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追寻历史学的价值——评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河江 杨勇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6-78,84,共4页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历史哲学的重要成就。在书中,海登.怀特认为自己获得了两项理论成果,一是确立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的诗学本质;二是展示了一种被称为"历史的"思想模式的一...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历史哲学的重要成就。在书中,海登.怀特认为自己获得了两项理论成果,一是确立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的诗学本质;二是展示了一种被称为"历史的"思想模式的一般性结构理论。史学有文学的特征;但史学不等同于文学。历史学是一个追求真实而又无法达到完全真实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海登·怀特 《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
下载PDF
历史想像中的矛盾与纠结:以《一代宗师》为例
2
作者 王桂青 陆洁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91-94,共4页
功夫电影的矛盾首先表明了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武术/功夫在现代社会中的没落和不合时宜,并对此透露出深刻的焦虑;其次功夫电影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建构的过程中已然纠结了现代和西方文化的因素。然而就是在这种历史想像的矛盾与纠结之中... 功夫电影的矛盾首先表明了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武术/功夫在现代社会中的没落和不合时宜,并对此透露出深刻的焦虑;其次功夫电影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建构的过程中已然纠结了现代和西方文化的因素。然而就是在这种历史想像的矛盾与纠结之中,王家卫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武术/武林在以现代化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大历史中没落消失的小历史,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精美的、碎片性的后现代表征中,勾画出了中国武术/武林历史发展的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想像 功夫电影 类型电影 艺术电影 后现代电影技巧
下载PDF
历史想像与性别重构——世纪之交世界华文女性写作之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艳芳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133,共13页
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严歌苓的《扶桑》、虹影的《上海王》以及王安忆的《长恨歌》等是近年来世界华文女性写作中跨越多重时空背景、多元文化形态的历史性宏篇巨制,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持守女性立场,赋予女性主人公以历史发声的主体... 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严歌苓的《扶桑》、虹影的《上海王》以及王安忆的《长恨歌》等是近年来世界华文女性写作中跨越多重时空背景、多元文化形态的历史性宏篇巨制,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持守女性立场,赋予女性主人公以历史发声的主体地位和重要见证作用,想像特定历史时段中的女性命运和性别关系,书写女性自我的历史主体性,重构女性记忆和历史,从而为世界华文女性写作提供自我认同和反省的精神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写作 历史想像 性别重构 精神镜像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小说的历史哲学建构——评路文彬的《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 被引量:1
4
作者 雷世文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73-176,共4页
关键词 中国 当代小说 历史哲学 书评 路文彬 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
原文传递
历史的想像与历史的真实——论史料呈现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5
作者 王秀青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1-72,共2页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但历史本身毕竟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想像与猜测。如何在主观的想像与客观史实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解释呢?毋...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但历史本身毕竟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想像与猜测。如何在主观的想像与客观史实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解释呢?毋庸置疑,史料作为研究历史的载体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历史教学 历史想像 历史真实
下载PDF
作为南方道德想像历史的《喧哗与骚动》 被引量:1
6
作者 臧运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4-79,共6页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建构了美国南方的道德想像的历史,以建构的载体为标准,可以将之分为三个层面,即意象、南方神话与历史观,从而可看出基于不同的层面所建构的对于社会历史的解释,也即三种道德想像的历史:昆丁的过去与现在的共存...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建构了美国南方的道德想像的历史,以建构的载体为标准,可以将之分为三个层面,即意象、南方神话与历史观,从而可看出基于不同的层面所建构的对于社会历史的解释,也即三种道德想像的历史:昆丁的过去与现在的共存及对现在的压迫;旧南方的辩护型的自我安慰;和福克纳的痛苦中的批判反思。与此同时文本中也将三种自我身份的建构呈现出来,即昆丁的他我、旧南方的美化的想象的自我、和福克纳的批判反思的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道德想像历史 它我 历史
下载PDF
从抽象的“山水”到怀旧的深掘:冯至思想转变的一种解读
7
作者 唐娒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574-580,共7页
冯至在1939~1946年的昆明七年中,创作了一生中评价最高的作品《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他在对“山水”的发现中寻找之于战时知识分子身心凝定的力量。而自《伍子胥》始,冯至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现实,尤为体现在1943~1945年其一... 冯至在1939~1946年的昆明七年中,创作了一生中评价最高的作品《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他在对“山水”的发现中寻找之于战时知识分子身心凝定的力量。而自《伍子胥》始,冯至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现实,尤为体现在1943~1945年其一系列杂文创作中,他采用了怀旧的纵向深掘,以想像历史的方式去介入现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冯至几乎没有受到太多阻碍地进入到新的社会秩序中,他这种看起来“顺利”的转变,其实早在四十年代昆明时期就已埋下思想线索,因此,将冯至转变的历史节点放置在四五十年代社会转折期似乎并不适当,转变的时间线似应向前延伸。本文正是立足于冯至昆明时期的创作与思想发展,希图以此来分析和看待冯至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山水 思想转变 历史想像 《十四行集》 《山水》 《伍子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