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构艺术世界 观照生存本相——艾伟小说中的历史批判意识
1
作者 马妍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8-71,共4页
关键词 艾伟 小说 历史批判意识 人性关怀 时代精神 表现手法
下载PDF
现代性矛盾与现代化历史批判 被引量:2
2
作者 漆思 赵玫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41,共5页
现代性矛盾植根于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需要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考察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启蒙理性精神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矛盾,西方现代化模式与多元现代性选择的矛盾,民族国家传统与现代化革新的矛盾,全球化普世... 现代性矛盾植根于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需要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考察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启蒙理性精神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矛盾,西方现代化模式与多元现代性选择的矛盾,民族国家传统与现代化革新的矛盾,全球化普世性与本土化独特性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现代性出现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因此需要从现代性矛盾的哲学理念批判深入拓展到现代化的历史批判视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矛盾 现代化模式 全球化 历史批判意识
下载PDF
由《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缺失”看其历史意识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畅 陈娇娥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64,共8页
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中历史意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福克纳研究中的一个盲点。本文试图在与前人对话的基础上,以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为例,从它五个方面的“缺失”来论证贯穿于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的历史意识。作为一个... 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中历史意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福克纳研究中的一个盲点。本文试图在与前人对话的基础上,以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为例,从它五个方面的“缺失”来论证贯穿于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的历史意识。作为一个追求客观真实的作家,小说中心理描写的“缺失”、人物女性特征的“缺失”和妥协的“缺失”都体现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社会的批判性历史意识。但同时,福克纳无法跳出南方历史的影响以及南方历史语境的限制。小说中时间顺序的“缺失”以及小说主象征的“缺失”都体现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过往“纪念碑式的历史意识”。因此,小说“缺失”背后不仅仅是爱米丽悲剧一生的故事,更是福克纳徘徊于尼采所说的两大历史意识之间困惑的心灵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 缺失 批判历史意识 纪念碑式的历史意识
下载PDF
浅论西方史学史上的“博学时代”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井梅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5-73,共9页
"博学时代"处于近代西方史学的发轫成长阶段,上承人文主义史学之遗产,下启理性主义史学之坦途。它突出的成就在于,史学家开始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校订和考证,形成最初的历史批判意识,并尝试对历史发展进行规律性的解释。其... "博学时代"处于近代西方史学的发轫成长阶段,上承人文主义史学之遗产,下启理性主义史学之坦途。它突出的成就在于,史学家开始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校订和考证,形成最初的历史批判意识,并尝试对历史发展进行规律性的解释。其中,尤以法国取得的成果最为显著。"博学时代"强化了历史学成为一门真正科学的潜力,伴随着近代科学的进步,科学学的最初萌芽也出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时代” 近代史学 历史批判意识 科学史学
下载PDF
玫瑰的缺失与召唤——由《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看福克纳的历史文化意识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晓霞 胡笑瑛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65-66,共2页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缺失"特征贯穿于小说多处,文中的空白缺失及意义未定给予读者广泛的审美空间,因而具有强烈的召唤性。然而作为现实主义大师,福克纳无法跳出南方历史的影响以及南方历史...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缺失"特征贯穿于小说多处,文中的空白缺失及意义未定给予读者广泛的审美空间,因而具有强烈的召唤性。然而作为现实主义大师,福克纳无法跳出南方历史的影响以及南方历史语境的限制,他对美国南方社会的批判性历史意识体现在其独到的文学价值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失 召唤 批判历史意识
原文传递
分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以斯特劳森的《个体》为例
6
作者 聂敏里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5-81,共7页
通过对斯特劳森《个体》一书中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本文在揭示它与亚里士多德的以可感实体为基本存在者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的同时,也揭示了这种在日常经验中复活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企图的内在思想问题。文章联... 通过对斯特劳森《个体》一书中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本文在揭示它与亚里士多德的以可感实体为基本存在者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的同时,也揭示了这种在日常经验中复活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企图的内在思想问题。文章联系培根的"四假象"和康德的"先验幻相"对这种经验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由此论及分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上的共同特征,说明了当代分析哲学家经常诉诸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文本进行哲学史编纂的方法论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述的形而上学 指示性确认 语言经验 历史批判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