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历史性生成
1
作者 吴楠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0期1-2,共2页
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市民社会的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其社会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市民社会批判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历史性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分为三个阶段:市民社会的方法论批判、市民社会... 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市民社会的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其社会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市民社会批判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历史性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分为三个阶段:市民社会的方法论批判、市民社会的实证性批判和市民社会的现象学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社会批判 历史性生成
下载PDF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切音字运动的历史性生成
2
作者 黄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2-46,共5页
甲午战败前后,切音字运动逐渐得到推广和发展。晚清志士们对切音字的关注,主要是基于他们认为汉字繁难造成民智不开、国家贫弱的后果,而面向下层民众的切音字则有利于开发民智、迅速实现国家富强。这种把文字和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的认... 甲午战败前后,切音字运动逐渐得到推广和发展。晚清志士们对切音字的关注,主要是基于他们认为汉字繁难造成民智不开、国家贫弱的后果,而面向下层民众的切音字则有利于开发民智、迅速实现国家富强。这种把文字和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的认知框架,难以脱离西方强势文明的影响,及各位先驱者的个体生命经验。切音字的优势反衬出汉字的缺陷,这种对优势和缺陷的认知是否是真命题,就值得疑问。所以,尝试转换问题的角度,分析当时志士们寄托在切音字身上的期许,寻找某种动力性力量以打破现实困境的努力是必要的。本文旨在分析社会情境的条件、观念上的准备和媒介的历史性生成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 切音字 认知框架 历史性生成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生成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3
作者 徐帅康 钟志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5期31-36,共6页
以“世界历史”为开端,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展开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意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是在“世界历史”的定向中--以资本为绝对权力的历史逻辑--被裹挟进世界历史的潮流;但中国道路的历史性... 以“世界历史”为开端,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展开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意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是在“世界历史”的定向中--以资本为绝对权力的历史逻辑--被裹挟进世界历史的潮流;但中国道路的历史性选择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性关联,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了一种有别于资本逻辑的历史定向,并在此基础上开辟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两种历史定向的历史性生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为后起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破除了资本主义文明现代化的“普世”神话,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谱系,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解决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历史性生成 世界历史 世界意义
下载PDF
“气韵”理论的历史性生成——以谢赫、张彦远、郭若虚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旦旦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9年第2期15-17,共3页
"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六法"的首要命题,也是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千百年来在艺术创作和品评欣赏等方面影响深远。然而"气韵"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条件,在谢赫明... "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六法"的首要命题,也是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千百年来在艺术创作和品评欣赏等方面影响深远。然而"气韵"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条件,在谢赫明确提出"气韵"概念后,经过艺术家、思想家,尤其经过张彦远、郭若虚等人分别从客体和主体层面的推进和拓展,"气韵"这一概念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了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气韵"理论。因此"气韵"思想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性命题。辨析"气韵"思想的历史性生成特征,有助于理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气韵"概念的具体内涵,亦有助于理解"气韵"理论的整体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 谢赫 张彦远 郭若虚 历史性生成
下载PDF
历史性的生成:科技理性与生命伦理的当代相遇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39-41,共3页
科技理性与生命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科技理性与生命伦理在当代的相遇乃是一种历史性的生成。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历史,应当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地去解决二者相遇后所产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将二者... 科技理性与生命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科技理性与生命伦理在当代的相遇乃是一种历史性的生成。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历史,应当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地去解决二者相遇后所产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将二者看做是对立且不可协调的。只有这有,才能以一种历史性的视角来看待科技理性与生命伦理之间的矛盾,也才能够使得二者的矛盾在历史的"总体性"生成中得到合理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生成 科技理性 生命伦理 当代相遇
