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马克思对主体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
1
作者 武姗姗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3期55-64,共10页
主体形而上学作为以认知主体为核心的哲学形态,直接导致了主客二分的问题。对此,现当代哲学家试图通过修正理性来弥合这种分裂,或是通过寻求“理性的他者”和“工具理性批判”等方式来解构认知主体。然而,由于这些方式仅仅局限于主客二... 主体形而上学作为以认知主体为核心的哲学形态,直接导致了主客二分的问题。对此,现当代哲学家试图通过修正理性来弥合这种分裂,或是通过寻求“理性的他者”和“工具理性批判”等方式来解构认知主体。然而,由于这些方式仅仅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意识哲学范式内来对其进行理论哲学的批判,始终无法穷竭认知主体的症候。马克思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意识哲学范式,建构了交互主体化的实践哲学范式,为解决认知主体的主客二分图式开辟了独特路径。在社会历史视域内,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不再是实体化的认知主体与实体化的物自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转换成社会关系的实践关系主体与为我关系中的历史化自然之间本源性的共在关系。随着批判范式的转换,主体性问题的问题域、限度和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批判更具彻底性、辩证性和当代价值性,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体形而上学批判思想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形而上学 理论哲学批判 社会历史批判 马克思
下载PDF
浅析在情境教学中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
作者 刘家颖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11期0207-0210,共4页
历史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探究历史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情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以情境教学为推手,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对实现高考目标要求、历史学科... 历史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探究历史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情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以情境教学为推手,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对实现高考目标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培养历史批判性思维为目标,从历史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情景教学中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及原因、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帮助实现高中历史课堂上“教”与“学”的双向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历史批判性思维 历史核心素养
下载PDF
现代性矛盾与现代化历史批判 被引量:2
3
作者 漆思 赵玫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41,共5页
现代性矛盾植根于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需要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考察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启蒙理性精神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矛盾,西方现代化模式与多元现代性选择的矛盾,民族国家传统与现代化革新的矛盾,全球化普世... 现代性矛盾植根于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需要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考察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启蒙理性精神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矛盾,西方现代化模式与多元现代性选择的矛盾,民族国家传统与现代化革新的矛盾,全球化普世性与本土化独特性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现代性出现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因此需要从现代性矛盾的哲学理念批判深入拓展到现代化的历史批判视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矛盾 现代化模式 全球化 历史批判意识
下载PDF
生命政治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历史批判的“隐性逻辑” 被引量:2
4
作者 马中英 韩璞庚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4期55-61,77,共8页
当西方生命政治学理论以一个"显性"的学术话语体系活跃于中国学界的时候,重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政治思想传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命政治学对话的需要。生命政治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并非源头失语,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 当西方生命政治学理论以一个"显性"的学术话语体系活跃于中国学界的时候,重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政治思想传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命政治学对话的需要。生命政治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并非源头失语,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场域中,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关注更多的是对资本逻辑的经典现代性批判,生命政治批判只是作为一条"隐性逻辑",隐含并服从于政治经济学-历史批判这一主基调而已。马克思的生命政治批判思想与西方生命政治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始终将生命政治批判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服从于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此外,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不仅阐述了批判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也明示了建构意义上的生命政治,更提出了生命解放的历史辩证法,是批判与建构的辩证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政治批判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历史批判
下载PDF
