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3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想象”在历史书写中的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映占 彭野 《学术探索》 2024年第1期113-119,共7页
自史学产生起,“求真”“垂训”是其最重要的原则。19世纪末,传统的实证主义史学受到挑战,20世纪末到21世纪的世纪之交见证了美国学者哈梅罗提出的“史学革命”,而21世纪的后现代史学则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史学书写的客... 自史学产生起,“求真”“垂训”是其最重要的原则。19世纪末,传统的实证主义史学受到挑战,20世纪末到21世纪的世纪之交见证了美国学者哈梅罗提出的“史学革命”,而21世纪的后现代史学则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史学书写的客观性问题因为触及历史研究的本质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历史的可靠性不断受到质疑。基于此,本文拟从“想象”的视角分析历史书写的实践,提出想象是研究者创造性理解过去的方式,它在区别中形塑对象,又在联系中建构整体性社会,这是人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 历史书写 区别 联系 对象
下载PDF
《春秋》经传对世卿阶层史事的历史书写与解释
2
作者 唐明亮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6,206,共9页
有关世卿阶层的史事是《春秋》经传历史书写的主体,但经传对于史料的编纂与解释存在明显差异。《左传》预设了一种对世卿之“世”与“不世”原因的解释,并在历史书写中力图通过史事之间的联系来揭示这种因果关系;《公羊传》则是在构建... 有关世卿阶层的史事是《春秋》经传历史书写的主体,但经传对于史料的编纂与解释存在明显差异。《左传》预设了一种对世卿之“世”与“不世”原因的解释,并在历史书写中力图通过史事之间的联系来揭示这种因果关系;《公羊传》则是在构建历史解释时就抛弃了《左传》所提供的史料,转而通过对《春秋》叙述的模糊化解读来构建一组信息因果链,进而提出“世卿,非礼”的历史认识。西汉以后的史家多继承了《公羊传》的历史观,在历史书写的证据选择上,则是通过从《左传》的整体叙述中抽取部分例证来验证《公羊传》“世卿,非礼”的合理性,《左传》、《公羊传》皆以各自预设的历史解释来完成对世卿的书写。这些书写方式上的不同,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经学与史学在历史解释方面的差异性,而且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经学与史学在认识论形成路径上的差异提供了一个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左传》 《公羊传》 世卿阶层 历史书写 历史解释
下载PDF
张骞功业的历史书写与形象接受研究
3
作者 王华宝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汉代张骞的人物形象既有早期正史文本的历史书写,如《史记》“持汉节不失”的“博望侯”,《汉书》“博望杖节,收功大夏”,主体为使臣形象;也有历代文学作品对其形象的塑造,其中不乏归功思维的附会之说;还有历史书写与文学传说、宗教传... 汉代张骞的人物形象既有早期正史文本的历史书写,如《史记》“持汉节不失”的“博望侯”,《汉书》“博望杖节,收功大夏”,主体为使臣形象;也有历代文学作品对其形象的塑造,其中不乏归功思维的附会之说;还有历史书写与文学传说、宗教传播、文化归因的交融再生等,形成物种引进者、仙家神人等众多糅合再造的形象。人们将各自独特的生命体验注入张骞形象之中,用不同的形式书写着自己心中的历史,生成了不同的新文本、新形象,有着极高的认知价值。对张骞功业的认知和形象接受,最核心的内容是“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张骞作为一名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楷模,文明互鉴的开拓者之一,必然成为一个永远说不完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精彩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历史贡献 历史书写 形象
下载PDF
《萨帕塔的眼睛》中的历史书写
4
作者 周维贵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9-112,共4页
