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良分子危险分层髓母细胞瘤的综合诊断与治疗
1
作者 刘海龙 冯朝阳 邱晓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9-793,共5页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目前以手术辅以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根据危险分层制定的术后精准、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避免低危组患儿的过度治疗,同时不遗漏高危组患儿的治疗需求。传统临床危险分层主要考虑年龄、...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目前以手术辅以放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根据危险分层制定的术后精准、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避免低危组患儿的过度治疗,同时不遗漏高危组患儿的治疗需求。传统临床危险分层主要考虑年龄、临床分期和手术切除程度等,近年随着对髓母细胞瘤分子遗传事件研究的深入,逐渐将分子分型及主要分子遗传学特征纳入危险分层体系,初步形成改良分子危险分层,更有效甄别不同危险分层患儿并指导后续个体化治疗。本文拟综述髓母细胞瘤的病理学特征、基于临床特征的危险分层,以及整合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的改良分子危险分层,为后续综合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母细胞瘤 危险分层(mesh) 病理学 分子 化放疗 综述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的神经血管压迫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关系探讨
2
作者 倪洋 张昉 +1 位作者 张勇 林劲芝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8-673,共6页
目的 基于影像组学筛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测量平均动脉压,行头部MRI检查构建神经血管压迫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基于影像组学筛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测量平均动脉压,行头部MRI检查构建神经血管压迫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共48例患者平均动脉压为56.89~120.44 mm Hg,平均为(94.32±11.34)mm Hg;42例(87.50%)病灶位于单侧、6例(12.50%)病灶位于双侧,计54例次神经血管压迫模型。根据是否引发三叉神经痛分为患侧组(40例次)和健侧组(14例次),患侧组神经血管压迫面积(Z=-2.823,P=0.005)和神经血管压力(Z=-0.365,P=0.006)均大于健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血管压力大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OR=1.001,95%CI:1.0003~1.0022;P=0.011)。ROC曲线显示,神经血管压迫面积预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曲线下面积为0.747(95%CI:0.605~0.890,P=0.006),灵敏度为42.50%、特异度为100%,截断值为25.34 mm^(2);神经血管压力的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616~0.895,P=0.005),灵敏度为67.50%、特异度为78.60%,截断值为1672.99 mm Hg·mm^(2);且二者预测效能相当(Z=-0.250,P=0.805)。结论 神经血管压迫面积和神经血管压力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mesh)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ROC曲线
下载PDF
前循环与后循环串联病变血管再通治疗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杨磊 韩永丰 +3 位作者 张栋梁 苏现辉 金文才 张学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927-932,共6页
目的 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并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8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再通治疗并实现血管再通的42例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目的 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并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8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再通治疗并实现血管再通的42例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术后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2分)组(21例)和预后不良(> 2分)组(21例),预后不良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Z=-2.916,P=0.004)、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Z=-2.048,P=0.041)、取栓次数≥3次比例(χ^(2)=4.725,P=0.030)和术后血肿型出血性转化比例(χ^(2)=8.400,P=0.004)均高于预后良好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12.457,95%CI:2.066~75.120;P=0.006)、取栓次数≥3次(OR=9.387,95%CI:1.222~72.140;P=0.031)和术后发生出血性转化(OR=7.237,95%CI:1.019~51.403;P=0.048)是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NIHSS评分较低、机械取栓次数<3次和术后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易获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串联病变(mesh) 血管再通治疗(mesh)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