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萨地体中的印支造山事件及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化启 蔡志慧 +2 位作者 陈松永 唐哲民 杨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95-1604,共10页
通过拉萨地体中松多群变质岩系的变形构造、韧性剪切带的研究,剪切带中石英组构的 EBSD 测定,韧性剪切带中白云母^(40)Ar-^(39)Ar 测年结果(220~230Ma),以及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岩体侵入松多群的证据,提出拉萨地体松多群经... 通过拉萨地体中松多群变质岩系的变形构造、韧性剪切带的研究,剪切带中石英组构的 EBSD 测定,韧性剪切带中白云母^(40)Ar-^(39)Ar 测年结果(220~230Ma),以及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岩体侵入松多群的证据,提出拉萨地体松多群经历了印支期造山事件的认识,这一事件为二叠纪古特提斯洋盆深俯冲(代表标志为拉萨榴辉岩带)之后南、北拉萨地体碰撞的结果。拉萨地体中印支造山带的确定,使青藏高原印支山链的范围从过去认为的羌塘地体南界向南扩大到拉萨地体之中,对于研究古特提斯构造域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榴辉岩 韧性剪切带 ^40AR-^39AR年代学 印支造山事件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生代上叠造山系
2
作者 任纪舜 刘建辉 朱俊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3,共12页
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时期两次十分重要的造山运动。由这两次造山运动形成的构造带,既不是陈国达所说的地壳演化第三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一些学者所谓的由板块内部动力产生的陆内(或板内)造山带。它们是在古太平洋动力体系... 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时期两次十分重要的造山运动。由这两次造山运动形成的构造带,既不是陈国达所说的地壳演化第三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一些学者所谓的由板块内部动力产生的陆内(或板内)造山带。它们是在古太平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在中国东部先成大陆地壳之上形成的上叠造山系,过去我们曾称其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活化)带。中生代时期,在古太平洋动力体系作用下,于俄罗斯东北部—锡霍特阿林—日本—琉球—中国台湾—巴拉望一带形成亚洲东缘造山系,在邻接亚洲东部陆缘的中国东部大陆地壳之上形成中国东部上叠造山系。二者在同一动力体系作用下,同步发展,共同组成亚洲东部太平洋构造域规模宏大的巨型中生代造山系,彻底改变了亚洲东部印支造山前的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叠 印支造山旋回 旋回 中国东部中生代上叠 太平洋构
下载PDF
两广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盆山耦合构造演化——兼论华南若干区域构造问题 被引量:37
3
作者 丘元禧 梁新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0-347,共8页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人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人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云开复式背斜带,古博白前缘凹陷形成于其东南侧。第二幕(北流运动)使云开复式背斜向西北推进,前陆盆地亦向西北侧迁移。第三幕(广西运动)使云开大山继续褶皱隆起,早印支运动(东吴运动)使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并在其北西侧形成前陆盆地。晚印支运动,广西大容山地区褶皱隆起,此时的前陆盆地已迁移至现今十万大山的东南边缘,奠定了十万大山盆地现今构造轮廓的基础。进入燕山期,随着桂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前缘不断地向NW方向扩展,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前陆盆地也不断地向 NW方向迁移。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本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原来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变为NE— SW挤压构造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云开大—十万大地区 耦合 泛华夏作用 印支造山作用 喜马拉雅作用
下载PDF
昆仑—秦岭造山系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7
4
作者 任纪舜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昆仑—秦岭带加里东旋回的洋盆不是从元古代继承下来的,而是由寒武纪裂谷发展而来的,它在志留纪即宣告封闭;昆仑石炭纪—二叠纪海底裂谷带或可能的小洋盆,在晚二叠世前已经消失,三叠纪时昆仑—秦岭带只有海,而没有洋。因此,印支造山运... 昆仑—秦岭带加里东旋回的洋盆不是从元古代继承下来的,而是由寒武纪裂谷发展而来的,它在志留纪即宣告封闭;昆仑石炭纪—二叠纪海底裂谷带或可能的小洋盆,在晚二叠世前已经消失,三叠纪时昆仑—秦岭带只有海,而没有洋。因此,印支造山运动并不是洋盆消失后的陆—陆碰撞造山,而是陆—陆叠复造山(大陆壳消减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秦岭带 加里东作用 印支造山作用 运动
下载PDF
滇西三江构造带西部腾冲地块内印支期岩浆热事件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化启 许志琴 +2 位作者 蔡志慧 唐哲民 杨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165-2172,共8页
