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本相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剩勇 《学习与思考》 1995年第4期46-47,共2页
4月20日,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将在古城绍兴隆重举行公祭大典,届时将有八百多位中外来宾聚会大禹陵,祭祀华夏民族的"立国之祖"大禹。对于公祭大禹的意义,近来有许多媒体在进行宣传。可是,在史学界里,对大禹治水的传说,至今仍存... 4月20日,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将在古城绍兴隆重举行公祭大典,届时将有八百多位中外来宾聚会大禹陵,祭祀华夏民族的"立国之祖"大禹。对于公祭大禹的意义,近来有许多媒体在进行宣传。可是,在史学界里,对大禹治水的传说,至今仍存在着一些疑问:大禹究竟在哪里治水?他的治水方法与他父亲鲧究竟有没有区别?请看一位专治夏文明史的青年学者的一家之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治水 历史本相 洪水 传说 平原地区 东南地区 黄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晚期 自然地理环境 古生态学
下载PDF
还历史本相的困惑与出路——文学史方法论漫议 被引量:1
2
作者 钟优民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26-230,共5页
在文学史研究领域,人们常常碰到一个共同的困惑:恢复文学史的本来面貌是否可能?!答案各异,人言言殊。有的认为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谓“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道理一样,历史也不可能始终保持它的本来面目:“每一个新的... 在文学史研究领域,人们常常碰到一个共同的困惑:恢复文学史的本来面貌是否可能?!答案各异,人言言殊。有的认为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谓“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道理一样,历史也不可能始终保持它的本来面目:“每一个新的时代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重写历史;每一位新的历史学家不满足于对老的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就必须修改这些问题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家 历史本相 困惑与出路 文学史方法 本来面目 研究主体 历史真实 文学发展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现象
原文传递
中古时代石城莫愁与大堤艳姬的历史表征与历史本相
3
作者 胡箫白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36,共13页
在中国文化史上长久占据一席之地的、典型而多变的"莫愁"符号,其最初的人物原型为南朝石城的歌伎莫愁,歌伎莫愁又为活跃在汉水大堤的艳姬群体成员。石城莫愁之个体、大堤艳姬之群体,共同构建了中古时代襄沔地区作为历史表征... 在中国文化史上长久占据一席之地的、典型而多变的"莫愁"符号,其最初的人物原型为南朝石城的歌伎莫愁,歌伎莫愁又为活跃在汉水大堤的艳姬群体成员。石城莫愁之个体、大堤艳姬之群体,共同构建了中古时代襄沔地区作为历史表征的区域人文景观。而这样的人文景观之形成,缘于诸多历史本相元素的共同形塑。先秦以来,襄沔地区的汉水大堤、楚地的女子好游风俗以及地域记忆中的神女想象情结,为大堤艳姬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魏晋时期,襄沔地区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与四方凑会的地缘优势,吸引南方蛮族大量北迁、西北胡人频密东徙,加之地方特产宜城美酒的名声渐起,最终导致大堤艳姬群体的生成与为人熟知,而其代表人物"莫愁女"亦逐步成为文人争相吟咏与记忆的文化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时代 石城莫愁 大堤艳姬 历史表征 历史本相
原文传递
透视革命历史的新方法——重评黎汝清“悲剧三部曲”
4
作者 徐文泰 金宏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25-31,共7页
黎汝清的"悲剧三部曲"体现了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的新变。在历史人物的创造上,他不仅描画了悲剧漩涡中领袖、群众的阿喀琉斯之踵,更透过历史地表挖掘了潜藏在人物背后的深层文化性格。在历史本相的展现中,他放弃单线、禁锢的锁... 黎汝清的"悲剧三部曲"体现了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的新变。在历史人物的创造上,他不仅描画了悲剧漩涡中领袖、群众的阿喀琉斯之踵,更透过历史地表挖掘了潜藏在人物背后的深层文化性格。在历史本相的展现中,他放弃单线、禁锢的锁闭式结构,洞察国共、中外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兴衰,着重还原了隐匿在历史必然性光环下具有实质意义的偶然事件。在历史评判上,他坚持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以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多元透视革命历程,力图超越革命/反革命,正义/非正义的定势思维,形成了透视革命历史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汝清 “悲剧三部曲” 悲剧 历史人物 历史本相 历史评价
下载PDF
心有灵犀:从茅盾到格非们——兼谈历史小说
5
作者 邓全明 潘小竹 《宜春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8-70,124,共4页
茅盾的大革命小说和格非们的新历史小说在揭示社会变革的暴力方式———革命———的动机上和描绘革命时代的乱世本相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其原因并不是他们有共同的写作立场 ,而是不同写作立场和写法的殊途同归 。
关键词 茅盾 格非 历史本相 历史小说写作
下载PDF
《大转折》的意义
6
作者 周政保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32,共5页