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8
5
作者 桑明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1-12,共12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公共性逻辑,深度阐释该逻辑需要回答两大基础性问题:(1)在马克思指明的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是否具备现实基础?(2)在以批判、对抗和斗争为主要话语范畴的唯物史观框架内,人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公共性逻辑,深度阐释该逻辑需要回答两大基础性问题:(1)在马克思指明的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是否具备现实基础?(2)在以批判、对抗和斗争为主要话语范畴的唯物史观框架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逻辑如何安放?换言之,唯物史观何以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在抽象的价值观批判和资本逻辑一般批判语境中,这两大问题是无法深度澄明的,必须开启资本主体性的历史批判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与资本主体性逻辑相对立。资本主体性发展至当前,面对普遍化、深层化的现代性危机,其强制性输出原则难以为继,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的历史必要性由此得以显现。以主体性退缩为基本条件的资本创新推动了当代生产方式的新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逻辑由此具备了现实可行性。马克思资本主体性批判的历史指向不是"主体性的黄昏",而是共同体的公共性发展。这表明,公共性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公共性逻辑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向度。唯物史观的公共性向度不仅超越了现代主义哲学的单一主体性思维,也克服了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公共政治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在公共性问题上的虚幻性、抽象性、虚无性,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实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体性 历史批判视域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公共性逻辑 唯物史观
下载PDF
马克思:历史批判视阈中的生态问题反思 被引量:4
6
作者 金延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8,共8页
评价一种社会科学的价值可以有四种尺度:历史的纬度、社会的纬度、文化的纬度、日常生活的(习俗的)纬度。马克思从历史批判的视阈提出生态问题,又通过生态问题分析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这种双向分析使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远... 评价一种社会科学的价值可以有四种尺度:历史的纬度、社会的纬度、文化的纬度、日常生活的(习俗的)纬度。马克思从历史批判的视阈提出生态问题,又通过生态问题分析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这种双向分析使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远远超过了他的思想前辈和同时代人,甚至在基本理论分析方面也高于后世一些学者的分析。马克思的生态观为当代生态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批判 生态危机 生态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拒绝“普遍”的悲剧——评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被引量:5
7
作者 单世联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5-142,共8页
关键词 全球化时代 普遍主义 文化认同 历史批判 张旭东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北京大学出版社 悲剧
下载PDF
“多个鲁迅”与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 被引量:3
8
作者 邱焕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72,共7页
关键词 鲁迅研究 历史批判 民主主义者 启蒙主义者 存在主义 一以贯之 革命
下载PDF
“素王立法”: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幻境及其历史批判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洪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0-201,共12页
“素王”是道家总结古史传说时代部族首领任政特点提出的一个基本哲学概念,即治道质素之王。在汉儒经学阐释以及政治推衍下,作为泛指概念的素王成为孔子的专属代指,最终开启了孔为赤制的谶纬时代。刘邦建汉,承秦制,服色制度以水德为运,... “素王”是道家总结古史传说时代部族首领任政特点提出的一个基本哲学概念,即治道质素之王。在汉儒经学阐释以及政治推衍下,作为泛指概念的素王成为孔子的专属代指,最终开启了孔为赤制的谶纬时代。刘邦建汉,承秦制,服色制度以水德为运,正朔未改。从思想深层次上说,“袭秦正朔服色”,体现的是“大汉继周”的政治理念,否定了秦朝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汉代进入文帝时期,社会发展稳定,思想博兴,正视秦人历史存在的观点出现,贾谊、公孙臣等提出了汉为土德的观点,并在汉武帝时期得以实现。在西汉中晚期,第三种思想也就是汉代的第三条道路出现了,即刘向父子以五行相生理念创建的新五德终始说以及《三统历谱》,理论上倡导汉为尧后火德,在孔子为素王、为汉立法等谶纬思想的确证下,展演出整个社会一致认可的政治镜像。正是第三条道路的确立,使西汉王朝走上了不归路:尧有传国之运,尧后刘姓传位于舜后王莽,也就具有了历史的正当性、政治的合法性。具有小传统性质和价值观的谶纬,在西汉末叶登上政治舞台,历经东汉王朝的鼓吹,误导了中国人的思想、政治三百余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王 素王立法 承秦之制 尧后火德 历史批判
下载PDF
历史批判与现实关怀:清代中期史学家的风俗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开军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9,共8页
探讨古今风俗之流变及其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是清代中期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清代中期的史学家评论风俗的重点,一是考察了清代以前风俗对朝代盛衰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二是批判清代中期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倡导士大夫阶层在引领风俗... 探讨古今风俗之流变及其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是清代中期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清代中期的史学家评论风俗的重点,一是考察了清代以前风俗对朝代盛衰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二是批判清代中期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倡导士大夫阶层在引领风俗的良性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特别强调士大夫要树立廉耻观念。他们还总结出风俗的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征。清代中期的风俗论,反映了考史学家的经世思想,体现了乾嘉史学的历史批判精神和关怀现实的学术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中期 历史批判 现实关怀 风俗