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构造带中的澜沧江-昌宁-孟连带及其以东的区域被认为是典型的古特提斯构造域,而构造带西部的腾冲地块则更多的被认为处于雅鲁藏布-密支那/怒江新特提斯的影响之下,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时段内一直... 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构造带中的澜沧江-昌宁-孟连带及其以东的区域被认为是典型的古特提斯构造域,而构造带西部的腾冲地块则更多的被认为处于雅鲁藏布-密支那/怒江新特提斯的影响之下,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时段内一直被认为属于稳定的台地型陆表海环境。然而,本文的研究确证腾冲地块内存在印支期(219-206Ma)的中酸性岩浆岩,表明腾冲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并不是简单的被动大陆边缘,其内部存在丰富的海西-印支期的岩浆活动的记录。这些岩浆事件与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的拉萨地体腹地和藏东波密地区的同时代岩浆热事件可以对比,说明拉萨地体内新发现的以松多榴辉岩带为代表的印支期造山带的影响范围已向南延伸并直达滇西的腾冲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地块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印支 环境
下载PDF
西南日本夜久野(Yakuno)蛇绿混杂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对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1
6
作者 洪文涛 余明刚 +1 位作者 赵希林 褚平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8-743,共16页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运动在华南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意义重大,但对其动力学机制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与特提斯洋闭合有关的碰撞造山以及与华南东缘大洋俯冲相关的增生造山。后一种认识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华南地区缺少晚古...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运动在华南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意义重大,但对其动力学机制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与特提斯洋闭合有关的碰撞造山以及与华南东缘大洋俯冲相关的增生造山。后一种认识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华南地区缺少晚古生代与俯冲直接相关的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岩等记录,而这些记录在西南日本保存完整。本文通过对西南日本内带朝来地区晚古生代夜久野(Yakuno)蛇绿混杂岩的锆石U-Pb定年,结合区域构造-地层分析,探讨西南日本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朝来地区夜久野蛇绿混杂岩中-上部辉长岩形成于早二叠世(281.8±1.8 Ma);而斜长角闪岩的变质年龄为231.0±5.8 Ma,与西南日本广泛分布的周防带(Suo belt)高压变质时间一致,表明西南日本主要的造山事件发生在印支期。综合夜久野蛇绿混杂岩内不同类型火成岩的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以及区域构造-地层特征,将该蛇绿岩的构造演化归结为三个阶段:(1)晚石炭世大洋(泛大洋或古太平洋)扩张阶段;(2)早二叠世洋内弧-弧后盆地阶段,夜久野蛇绿混杂岩主体即形成于弧后盆地;(3)早二叠世末期(约280~272Ma),弧后盆地闭合,岛弧-洋岛海山地体与华南大陆东缘碰撞形成新的陆缘弧,这一弧-陆拼贴过程控制着东南沿海地区中二叠世的古地理格局转变。考虑到西南日本晚古生代俯冲增生作用一直持续至中三叠世末期,中三叠世西南日本以及华南东缘的印支造山可能主要受控于泛大洋(或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日本 夜久野蛇绿混杂岩 晚古生代 华南 印支造山
下载PDF
成矿构造体系对铅锌成矿系统的控制作用——以会泽富锗铅锌矿床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明志 韩润生 张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008-3023,共16页
会泽铅锌矿是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超大型矿床之一。以该矿床铅锌成矿系统研究为主线,结合近些年来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印支期造山背景对铅锌多金属成矿系统的控制作用,着重讨论了成矿构造体系与成矿系统的成生联系。研... 会泽铅锌矿是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的超大型矿床之一。以该矿床铅锌成矿系统研究为主线,结合近些年来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印支期造山背景对铅锌多金属成矿系统的控制作用,着重讨论了成矿构造体系与成矿系统的成生联系。研究表明,受印支期(成矿期)碰撞造山背景约束,该区发生了斜冲走滑构造作用,形成NE构造带成矿构造体系,为铅锌成矿系统提供了流体"运"移和"储"存条件,构造驱动成矿流体沿会泽矿山厂、麒麟厂断褶带发生大规模"运"移,并与盖层中碳酸盐岩发生水-岩相互作用。深部流体与盆地流体混合、流体不混溶等构造-流体多重耦合作用,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导致富矿流体沿三条NE向主断裂上盘背斜的层间压扭性断裂带卸载沉淀,形成NE向延伸、SE倾斜、SW向侧伏延深的雁列式柱状矿体。研究认为,斜冲走滑构造作用形成的成矿构造体系是制约该矿床"大(矿床、矿体规模大)、深(矿体延深大)、强(热液蚀变强)、带(矿物组合分带明显)"特征的主要原因,"多(共伴生元素多)"与成矿流体迁移-聚沉过程中所经过岩石的性质有关。该研究对川滇黔成矿区乃至同类矿床研究和深部勘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成矿背景 成矿构体系 成矿系统 会泽铅锌矿床 川滇黔成矿区
下载PDF
浙西南变质基底基性-超基性变质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研究:华夏地块变质基底对华南印支期造山的响应 被引量:24