下载PDF
叶石涛“文学台独”论生成的家族因素
6
作者 黄立一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49,共9页
纵观叶石涛的思想路向,经历了一个由"乡土"进而"本土",最终"分离""分裂"的历史性演化过程。其出身台南府城世家,家族地主阶级的属性、纠结扭曲的民族记忆、对政治既亲近又疏离的姿态以及投机... 纵观叶石涛的思想路向,经历了一个由"乡土"进而"本土",最终"分离""分裂"的历史性演化过程。其出身台南府城世家,家族地主阶级的属性、纠结扭曲的民族记忆、对政治既亲近又疏离的姿态以及投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都对这种"文学台独"思想的历史性生成演化起到潜在的作用。考源叶石涛的家世并作相应的文化分析,对我们理解其思想转变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石涛 “文学台独”论 家族因素 历史性生成
下载PDF
马克思在“三重批判”基础上孕育了社会发展理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荣清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8-33,共6页
旨在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并以此为基础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通过"三重批判"初显其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孕育了丰富的社会发展理论,揭示了现实主体... 旨在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并以此为基础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通过"三重批判"初显其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孕育了丰富的社会发展理论,揭示了现实主体的历史性生存,开辟了一条理解社会发展的全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异化 历史性生成 社会发展理论
下载PDF
文艺学理论的改造与重塑
8
作者 冯毓云 《北方论丛》 2022年第3期94-105,共12页
21世纪文学理论重新兴起,但它不是重拾18世纪确立的、19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所奠基的文学艺术原则,而是要建构一种能够反映当代文学艺术发展诉求的文学理论,这就面临着文学理论改造的历史使命。文学理论的改造要破除理论的绝对性,建... 21世纪文学理论重新兴起,但它不是重拾18世纪确立的、19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所奠基的文学艺术原则,而是要建构一种能够反映当代文学艺术发展诉求的文学理论,这就面临着文学理论改造的历史使命。文学理论的改造要破除理论的绝对性,建构相对性,实现由“文学价值”的语义阐释转换为“文学价值的判断”;借鉴微观政治学和法国年鉴学派的学术成果,实现大理论与小理论并存互补的态势;在文学理论概念的塑形与重组上,要破除单一性、精确性和恒定性,注重概念的历史性、反思性和生成性,回应社会现实和理论现实涌现出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阐释转向语用功能 大理论与小理论 文学概念的历史性生成
下载PDF
非字面义表达研究论纲 被引量:6
9
作者 徐盛桓 《英语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76-89,共14页
语言交际表义方式有两种:直义表达与蕴含表达。蕴含表达是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包含"于另一个字面义完全不同的句子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非字面义表达。非字面义表达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要从理论上说明这种表达如何实现曲折地表达说话主体... 语言交际表义方式有两种:直义表达与蕴含表达。蕴含表达是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包含"于另一个字面义完全不同的句子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非字面义表达。非字面义表达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要从理论上说明这种表达如何实现曲折地表达说话主体的意向:如果表达的不是以自己实际要表达的对象本身作为所表达出来的,而是用同对象及其行为有关时空、历史、因果、条件、发展等因素做出描述,与对象建立"曲折"的关系,以进行推论、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因而获得意义,这种表达就是这一意义的非字面义表达。非字面义表达式具有系统性,包含三个子系统:含义表达、词义变异的修辞表达和词义变义的惯用语的表达;它有四个特性:异质性、生成性、关系性以及历史性。非字面义表达这样的运用需要利用含意思维,并要求使用者要对对象表达的本体论事实做出本体论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字面义表达 异质性、生成性、关系性、历史性 含意思维 本体论事实 本体论承诺
下载PDF
SPECIAL ISSUE: CULTURAL PHILOSOPHICAL STUDIES IN CHINA: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eration theory of cultural philosophy
10
作者 Juan Hongfe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4期153-162,共10页
From the viewpoint of generation theory, cultural philosophy illustrates the inherent uni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rough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historicality of human existence, thus making cultur... From the viewpoint of generation theory, cultural philosophy illustrates the inherent uni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rough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historicality of human existence, thus making cultural philosophy transcend the general metaphysical system and become a totally new research paradigm. As such, cultural philosophy is essentially a new pattern for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It is always guided by the spirit of self-conscious cultural criticism, endeavoring to elucidate the cultural roots of the existential crisis of modern humanity through macro- and micro-level descrip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cultural spirit of mankind, and to provide multiple possibilities for the future existence of huma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tion theory historicality CULTURE cultural philosoph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