下载PDF
对儒家道德教育的历史批判及其现代性意蕴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学强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80-84,共5页
儒家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主流,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受到了来自先秦道家、墨家、法家及魏晋玄学、佛教和明清启蒙教育思潮的强有力的批判。对这些批判的历史梳理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实... 儒家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主流,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受到了来自先秦道家、墨家、法家及魏晋玄学、佛教和明清启蒙教育思潮的强有力的批判。对这些批判的历史梳理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实践,重建当代德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德教育 历史批判 启示
下载PDF
作为社会历史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被引量:1
12
作者 隽鸿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6,共5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实质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哲学人本学批判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从批判地分析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入手,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分裂基础上现实的人的基本的生存状况,并转向... 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实质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哲学人本学批判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从批判地分析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入手,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分裂基础上现实的人的基本的生存状况,并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以及这种状况是如何根源于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本质,从而既确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也拟定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基础,并为阐明其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思想的三者同一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 空想社会主义批判 社会历史批判
下载PDF
论周秦诸子的现实批判与历史批判 被引量:1
13
作者 庞天佑 《武陵学刊》 2014年第1期95-103,共9页
周秦诸子作为密切关注现实的思想家,以现实为思想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以历史为智慧的源泉与立论的依据。他们立足今天而反思过去,古今联系而相互比照,换位思考而得出结论,以史为据而抨击时弊。周秦诸子之书虽然成书年代不同,语言风格各异... 周秦诸子作为密切关注现实的思想家,以现实为思想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以历史为智慧的源泉与立论的依据。他们立足今天而反思过去,古今联系而相互比照,换位思考而得出结论,以史为据而抨击时弊。周秦诸子之书虽然成书年代不同,语言风格各异,政治主张有别,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但多为论议时政而发,"博古"与"通今"紧密结合,于现实的批判中隐含对历史的批判,于历史的批判中贯穿对现实的批判,把现实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我们探讨周秦诸子的现实批判与历史批判,把握其思想大义与理论精髓,对于认识社会现实与体察历史大势,有着重要启示与鉴戒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诸子 现实批判 历史批判
下载PDF
历史批判与学术总结:明清史学发展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被引量:1
14
作者 向燕南 张林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30-33,共4页
明代中后期,因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因素,培育了不满当时僵化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历史批判活动。而清代中期兴盛起来的学术总结活动,其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历史批判思潮,并且,从一定意义上讲,清代学术总结活动也可看作是明清之际史... 明代中后期,因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因素,培育了不满当时僵化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历史批判活动。而清代中期兴盛起来的学术总结活动,其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历史批判思潮,并且,从一定意义上讲,清代学术总结活动也可看作是明清之际史学中历史批判的理性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延续。所以,历史批判与学术总结是明清史学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历史批判 学术总结
下载PDF
女性成长、精神救赎与历史批判——《无字》、《大浴女》和《长恨歌》的平行阅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金城 《闽江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59-64,共6页
张洁的《无字》、铁凝的《大浴女》和王安忆的《长恨歌》是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的经典作品。三部小说不约而同地呈现了中国当下女性写作的三个主题流向,即苦难的女性成长、凄楚的精神救赎以及深刻悲凉的历史批判。当然,三位女作家的三部重... 张洁的《无字》、铁凝的《大浴女》和王安忆的《长恨歌》是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的经典作品。三部小说不约而同地呈现了中国当下女性写作的三个主题流向,即苦难的女性成长、凄楚的精神救赎以及深刻悲凉的历史批判。当然,三位女作家的三部重要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字》 《大浴女》 《长恨歌》 女性成长 精神救赎 历史批判
下载PDF
理性批判与社会历史批判——黑格尔与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思想之比较
16
作者 王淼 李桂花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11,共4页