以著名农民革命领袖埃米利亚诺·萨帕塔的情妇伊内斯为叙事者,讲述了伊内斯与萨帕塔之间的情感纠葛及其在革命期间所承受的灾难和伤痛。小说赋予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失语者以叙述声音,通过文学想象解构并重塑被卷进历史事件的个体的形... 以著名农民革命领袖埃米利亚诺·萨帕塔的情妇伊内斯为叙事者,讲述了伊内斯与萨帕塔之间的情感纠葛及其在革命期间所承受的灾难和伤痛。小说赋予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失语者以叙述声音,通过文学想象解构并重塑被卷进历史事件的个体的形象,从而“真实”地再现墨西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通过叙事者伊内斯之口,对主流叙事中所浸淫的男权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革命爆发的内在动因做出了新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萨帕塔的眼睛》 历史叙事 历史书写 墨西哥革命
下载PDF
女性视角下的“日常小史”——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历史书写
5
作者 胡蓉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3-79,共7页
《额尔古纳河右岸》聚焦女性的日常生活,建构了以女性为主体的“日常小史”。“日常小史”的叙述者“老女人”与现实原型的裂隙,折射出作者将女性、自然、少数民族折叠在日常生活话语中的写作意图。而“三位一体”的历史叙述具有多重视... 《额尔古纳河右岸》聚焦女性的日常生活,建构了以女性为主体的“日常小史”。“日常小史”的叙述者“老女人”与现实原型的裂隙,折射出作者将女性、自然、少数民族折叠在日常生活话语中的写作意图。而“三位一体”的历史叙述具有多重视点和丰厚意蕴,使得历史的不同面相以日常生活为核心辐射开来,构成了对现代性的质疑和解构。但是这种解构只存在于文学虚构的思想文化层面,就现实境遇而言,三者的异质同构性还表现为边缘性的文化姿态以及注定融入主流、走向消亡的历史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女性视角 日常生活 历史书写
下载PDF
平实而丰富的历史书写及其超越--评张品成《少年和他的追风逐日》
6
作者 胡丽娜 《出版参考》 2024年第1期82-82,共1页
作为一位深耕战争题材成长小说的资深创作者,从《赤色小子》开始,经由《永远的哨兵》《北斗当空》《有风掠过》《指间的太阳》《红药》《觉醒》《最后的比分》的孜孜跋涉,张品成以其鲜明的特色执着于红色少年们别样成长风景的书写,不断... 作为一位深耕战争题材成长小说的资深创作者,从《赤色小子》开始,经由《永远的哨兵》《北斗当空》《有风掠过》《指间的太阳》《红药》《觉醒》《最后的比分》的孜孜跋涉,张品成以其鲜明的特色执着于红色少年们别样成长风景的书写,不断拓展战争题材儿童成长小说的表现疆域。在近作《少年和他的追风逐日》中,张品成将叙事聚焦在大山深处,描绘赣南苏区客家孩童与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往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聚焦 成长小说 历史书写 战争题材 儿童成长 赣南苏区 追风逐日 《觉醒》
下载PDF
“《脉经》隐而《脉诀》传”的历史书写
7
作者 相光鑫 赵翔凤 《中医文献杂志》 2024年第2期43-46,56,共5页
本文对“《脉经》隐而《脉诀》传”的历史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脉经》内容繁杂,体量庞大,不易传播;二是《脉诀》简洁,方便传刻,便于应用。《脉诀》一书从北宋至民国经过不断注释、刊误、补订、图解、俗... 本文对“《脉经》隐而《脉诀》传”的历史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脉经》内容繁杂,体量庞大,不易传播;二是《脉诀》简洁,方便传刻,便于应用。《脉诀》一书从北宋至民国经过不断注释、刊误、补订、图解、俗解、集解,形成了一系列著作,从而促进了脉学的繁荣与发展,因此,不能简单地对《脉诀》进行批判。《脉经》《脉诀》是中医脉学史上最重要的两部著作,通过对这一现象的书写,我们可以清晰的理解两者在历史上的流传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脉诀 历史书写
下载PDF
个人情感、历史书写与人类情怀:政治抒情诗的新维度——兼论程学源长诗《紫荆花开廿年红》
8
作者 王瑛 《粤海风》 2024年第2期52-57,共6页
作为“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的政治抒情诗,抒情主人公往往以集体的“大我”的身份表达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情感反应。程学源长诗《紫荆花开廿年红》一如既往地具有“大我”的代言人特色,但这首诗与以往的政治抒情诗有了不同的特点,... 作为“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的政治抒情诗,抒情主人公往往以集体的“大我”的身份表达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情感反应。程学源长诗《紫荆花开廿年红》一如既往地具有“大我”的代言人特色,但这首诗与以往的政治抒情诗有了不同的特点,寓示政治抒情诗这一诗歌样式发展的新趋势:其一,抒情主人公不仅有“大我”代言人,还出现了“小我”的个人声音,“小我”的个人情感得到体现;其二,以喜悦为情感核心,以四重奏的方式讴歌香港回归之美;其三,表现出希望世界和平、人人平等、共享太平的人类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抒情诗 个人情感 历史书写 人类情怀
