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地区历史洪涝灾害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
1
作者 李存秀 何文鑫 +3 位作者 刘峰贵 陈琼 周强 罗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7-46,共10页
西藏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长时间尺度自然灾害的重建,对认识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西藏地区历史洪涝灾害资料的挖掘和现代洪涝灾害数据的收集,重建了西藏地区1800—2010年洪涝灾害,并对洪涝灾害的时... 西藏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长时间尺度自然灾害的重建,对认识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西藏地区历史洪涝灾害资料的挖掘和现代洪涝灾害数据的收集,重建了西藏地区1800—2010年洪涝灾害,并对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洪涝灾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210年西藏地区共发生洪涝灾害371次,平均发生频率为1.77次/a,与邻近的四川盆地洪涝灾害发生频次相当,灾害主要集中在夏季;近210年来西藏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次呈明显上升趋势,并存在5a、10a、15a、30a、50a等5个震荡周期,其中10a、30a、50a的震荡周期最为强烈;(2)西藏地区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一江两河”及藏南诸河流域,以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地区为灾害核心区.洪涝灾害发生集中时间段在空间上的迁移,整体以东南方向迁移为主,6月份灾害空间分布聚集程度最强,8月份的聚集程度较为分散;(3)综合分析西藏地区洪涝灾害主要成因,1800—2010年西藏地区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藏东南地区,与河流密集、降水等原因具有强烈相关性,洪涝灾害属于气象灾害类型,所以在未来的洪涝灾害研究中将引入气候变化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洪涝灾害 重力模型 标准差椭圆 周期变化
下载PDF
洪涝与人口关系探讨——以长江上游近1700年历史洪涝和历史人口关系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叶兴东 黎云祥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9年第3期248-249,288,共3页
在建立长江上游1700年大洪涝受灾面积序列和四川1949年历史人口序列的基础上,对长江上游近1700年历史洪涝和历史人口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相关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9,P<0.01),即人口越多,洪涝越严重。在此基础上对洪... 在建立长江上游1700年大洪涝受灾面积序列和四川1949年历史人口序列的基础上,对长江上游近1700年历史洪涝和历史人口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相关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9,P<0.01),即人口越多,洪涝越严重。在此基础上对洪涝越来越严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洪涝的根本原因是人口过剩,要从根本上减少洪涝损失就应该从根本上减少人口数量,做到"断源疏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历史洪涝 历史人口 洪涝成因分析 洪涝治理建议
下载PDF
区域化变量理论在历史洪涝灾害空间格局重建中的应用──以长江流域1736-1911年洪涝灾害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方伟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48-55,共8页
通过构造一个例子,简介了区域化变量理论的基本原理、计算过程及其在洪涝灾害空间格局重建中的优点。依据区域化变量理论,以长江流域1736~1911年洪涝灾害为实例,重建了长江流域历史时期洪涝灾害的基本空间格局.
关键词 区域化变量 历史洪涝灾害 空间分布格局 洪灾
下载PDF
基于历史长系列资料的甘肃省历史年度洪涝灾害灾情评估研究
4
作者 李莉 张新民 程玉菲 《陕西水利》 2024年第9期58-60,共3页
以甘肃省长系列年度洪涝灾情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剔除其中的强相关性指标,进而通过死亡人口、受灾人数、农业受灾情况、以及面临的直接经济损失、农田水利项目损失占比、倒塌房屋,利用熵值法计算评... 以甘肃省长系列年度洪涝灾情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剔除其中的强相关性指标,进而通过死亡人口、受灾人数、农业受灾情况、以及面临的直接经济损失、农田水利项目损失占比、倒塌房屋,利用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建立甘肃省年度洪涝灾情评估指标体系和灾情等级划分标准,以1950年~2017年系列洪涝灾害灾情资料为基础,对甘肃省历史洪涝灾情进行综合评估,划分灾情等级,分析灾情主要损失类型及分布。评估结果符合甘肃省实际,方法可为管理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洪涝灾害 灾情评估 甘肃省
下载PDF
晋陕蒙毗邻区域历史洪涝灾害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刘静 殷淑燕 李慧芳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3-911,共9页
