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宗室教育看十六国时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何以深入
1
作者 宣扬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共10页
十六国宗室是十六国政权得以维持的根基和骨干,这一群体的政治能力和文化认同,直接关乎十六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之自在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十六国统治阶层的提倡下,东宫机构和官学成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宗室成员还通过拜师求学、重视家学... 十六国宗室是十六国政权得以维持的根基和骨干,这一群体的政治能力和文化认同,直接关乎十六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之自在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十六国统治阶层的提倡下,东宫机构和官学成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宗室成员还通过拜师求学、重视家学、侍读讲论等途径掌握各种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十六国宗室教育具有规模宏远、政治导向、内容多样、师资优异、考核严明、重视女教等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宗室教育为十六国诸政权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一些割据政权得以创造性继承华夏政治文明成果,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为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宗室教育 历史文化认同 民族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以历史文化认同教育强化班级凝聚力
2
作者 李云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4期0182-0185,共4页
历史文化认同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加强班级建设、培育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历史文化认同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当前中学班级历史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教育内容脱离... 历史文化认同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加强班级建设、培育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历史文化认同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当前中学班级历史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教育内容脱离国情、方式方法单一、实践环节缺失等,进而从课程教学、主题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融入历史文化、创新教育模式、搭建实践平台、打造文化氛围等策略,以期为新时代加强中学生历史文化认同教育,增强班级凝聚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认同 班级凝聚力 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藏族传统绘画“青绿山水”艺术技法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
3
作者 邓利剑 蒋曦 《西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3期92-99,共8页
“青绿山水”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重要绘画内容之一,它强烈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绘画艺术尤其是藏族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概述了藏族传统绘画中“青绿山水”技法的起源、发展和演变,通过... “青绿山水”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重要绘画内容之一,它强烈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绘画艺术尤其是藏族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概述了藏族传统绘画中“青绿山水”技法的起源、发展和演变,通过对藏族传统绘画主要画派中“青绿山水”技法的比较分析,探讨了“青绿山水”技法在汉藏绘画艺术交流交融中的历程。研究认为“青绿山水”技法发展在藏族传统绘画中的融合是汉藏民族文化认同、共同繁荣的历史见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绘画领域的史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藏传绘画 青绿山水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
下载PDF
从政统和道统的认同看清统治者历史文化认同的问题——对新清史论者的一个回应 被引量:5
4
作者 向燕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80,共9页
“新清史”论者的核心观点,就是否认清朝统治者存在对中华主体文化认同而“汉化”的事实,其论者从“满洲”中心观出发,认为清朝能够成功统治近三百年,主要原因并非“汉化”或“中国化”,而是清朝统治者保持了国语骑射等“满洲”认同;认... “新清史”论者的核心观点,就是否认清朝统治者存在对中华主体文化认同而“汉化”的事实,其论者从“满洲”中心观出发,认为清朝能够成功统治近三百年,主要原因并非“汉化”或“中国化”,而是清朝统治者保持了国语骑射等“满洲”认同;认为“清帝国”与“中国”并非同义词,而是一个超越了“中国”的帝国,中华民族不过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非客观事实。其实,对于所谓“汉化不是清朝统治成功的主要原因”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反向诘问:如果当初满族统治者不认同、不系统地汲取中华主体文化,不融入中华主体文化当中,单纯依赖于其自身的“国语骑射”,即所谓“满洲”文化,是否还可以如此持久地获得并完成对中华这片土地、这些已为共同文化浸润的人民的统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至于新清史论者所说的满洲人“利用与亚洲内陆非汉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用不同的方式统治一个包括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和汉族等的多民族帝国”的论点,其实也并不是满洲人的发明,对不同地区、不同民(部)族采用不同的统治方式,而是自上古的西周就开始实行了的政治统治传统。而从满州人崛起的世界格局看,其可选择的文化,因历史和文化的渊源以及地理条件的限制,只能是中华主体文化。满州人的文化选择,看起来是自由的,实际上则是必然的。揆之史实,认同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政统和道统,并以承继者自居,始终是清朝满族统治者认同中华历史文化的政治与文化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清史 政统 道统 历史文化认同
下载PDF
汉代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被引量:5
5
作者 汪高鑫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2,共8页
汉代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推进作用。其中,体现在史学家历史撰述与经学家历史理论中的政治统绪认同意识,与汉政权合法性的论证紧密相连;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政... 汉代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推进作用。其中,体现在史学家历史撰述与经学家历史理论中的政治统绪认同意识,与汉政权合法性的论证紧密相连;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以神化君权、强化纲纪为思想内容的社会等级制度之汉代国家制度认同意识,蕴含于汉代维护封建制度理论的构建之中;继承并且发展了先秦儒家以礼义文化分辨夷夏的汉代夷夏之辨,表现出了浓厚的礼义文化认同意识,体现了汉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观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统一多民族国家 政治统绪 国家制度 礼义文化
下载PDF
金世宗的君臣共治思想与历史文化认同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凤霞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8-103,共6页
