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布鲁明顿)东亚语言与文化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Cultures,文中简称EALC)的中文项目开展多年,影响广泛,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管理和强调交际的小班教学,是其中文教学的两大特色。本文首先通过对教...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布鲁明顿)东亚语言与文化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Cultures,文中简称EALC)的中文项目开展多年,影响广泛,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管理和强调交际的小班教学,是其中文教学的两大特色。本文首先通过对教学管理中选择教材、选拔助教、编订教案三个环节的简介,说明其如何保证教学管理系统的完善性和循环性;然后通过对小班课堂教学中生词练习、句型练习、语言活动的描述,介绍其如何利用情境假设进行交际练习的具体操作过程。本文旨在介绍海外汉语教学经验,服务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展开更多
[译者前言:本文译自马来西亚学者格豪斯·纳苏鲁汀英文版《马来传统音乐》(The Malay Traditional Music·吉隆坡·1992)一书的“导论”部分。原书共有六章,论述了马来传统音乐的文化背景,历史与现状,涉及乐器、乐律、乐调...[译者前言:本文译自马来西亚学者格豪斯·纳苏鲁汀英文版《马来传统音乐》(The Malay Traditional Music·吉隆坡·1992)一书的“导论”部分。原书共有六章,论述了马来传统音乐的文化背景,历史与现状,涉及乐器、乐律、乐调,乐俗等诸多方面,并配以大量黑白和彩色图片以及乐谱,堪称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不足的是,此书对中国文化对马来音乐的影响方面极少涉及,而这是不可忽视的。 作者格豪斯·纳苏鲁汀生于马来西亚的槟洲,(?)为马来亚大学的地理专业毕业生,因对马来艺术和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而改弦易辙,后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专攻戏剧。展开更多
原文收录于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主编的《中国文学评论集》(Critical Essays on Chinese Literature,1976)。作者刘绍铭,1934年生于香港,先后获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原文收录于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主编的《中国文学评论集》(Critical Essays on Chinese Literature,1976)。作者刘绍铭,1934年生于香港,先后获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曾任教于迈阿密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香港中文大学等。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曹禺论》(Ts’ao Yu:A Study in Literary Influence,1970),编著《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1919—1949》(Modern Chinese Stories&Novellas:1919—1949,1981,合编)、《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1995,合编)等。本文写于1976年刘绍铭在威斯康辛大学担任教职期间。作者以丁西林的独幕剧《压迫》为例,透过中西戏剧比较的视野,从戏剧语言、情节设计等方面阐述丁西林精湛的编剧技巧。此外,还将丁西林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突出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独特地位。展开更多
文摘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布鲁明顿)东亚语言与文化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Cultures,文中简称EALC)的中文项目开展多年,影响广泛,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管理和强调交际的小班教学,是其中文教学的两大特色。本文首先通过对教学管理中选择教材、选拔助教、编订教案三个环节的简介,说明其如何保证教学管理系统的完善性和循环性;然后通过对小班课堂教学中生词练习、句型练习、语言活动的描述,介绍其如何利用情境假设进行交际练习的具体操作过程。本文旨在介绍海外汉语教学经验,服务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文摘[译者前言:本文译自马来西亚学者格豪斯·纳苏鲁汀英文版《马来传统音乐》(The Malay Traditional Music·吉隆坡·1992)一书的“导论”部分。原书共有六章,论述了马来传统音乐的文化背景,历史与现状,涉及乐器、乐律、乐调,乐俗等诸多方面,并配以大量黑白和彩色图片以及乐谱,堪称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不足的是,此书对中国文化对马来音乐的影响方面极少涉及,而这是不可忽视的。 作者格豪斯·纳苏鲁汀生于马来西亚的槟洲,(?)为马来亚大学的地理专业毕业生,因对马来艺术和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而改弦易辙,后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大学专攻戏剧。
文摘原文收录于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主编的《中国文学评论集》(Critical Essays on Chinese Literature,1976)。作者刘绍铭,1934年生于香港,先后获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曾任教于迈阿密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香港中文大学等。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曹禺论》(Ts’ao Yu:A Study in Literary Influence,1970),编著《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1919—1949》(Modern Chinese Stories&Novellas:1919—1949,1981,合编)、《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1995,合编)等。本文写于1976年刘绍铭在威斯康辛大学担任教职期间。作者以丁西林的独幕剧《压迫》为例,透过中西戏剧比较的视野,从戏剧语言、情节设计等方面阐述丁西林精湛的编剧技巧。此外,还将丁西林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突出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