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历史描述 被引量:19
1
作者 谢保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45,共22页
本文所关注的是 1 95 8年大跃进时期出现的“新民歌运动”。通过对这一运动的发动、开展以及落潮整个过程的描述与呈现 ,考察这一运动背后复杂的政治、文化、文学景观。这一运动牵涉到 5 0年代中后期共和国文艺与政治 (党和国家及其领袖... 本文所关注的是 1 95 8年大跃进时期出现的“新民歌运动”。通过对这一运动的发动、开展以及落潮整个过程的描述与呈现 ,考察这一运动背后复杂的政治、文化、文学景观。这一运动牵涉到 5 0年代中后期共和国文艺与政治 (党和国家及其领袖 ) ,文艺与群众 ,文艺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和纠葛。对这些关系和纠葛的考察和厘清 ,将有助于把握与认识十七年文学乃至共和国文学的一些品质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歌运动 1958年 历史描述 大跃进时期 十七年文学 文学景观 50年代 知识分子 共和国 文艺 中后期 政治
下载PDF
李嘉图逻辑抽象法及其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兼论逻辑抽象法与历史描述法的结合 被引量:2
2
作者 罗良文 黄强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6,22,共4页
在经济学方法论发展过程中,关于李嘉图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一直有不同看法,尤其是其抽象法引起了争论。可以说李嘉图对抽象法的运用不仅仅解决了当时要研究的问题,更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抽象法已经无处不在。肯定了李嘉图对这一... 在经济学方法论发展过程中,关于李嘉图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一直有不同看法,尤其是其抽象法引起了争论。可以说李嘉图对抽象法的运用不仅仅解决了当时要研究的问题,更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抽象法已经无处不在。肯定了李嘉图对这一方法的创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抽象法的产生以及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认为经济学研究应该将逻辑抽象法与历史描述法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嘉图 逻辑抽象法 经济学方法论 历史描述
下载PDF
视差之见: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描述与理论反思 被引量:1
3
作者 季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2,共10页
本文简要梳理了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文献,初步呈现其基本形态和历史脉络,尝试分辨不同学术语境下,海外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阐释和定位,与本土学界之间所存在的观念、材料、方法和价值四个维度的分歧,指出对于海外中国当代文学... 本文简要梳理了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文献,初步呈现其基本形态和历史脉络,尝试分辨不同学术语境下,海外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阐释和定位,与本土学界之间所存在的观念、材料、方法和价值四个维度的分歧,指出对于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解,离不开中国性辩难、当代性辩难、文学性辩难与世界性辩难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外当代文学研究的视差之见,一方面启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基础背景传播、更多译介本土研究成果、推动中外成果比较研究、深入追踪体制问题,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四种可能的研究理念,即作为文献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作为学科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作为方法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和作为机制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辨中国当代文学的特质及其当代文学的世界化与经典化,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历史描述 理论反思
下载PDF
历史描述中的意识与问题——序陈夏红《那些法律的圣徒》
4
作者 邓正来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2-264,共3页
关键词 夏红 历史描述 法治建构 中国法制 《那些法律的圣徒》
下载PDF
历史描述和逻辑构建——评《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
5
作者 颜翔林 《云梦学刊》 2012年第3期34-35,共2页
“审美主义”这一概念蕴含着历史和现实、文学与美学、东西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复杂关联,对这一思想进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探究显然包含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冒险,尤其对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的进行辩证理性和历史理性相交融的阐发... “审美主义”这一概念蕴含着历史和现实、文学与美学、东西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复杂关联,对这一思想进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探究显然包含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冒险,尤其对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的进行辩证理性和历史理性相交融的阐发,更是一件穿越思想丛林和行走文学田野的艰苦跋涉。令人欣慰的是,叶世祥在经历十余年的艰辛思考和写作之后。所呈现这本《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的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一方面展示着对中国20世纪审美主义思想的客观辩证的历史描述,清理其内在和外在的历史动因,为深入的观念分析和逻辑综合奠定感性基础。另一方面,对20世纪的中国审美主义思想予以历史理性和辩证理性相得益彰的逻辑综合.从而使这一重要的美学论题获得历史与现实相互依存的凸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义 20世纪 逻辑构建 历史描述 中国 辩证理性 历史理性 东西方文化
下载PDF
一种凸显着“逻辑”的历史描述——读《中华审美文化通史》
6
