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禅宗“即事而真”的哲学、美学意蕴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守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3期57-61,67,共6页
禅宗“即事而真”的哲学、美学意蕴李守钰佛教传入中国曾有过“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排佛之难,也曾因大师零落,任运敷衍,但禅宗一脉适逢其会,枝繁叶茂,锦远流长。禅宗有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禅宗...
禅宗“即事而真”的哲学、美学意蕴李守钰佛教传入中国曾有过“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排佛之难,也曾因大师零落,任运敷衍,但禅宗一脉适逢其会,枝繁叶茂,锦远流长。禅宗有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禅宗之“禅”向人揭示的,不仅是宗教也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事而真
禅宗
“
真
”的境界
美学意蕴
“大我”
艺术境界
哲学
宗白华
山水诗
见山是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曹洞宗“回互”学说述评
被引量:
2
2
作者
潘桂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16-24,共9页
慧能创立的禅宗,在唐末五代分为五派,即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的开创者为洞山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曹山本寂(840—901),他们通过“五位君臣”说,以“回互”学说为核心,详细论述了本体界和现象界的相互关系,...
慧能创立的禅宗,在唐末五代分为五派,即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的开创者为洞山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曹山本寂(840—901),他们通过“五位君臣”说,以“回互”学说为核心,详细论述了本体界和现象界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系统的宗教哲学体系,予世俗哲学以深远影响。在解脱论上,他们提出了“五位功勋”、“五位王子”、“内绍外绍”、“三路接人”等学说,以分别说明悟解的深浅、解脱的依据,以及接引学人的方式。本文试就曹洞宗“回互”说的有关问题,作初步剖析,以明该宗哲学思想的基本特色及其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洞宗
临济宗
真
如
解脱论
开创者
禅宗
法眼宗
理事圆融
即事而真
唐末五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禅特质异同论
被引量:
2
3
作者
胡遂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5-70,共6页
以禅喻诗是中国古代诗话中一个重要现象。但历来学者,多只注重研讨严羽如何将禅宗思想及思维方式运用于论诗,而对诗禅特质本来就有相通之处不甚了了。其实严氏正是在认识到诗禅关系十分“亲切”的基础上,借禅为刀,揭示出中国古代诗...
以禅喻诗是中国古代诗话中一个重要现象。但历来学者,多只注重研讨严羽如何将禅宗思想及思维方式运用于论诗,而对诗禅特质本来就有相通之处不甚了了。其实严氏正是在认识到诗禅关系十分“亲切”的基础上,借禅为刀,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征的。本文即以《沧浪诗话·诗辨》为中心论题,结合其他受严氏影响的诗话家的有关论述,对诗禅在特质上的异同以及在审美体验、表现方式诸方面的渗透影响作出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字
即事而真
以禅喻诗
禅宗
诗禅
审美体验
兴趣
审美感受
《沧浪诗话》
《五灯会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空海教育思想初探
被引量:
2
4
作者
李文英
续润华
《日本问题研究》
1996年第4期69-74,共6页
空海(公元774—835年),系赞歧国多度郡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创始人,也是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宗教改革家、教育家.十五岁开始学习儒学,后信奉佛教.公元804年随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就师于青龙寺的惠果和尚,接受密教大法。二年后回到日本,深...