下载PDF
战争记忆与历史书写--论石黑一雄日本二战题材小说
9
作者 刘利平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2期78-88,共11页
以记忆书写历史是石黑一雄小说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之一。在他的小说中,个体经历往往以回忆的形式展开,这些个体记忆一方面极具个人化和私密化色彩,另一方面又融进了很多公共历史化因素。因此,个体经历被作家从私人化领域提升至公共意识层... 以记忆书写历史是石黑一雄小说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之一。在他的小说中,个体经历往往以回忆的形式展开,这些个体记忆一方面极具个人化和私密化色彩,另一方面又融进了很多公共历史化因素。因此,个体经历被作家从私人化领域提升至公共意识层面,记忆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成为揭示历史本质的途径之一。《远山淡影》、《浮世画家》和《上海孤儿》构成了石黑一雄日本战争历史记忆化书写的三个阶段,隐藏在《远山淡影》中的战争记忆,经过了《浮世画家》的自我修正,最终在《上海孤儿》中呈现出历史的真相。而小说家石黑一雄,正是借助这种以记忆书写历史的方式,对人们在战争中所遭受到的创伤,对于日本二战的历史真相不断进行增补,通过文本的留白、压抑和矛盾,在记忆的缝隙中,呈现出过去若隐若现、无由确定的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记忆 历史书写 《远山淡影》 《浮世画家》 《上海孤儿》
下载PDF
清朝“大一统”观的历史书写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金飞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所建,入关后尤为重视文治。在帝王的亲自干预和朝廷主导下,开设了大量史馆,形成了连续不间断的修史系统。史书文本的建构是“大一统”观指导下的文化实践活动,又从不同视角立体书写着清朝孜孜追求的“大一统”观。...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所建,入关后尤为重视文治。在帝王的亲自干预和朝廷主导下,开设了大量史馆,形成了连续不间断的修史系统。史书文本的建构是“大一统”观指导下的文化实践活动,又从不同视角立体书写着清朝孜孜追求的“大一统”观。清朝通过“明清易代”的史学表达传递出对“正统”地位的追求;开创方略体记录王朝战争史昭示帝王“武功”,刻画了清帝天下共主的形象;以一统志为核心的系列志书编纂,则是为着重书写清朝远迈前代的“大一统”疆域规模。清朝如何利用史书文本来书写“大一统”观念,是一个应当给予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大一统” 历史书写 史馆 修史
下载PDF
“王者不死”:李世民君权合法性的历史书写模式
11
作者 钟妍 黄京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5-51,共7页
“王者不死”表达了“王者受命于天”和“皇天右而子之”的思想,是“天命”的重要表征,对帝王合法性的塑造有重要作用。隋唐之际,“王者不死”与“李氏当王”“刘氏主吉”同样广泛流传,也被各政治势力利用,对大唐的合法性构成影响。李... “王者不死”表达了“王者受命于天”和“皇天右而子之”的思想,是“天命”的重要表征,对帝王合法性的塑造有重要作用。隋唐之际,“王者不死”与“李氏当王”“刘氏主吉”同样广泛流传,也被各政治势力利用,对大唐的合法性构成影响。李世民曾利用“王者不死”,一方面为消除玄武门事件的负面影响,塑造自身君权合法性形象,另一方面也为李唐的合法性建构作出了努力,从而在唐修国史和其他史书中呈现出多处“挺身涉险→成功脱险”的模式化历史叙事。透过这些模式化的历史书写,可以对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李世民的历史形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者不死 李世民 合法性 历史书写 模式化
下载PDF
古典时代的记忆“丰碑”探微——由《历史》神谕管窥希罗多德对神意的历史书写
12
作者 郑家福 张建朝 《外国问题研究》 2024年第2期53-70,I0002,共19页
希罗多德作为西方的“历史之父”,其重要著作《历史》堪称西方古典时代的记忆“丰碑”。在书写神意时,希罗多德对神意的态度是复杂的,认为其兼具“权威性”与“伸缩性”;同时,他将神意的“因果关系性”与“道德寓意性”视为历史解释的... 希罗多德作为西方的“历史之父”,其重要著作《历史》堪称西方古典时代的记忆“丰碑”。在书写神意时,希罗多德对神意的态度是复杂的,认为其兼具“权威性”与“伸缩性”;同时,他将神意的“因果关系性”与“道德寓意性”视为历史解释的重要依据。《历史》中,希罗多德顺从时代需要,借助社会记忆,依据当时的文学传统与戏剧手法,借由“形而上学”的框架,将神意建构为与希波战争并存的一条隐形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罗多德 历史书写 复杂性 历史解释 隐形主线
下载PDF
旧方志对明代福建医家的历史书写
13