作者 君子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71,共2页
中国审美文化不是一片杂乱无章混乱无序的"乱象",也不是一些偶然个别事件的堆积或罗列,而是呈现为一种有机的、有序的、范式化的动态演变系统。……呈现为一种着意于轨迹搜觅、架构把握、规律阐述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一种... 中国审美文化不是一片杂乱无章混乱无序的"乱象",也不是一些偶然个别事件的堆积或罗列,而是呈现为一种有机的、有序的、范式化的动态演变系统。……呈现为一种着意于轨迹搜觅、架构把握、规律阐述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一种凸显着"逻辑"的历史阐释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历史描述 逻辑 通史 中华 整体性研究 动态演变 历史阐释
下载PDF
马克思“历史描述法”在红色资源开发中的实践运用
7
作者 李世达 《新丝路(下旬)》 2019年第24期99-100,共2页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指出,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最好的方法是“描述”,即描绘出人类历史能动的生活过程,以此打破唯心主义者抽象零散的历史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倡导...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指出,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最好的方法是“描述”,即描绘出人类历史能动的生活过程,以此打破唯心主义者抽象零散的历史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倡导的“历史描述法”,并创新地将这一方法与中国共产党丰富的红色资源相结合,开辟出一条以资料阐述、过程描述、目标引导为主要环节的红色资源开发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描述 红色资源 过程描述 目标引导
下载PDF
十年文艺论争的历史描述和科学概括——评何国瑞教授主编的《文坛是非辩》
8
作者 杨小岩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1-3,共3页
何国瑞教授在《文坛是非辩》(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的代前言中对文艺理论战线的形势作过这样的估价:每当历史转折关头,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总会出现波诡云谲的局面,早经检验过的真理,也会有人出来反对,散布迷阵。
关键词 何国瑞 历史描述 波诡云谲 转折关头 理论战线 意识形态领域 政治标准 武汉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文艺思想 作品自身
下载PDF
CALL发展的历史描述及其理性再认识 被引量:3
9
作者 孙炳文 叶朝成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2006年第4期24-29,共6页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语言教学观经历了从行为一结构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社会认知主义的变迁。同时,计算机技术也实现了从大型主机到个人计算机再到网络型的、多媒体计算机的巨大飞跃。在二者的影响下,计...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语言教学观经历了从行为一结构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社会认知主义的变迁。同时,计算机技术也实现了从大型主机到个人计算机再到网络型的、多媒体计算机的巨大飞跃。在二者的影响下,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几位学者Warschauer、Stephen以及陈坚林对于CALL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所做出的较为系统的历史描述,从新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阶段 历史描述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CALL 社会认知主义
原文传递
十七年时期上海工人写作的历史描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保杰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90,共5页
由于现代中国缺乏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基础,不像欧美诸国有着一个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因此,反映工业建设和工人形象的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并不发达。1939年,周扬曾经总结说:“由于中国工人数量的稀少,年龄的幼稚,作家和工厂接触... 由于现代中国缺乏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基础,不像欧美诸国有着一个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因此,反映工业建设和工人形象的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并不发达。1939年,周扬曾经总结说:“由于中国工人数量的稀少,年龄的幼稚,作家和工厂接触的不多,虽然前进的作家对这个新的社会力量极其憧憬,在思想上力图接近,但是要把这些新的人物描上艺术的画布,对于他们的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人队伍 历史描述 写作 上海 现代中国 现代文学史 1939年 文学作品
原文传递
欧洲中世纪大学:历史描述与分析
11
作者 宋文红 刘献君(导师) 赵炬明(导师)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6-26,共1页
本论文将中世纪大学置于历史学的思维视野中,尽可能从整体上展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发展和蜕变的历史过程,以形成对中世纪大学的整体认识。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有其特殊的复杂元素以及元素之问的复杂关系,因而,本研究从中选取... 本论文将中世纪大学置于历史学的思维视野中,尽可能从整体上展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发展和蜕变的历史过程,以形成对中世纪大学的整体认识。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有其特殊的复杂元素以及元素之问的复杂关系,因而,本研究从中选取几个能够突出展现大学特征的专题,予以重点审视,以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整体面貌,并避免在似乎鸟瞰了中世纪大学全景的同时,失去对其深入的了解。同时,以历史文献为基础,通过梳理文献、分析文献,力图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并将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统一起来,将历史的“血肉”和“骨骼”统一起来.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性的论述.同事实相关的分析,来回答“中世纪大学是什么,它留给我们了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本论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首先,从时代背景展开对中世纪大学诞生的历史考察;为减轻中世纪大学研究的“宽泛不易”,对被称为西方大学之母的最早的三所大学的诞生背景及其原因进行典型分析,以进一步明晰大学的原生状态以及早期大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中世纪 大学 历史描述 历史文献 原生状态 教会
