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昆仑山前印支运动期构造对后期构造和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程晓敢 吴鸿翔 +3 位作者 李勇 陈汉林 章凤奇 师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3,共7页
印支运动期古构造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西昆仑山前后期的构造变形和侏罗纪—白垩纪的沉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但由于新生代以来的强烈改造,研究区印支运动期构造特征识别较为困难。选择新生代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西昆仑山前中段,野... 印支运动期古构造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西昆仑山前后期的构造变形和侏罗纪—白垩纪的沉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但由于新生代以来的强烈改造,研究区印支运动期构造特征识别较为困难。选择新生代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西昆仑山前中段,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和地震资料等综合研究表明,西昆仑山前发育印支运动期褶皱冲断带,形成一系列逆冲断层和北东翼陡、南西翼缓的背斜,这与晚三叠世塔里木板块与羌塘地体最终完成陆—陆碰撞形成的北—北东向挤压有关。印支运动期发育的古断层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挤压下复活,从而造成两期背斜上下叠置,构造高点重合。因此,印支运动期构造格局极大地限制了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构造变形。印支运动期古构造奠定了中生代的古地形格局,并对侏罗纪—白垩纪沉积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受深部印支运动期逆冲断层控制的北西—南东向斜列式分布的古隆起,是造成该区白垩系分布和储集层物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西昆仑山前 印支运动期 古隆起 构造变形 沉积
下载PDF
金鸡岭产铀花岗岩体印支期侵位的岩浆动力学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章邦桐 吴俊奇 +1 位作者 凌洪飞 陈培荣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1-20,34,共11页
通过对南岭西段金鸡岭花岗岩体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判明该岩体的侵位深度(7.5km)、围岩温度(270℃)及岩浆初始温度(950℃),建立起金鸡岭花岗岩体的数学计算模型,分别计算得出:金鸡岭花岗岩熔体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温度... 通过对南岭西段金鸡岭花岗岩体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判明该岩体的侵位深度(7.5km)、围岩温度(270℃)及岩浆初始温度(950℃),建立起金鸡岭花岗岩体的数学计算模型,分别计算得出:金鸡岭花岗岩熔体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温度所需的时间(Δtcol)为3.91Ma;由于结晶潜热释放而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L)为2.92Ma;由于金鸡岭花岗岩体放射性元素含量(U——16.5×10-6,Th——51.3×10-6,K2O——4.82%)是世界平均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U——5×10-6,Th——20×10-6,K2O——2.66%)的3倍左右,金鸡岭花岗岩熔体侵位后产生的放射性成因热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A)为34.5Ma,远长于按世界花岗岩平均放射性元素含量计算的ΔtA*(2.82Ma)。金鸡岭花岗岩体的侵位-结晶时差(ΔtECTD)为41.3Ma,结合锆石U-Pb年龄值(156Ma),通过反演计算得出金鸡岭花岗岩体侵位年龄值(tE)为197.3Ma,从而为该岩体属于印支期侵位提供了重要的岩浆动力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鸡岭花岗岩体 侵位年龄 侵位-结晶时差 印支造山运动 岩浆动力学证据
下载PDF
福建姜坑地区多金属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明义 《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 2011年第1期121-122,共2页
姜坑铅锌多金属矿属于武夷成矿带的一部分,区内的含矿地层主要位于中生界三叠系溪口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及中酸性陆相火山岩建造。矿区内NS向及EW向构造发育,所发现的主矿体均受控于NS向断裂,呈脉状或复脉状产于构造破碎带中,... 姜坑铅锌多金属矿属于武夷成矿带的一部分,区内的含矿地层主要位于中生界三叠系溪口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及中酸性陆相火山岩建造。矿区内NS向及EW向构造发育,所发现的主矿体均受控于NS向断裂,呈脉状或复脉状产于构造破碎带中,属构造控矿热液蚀变硫化物型。文章在综合研究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矿床成矿规律,指出找矿标志及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带 构造控矿 巨型背斜型隆起 印支运动
下载PDF
基于航空重、磁数据的南黄海海相地层分布特征识别 被引量:2
4
作者 佟晶 张婉 +1 位作者 张玄杰 熊盛青 《中国地质调查》 2020年第5期95-106,共12页
基于南黄海海域实测高精度航空重、磁数据,结合航空重、磁场及物性特征,通过平均对数功率谱分析匹配滤波方法技术,对南黄海海相地层界面起伏引起的重、磁异常特征进行分离、提取,采用切线法和外奎尔法计算海相地层界面的深度,经地质和... 基于南黄海海域实测高精度航空重、磁数据,结合航空重、磁场及物性特征,通过平均对数功率谱分析匹配滤波方法技术,对南黄海海相地层界面起伏引起的重、磁异常特征进行分离、提取,采用切线法和外奎尔法计算海相地层界面的深度,经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编制了南黄海海相地层底界面、顶界面深度图及海相地层厚度图。在此基础上,初步划分了南黄海海相地层构造单元,探讨了南黄海海相地层的分布特征。苏北—南黄海坳陷区的中部坳陷和南部坳陷均发育在强磁性基底之上,构造变形较弱,海相地层保存完整,埋藏浅,厚度为4~8 km,是南黄海地区具有较大资源潜力的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磁数据 磁性基底 印支构造运动界面 海相地层 南黄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