支期矿床集中分布于康古尔韧性剪切带和中天山地块及其东南缘,而其他构造单元成矿信息较少。虽然印支期矿床的分布具有时空相似性,但关键控矿要素明显不同,矽卡岩型钨矿床明显受中天山前寒武纪基底控制,钒钛磁铁矿床、花岗岩型铷矿床、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和斑岩型钼矿床受不同性质的侵入岩控制,而造山型金矿床明显受韧性剪切带和断裂构造控制。因此,东天山印支期造山作用的资源潜力已初步显现,未来应加强东天山甚至新疆地区的印支期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矿床类型 控矿因素 成矿规律 印支 构造背景 东天山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凤县岩体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14
作者 倪春雨 姜耀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9-570,共12页
文章对西秦岭造山带东段印支期凤县岩体开展了岩相学,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原位Hf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全岩主微量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结果表明,凤县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组成,侵位于... 文章对西秦岭造山带东段印支期凤县岩体开展了岩相学,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原位Hf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全岩主微量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结果表明,凤县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组成,侵位于中三叠世(~237.5 Ma);岩石SiO_(2)含量为61.7~66.7 wt%,属准铝质岩石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并具有较高的Mg^(#)值(0.53~0.58),富集轻稀土,无Eu负异常,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岩石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高Sr(474×10^(-6)~629×10^(-6)>400×10^(-6)),低Y (6.85×10^(-6)~7.60×10^(-6)<18×10^(-6))和Yb(0.57×10^(-6)~0.72×10^(-6)<1.9×10^(-6)),高的Sr/Y和La/Yb比值;全岩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72~0.7077,ε_(Nd)(t)值为-4.2~-5.8,锆石原位ε_(Hf)(t)值为-1.1~-4.3。通过综合研究认为凤县花岗质岩石形成于阿尼玛卿—勉略洋洋壳北向俯冲环境,是由俯冲洋壳上覆沉积物发生部分熔融并伴随熔体上侵过程中与地幔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凤县花岗岩成因暗示阿尼玛卿—勉略洋洋壳在237.5 Ma之前已经向西秦岭之下俯冲,西秦岭东段至少在中三叠世仍处于陆缘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印支 花岗岩 俯冲沉积物 古特提斯洋
下载PDF
渤海海域印支期逆冲推覆体系的分带性及其动力学成因机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丁友 杨海风 +3 位作者 于海波 刘朋波 邓辉 张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0-734,共15页
印支期是改变整个中国东部陆内构造变形样式的一次极为重要的构造活动期,但目前对其认识主要基于对华北克拉通周缘造山带及渤海湾盆地陆域的研究,而对渤海海域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相对薄弱。基于最新的三维大连片地震数据,对渤海海域... 印支期是改变整个中国东部陆内构造变形样式的一次极为重要的构造活动期,但目前对其认识主要基于对华北克拉通周缘造山带及渤海湾盆地陆域的研究,而对渤海海域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相对薄弱。基于最新的三维大连片地震数据,对渤海海域印支期变形开展了详细的构造解析工作,并提出印支期逆冲推覆系统可划为以下3个逆冲带:①第一逆冲带位于沙垒田凸起、渤中19-6构造区和渤南低凸起一线,为高角度冲出带,表现为太古宇基底在印支期沿逆断层高角度逆冲,部分出露地表并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导致该区域缺失古生界,高角度逆冲断层随后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转换为走滑断层,对应于现今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渤海湾段;②第二逆冲带为位于渤中凹陷和渤东凹陷的逆冲-褶皱中部带,其古生界主要表现为断层相关褶皱式的变形特征,特别是在渤东凹陷可识别出典型的叠瓦式构造和双重构造;③第三逆冲带为位于辽东湾坳陷的逆冲推覆前锋带,其古生界变形主要表现为宽缓的背斜、向斜构造,这一系列背斜和向斜与盆地基底内隐伏的印支期坡坪式逆冲推覆断层有关,为典型的断展或断滑褶皱。基于横切整个渤海海域的地震剖面及前人的研究资料,认为3个逆冲推覆带的空间组合受控于三级台阶式的印支期基底滑脱层。渤海海域这种印支期逆冲推覆体系分带性可能与华北克拉通不同区域的基底性质差异有关,即鲁西基底在印支期沿滑脱层逆冲至燕辽基底之上,并导致上覆古生界沉积盖层具有分带性的褶皱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制 滑脱层 构造分带性 逆冲推覆系统 印支 渤海海域
下载PDF
云开地体印支期构造转折——来自阳春二云母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制约
16
作者 麻志旺 郭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3-1201,I0001-I0006,共25页