空海(公元774—835年),系赞歧国多度郡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创始人,也是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宗教改革家、教育家.十五岁开始学习儒学,后信奉佛教.公元804年随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就师于青龙寺的惠果和尚,接受密教大法。二年后回到日本,深得嵯峨天皇的优待,任神护寺主持。后来他与最澄一起主张宗教改革,传播密教,提倡僧侣教育。公元816年在高野山开辟金刚寺作为教育场所,后创立综艺种智院,全面实施自己的教育主张。创立真言密教的空海不仅是平安佛教、平安文化的代表者,也是当时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古代日本的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以他的佛教思想为基础,对其教育思想作一初步的介绍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思想
空海
即事而真
通才教育
教育内容
佛教思想
教育目的
平民教育
现实主义
《大智度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位的契机——周武帝灭佛与天台宗产生
被引量:
1
5
作者
曾其海
《台州师专学报》
1999年第1期86-89,共4页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与代表封建皇权的儒家文化发生冲突,周武帝灭佛标志着印度佛教在皇权面前的失败。佛教却由此获得新生,周武帝灭佛的理论根据“即事而道”促成了中国佛教天台宗“却事而真”思想的成熟。周武帝灭佛成了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与代表封建皇权的儒家文化发生冲突,周武帝灭佛标志着印度佛教在皇权面前的失败。佛教却由此获得新生,周武帝灭佛的理论根据“即事而道”促成了中国佛教天台宗“却事而真”思想的成熟。周武帝灭佛成了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位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天台宗
北周武帝
即事而真
印度佛教
《大正藏》
华严思想
灭佛政策
摩诃止观
华严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禅宗的思维方式
6
作者
艾振刚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72-75,87,共5页
禅宗文化是我国一支中国化了的重要的佛教派别,其思维方式独具特色,具体包括即事而真思维、讽喻思维和顿悟思维三种彤式。
关键词
即事而真
讽喻
顿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禅宗与社会稳定
7
作者
梁仁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41-44,共4页
禅宗的超越精神能调节人们的心理,禅宗道德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对社会稳定都起着促进作用。但是,也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
禅宗
超越精神
禅宗道德
社会稳定
即事而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参同契》
8
《佛教文化》
1996年第2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参同契
即事而真
水湿地
显现出
水位
密相
事元
明清
禅法
切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无住”到“圆融”:论中国禅宗对般若思想的误读
被引量:
4
9
作者
吴学国
金鑫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61,共9页
般若学是禅宗的重要思想基础,但是在如来藏佛学以及崇尚自然、固守当下的华夏精神背景下,禅宗不自觉地对般若思想产生了一些误读:禅宗先是将般若的即色即空理解为即色即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即事而真的思想,然后又进一步将般若的性相...
般若学是禅宗的重要思想基础,但是在如来藏佛学以及崇尚自然、固守当下的华夏精神背景下,禅宗不自觉地对般若思想产生了一些误读:禅宗先是将般若的即色即空理解为即色即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即事而真的思想,然后又进一步将般若的性相不二理解为理事圆融,这两处误读决定了禅宗思想的本体论基础;与此相应,晚期禅宗的修道论也逐渐把般若的真俗平等理解为佛法现成。于是,禅宗的立场就从般若的色空、性相、真俗的双非双遣,不自觉地转移到理事的和合一味、互摄互融,即从"无住"转到"圆融"。在这种误读过程中,禅宗逐渐丧失了般若原有的绝对超越理想,并在晚期最终融入华夏的自然思维传统,它的发展也因而进入了死胡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学
禅宗
即事而真
理事圆融
一切现成
原文传递
关于禅宗“误读”般若思想之辨析——与吴学国、金鑫先生商榷
10
作者
龚晓康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吴学国、金鑫先生认为,禅宗的"即事而真""理事圆融""一切现成"等观念,是在如来藏佛学与华夏自然思维的影响下,通过对般若思想的误读而形成的,逐渐丧失了般若原有的绝对超越理想。本文则认为,禅宗的上述...
吴学国、金鑫先生认为,禅宗的"即事而真""理事圆融""一切现成"等观念,是在如来藏佛学与华夏自然思维的影响下,通过对般若思想的误读而形成的,逐渐丧失了般若原有的绝对超越理想。本文则认为,禅宗的上述观念皆有般若经论依据,"即事而真"源于《般若经》"一切法皆即真如、法界、法性"的原有说法;"理事圆融"是对般若经"唯有诸法,互相滋润,互相增长,互相圆满"的合理解读;"一切现成"系对《般若经》"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菩萨摩诃萨道"的准确阐释。禅宗尽管对般若思想进行了中国化表述,但并未背离其根本旨趣。吴、金两位先生不但误读了禅宗与般若,也误读了华夏传统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学
禅宗
即事而真
理事圆融
一切现成
原文传递
禅门《曹洞宗谱》
11
作者
王因
《文献》
1988年第3期163-165,共3页
曹洞宗为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开创人是唐代洞山良价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其宗名的由来,概有二种说法:(1)取禅宗六祖曹溪慧能及该宗创立者洞山良价之号;(2)取该宗初祖洞山、二祖曹山之号。据《祖庭事苑》记载:"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
曹洞宗为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开创人是唐代洞山良价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其宗名的由来,概有二种说法:(1)取禅宗六祖曹溪慧能及该宗创立者洞山良价之号;(2)取该宗初祖洞山、二祖曹山之号。据《祖庭事苑》记载:"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而言曹洞者,盖由语便而无他。"似为后说提供佐证。曹洞宗属南宗青原法系,中经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至良价。良价著有《宝镜三昧歌》等。弟子本寂继承师法,其禅法大成。教法上承希迁之"即事而真",意谓个别事物("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洞宗
佛教禅宗
即事而真
个别事物
创立者
出家
意谓
唐代
教法
南宗
原文传递
题名
禅宗“即事而真”的哲学、美学意蕴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守钰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3期57-61,67,共6页
文摘
禅宗“即事而真”的哲学、美学意蕴李守钰佛教传入中国曾有过“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排佛之难,也曾因大师零落,任运敷衍,但禅宗一脉适逢其会,枝繁叶茂,锦远流长。禅宗有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禅宗之“禅”向人揭示的,不仅是宗教也是...
