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族群历史之文本与情境——兼论历史心性、文类与范式化情节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明珂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3,共9页
族群“历史”叙事有三种“结构”,即“范式化情节”、“文类”和“历史心性”。“文本”(text)产生于特定“情境”(context)之中,而“情境”也因此文本而强化;在类似情境下,“文本”常依循既定之叙事模式以产生类似“文本”;叙事符号虽... 族群“历史”叙事有三种“结构”,即“范式化情节”、“文类”和“历史心性”。“文本”(text)产生于特定“情境”(context)之中,而“情境”也因此文本而强化;在类似情境下,“文本”常依循既定之叙事模式以产生类似“文本”;叙事符号虽循特定模式构成文本,但不同社会情境与个别作者的情感、意图,皆造成叙事符号及其组合差异,以此反映或造成社会变迁。与一般族群或民族历史一样,作为族群“历史”的“弟兄祖先故事”,其内部蕴含血源、空间与时间等叙事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历史 文本 文类 历史心性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郑成功在民间武术组织中的认同与形塑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华 郭学松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2-97,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无结构访谈及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民间武术组织宋江阵进行考察,阐析了郑成功驱荷复台及寓兵于农在广大民众中所形成的历史记忆与所形塑的历史心性。研究认为:郑成功驱荷斗争中的藤牌兵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尚武精神,开台期间... 运用文献资料、无结构访谈及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民间武术组织宋江阵进行考察,阐析了郑成功驱荷复台及寓兵于农在广大民众中所形成的历史记忆与所形塑的历史心性。研究认为:郑成功驱荷斗争中的藤牌兵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尚武精神,开台期间所推行的寓兵于农措施推动了尚武精神的民间化,由此促成了宋江阵武术组织特殊的历史记忆,形塑了"英雄祖先崇拜""民族英雄尊崇""神明敬仰"等历史心性;这一挖掘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源精神信仰与海峡两岸一家亲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组织 郑成功 历史记忆 历史心性 中华民族文化
下载PDF
《艽野尘梦》:1909年川军入藏的历史心性及社会诗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公卫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79-83,94,共6页
1909年,川军钟颖部自康藏,沿昌都进入西藏工布地区。湘人陈渠珍任管带一职,参与大小战事数起。1911年,川军入藏部队发生哗变。陈渠珍率湘中子弟一百十五人东归。历经艰险困苦,仅七人生还。1936年,"湘西王"陈渠珍以笔记体的方... 1909年,川军钟颖部自康藏,沿昌都进入西藏工布地区。湘人陈渠珍任管带一职,参与大小战事数起。1911年,川军入藏部队发生哗变。陈渠珍率湘中子弟一百十五人东归。历经艰险困苦,仅七人生还。1936年,"湘西王"陈渠珍以笔记体的方式将此次传奇经历进行介绍。与众多关于历史转折时期"宏大叙述"不同,《艽野尘梦》通过历史主角的微观视角,介绍了特定时期的历史参与者间不同的国家/地方观,以及在静态事件背后的动态过程。《艽野尘梦》及任乃强先生校注通过道路行程中主观体验,对于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与社会文化进行生动细致介绍。这些都将加深我们对于中国西南民族"历史心性"塑造过程的认识,及其繁扰纷争之外超越性"民族诗学"的最终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艽野尘梦 川军入藏 历史心性 社会诗学
下载PDF
“记忆之场”:凉山彝族的历史心性——《鸡鸣之年》的文本进路
4
作者 谷家荣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55,共6页
阶级不平等是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的传统路径。嘉日姆几的新著《鸡鸣之年》把安置家奴的"农场"置于文本中心,以云南小凉山通过民主改革获得自由的家奴为主体,基于历史文献和口述访谈研究"农场人"的历史心性,开了凉... 阶级不平等是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的传统路径。嘉日姆几的新著《鸡鸣之年》把安置家奴的"农场"置于文本中心,以云南小凉山通过民主改革获得自由的家奴为主体,基于历史文献和口述访谈研究"农场人"的历史心性,开了凉山彝族奴隶研究的新章。嘉日姆几并未完全遵从先辈学人关于阶级研究的群体导向进路,在他的笔下,凉山彝族阶级关系的陈释更多转向了农场彝人单位个体的生活真实。他认为时势和实力始终是塑造凉山彝人身份等级的核心力量,民主改革前后不同"势力"的进出场,小凉山彝区最终出现一个"蛋心"游动的蛋形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凉山彝族 农场 家奴 历史心性
下载PDF
灵渠传说:社会空间中民间“历史心性”的表述
5
作者 戈子依 《桂学研究》 2022年第1期293-301,共9页