君臣共治是金世宗为政理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君主不独断专行,臣下尽辅佐之责,戮力赞治。金世宗君臣共治思想的根源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政治和历史文化的认同。他践行其君臣共治思想也主要是求谏和求贤,应肯定的是,金世宗比... 君臣共治是金世宗为政理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君主不独断专行,臣下尽辅佐之责,戮力赞治。金世宗君臣共治思想的根源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政治和历史文化的认同。他践行其君臣共治思想也主要是求谏和求贤,应肯定的是,金世宗比肩汉唐的政治追求推动了金朝政治文明和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世宗 君臣共治 历史文化认同
下载PDF
历史文化认同与五代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向燕南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13,共4页
历史文化认同,对于五代以降至鸦片战争前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来说,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从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取代唐皇朝,到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中华民族最终克服了种种分裂因素而再次走向... 历史文化认同,对于五代以降至鸦片战争前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来说,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从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取代唐皇朝,到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中华民族最终克服了种种分裂因素而再次走向整个民族的重新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历史文化认同 鸦片战争前 中华民族 忽必烈 元世祖 中国 朱温
下载PDF
王夫之“夷夏之辨”与历史文化认同 被引量:3
8
作者 汤城 《船山学刊》 2014年第3期33-37,共5页
"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的重要问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他从地理、文化等方面探求夷夏差异产生的原因,揭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特点;主张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应各安其所,和平相处,提倡因地制宜... "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的重要问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他从地理、文化等方面探求夷夏差异产生的原因,揭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特点;主张少数民族与华夏民族应各安其所,和平相处,提倡因地制宜的少数民族治理政策,希冀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历史地考察纷繁复杂的民族互变现象,试图揭示人类文明演进的原因和规律。王夫之的夷夏观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开放性,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夷夏问题的认识,对推进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多民族统一,实现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夷夏之辨 历史文化认同
下载PDF
北方民族政权历史文化认同的典型案例——《辽金元史学研究》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高福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辽金元史学研究》对辽金元史学作了贯通性的综合考察。从修史制度、多民族历史撰述、各族史家史学编纂思想入手,全面剖析了辽金元时期史学发展的新风貌和时代特色,拓展了辽金元民族史学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使人们从史学思想的视角看到... 《辽金元史学研究》对辽金元史学作了贯通性的综合考察。从修史制度、多民族历史撰述、各族史家史学编纂思想入手,全面剖析了辽金元时期史学发展的新风貌和时代特色,拓展了辽金元民族史学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使人们从史学思想的视角看到中国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的总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金元史学研究》 民族政权 历史文化认同
下载PDF
《史记》《汉书》在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中的地位 被引量:2
10
作者 阎静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72-77,共6页
《史记》、《汉书》是汉代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汉代文明的记录,它们对于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史记》的重大贡献在于记述了人文初祖和文明传承的历史联系;《汉书》的突出成就在于进... 《史记》、《汉书》是汉代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汉代文明的记录,它们对于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史记》的重大贡献在于记述了人文初祖和文明传承的历史联系;《汉书》的突出成就在于进一步描绘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山川形胜和文化交融。二者交相辉映,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恢宏历史画卷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历史文化认同 作用 影响
下载PDF
再现民族间心灵沟通的历史长卷——评瞿林东教授主编《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开军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CSSCI 2015年第1期364-373,共10页
翻开一部中国史,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感慨这个民族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历史上屡经金戈铁马的战乱,又总是会走向统一的局面。如果把这种感性的认识引向理性思考的话,那就需要探究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中,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发挥了... 翻开一部中国史,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感慨这个民族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历史上屡经金戈铁马的战乱,又总是会走向统一的局面。如果把这种感性的认识引向理性思考的话,那就需要探究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中,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凝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历史文化认同 中国史 心灵沟通 瞿林东 主编 教授 中华民族
下载PDF
清统治者的历史文化认同与历史文献整理和历史编纂 被引量:1
12
作者 向燕南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42-45,共4页
近来,一股强调清朝满族性特点的所谓"新清史"的研究范式或观点,在中国清史研究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然而,因对这种所谓政权的满族性的强调而忽略了清朝满族统治者对于中华主体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清... 近来,一股强调清朝满族性特点的所谓"新清史"的研究范式或观点,在中国清史研究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然而,因对这种所谓政权的满族性的强调而忽略了清朝满族统治者对于中华主体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清代是中华主体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时期,这突出地表现在其对于中华主体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史书编纂方面。清代是中华主体历史文献大整理、大总结的时代,清代满族统治者对于中华主体历史文化认同的一个特点,就是自觉意识到文献整理是"彰千古同文之盛",编撰史书是"远述百家"以明"时代相承",这些都是与祖国多民族的统一大业密切相关的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历史文化认同 文献整理 史书编纂
下载PDF
地方历史文化认同和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分析
13