关键词
即事而真
禅宗
“
真
”的境界
美学意蕴
“大我”
艺术境界
哲学
宗白华
山水诗
见山是山
分类号
B946.5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曹洞宗“回互”学说述评
被引量:
2
2
作者
潘桂明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16-24,共9页
文摘
慧能创立的禅宗,在唐末五代分为五派,即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的开创者为洞山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曹山本寂(840—901),他们通过“五位君臣”说,以“回互”学说为核心,详细论述了本体界和现象界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系统的宗教哲学体系,予世俗哲学以深远影响。在解脱论上,他们提出了“五位功勋”、“五位王子”、“内绍外绍”、“三路接人”等学说,以分别说明悟解的深浅、解脱的依据,以及接引学人的方式。本文试就曹洞宗“回互”说的有关问题,作初步剖析,以明该宗哲学思想的基本特色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
曹洞宗
临济宗
真
如
解脱论
开创者
禅宗
法眼宗
理事圆融
即事而真
唐末五代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禅特质异同论
被引量:
2
3
作者
胡遂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5-70,共6页
文摘
以禅喻诗是中国古代诗话中一个重要现象。但历来学者,多只注重研讨严羽如何将禅宗思想及思维方式运用于论诗,而对诗禅特质本来就有相通之处不甚了了。其实严氏正是在认识到诗禅关系十分“亲切”的基础上,借禅为刀,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征的。本文即以《沧浪诗话·诗辨》为中心论题,结合其他受严氏影响的诗话家的有关论述,对诗禅在特质上的异同以及在审美体验、表现方式诸方面的渗透影响作出辨析。
关键词
语言文字
即事而真
以禅喻诗
禅宗
诗禅
审美体验
兴趣
审美感受
《沧浪诗话》
《五灯会元》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空海教育思想初探
被引量:
2
4
作者
李文英
续润华
出处
《日本问题研究》
1996年第4期69-74,共6页
文摘
空海(公元774—835年),系赞歧国多度郡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创始人,也是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宗教改革家、教育家.十五岁开始学习儒学,后信奉佛教.公元804年随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就师于青龙寺的惠果和尚,接受密教大法。二年后回到日本,深得嵯峨天皇的优待,任神护寺主持。后来他与最澄一起主张宗教改革,传播密教,提倡僧侣教育。公元816年在高野山开辟金刚寺作为教育场所,后创立综艺种智院,全面实施自己的教育主张。创立真言密教的空海不仅是平安佛教、平安文化的代表者,也是当时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古代日本的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以他的佛教思想为基础,对其教育思想作一初步的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
教育思想
空海
即事而真
通才教育
教育内容
佛教思想
教育目的
平民教育
现实主义
《大智度论》
分类号
G40-09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位的契机——周武帝灭佛与天台宗产生
被引量:
1
5
作者
曾其海
出处
《台州师专学报》
1999年第1期86-89,共4页
文摘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与代表封建皇权的儒家文化发生冲突,周武帝灭佛标志着印度佛教在皇权面前的失败。佛教却由此获得新生,周武帝灭佛的理论根据“即事而道”促成了中国佛教天台宗“却事而真”思想的成熟。周武帝灭佛成了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位的契机。
关键词
中国佛教
天台宗
北周武帝
即事而真
印度佛教
《大正藏》
华严思想
灭佛政策
摩诃止观
华严宗
分类号
B949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禅宗的思维方式
6
作者
艾振刚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72-75,87,共5页
文摘
禅宗文化是我国一支中国化了的重要的佛教派别,其思维方式独具特色,具体包括即事而真思维、讽喻思维和顿悟思维三种彤式。
关键词
即事而真
讽喻
顿悟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禅宗与社会稳定
7
作者
梁仁华
机构
广东省顺德一中
出处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41-44,共4页
文摘
禅宗的超越精神能调节人们的心理,禅宗道德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对社会稳定都起着促进作用。但是,也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
禅宗
超越精神
禅宗道德
社会稳定
即事而真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参同契》
8
出处
《佛教文化》
1996年第2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参同契
即事而真
水湿地
显现出
水位
密相
事元
明清
禅法