对于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抽象同一性思维方式及其困境,黑格尔和马克思都予以了深刻的批判。然而,由于黑格尔和马克思对此选取了不同的路径——前者是通过理性批判、后者是通过社会历史批判来完成的,这就导致了两种全然不同的结果,即... 对于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抽象同一性思维方式及其困境,黑格尔和马克思都予以了深刻的批判。然而,由于黑格尔和马克思对此选取了不同的路径——前者是通过理性批判、后者是通过社会历史批判来完成的,这就导致了两种全然不同的结果,即黑格尔虽然力图超越形而上学但却重新陷入其中,而马克思则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变革。文章试图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做一番比较,以期对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形而上学变革思想以及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性质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二元对立 抽象同一性 理性 社会历史批判
下载PDF
现代性的资本维度:历史批判与现实可能——基于唯物史观视野的考察
17
作者 庄友刚 张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79-86,共8页
从唯物史观来看,现代根本上指人的生存状态,现代性是现代社会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和发展原则。在从古典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进程中资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资本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现代性危机只是资本危机的特定表现,无论是... 从唯物史观来看,现代根本上指人的生存状态,现代性是现代社会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和发展原则。在从古典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进程中资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资本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现代性危机只是资本危机的特定表现,无论是现代性发展还是后现代性构思,根本上都是资本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当代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主要从具体的工业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性,根本上掩盖了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性发展的实质,把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换看做对资本观念的超越,从而掩盖了资本的历史本质。尽管如此,西方理论界所讨论的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换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在资本实现了历史形态创新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现实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资本 历史批判 现实可能
下载PDF
审美文化的历史批判——评黄力之的《中国话语》
18
作者 颜翔林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26-27,共2页
一 和其他的大众文化研究论著有所不同,<中国话语>贯穿着历史主义的批判精神,它始终关注当代背景下的思想跳跃和文化轨迹,对宏观的审美现象进行冷静的历史理性读解.所以,历史感作为一条重要的思维线索呈现在著述之中.从对历史的... 一 和其他的大众文化研究论著有所不同,<中国话语>贯穿着历史主义的批判精神,它始终关注当代背景下的思想跳跃和文化轨迹,对宏观的审美现象进行冷静的历史理性读解.所以,历史感作为一条重要的思维线索呈现在著述之中.从对历史的纵向把握中,作者尝试理解现代中国的文化国情,即意识形态批判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逻辑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历史批判 黄力之 《中国话语》 中国文化 图书评介
下载PDF
从理性批判到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形而上学变革意蕴
19
作者 王淼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1期52-57,108,共7页
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尽管是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出发点,但二者在性质上却全然不同。现代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一种"理性批判",这种批判由于其理论局限性并未能完全脱离形而上学。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 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尽管是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出发点,但二者在性质上却全然不同。现代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一种"理性批判",这种批判由于其理论局限性并未能完全脱离形而上学。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使形而上学批判由"理性批判"转向了"社会历史批判"。此种批判,澄明了资本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或同构性,提出了以消灭资本逻辑的方式来从根基处清除形而上学的滋生土壤,因此真正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逻辑 形而上学 变革 理性批判 社会历史批判
下载PDF
资本逻辑的批判与形而上学的超越——马克思形而上学社会历史批判思想探析
20
作者 王淼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47,共4页
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是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的独特之处。马克思深入到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层面上对产生形而上学的理论现实根源及社会生产和生活进行了批判。通过对资本的研究,马克思揭示了形而上学所具有的抽象同一性的原则和特征... 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是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的独特之处。马克思深入到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层面上对产生形而上学的理论现实根源及社会生产和生活进行了批判。通过对资本的研究,马克思揭示了形而上学所具有的抽象同一性的原则和特征,正是现实世界中资本的抽象同一性即资本逻辑的原则和特征在理论上或观念上的表现,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的这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从根基处颠覆了形而上学,对形而上学予以了革命性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社会历史批判 资本逻辑 抽象同一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