云开地体位于古特提斯构造域、古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是研究华南印支期花岗岩构造背景的关键窗口。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云开地体阳春二云母花岗岩开展了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给出两组谐和年龄:... 云开地体位于古特提斯构造域、古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是研究华南印支期花岗岩构造背景的关键窗口。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云开地体阳春二云母花岗岩开展了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给出两组谐和年龄:一组为426.4±1.7Ma(MSWD=2.4,n=8)志留纪末,属加里东期;另一组为239.1±1.7Ma(MSWD=1.2,n=4)中三叠世,属印支期。独居石U-Pb定年结果为239.0±0.3Ma(MSWD=1.2,n=31),与第二组锆石U-Pb年龄一致,指示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阳春二云母花岗岩总体显示出S型花岗岩或过铝质花岗岩的特点,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对平坦,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全岩锆饱和温度低(725~747℃)。在同位素组成上,其全岩εNd(t)(-10.8~-9.4)、锆石εHf(t)(-13.2~-7.8)和独居石εNd(t)(-10.9~-8.4)三者之间相互吻合,并具有相似的亏损模式年龄(全岩tDM2(Nd)为1.8~1.9Ga、锆石tDM2(Hf)为1.8~2.1Ga、独居石tDM2(Nd)为1.7~1.9Ga),表明岩浆起源于古老再循环地壳物质的重熔,并经历了以斜长石和独居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我们认为阳春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从大洋俯冲到造山带垮塌的转折阶段:晚二叠世海相沉积和Ⅰ型花岗岩反映了古特提斯洋俯冲作用;早-中三叠世区域地壳发生强烈缩短加厚并诱发了深熔作用形成S型花岗岩,代表了同造山阶段;晚三叠世A2型花岗岩浆作用和陆相红层沉积指示造山带垮塌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折 岩石地球化学 二云母花岗岩 印支 云开地体
下载PDF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成因再探——以湘西紫云山和桂东北石板弯复式花岗岩体为例
17
作者 马鑫 汪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47-2081,共35页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湘、赣、桂及其邻区,其岩体数量之多、出露面积之广使得它们成为华南花岗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它们的构造属性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仍众说纷纭。笔者等选取湘西双峰县紫云山和桂东北资源县石板弯...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湘、赣、桂及其邻区,其岩体数量之多、出露面积之广使得它们成为华南花岗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它们的构造属性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仍众说纷纭。笔者等选取湘西双峰县紫云山和桂东北资源县石板弯两个印支期复式花岗岩体,对它们的主体相和补体相分别开展了岩相学、岩石化学和锆石学的系统研究,从而确定:①这两个复式花岗岩体的主体相的岩性分别为(紫云山)花岗闪长岩和(石板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正常的花岗岩岩石化学成分(如:SiO_(2)含量为67.23%~71.94%、FeO^(T)含量为2.03%~3.73%),富相容的微量元素(如:Ba、Sr、Zr等),不明显的Eu负异常(Eu/Eu*平均值为0.49);它们的岩浆锆石U-Pb年龄和ε_(Hf)(t)值分别为239.6±2.3 Ma和-4.9~-1.0(紫云山花岗闪长岩)、239.7±3.3 Ma和-8.8~-1.1(石板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因此,它们属于印支早期的同造山花岗岩。②这两个复式花岗岩体补体相的岩性分别为(紫云山)白云母碱长花岗岩和(石板弯)二云母碱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73.92%~76.55%)和较低的FeO^(T)含量(0.71%~1.21%),富不相容的微量元素(如:Rb、Ta、U等),强烈的Eu负异常(Eu/Eu*平均值为0.14);它们的热液锆石U-Pb年龄和ε_(Hf)(t)值分别为217.4±2.8 Ma和-7.3~-1.3(紫云山白云母碱长花岗岩)、217.4±2.2 Ma和-10.3~-3.1(石板弯二云母碱长花岗岩)。因此,它们属于印支晚期的造山后花岗岩。另外,石板弯复式花岗岩体中云头界钨矿石中的热液锆石U-Pb年龄和ε_(Hf)(t)值分别为217.7±2.8 Ma和-10.5~-3.7,与石板弯二云母碱长花岗岩中的热液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完全一致,说明两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笔者等认为:在早三叠世,华南板块受到印支板块、华北板块、太平洋板块等多个构造单元的挤压作用,造成华南地块地壳加厚和深熔作用;在~239 Ma,该区的挤压作用达到高峰,深部岩浆房中的初始花岗岩浆主动侵位形成同造山花岗岩(即复式花岗岩体的主体相);挤压高峰后,深部岩浆房中巨量的花岗岩浆开始漫长的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岩浆房上部出现高度富集成矿物质的残余岩浆;在~225 Ma,该区的构造环境由挤压转为伸展,并在~217 Ma达到伸展作用的高峰期,此时深部岩浆房中高度分异的、体量很小的残余岩浆沿着张性断裂被动侵位;由于压力和温度的骤减,上升过程中的残余花岗岩浆发生流体—熔体溶离作用而分解为含大量成矿物质的硅质流体和碱性过铝质熔体,前者形成石英脉型或云英岩型岩浆热液矿床,而后者则形成造山后花岗岩(即复式花岗岩体的补体相)。根据该区同造山花岗岩的定位年龄所代表的挤压作用高峰期(~239 Ma)和造山后花岗岩的定位年龄所代表的伸展作用高峰期(~217 Ma)及大量的成岩和成矿作用的年代学资料,笔者等建议华南印支运动的时间范围可分为挤压环境的印支早期(250~225 Ma)和伸展环境的印支晚期(225~215 Ma)两个阶段,而绝大多数的岩浆热液矿床应该形成在印支晚期伸展作用的高峰期(~217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花岗岩体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印支运动 岩浆热液矿床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南段印支期崇阳坪花岗岩岩石成因、构造环境与找矿前景分析