灵渠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代表性工程,以灵渠为中心的区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空间,在此独特的空间内民众的思想和记忆因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与此同时,作为民众心理诉求外化之一的民间叙事文学也会随着其心性的转变而在形... 灵渠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代表性工程,以灵渠为中心的区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空间,在此独特的空间内民众的思想和记忆因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与此同时,作为民众心理诉求外化之一的民间叙事文学也会随着其心性的转变而在形态及内容上发生变化。独特的社会空间里,具体历史背景下,民众心理丝丝入扣地融入民间传说之中,而其后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种异文。民间叙事文学反映着独特社会空间下民众的心理态势,及其对现实的态度与需求。这种对现实的态度和自身的需求作为一种心态与民众的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就会通过民间叙事文学来呈现。这些心态在叙事文学中多数化作了传说中的思想崇拜,包括故事形态的形成与改变,以及这些故事背后所包含的民众信仰。传说本身和精神崇拜层面的呈现,都是在接受了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改造下产生的历史心性的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渠 民间传说 历史心性 民间信仰
下载PDF
“边界”与“通道”:神话中国书写中的阈限与历史心性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泽涛 李永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4-101,共8页
"阈限"能成为人类学关注边缘、附属、转换、污染、反常和越轨的通道,而神话中国对阈限进行"书写"的目的是促进野蛮与文明、神圣与世俗、远古与现代中大传统、小传统文化间的互动和融合。在"神话中国"书... "阈限"能成为人类学关注边缘、附属、转换、污染、反常和越轨的通道,而神话中国对阈限进行"书写"的目的是促进野蛮与文明、神圣与世俗、远古与现代中大传统、小传统文化间的互动和融合。在"神话中国"书写中发现人类文化活动中的阈限与历史心性,进而深描文化变迁中的"边界"与"通道"。如今,随着知识全球化所催生的不可遏制的文化多样化趋势,正在由"边缘地带"进入"主流视野"。与此同时,华夏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既定历史目标"容纳了神话和历史的记忆,是人类文化活动中得以延续和丰富的历史心性。这种历史心性的生成、更新与发展离不开神话中国书写。另外,在仪式象征叙述的阈限中求索神话中国的文化"边界"和"通道"是一条有效路径;而且,重述"神话中国"也必将成为聚焦中国文化现象的新通道和催生重述"神话世界"浪潮的新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 通道 神话中国 阈限 历史心性
原文传递
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档案与文本 被引量:7
7
作者 杜靖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3,共6页
跟历史学不同,历史人类学把围绕档案记录、文本撰写和使用等的系列行为、过程及场景视为文本;此外,历史人类学视档案与文本为特定人群的集体表象,而非仅仅撰述者的个人行为。
关键词 档案与文本 集体表象 典范知识 文类 历史心性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格萨尔》史诗的文化功能 被引量:3
8
作者 马都尕吉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6期161-164,共4页
史诗往往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包含并传递悠远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对自身久远历史的整体记忆和文化传统的深层积淀,同时,《格萨尔》作为藏民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在强化族群记忆、维护族... 史诗往往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包含并传递悠远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对自身久远历史的整体记忆和文化传统的深层积淀,同时,《格萨尔》作为藏民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在强化族群记忆、维护族群文化认同方面具有独特功能。本文从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论析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文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 史诗 历史记忆 历史心性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民族史研究的创新之作——读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段银河 王海燕 《荆楚学刊》 2014年第5期80-85,共6页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书是对羌族几千年生存发展史的历史人类学解读之作。该书中提出的"边缘研究"视角及"历史心性"和"文化展演"等理论概念,对反思民族史传统研究思想和路径...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书是对羌族几千年生存发展史的历史人类学解读之作。该书中提出的"边缘研究"视角及"历史心性"和"文化展演"等理论概念,对反思民族史传统研究思想和路径的局限性,促进动态和完整的民族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研究 历史心性 文化展演 创新性
