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历史主义历史文化诗学的作家主体观 被引量:2
1
作者 张 进 高红霞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23-27,共5页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文化诗学消解了近代以来自由人文主义的主体性观念,重构了作家主体的新形象。它认为作家主体不是一个先于文学活动的、本原性的、既成的主体事实,而是通过文艺活动的文化赋予和自我塑型,是解构和建构的同时展开。作家...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文化诗学消解了近代以来自由人文主义的主体性观念,重构了作家主体的新形象。它认为作家主体不是一个先于文学活动的、本原性的、既成的主体事实,而是通过文艺活动的文化赋予和自我塑型,是解构和建构的同时展开。作家在文学活动中是赋有各自历史性的阐释主体和商讨主体,而不是纯粹的反映者或创造者。作家对权力话语的颠覆和权力话语对这种颠覆的包容同时并存于作家的主体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义 历史文化诗学 自我塑型 商讨主体 历史 受动性 包容性 作家主体观 格林布拉特 文学理论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与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 被引量:2
2
作者 高胜兵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93-97,共5页
"翻译文学"与"源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历史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而"历史文本"与"历史"的差异性和阐释者的主体性是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的基点。吸收新历史主义文... "翻译文学"与"源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历史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而"历史文本"与"历史"的差异性和阐释者的主体性是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的基点。吸收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这一独特的理论品质,确立了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基本策略——立足于译文与源文(或不同译文)的差异以及译者的主体性。从而,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一方面从"差异"入手,基于文本的文化比较来"还原"源文中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基于社会对源本的选择和对译本的接受来考察翻译文学与社会权力机制及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基于译者对翻译源本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来考察译者的主体性。这样的翻译文学文化批评是从翻译文学史的三个基本要素(译本、译者和翻译事件)展开的,有着鲜明的翻译文学学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学 历史主义文化诗学 文化批评
下载PDF
“文化诗学”流变考论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圣传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2-149,共8页
在世界文论话语体系中,"文化诗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俄苏文化诗学和中国文化诗学。"文化诗学"这一术语率先发难于美国,随后被"移植"到中国文论体系中。中国文化诗学借用的仅仅... 在世界文论话语体系中,"文化诗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俄苏文化诗学和中国文化诗学。"文化诗学"这一术语率先发难于美国,随后被"移植"到中国文论体系中。中国文化诗学借用的仅仅是西方的名词术语,在进入中国语境之后便被不断的内化、同构于传统诗学内,并在谱系化的"本土性"构建中逐渐建构起了"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体系。巴赫金的文化诗学不但在时间上早于美国新历史主义学派,更被后者借鉴与吸收,而且对中国文化诗学也形成了重大影响。文化诗学是作为一种"反抗"与"回归"的世界性思想理论思潮而席卷全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历史主义文化诗学 俄苏文化诗学 中国文化诗学 文艺理论 思潮
下载PDF
中国派文化诗学的特征及其学科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余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818-820,共3页
中国派文化诗学是由童庆炳、刘庆璋等学者倡导的文本——文化批评理论。这是一种立足于文学文本的跨学科跨文化综合性研究方法,沉淀了语言论转向的成果,将审美批评与文化批评有机结合,打通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这也是一种经验的... 中国派文化诗学是由童庆炳、刘庆璋等学者倡导的文本——文化批评理论。这是一种立足于文学文本的跨学科跨文化综合性研究方法,沉淀了语言论转向的成果,将审美批评与文化批评有机结合,打通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这也是一种经验的批判的文艺学新论,从解析作品的语言出发,揭示作品蕴涵的思想文化意义,张扬新理性精神。中国派文化诗学由于具有审美性、文化性、现实性三大品格而给予当下文艺学学科重建以诸多启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学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义文化诗学 中国派文化诗学 学科意义
下载PDF
1980年代以来“京派”研究的几种模式 被引量:2
5
作者 屠毅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6-167,共12页
本文梳理了八十年代以来"京派"研究的诸种模式:一是流派史研究,开启了文学史关于"京派"之为流派的一种本质主义认识;二是文化研究,"京派"在乡土叙事和现代化两个层面被置于八九十年代的文化母题下讨论;... 本文梳理了八十年代以来"京派"研究的诸种模式:一是流派史研究,开启了文学史关于"京派"之为流派的一种本质主义认识;二是文化研究,"京派"在乡土叙事和现代化两个层面被置于八九十年代的文化母题下讨论;三是批评的研究,主要围绕后期"京派"的文论、批评展开;四是文化诗学研究,对八十年代文学"向内转"和九十年代所兴文化研究进行了一种思路上的整合;五是几种相对历史化的研究倾向,更加注重"京派"本身的历史语境、对话性和生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研究 流派史 文化研究批评 文化诗学历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