切干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无住”到“圆融”:论中国禅宗对般若思想的误读
被引量:
4
9
作者
吴学国
金鑫
机构
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
河北工业大学讲师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61,共9页
基金
中央基础学科专项研究基金“奥义书与中国文化”(NKZXTD1105)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般若学是禅宗的重要思想基础,但是在如来藏佛学以及崇尚自然、固守当下的华夏精神背景下,禅宗不自觉地对般若思想产生了一些误读:禅宗先是将般若的即色即空理解为即色即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即事而真的思想,然后又进一步将般若的性相不二理解为理事圆融,这两处误读决定了禅宗思想的本体论基础;与此相应,晚期禅宗的修道论也逐渐把般若的真俗平等理解为佛法现成。于是,禅宗的立场就从般若的色空、性相、真俗的双非双遣,不自觉地转移到理事的和合一味、互摄互融,即从"无住"转到"圆融"。在这种误读过程中,禅宗逐渐丧失了般若原有的绝对超越理想,并在晚期最终融入华夏的自然思维传统,它的发展也因而进入了死胡同。
关键词
般若学
禅宗
即事而真
理事圆融
一切现成
Keywords
Prajna-Buddhism, Chan Buddhism, "shi is all true", "li shi yuanrong"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关于禅宗“误读”般若思想之辨析——与吴学国、金鑫先生商榷
10
作者
龚晓康
机构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贵州大学--孔学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文化共生视域下的清水江流域多元宗教研究--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项目批准号:16YJA850001)
文摘
吴学国、金鑫先生认为,禅宗的"即事而真""理事圆融""一切现成"等观念,是在如来藏佛学与华夏自然思维的影响下,通过对般若思想的误读而形成的,逐渐丧失了般若原有的绝对超越理想。本文则认为,禅宗的上述观念皆有般若经论依据,"即事而真"源于《般若经》"一切法皆即真如、法界、法性"的原有说法;"理事圆融"是对般若经"唯有诸法,互相滋润,互相增长,互相圆满"的合理解读;"一切现成"系对《般若经》"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菩萨摩诃萨道"的准确阐释。禅宗尽管对般若思想进行了中国化表述,但并未背离其根本旨趣。吴、金两位先生不但误读了禅宗与般若,也误读了华夏传统精神。
关键词
般若学
禅宗
即事而真
理事圆融
一切现成
分类号
B946.5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禅门《曹洞宗谱》
11
作者
王因
机构
北京图书馆
出处
《文献》
1988年第3期163-165,共3页
文摘
曹洞宗为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开创人是唐代洞山良价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其宗名的由来,概有二种说法:(1)取禅宗六祖曹溪慧能及该宗创立者洞山良价之号;(2)取该宗初祖洞山、二祖曹山之号。据《祖庭事苑》记载:"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而言曹洞者,盖由语便而无他。"似为后说提供佐证。曹洞宗属南宗青原法系,中经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至良价。良价著有《宝镜三昧歌》等。弟子本寂继承师法,其禅法大成。教法上承希迁之"即事而真",意谓个别事物("事")
关键词
曹洞宗
佛教禅宗
即事而真
个别事物
创立者
出家
意谓
唐代
教法
南宗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禅宗“即事而真”的哲学、美学意蕴
李守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曹洞宗“回互”学说述评
潘桂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诗禅特质异同论
胡遂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9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空海教育思想初探
李文英
续润华
《日本问题研究》
199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位的契机——周武帝灭佛与天台宗产生
曾其海
《台州师专学报》
199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禅宗的思维方式
艾振刚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禅宗与社会稳定
梁仁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参同契》
《佛教文化》
199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从“无住”到“圆融”:论中国禅宗对般若思想的误读
吴学国
金鑫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4
原文传递
10
关于禅宗“误读”般若思想之辨析——与吴学国、金鑫先生商榷
龚晓康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原文传递
11
禅门《曹洞宗谱》
王因
《文献》
198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