作者 邱崖 王尊旺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福建旧方志共收录明代医家308人,呈现出习医缘由伦理化、医疗技术神奇化、医德医风儒家化的模式化书写。地方志通过对医家书写的增删改造,使得同一医家的形象逐渐发生偏转,主题叙事也随之发生改变。明清以来,地方志关于医家传记的书写,... 福建旧方志共收录明代医家308人,呈现出习医缘由伦理化、医疗技术神奇化、医德医风儒家化的模式化书写。地方志通过对医家书写的增删改造,使得同一医家的形象逐渐发生偏转,主题叙事也随之发生改变。明清以来,地方志关于医家传记的书写,基本上沿袭了儒统化和仙统化的路径,这一路径决定医家传记大部分都选择性忽略了其作为“医”的基本特质,重在凸显医家的德行和神奇,而不是技术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福建医家 旧方志 历史书写
下载PDF
彰显“大一统”的人文思想和政治理念——汉晋史书对西南边疆族群的历史书写
14
作者 孙骁 王丹 《今日民族》 2024年第2期64-66,共3页
边疆书写作为历史书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中国历史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汉晋时期,边疆书写在维护“大一统”政治理念及其主流历史意识地位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时期,边疆书写在内容和模式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主要... 边疆书写作为历史书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中国历史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汉晋时期,边疆书写在维护“大一统”政治理念及其主流历史意识地位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时期,边疆书写在内容和模式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强调前代的边疆治理经验以及史家的夷夏观念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书写 汉晋时期 政治理念 边疆治理 大一统 西南边疆 人文思想 不可忽视
下载PDF
场景功能·精神观照·历史书写:电影空间形态的多元样式论
15
作者 宋姿颐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3,共6页
作为一门结合时间与空间表现方式的综合艺术,电影以平面化的形式构成容纳各种多元化的“空间”概念,其中既有电影影像与叙事中的地理景观,又有观影者将平面投射为立体、将片段空间投射为连续空间的知觉作用,还有蕴含文化与历史的复杂空... 作为一门结合时间与空间表现方式的综合艺术,电影以平面化的形式构成容纳各种多元化的“空间”概念,其中既有电影影像与叙事中的地理景观,又有观影者将平面投射为立体、将片段空间投射为连续空间的知觉作用,还有蕴含文化与历史的复杂空间景观书写等。在早期电影的分析与批评中,视觉本位的信息往往被故事的变化与主题压制,电影空间则作为故事或角色经历的一部分藏于幻想之中。随着近年来多学科研究的空间转向日益凸显,电影的空间形态表述逐渐演变为电影研究的新切入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空间 多学科研究 早期电影 地理景观 空间形态 历史书写 空间转向 连续空间
下载PDF
让家国情怀渗透进教学中——评《家国情怀的历史书写》
16
作者 张玉德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I0007-I0007,共1页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和灵魂,是文化的根基和源泉。历史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是增强家国认同感的必要条件。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历史中寻...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和灵魂,是文化的根基和源泉。历史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是增强家国认同感的必要条件。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历史中寻找信念和方向。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是华夏民族对家庭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和高尚情操,也当是新时代的国人之必备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情怀 历史书写 家国认同 历史机遇 高尚情操 有效载体 弘扬民族精神 大变局
下载PDF
公众史学视域下历史类展览的公众历史书写研究
17
作者 黄洋 纪凯元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7-161,共5页