8
作者 向华 张利 +4 位作者 周汉文 钟增球 曾雯 刘锐 靳松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1-413,共13页
应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微量元素以及锆石Ti含量温度计方法,对浙西南华夏地块基性-超基性变质岩进行了研究.由锆石U-Pb定年获得了该地区变质基底岩石的形成年龄和变质年龄.原岩形成时的岩浆结晶锆石的U-Pb年龄约为1.... 应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微量元素以及锆石Ti含量温度计方法,对浙西南华夏地块基性-超基性变质岩进行了研究.由锆石U-Pb定年获得了该地区变质基底岩石的形成年龄和变质年龄.原岩形成时的岩浆结晶锆石的U-Pb年龄约为1.85Ga,εHf(t)主要集中在-7^-3,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2.9~3.4Ga,指示源区物质可能由太古代地壳物质重熔再循环所形成.变质新生锆石的U-Pb年龄为260~230Ma,Ti含量温度计显示其变质结晶温度为610~720℃,与岩相学观察到的事实一致,证明华夏地块在印支期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为华南二叠-三叠纪期间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时间约束.该变质作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华南板块之下导致的地壳变形加厚有关.印支期变质事件的认识对理解华南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锆石Ti含量温度计 印支 浙西南
原文传递
南岭东段早侏罗世沉积岩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以东坑盆地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武显 赵希林 +2 位作者 邢光福 岑涛 陶继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6,共9页
印支造山运动是华南早中生代最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华南现今的地形和地貌特点。本文研究了南岭东段赣南早侏罗世东坑火山岩盆地沉积岩的碎屑锆石U-Pb年代,获得最显著的年龄峰值为196Ma、238Ma、364Ma和427Ma,表明... 印支造山运动是华南早中生代最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华南现今的地形和地貌特点。本文研究了南岭东段赣南早侏罗世东坑火山岩盆地沉积岩的碎屑锆石U-Pb年代,获得最显著的年龄峰值为196Ma、238Ma、364Ma和427Ma,表明该沉积岩并不是外来的震旦纪-寒武纪变质岩,而是早侏罗世裂谷火山盆地的沉积物。缺乏260~290Ma的锆石年龄,很可能反映物质为近源来源。通过与闽西南晚三叠世和华南内陆中-晚二叠世沉积砂岩中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比,反映华南印支早期(290~260Ma)岩浆活动主体在东南沿海地区,晚期(240~200Ma)主体发育在内陆地区。大量印支期侵入岩锆石的出现也很可能表明华南内陆印支造山带在~190Ma已经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垮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东坑盆地 印支造山 南岭东段
下载PDF
浙西南遂昌-大柘地区石榴角闪二长片麻岩成因及变质演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枭 郑常青 +4 位作者 周喜文 董云峰 王照元 宋旸 韩晓萌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9-219,共21页
浙西南遂昌-大柘地区八都群中分布一套含石榴石、角闪石的二长片麻岩,发育典型石榴石"白眼圈"反应结构,但其成因及变质演化目前尚不明确.运用矿物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并结合全岩主微量元素进行了研... 浙西南遂昌-大柘地区八都群中分布一套含石榴石、角闪石的二长片麻岩,发育典型石榴石"白眼圈"反应结构,但其成因及变质演化目前尚不明确.运用矿物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并结合全岩主微量元素进行了研究.识别出3个阶段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进变质阶段(M_1)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变斑晶内部的包裹体矿物石榴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Grt_1+Amp_1+Pl_1+Q),变质峰期矿物组合(M_2)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幔部和基质矿物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Grt_2+Kf_2+Pl_2+Bt_2+Q),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_3)为"白眼圈"后成合晶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钛铁矿(Amp_3+Pl_3+Bt_3+Ilm).矿物地质温压计和相平衡模拟估算的3阶段P-T条件分别为:进变质阶段为600~700℃/0.60~0.65GPa,变质峰期为800~820℃/0.94~0.96GPa,退变质阶段为550~700℃/0.56~0.71GPa,变质程度达到麻粒岩相,变质作用PTt轨迹显示顺时针型式,具有近等温降压(ITD)特征,暗示其经历了地壳加厚和快速折返过程.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原岩为准铝质A型花岗岩,含有少量幔源组分,形成于造山后的陆壳拉张环境;锆石U-Pb定年呈现二阶段年龄特征,成岩年龄为1.83~1.85Ga,表明石榴角闪二长片麻岩的原岩形成于古元古代,变质年龄为220~230Ma,显示了印支期变质作用对古元古代花岗岩的改造,是浙西南地区对印支期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过程的响应,也为浙西南地区印支期造山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角闪二长片麻岩 变质演化 锆石U-PB定年 印支 浙西南 岩石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