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孢粉记录的重庆岩溶槽谷区700年来植被演替与喀斯特石漠化 被引量:5
1
作者 汪啟容 蒋勇军 +6 位作者 郝秀东 乔伊娜 张彩云 马丽娜 茆杨 吕同汝 邱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634-3644,共11页
在精确AMS^(14)C测年的基础上,对采自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的剖面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并结合详细的历史文献资料,获取了该地区近700年以来的植被变迁与石漠化演化记录。结果显示:(1)1274—1553 cal a AD研究区周围主要分布以松属、柏科/... 在精确AMS^(14)C测年的基础上,对采自重庆中梁山岩溶洼地的剖面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并结合详细的历史文献资料,获取了该地区近700年以来的植被变迁与石漠化演化记录。结果显示:(1)1274—1553 cal a AD研究区周围主要分布以松属、柏科/杉科占优势的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伴人植物花粉少量出现,人类活动相对较弱。(2)1553—1780 cal a AD,针叶树松属、柏科/杉科花粉含量下降,伴人植物花粉增多,指示研究区人类活动开始加强。(3)1780—1840 cal a AD,松属花粉含量急剧下降,灌木和伴人植物花粉急剧增加,指示该地区人类活动加剧,石漠化现象出现。(4)1840—2000 cal a AD,玉米花粉含量大幅度增加,表明人类活动更加强烈,石漠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近700年来不断增加的人类活动是重庆地区植被退化、石漠化现象严重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对重庆岩溶地区的全面治理,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被历史 人类活动 土地石漠化 岩溶槽谷区
下载PDF
陕西省榆林市水土保持植被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4
2
作者 郝爱和 《陕西林业科技》 2010年第5期49-52,62,共5页
本文采取野外调查与查阅历史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陕北地区不同时期植被的演变规律及不同时期植被建造的成就、经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该地区如何建造植被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为该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进一步... 本文采取野外调查与查阅历史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陕北地区不同时期植被的演变规律及不同时期植被建造的成就、经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该地区如何建造植被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为该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进一步有效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市 植被历史演变 造林种草 问题与建议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欧的植被演化及其启示 被引量:9
3
作者 Richard Pott 刘鸿雁 印轶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4-588,共5页
对历史时期欧洲中部地区植被历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不仅破坏了自然、导致植被的单一化,同时也对植被与景观的丰富度(多样性)产生影响。人类或家畜的干预使得一些半自然、高多样性的生境类型及相应的植被类型得以保持和发展;但过度的... 对历史时期欧洲中部地区植被历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不仅破坏了自然、导致植被的单一化,同时也对植被与景观的丰富度(多样性)产生影响。人类或家畜的干预使得一些半自然、高多样性的生境类型及相应的植被类型得以保持和发展;但过度的干扰势必造成植被的单一化和贫乏化,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保存和保护。当今的中欧植被格局总体上是近几个世纪,某些地区甚至是上千年来,人为干扰叠加在气候变化影响之上的综合产物。中欧大部分地区的潜在植被多为森林,如果没有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除了岩石、水体、海滩、林线以上的高山以及高位沼泽等特定生境的分布区域以外,当今中欧的大部分地区应当仍覆盖着郁闭的阔叶林,而不会表现出今天的多样性景观。因此,自然保护的对象不应当仅仅是"纯自然"植被,保护手段也不仅仅是"清除人为干扰"。在保护多样性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典型植被类型都是值得保护的,除了高自然度的自然生态系统外,栽培植被也应当被保存和保护,否则,它们会随着特定耕作或管理方式的消失而消失。同时,既应保护"当前植被",也要恢复"潜在植被",使目前多样的景观类型、植被类型和栖息地类型得以维持和发展。本文结论为解决当前欧洲自然保护中的争议性问题提供了依据,也可以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植被历史 自然度 人类干扰 欧洲
原文传递
中国孢粉学的过去、现在及未来——侧重第四纪孢粉学 被引量:28
4
作者 孔昭宸 张芸 +2 位作者 王力 段晓红 李玉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4-171,共8页
孢粉学作为植物学的分支学科,在当代科学的作用与日俱增.本文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孢粉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孢粉学起始于20世纪的初叶,着重阐述1979年以来第四纪孢粉学的研究领域,其涉及植物与环境、黄土高原、海洋、青藏... 孢粉学作为植物学的分支学科,在当代科学的作用与日俱增.本文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孢粉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孢粉学起始于20世纪的初叶,着重阐述1979年以来第四纪孢粉学的研究领域,其涉及植物与环境、黄土高原、海洋、青藏高原隆升、考古植物学与先民生存环境及食物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进入21世纪,受全球变化和环境演变的影响,给予第四纪孢粉学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和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孢粉学 历史植被 气候 环境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太湖流域史前植物性食物资源初探--以朱墓村等遗址为例
5
作者 邱振威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7,共15页
植物性食物的生产是一种人类重要行为模式,与整个史前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立足太湖流域自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考古遗址的孢粉、植硅体和大植物遗存的研究成果分析,形成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全新世以前,该区域很可能有野生稻分布... 植物性食物的生产是一种人类重要行为模式,与整个史前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立足太湖流域自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考古遗址的孢粉、植硅体和大植物遗存的研究成果分析,形成以下几点认识。第一,全新世以前,该区域很可能有野生稻分布;稻作农业发生、发展于全新世大暖期(7900-4400 BP);距今7000年前,水稻在太湖流域即以驯化稻形式存在;马家浜文化以后水稻栽培技术取得明显进步。第二,自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时期,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体系渐趋完善,水稻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植物性食物的种类多样化。第三,植物性食物资源组合复杂化,既有谷物类的水稻,也有瓜果类的甜瓜、菱属等和可能作为蔬菜类的食物;植物性食物资源分布呈现区域一致性,又不乏地方性差异。第四,史前太湖流域在波动的环境体系中,稻作农业体系和考古学文化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新石器时代 稻作农业体系 植被历史 考古学文化变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