下载PDF
《部氏族谱》及其相关事件的历史人类学释读
10
作者 王志清 陈曲 《西部蒙古论坛》 2013年第1期43-50,128,共9页
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部氏族人拥有乾隆时期与民国初期的古籍《部氏族谱》,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释读民国时期《部氏族谱》所蕴含的历史心性与英雄祖先叙事,以及当下围绕着《部氏族谱》的相关事件。不同时期《部氏族谱》得以产生和传承... 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部氏族人拥有乾隆时期与民国初期的古籍《部氏族谱》,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释读民国时期《部氏族谱》所蕴含的历史心性与英雄祖先叙事,以及当下围绕着《部氏族谱》的相关事件。不同时期《部氏族谱》得以产生和传承的社会情境在历史人类学维度内可予以阐释,《部氏族谱》及相关事件亦印证了历史人类学的"过去的建构如何用于解释现在"这一主题,两者共同构成了"意义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部氏族谱》 历史心性
下载PDF
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部氏族谱》——兼论民间古籍文献的整体性研究
11
作者 王志清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5-8,共4页
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部氏族人拥有乾隆时期与民国初期的古籍《部氏族谱》。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释读《部氏族谱》蕴含的"历史心性"与英雄祖先叙事,可以深度辨析《部氏族谱》得以产生和传承的社会情境,亦为当下民间古籍文献... 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部氏族人拥有乾隆时期与民国初期的古籍《部氏族谱》。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释读《部氏族谱》蕴含的"历史心性"与英雄祖先叙事,可以深度辨析《部氏族谱》得以产生和传承的社会情境,亦为当下民间古籍文献的整体性研究提供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部氏族谱》 历史心性 整体性研究
下载PDF
“兄弟之邦”:现代中国的朝鲜想象
12
作者 韩琛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在现代东亚,中朝两国之间关联甚深,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多有体现。基于反帝、反殖民的共同需要,中朝兄弟共同体想象得到广泛书写,表现朝鲜兄弟的烈士精神与英雄气质,则是其中最为引人侧目的内容。其实,塑造朝鲜英雄是为召唤中华英雄,想... 在现代东亚,中朝两国之间关联甚深,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多有体现。基于反帝、反殖民的共同需要,中朝兄弟共同体想象得到广泛书写,表现朝鲜兄弟的烈士精神与英雄气质,则是其中最为引人侧目的内容。其实,塑造朝鲜英雄是为召唤中华英雄,想象“兄弟之邦”是为强化中华认同,表征中朝反帝共同体则蕴含着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现代中国的朝鲜书写构成一个内外纠结、古今交织的文学地缘学图景。当然,兄弟邦国总是在连带性中纠结对抗性,在亲缘性中包含疏离性,中朝两国各自的现代国家主体意识,便生成于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纠葛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英雄兄弟 华夏历史心性 中华民族主义 文学地缘学
下载PDF
韩国古代三神山信仰考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83,共8页
一些韩国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三神山信仰源自韩国,这是一种缺乏根据的观点。韩国历史上曾经流行过三神山信仰,可分为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三神山信仰和韩国本土的三神山信仰两种类型。中国三神山信仰传入韩国后发生的衍变,反映了韩民族历史心... 一些韩国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三神山信仰源自韩国,这是一种缺乏根据的观点。韩国历史上曾经流行过三神山信仰,可分为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三神山信仰和韩国本土的三神山信仰两种类型。中国三神山信仰传入韩国后发生的衍变,反映了韩民族历史心性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神 三神山 民族意识 历史心性
下载PDF
民族史的边缘视角与主位研究--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读后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述炜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9,共5页