原文传递
科学形象的历史描述——皮克林的批判编史学及有关争议之分析
12
作者 王延锋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7-82,共6页
以"中性流发现"事件为例,分析皮克林的编史思路。指出皮克林力图建构一种新的科学形象,即从实际的历史情景出发,以微观解释学的角度,对通常被认为无可争议的原始资料进行不断的怀疑、审查和批判;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科学史上通... 以"中性流发现"事件为例,分析皮克林的编史思路。指出皮克林力图建构一种新的科学形象,即从实际的历史情景出发,以微观解释学的角度,对通常被认为无可争议的原始资料进行不断的怀疑、审查和批判;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科学史上通常被认为已经结束了的争议问题,从而达到对科学活动过程和基本概念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他因此也形成自己的批判编史思路,此种思路对当今的科学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鲁.皮克林 中性流事件 历史描述 批判编史学
原文传递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一种语言观和由它派生的一种新名称理论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波 《哲学分析》 2011年第1期3-36,99,共35页
关于名称的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一种新的名称理论——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和有生命的。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的关系始于广义... 关于名称的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一种新的名称理论——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和有生命的。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的关系始于广义的初始命名仪式。(2)在关于名称的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的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的描述性信息。(3)被一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的那些描述性信息的集合构成了名称的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的实践需要,在作为名称意义的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的所指不一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的意向、特定话语的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的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的意义甚至是其一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的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对描述论的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一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的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在语言观上更为根本的分歧和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下载PDF
形象演进:一种历史描述的尝试
14
作者 韦陀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1992年第9期59-63,共5页
现在还不太可能产生一部完整的中国电视剧史。一方面,这门艺术发展、繁荣的时间毕竟太短,还缺乏足够的典范性作品,我们对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还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它的艺术实践距离我们实在太近,几乎是近在眼前,因而很难清晰地勾画出它... 现在还不太可能产生一部完整的中国电视剧史。一方面,这门艺术发展、繁荣的时间毕竟太短,还缺乏足够的典范性作品,我们对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还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它的艺术实践距离我们实在太近,几乎是近在眼前,因而很难清晰地勾画出它的发展过程的轮廓。然而,的确需要这样一部著作,对三十几年,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出现的电视剧进行研究,总结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为创作者提供借鉴和参照,帮助他们认识已取得的成就和尚待开拓的领域。可以从许多角度考察电视剧的发展,每个角度都有助于认识它的一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创作 中国电视剧 历史描述 艺术实践 典范性 丹姨 今夜有暴风雪 人物命运 秋白之死 历史真实
原文传递
“十七年”时期电影历史叙事批判概述及其影响
15
作者 储双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年第5期33-39,共7页
虽然《武训传》《关连长》为迎合新意识形态做出了各种努力,《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真实地、历史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逆风千里》《兵临城下》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并经由多层领导审查通过,但是在“十七年”时期都被全国批判。... 虽然《武训传》《关连长》为迎合新意识形态做出了各种努力,《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真实地、历史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逆风千里》《兵临城下》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并经由多层领导审查通过,但是在“十七年”时期都被全国批判。历次电影批判都要求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历史叙事方法发生全新的变化,以适应电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集中体现人民最关心的主题:人民为争取解放而斗争的主题,以及在革命烈火中广泛地改造人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描述 历史阐释 历史人物评价 历史主义 历史生活