晋陕蒙毗邻区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变化的过渡地带,也是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基于历史洪涝灾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从灾害的频次、县次和强度进行时空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汉至民国共有洪涝灾害285 a,... 晋陕蒙毗邻区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变化的过渡地带,也是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基于历史洪涝灾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从灾害的频次、县次和强度进行时空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汉至民国共有洪涝灾害285 a,共835县次,明清集中了总年数的69.2%,清至民国集中了总县数的71.3%.秋季和夏季是洪涝灾害频次最多、地域最广的季节.历史洪涝灾害呈波动上升趋势,经历了平缓—波动增加—快速上升3个阶段.第1个活跃期在唐至北宋时期,明朝以来,频次和县次均越来越高,清至民国时期形成第2个活跃期.灾害演化过程中有着15~18 a,26~30 a,3~8 a 3种尺度周期.历史洪涝灾害空间差异明显,重心不断迁移,总县次中轻度灾害占32.58%,中度灾害占53.53%,重度灾害占13.89%.人口众多的榆林、延安为灾害的高频中心,伊金霍洛旗、方山县为低频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洪涝灾害 时空分布 晋陕蒙毗邻区域
原文传递
渭河下游历史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减灾措施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赵英杰 查小春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4-130,共7页
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结合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研究了渭河下游地区历史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方面的减灾措施。研究表明,渭河下游地区历史时期的洪涝灾害,尤其是特大洪水灾害的频繁发生,对渭河下游地区的农田、农... 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结合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研究了渭河下游地区历史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方面的减灾措施。研究表明,渭河下游地区历史时期的洪涝灾害,尤其是特大洪水灾害的频繁发生,对渭河下游地区的农田、农作物和粮食产量等均产生有重大的影响。为此,各代王朝积极采取一系列防洪减灾措施,如修筑水利工程、完善的仓储体系等,以减少洪水带来的农业灾害损失及影响。这为在当前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繁发生的情况下,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下游 历史洪涝灾害 发展农业经济 防灾减灾
原文传递
对深圳市防洪的几点初步认识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栗晶 《人民珠江》 2003年第3期68-69,共2页
从深圳市区所处地理环境、水文气象特点分析深圳市历史洪涝灾害的成因 ,然后从防洪工程建设。
关键词 深圳市 历史洪涝灾害 水文气象 防洪工程 泄洪流量
下载PDF
江浙沪地区历史重大洪涝灾害情景下的人口和GDP物理暴露量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黄红铸 崔玉娟 +1 位作者 叶瑜 方修琦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1-807,共7页
利用江浙沪地区1644~1949年洪涝灾害数据库,基于年受灾县次,对该地区历史重大洪涝灾害年进行了辨识,并以历史重大洪涝灾害为情景,对其重现于2010年的人口和GDP物理暴露量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按受灾县次划分,1644~1949年江浙沪... 利用江浙沪地区1644~1949年洪涝灾害数据库,基于年受灾县次,对该地区历史重大洪涝灾害年进行了辨识,并以历史重大洪涝灾害为情景,对其重现于2010年的人口和GDP物理暴露量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按受灾县次划分,1644~1949年江浙沪地区重大洪涝灾害频率在50~100年一遇的为1670年、1683年、1804年;100~300年一遇的为1823年、1849年;300年一遇的为1931年;(2)重大洪涝灾害暴露区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地区;(3)6次重大洪涝灾害情景下,人口物理暴露量基本超过2010年该区人口总量的40%,而GDP物理暴露量则几乎超过了其总量的50%;(4)江苏受灾最为明显,上海受灾幅度波动最大,尤其是在100年一遇洪涝灾害前后受灾影响差距很大,浙江受灾影响相对稳定;(5)该区人口、GDP物理暴露量并不一定与受灾县次呈典型的正相关关系,可能与其人口、经济分布格局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浙沪地区 历史重大洪涝 物理暴露
原文传递
历史时期太阳辐射强度对强梅雨事件年代际变率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鎏琳 宁亮 +6 位作者 陈可凡 严蜜 刘健 刘征宇 覃燕敏 薛姣 李楚鑫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4-402,共9页
目前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其年际变率或某些特定年份异常事件的成因机制.本文基于重建降水数据、重建太阳辐射数据及模式模拟数据,针对历史时期太阳辐射强弱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强梅雨事件发生频率的影响及物理机制进... 目前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其年际变率或某些特定年份异常事件的成因机制.本文基于重建降水数据、重建太阳辐射数据及模式模拟数据,针对历史时期太阳辐射强弱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强梅雨事件发生频率的影响及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按照太阳辐射的强弱变化,将明清时段(1470~1850年)划分为3个强太阳辐射时段和3个弱太阳辐射时段,发现在强太阳辐射时段,重建降水数据和模式模拟数据中的强梅雨事件发生频率均显著高于弱太阳辐射时段.机制分析显示,强太阳辐射时段,西太副高偏强,且在中高纬阻高偏强,这有利于南下的高纬冷空气与北上的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交汇,进而形成有利于强梅雨事件发生的环流场.年降水量的概率分布也显示,在强太阳辐射时段,环流场的变化导致年降水量的概率分布显著向右偏移,导致位于概率分布右侧的强梅雨事件发生概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历史洪涝 暴力梅 太阳辐射 CESM-LM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