就中国民族史研究来说,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书写范式在悠久的传承中已然成为主流和典范。相应地,将汉族作为核心视角来观察少数民族源流及其发展的历史,也成为民族史学界的惯常思路。王明珂先生在《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 就中国民族史研究来说,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书写范式在悠久的传承中已然成为主流和典范。相应地,将汉族作为核心视角来观察少数民族源流及其发展的历史,也成为民族史学界的惯常思路。王明珂先生在《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书中,改变传统思路,另辟蹊径,变"他者眼光"为"主位观察",运用边缘视角和人类学的参与式田野调查手法,发掘民族史中蕴含的社会情境和历史心性的变迁,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民族历史研究的"新知",对反思传统史学的局限和不足做了有益的尝试,富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视角 主位研究 社会情境 历史心性
下载PDF
帝国权力的神圣化:试论西汉南北郊制度的确立
15
作者 郭汉城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13,共13页
南北郊制度确立于西汉末年,是帝国权力与其时历史心性共谋的产物。其确立的过程,既反映了政治局面和统治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历史记忆对人们神圣论证的影响。制度的定型既意味着郡县制大一统深入人心,也意味“德政”成为帝国自证受命于... 南北郊制度确立于西汉末年,是帝国权力与其时历史心性共谋的产物。其确立的过程,既反映了政治局面和统治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历史记忆对人们神圣论证的影响。制度的定型既意味着郡县制大一统深入人心,也意味“德政”成为帝国自证受命于天的唯一渠道。其影响波及乡野,地方神圣空间是对南北郊模式的复写,而其中的神明无非是德行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南北郊制度 权力神圣化 郊祀制度 历史心性
下载PDF
Wittgenstein on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被引量:1
16
作者 Michel ter Hark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10期974-981,共8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a neglected theme in Wittgenstein's writings on meaning and psychology from the early 1930s until 1949. Throughout this period Wittgenstein deals with aspects of meaning of words and pictures tha... This paper discusses a neglected theme in Wittgenstein's writings on meaning and psychology from the early 1930s until 1949. Throughout this period Wittgenstein deals with aspects of meaning of words and pictures that cannot be accounted for in dispositional terms but have to be related to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Wittgenstein's reading of William James, I argue, has sharpened his eye for the many pitfalls in coming to terms with this experiential notion of meaning. James's treatment of experiences of meaning succumbs to the temptation to postulate ~~meaning-bodies," bearers of meaning apart from the way and context in which we use the particular words. I argue that the conflation of what Wittgenstein calls the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use of words is at the root of postulating meaning-bodies. I also argue that contemporary treatments of experiences of meaning are similarly vulnerable to James's conf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TTGENSTEIN William James meaning-body experience of meaning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use ofwords
下载PDF
清永陵祭祀大典的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林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9-117,共9页
当今的"清永陵祭祀大典"是由"模拟清乾隆谒陵祭祖展演"发展而来,其依据为清帝东巡至关外三陵的祭祖活动。通过分析,证实清帝谒陵祭祖所用音乐为中和韶乐,而当今仪式中所用音乐为【朝天子】。时代的变迁使宫廷音乐... 当今的"清永陵祭祀大典"是由"模拟清乾隆谒陵祭祖展演"发展而来,其依据为清帝东巡至关外三陵的祭祖活动。通过分析,证实清帝谒陵祭祖所用音乐为中和韶乐,而当今仪式中所用音乐为【朝天子】。时代的变迁使宫廷音乐的功能发生变化,当下清永陵祭祀大典主要起到塑造满族文化认同的功能,反映了满族的"英雄圣祖历史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 永陵 中和韶乐 【朝天子】 文化认同 英雄圣祖历史心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