公众史学的特点是跨学科、重视实践与受众,其理论框架为历史类展览的内容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博物馆在实践层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二者共同致力于文化传承,但公众历史书写议题尚待深化。在理论阐释基础上,从公共史学的视域出发,聚... 公众史学的特点是跨学科、重视实践与受众,其理论框架为历史类展览的内容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博物馆在实践层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二者共同致力于文化传承,但公众历史书写议题尚待深化。在理论阐释基础上,从公共史学的视域出发,聚焦于“公众历史书写”,以公众思考历史、书写公众历史以及公众书写历史三个维度,集中探讨历史类展览的内容传播。使历史类展览的内容更准确、有效地传达给公众,切实提升公众参与博物馆展览的程度,推动历史类展览内容的深化创新与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史学 公众历史书写 历史类展览 “参与式”展览
下载PDF
从“另类”到正统:《明实录》对陈献章的历史书写
18
作者 刘小龙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1-25,92,共6页
《明实录》关于陈献章的记载存在抵牾。宪宗实录编修时,史官们以程朱理学为正统,陈氏及白沙心学被视为“另类”,因此陈氏传记多为负面记载。孝宗等朝实录编修时,白沙心学渐从“另类”转变为正统,信奉心学的史官们越来越多地主导着历史... 《明实录》关于陈献章的记载存在抵牾。宪宗实录编修时,史官们以程朱理学为正统,陈氏及白沙心学被视为“另类”,因此陈氏传记多为负面记载。孝宗等朝实录编修时,白沙心学渐从“另类”转变为正统,信奉心学的史官们越来越多地主导着历史话语权,相关记载遂以正面为主。这是陈氏及白沙心学沉浮境遇在明代当朝国史中的反映。宪宗实录中陈氏传记未必真实可信,却展现出历史的另一面相,其书写价值值得重视。这例个案的考察,反映出实录编修在追求“价值正确”过程中面对“另类”与正统转变的困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实录》 陈献章 “另类” 正统 历史书写
下载PDF
《朝鲜王朝实录》对李舜臣的历史书写
19
作者 孙中奇 《古代文明(中英文)》 2024年第4期142-152,M0007,共12页
朝鲜王朝《宣祖实录》与《宣祖修正实录》对李舜臣的历史书写有较大差异。前者成于光海君时期,材料来源于状启与廷论,由于编纂匆忙,多是记述相关史事,并未有意塑造李舜臣的形象;后者编纂于仁祖和孝宗时期,选择《惩毖录》和李芬《行录》... 朝鲜王朝《宣祖实录》与《宣祖修正实录》对李舜臣的历史书写有较大差异。前者成于光海君时期,材料来源于状启与廷论,由于编纂匆忙,多是记述相关史事,并未有意塑造李舜臣的形象;后者编纂于仁祖和孝宗时期,选择《惩毖录》和李芬《行录》作为史源,将李舜臣塑造成完美的将领,从官方立场确立了赞颂李舜臣的历史书写基调。《宣祖修正实录》重新书写李舜臣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加强仁祖合法性与维护“西人”形象、史官对《惩毖录》的偏爱、朝鲜的尊王攘夷与反清意识、李植与李舜臣家族私交等。在《宣祖实录》和《宣祖修正实录》不易见的情况下,《宣庙宝鉴》与《惩毖录》的广泛传播,使凸显李舜臣战功与品格的历史叙事深入民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王朝 李舜臣 《朝鲜王朝实录》 《惩毖录》 历史书写
下载PDF
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历史书写的嬗变
20
作者 王渤淞 袁波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34-138,共5页
希腊史家的作品不仅在罗马帝国文明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更成为对时代的回应与政治现实的再现。这些历史著作超越了单纯的记叙,在塑造公共记忆和文化传统,乃至构建国家认同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自公元三世纪以降,随着罗马帝国经历一... 希腊史家的作品不仅在罗马帝国文明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更成为对时代的回应与政治现实的再现。这些历史著作超越了单纯的记叙,在塑造公共记忆和文化传统,乃至构建国家认同的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自公元三世纪以降,随着罗马帝国经历一系列剧变,历史书写也发生了显著转变。这种嬗变不仅揭示了国家、社会结构与文化之间认同感的形成与演变,还影响了后世对历史的书写方式和视角。文章通过深入分析贵族在政治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希腊史家对罗马文明的多元态度,能够更加全面地解构罗马帝国内部的复杂动态,也为理解历史的多维性和连续性提供了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帝国 历史书写 认同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