18
作者 彭思才 吕书君 +1 位作者 李永德 王义天 《矿产勘查》 2023年第10期1923-1936,共14页
寨溪山钨矿床崇阳坪花岗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南段,岩体主要由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钨矿化主要产于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花岗岩具有较高含量的黑云母,A/CNK≤1.1,属准铝... 寨溪山钨矿床崇阳坪花岗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南段,岩体主要由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钨矿化主要产于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花岗岩具有较高含量的黑云母,A/CNK≤1.1,属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显示较强的Rb、Ce、Pb、Zr正异常和Ba、Nb、Sr、P、Ti负异常,岩石富集轻稀土,LREE/HREE为4.59~9.63,呈右倾型。结合岩石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推断花岗岩为地壳变质杂砂岩和基性岩的部分熔融形成的I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晚三叠世造山峰期之后的挤压减弱、应力松弛的后碰撞阶段,地壳岩石由于受到热应力松弛作用的影响,加厚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岩浆上侵而成。江南造山带印支期花岗岩在时间、空间上与周缘的钨矿床基本一致,指示其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寨溪山钨矿床从地表浅部向下,细脉变粗、矿体延伸稳定,局部出现石英大脉型钨矿体,深部找矿潜力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花岗岩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找矿前景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成矿年代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伟 胡瑞忠 +2 位作者 李秋立 刘建中 李献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7-283,共17页
右江盆地是全球仅次于美国内华达地区的第二大卡林型金矿床集中分布区。由于成矿时代的不确定性,盆地内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动力学背景一直不清。为准确确定这些金矿床的成矿时代,近四十年来国内外矿床学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从早期... 右江盆地是全球仅次于美国内华达地区的第二大卡林型金矿床集中分布区。由于成矿时代的不确定性,盆地内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动力学背景一直不清。为准确确定这些金矿床的成矿时代,近四十年来国内外矿床学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从早期以石英裂变径迹和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法为代表的定年,到中期以硫化物Re-Os等时线法为代表的单矿物溶样法定年,再到最新以热液金红石、独居石和磷灰石U-Th-Pb法为代表的微区原位定年,其定年对象和方法见证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发展历程。现已基本明确,右江盆地主要发育两期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分别为215~200 Ma和155~140 Ma,相当于印支期和燕山期,其动力学背景分别对应于印支-华南-华北地块碰撞后的印支期陆内造山过程以及燕山期软流圈上涌诱发的岩石圈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江盆地 卡林型金矿 成矿时代 印支期和燕山期成矿
下载PDF
闽南沿海兄弟屿印支期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20
作者 徐立明 《福建地质》 2023年第3期163-174,共12页
对闽南沿海兄弟屿西南部的侵入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获得2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其中(241±3.6) Ma为岩体侵入年龄(印支期),(141±5.1) Ma可能为后期热液事件年龄(燕山期)。岩石... 对闽南沿海兄弟屿西南部的侵入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获得2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其中(241±3.6) Ma为岩体侵入年龄(印支期),(141±5.1) Ma可能为后期热液事件年龄(燕山期)。岩石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轻、重稀土分馏程度强烈,具有中强的Eu负异常(δ Eu 0.39~0.45)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特征,显示S型花岗岩。其构造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及滨海断裂带等活动有关,兄弟屿的侵入岩体发现为该地区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的时空约束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兄弟屿 印支 年代学 地球化学 闽南沿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