《大转折》的意义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编辑周政保载入史册的艺术,大都与创造的拓进及跨越前人智慧相关。发现与提供,称得上是整个艺术家族最值得自豪的标志了。所谓“意义”,也就是作品的创造与提供所实现的程度,以及那种与此相关的... 《大转折》的意义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编辑周政保载入史册的艺术,大都与创造的拓进及跨越前人智慧相关。发现与提供,称得上是整个艺术家族最值得自豪的标志了。所谓“意义”,也就是作品的创造与提供所实现的程度,以及那种与此相关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富有多元趋势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挺进大别山 战争片 革命战争 邓小平 “刘邓” 历史本相 战争史 人物形象 刘伯承 影片
下载PDF
“双新”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面面观——基于“青年说”征文的分析
7
作者 罗明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49,共6页
"双新"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如何探索有效实践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基于6位中学历史教师撰写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从"遵循历史本相提炼教学立意""分析历史机理贯通教学逻辑""找... "双新"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如何探索有效实践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基于6位中学历史教师撰写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从"遵循历史本相提炼教学立意""分析历史机理贯通教学逻辑""找准历史切口统领知识纲要""立足育人宗旨落实素养目标"四个方面分析他们落实和推进"双新"的共性与特性、经验与不足,以期给予中学历史教师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本相 教学立意 历史机理 教学逻辑 历史切口 学科核心素养
原文传递
传播接受与中国新诗史的重构
8
作者 方长安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4期57-58,共2页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新兴的现代白话新诗就进入史家视野,中国文学史著作开始叙述新诗。一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文学史家,依据自己的史、诗立场,构建出不同特征的新诗发生发展史,提供了认识百年新诗的不同路径与方法。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新兴的现代白话新诗就进入史家视野,中国文学史著作开始叙述新诗。一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文学史家,依据自己的史、诗立场,构建出不同特征的新诗发生发展史,提供了认识百年新诗的不同路径与方法。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重视传播接受现象、引人传播接受概念的新诗史,使得新诗史对新诗历史本相的还原大打折扣。正因为此,本文提出重返创作与传播历史空间,从传播接受维度重建新诗史的问题,对重构的理由、重构原则、具体路径进行论述,阐释重构过程中应审慎处理的关系范畴,并揭示重构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史 白话新诗 文学史家 百年新诗 关系范畴 传播接受 历史本相 路径与方法
原文传递
试论城乡背离化进程中的乡村危机——关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问题的辨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王先明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59,160-161,共16页
乡村危机是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爆发的具有意外性、聚集性、破坏性和紧迫性的危机。乡村危机实际上并不是乡村本身的危机,它是近代以来城乡背离化发展态势下所造成的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衰退危机,其"发展危机"的特性... 乡村危机是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爆发的具有意外性、聚集性、破坏性和紧迫性的危机。乡村危机实际上并不是乡村本身的危机,它是近代以来城乡背离化发展态势下所造成的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衰退危机,其"发展危机"的特性十分突出。它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而导致的传统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破解后,乡村社会走向边缘化、贫困化和失序化的一个历史过程。这种"城乡背离化"发展所导致的乡村危机,与传统社会以土地或财富集中而形成的"两极分化"全然不同,整体上呈现"普遍贫困化"的态势。20世纪30年代,随着近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乡背离化"趋势的负效应累积已达极点,加之其他因素的推助,乡村危机猝然爆发,且愈演愈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乡村危机 历史本相 深层致因
原文传递
《绿窗新话》文本性质新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建军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7-181,共5页
《绿窗新话》是南宋非常独特的小说文本汇编,该书选录、改编群书中的风月故事并以类相从,注重市井趣味,呈现情色倾向,应该是为说话艺人提供参考的“种本式风月类编”,在小说形态发展史上具有特殊价值。但该书通行本即周楞伽先生整理本... 《绿窗新话》是南宋非常独特的小说文本汇编,该书选录、改编群书中的风月故事并以类相从,注重市井趣味,呈现情色倾向,应该是为说话艺人提供参考的“种本式风月类编”,在小说形态发展史上具有特殊价值。但该书通行本即周楞伽先生整理本“殊失原貌”,而学界多依此本进行研究,导致部分论者对该书性质判断出现偏差。现在确有必要正本清源,笔者特赴南京图书馆查阅了现在通行本的祖本,即原嘉业堂藏明抄本,并通过深入的文本细读,力图还原该书的历史本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图书馆 通行本 文本细读 以类相从 历史本相 文本性质 嘉业堂 明抄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