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性自觉
1
作者 朱国伟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3年第9期45-53,共9页
“历史性自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遵循的理论原理的内在规定。作为一种能动性要求,历史性自觉本质上是实践的,它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确定世界历史性和民族历史性的双重身份自觉,并主动担负起领导历史创造的历史角色。同时,马克思主义政... “历史性自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遵循的理论原理的内在规定。作为一种能动性要求,历史性自觉本质上是实践的,它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确定世界历史性和民族历史性的双重身份自觉,并主动担负起领导历史创造的历史角色。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责任是通过政权这个历史工具、在具体的时代条件下实现的,这也就对其提出了执政自觉和时代自觉的要求。然而,在辩证的历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历史构成物与建构者,只有确立不断自我革命的主体性自觉,才能在超越自身有限性中引领和创造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党 历史性自觉 历史性 唯物辩证法
原文传递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三重指向与历史性自觉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召峰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96,168,共13页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有三重指向:(1)揭示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2)批判"经济学家们"的拜物教观念,(3)剖析"物的依赖性"的生存境遇。拜物教性质是一种"异化的""表现形式"所导致的神秘性...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有三重指向:(1)揭示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2)批判"经济学家们"的拜物教观念,(3)剖析"物的依赖性"的生存境遇。拜物教性质是一种"异化的""表现形式"所导致的神秘性质,其"形成机理"在于"社会关系的物化""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当事人的独立化"。拜物教观念是一种独特的"错认":把物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形式规定性"理解为物的自然属性;它既非人们对于商品、货币和资本的"膜拜",又不同于精神分析学派的"物恋"。只要在"发达的交换制度"中,只要社会财富主要地以商品的形式存在,"物的依赖性"就是"商品世界"中人们无法摆脱的生存境遇。商品、货币、资本都是具有历史暂时性的社会存在,"物的依赖性"是一种暂时的、而非永恒的生存境遇——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中内蕴着他的历史性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物教性质 拜物教观念 物的依赖性 历史性自觉 拜物教批判
原文传递
历史性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奠基和发展——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人才思想述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召峰 孙大伟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6,共7页
马克思以强烈的历史性自觉来考察人类才能的发展史和未来前景,指出了"人才问题"存在的历史暂时性质,指明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趋势,剖析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途径。在苏... 马克思以强烈的历史性自觉来考察人类才能的发展史和未来前景,指出了"人才问题"存在的历史暂时性质,指明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趋势,剖析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途径。在苏俄人才匮乏的特殊情况下,列宁提出了利用"旧专家"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特征的人才政策。"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与工农群众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论,构成了毛泽东人才理论的底色。探究"人才"与"非人才"的差别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并消灭它,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独有的问题意识与高远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 历史性自觉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力资本 人才史
原文传递
论审美活动的主观性
4
作者 王晓平 《理论与现代化》 1999年第6期17-19,共3页
审美活动中的主观性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重视和宣传这一问题,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辨别美与丑的能力;对于认真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经验,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对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审美活动中的主观性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重视和宣传这一问题,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辨别美与丑的能力;对于认真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经验,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对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活动 主观性(自觉性、历史性、创造性)
下载PDF
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社会形式——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概念考辨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召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5,共11页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仿照“地质层”概念而创制的用以标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新概念。“经济的社会形态”概念中的“经济”,既可以理解为观察社会形态的视角,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形态的经济方面或部分,但不能把“经济的”理解为社会...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仿照“地质层”概念而创制的用以标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新概念。“经济的社会形态”概念中的“经济”,既可以理解为观察社会形态的视角,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形态的经济方面或部分,但不能把“经济的”理解为社会形态的特征限定,认为除了经济的社会形态,还有非经济的社会形态。“社会形式”与“社会形态”的内涵既有同也有异:它们都可以在社会发展阶段的意义上使用,但“社会形式”还可以在社会形式规定性的意义上使用。二者在本质上的相通之处在于:物、人的劳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社会形式规定性,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形态)进而是整个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形态)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形态 经济的社会形态 经济形态 社会形式 历史性自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