下载PDF
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金金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4年第12期77-77,共1页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具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正是统编的原因,导致其不能对地方历史面面俱到,对地方历史描述的缺失使地方性的资源难以在课堂上充分加以展示,而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我们历史教师的肩上.“月是故乡明”,对家乡的热爱是中华儿女自...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具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正是统编的原因,导致其不能对地方历史面面俱到,对地方历史描述的缺失使地方性的资源难以在课堂上充分加以展示,而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我们历史教师的肩上.“月是故乡明”,对家乡的热爱是中华儿女自信的源泉,家乡的一草一木、明山秀水、名人轶事都让我们引以为豪.家乡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说亲切、感染力强,利用乡土资源作为历史教学的资料,能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对高中历史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的目的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乡土资源 利用 统编教材 地方历史 历史描述 历史教师 教学资源
下载PDF
欧美大众传播理论的描述与思考——以《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为例
17
作者 张秋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2-193,共2页
新闻与传播学的本土化建设,不能逾越原汁原味地借鉴欧美学术源流的阶段。《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一书创立的历史观念,秉承的媒介技术基础论,在洞悉理论的动态平衡和发展、挖掘社会背景的内在逻辑等方面颇具价值。它与传播理... 新闻与传播学的本土化建设,不能逾越原汁原味地借鉴欧美学术源流的阶段。《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一书创立的历史观念,秉承的媒介技术基础论,在洞悉理论的动态平衡和发展、挖掘社会背景的内在逻辑等方面颇具价值。它与传播理论、现代科学和当今媒介的对话丰富厚重,术语、命题解释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播理论 历史描述 研究范式
下载PDF
关于“20片高地” 中国大陆现代建筑的系谱描述(1910s~2010s) 被引量:8
18
作者 朱剑飞 《时代建筑》 2007年第5期16-21,共6页
为了让读者以图像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历史研究和历史演变的框架,作者把近年来的研究工作制成两张中英对照的图表.称为"20片高地",于2005年底在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展出。文章是作者对这两张图表及背后的工作和思考的解释。
关键词 广义的现代中国建筑 第一现代 第二现代 历史的图像描述
下载PDF
国家与公民——历史·理论·展望
19
作者 苏哲 昆廷·斯金纳(主编) +1 位作者 博·斯特拉思(主编) 彭利平(译)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20-120,共1页
该书是“剑桥学派思想史译丛”中的一册,其《译者后记》中介绍说:“面对‘民族国家的消亡即将来临’这样的话题,本书作者对至关重要的国家的历史、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国家的前景进行了反思,并侧重探讨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时间横跨... 该书是“剑桥学派思想史译丛”中的一册,其《译者后记》中介绍说:“面对‘民族国家的消亡即将来临’这样的话题,本书作者对至关重要的国家的历史、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国家的前景进行了反思,并侧重探讨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时间横跨中世纪到20世纪后期,所涉及的话题涵盖了公民自由、国家权力、公民身份的概念、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史、市民传统、公民权利、同一性和公民身份的启蒙运动思想、妇女权利、法国公民身份、国家类型、当代国家的历史和前景等。作为剑桥学派政治思想史研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以及其他作者在他们对国家与公民的历史描述和分析中仍然体现出对社会和知识背景、历史语境的_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公民自由 历史描述 思想史研究 展望 公民身份 剑桥学派 国家权力
下载PDF
国家与公民——历史·理论·展望
20
作者 彭利平(译) 苏哲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5-65,共1页
该书《译者后记》中写道:“面对‘民族国家的消亡即将来临’这样的话题,本书作者对至关重要的国家的历史、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国家的前景进行了反思,并侧重于探讨国家与公民之问的关系,时问横跨中世纪到20世纪后期,所涉及的话题涵盖... 该书《译者后记》中写道:“面对‘民族国家的消亡即将来临’这样的话题,本书作者对至关重要的国家的历史、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国家的前景进行了反思,并侧重于探讨国家与公民之问的关系,时问横跨中世纪到20世纪后期,所涉及的话题涵盖了公民自由、国家权力、公民身份的概念、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史、市民传统、公民权利、同一性和公民身份的启蒙运动思想、妇女权利、法国公民身份、国家类型、当代国家的历史和前景等。作为剑桥学派政治思想史研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以及其他作者在他们对国家与公民的历史描述和分析中仍然体现出对社会和知识背景、历史语境的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公民自由 历史描述 展望 20世纪后期 公民身份 思想史研究 国家权力 公民权利 运动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