作者 刘琴 郇彦宁 李筱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第26期53-54,共2页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问题是现阶段我国需要去重视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也就导致了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的情况,因此,就需要部分大学生能够去进行创新创业,由于我国的地大物博,传统文化非常多,一些非物质文化遗...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问题是现阶段我国需要去重视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也就导致了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的情况,因此,就需要部分大学生能够去进行创新创业,由于我国的地大物博,传统文化非常多,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常著名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如果能够去结合地方历史文化,了解我国的优良传统,这些都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很重要的意义,该文就对地方历史文化认同和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分析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历史文化认同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 分析和研究
下载PDF
南诏大理国对唐宋王朝的历史文化认同 被引量:9
14
作者 雷信来 郑明钧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123,共5页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两个具有承续性的地方政权,它们坚定地认同唐宋王朝的历史文化。其中,历史认同是指南诏大理国对中原王朝形成的关于血缘、地理和治统观念的认可与接受;文化认同是指它们对源于汉地的...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两个具有承续性的地方政权,它们坚定地认同唐宋王朝的历史文化。其中,历史认同是指南诏大理国对中原王朝形成的关于血缘、地理和治统观念的认可与接受;文化认同是指它们对源于汉地的有关心理、制度和道统认识的赞同和悦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诏大理国 唐宋王朝 历史文化认同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学——民族史撰述中的历史文化认同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广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2期18-19,共2页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民族史是史学史重要内容,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史撰述的重要特征。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简要概述这一问题,清理魏晋北...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民族史是史学史重要内容,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史撰述的重要特征。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简要概述这一问题,清理魏晋北朝的民族史撰述,以阐明其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演进和现代价值为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历史文化认同 民族史
下载PDF
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丹忱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9-164,共6页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存在虽然是在近代才出现,但作为一个自在的存在却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华夷之辨""天下一家"思想在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以文化、道德为判断尺...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存在虽然是在近代才出现,但作为一个自在的存在却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华夷之辨""天下一家"思想在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以文化、道德为判断尺度的"华夷之辨",中华民族认同思想是其在理论上的转型与升华。在近代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中华民族"概念从提出到中华民族认同思想的确立,经过了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不懈努力与实践,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是中国建构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中华民族 历史文化认同 华夷之辨
下载PDF
《汉书》对推进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贡献
17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1-251,共1页
陈其泰撰文《〈汉书〉与历史文化认同的推进》指出,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形成《史》、《汉》并举的局面,有其深刻原因。然而以往一段时间,却曾出现过因为要抬高《史记》的地位,而对《汉书》加以贬低的做法,这对《汉书》来说极不公正... 陈其泰撰文《〈汉书〉与历史文化认同的推进》指出,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形成《史》、《汉》并举的局面,有其深刻原因。然而以往一段时间,却曾出现过因为要抬高《史记》的地位,而对《汉书》加以贬低的做法,这对《汉书》来说极不公正。从“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推进”这一标准来探讨,正能为澄清以往有过的错误认识提供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认同 《汉书》 中华民族 中国文化 《史记》 错误认识 陈其泰
下载PDF
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精神(笔谈)
18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CSSCI 2014年第1期2-2,共1页
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撰写多民族历史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优良传统,既是表明历史文化的历史根据,又是研究历史文化认同的思想资料。
关键词 历史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 历时 民族历史 团结统一 历史根据 传统
下载PDF
“《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侧记
19
作者 张泓林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CSSCI 2014年第1期361-362,共2页
2013年12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一书,是... 2013年12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一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承担的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课题的研究成果,历经10年时间的努力而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历史文化认同 学术研讨会 中国 新书 北京师范大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 侧记
下载PDF
“正统之辨”视域下的《魏书》“民族传”叙事与历史文化认同
20
作者 王宵宵 胡祥琴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43-48,共6页
南北朝时期对"正统"地位的争夺激烈且复杂,影响了《魏书》"民族传"的创作。《魏书》"民族传"旨在为北朝"争正统",巩固其统治。因此,魏收在《魏书》"民族传"标目、内容、史论方面采... 南北朝时期对"正统"地位的争夺激烈且复杂,影响了《魏书》"民族传"的创作。《魏书》"民族传"旨在为北朝"争正统",巩固其统治。因此,魏收在《魏书》"民族传"标目、内容、史论方面采取了特殊的叙事方式,通过贬低对立政权和其它民族政权来塑造北朝正统形象。这种叙事背后蕴含着对血缘、地域、民族、治统、道统等方面的认同。此叙事表面上加剧了南北朝之间的矛盾,但是其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却体现了民族间的融合,有利于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隋唐大一统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之辨 《魏书》 民族传 历史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