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历史流传物的语言性 被引量:7
1
作者 金元浦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42,共9页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化经典都是在绵延无尽的四维时空中展开的历史流传物。流传物是历史中某一文本透过作为事件的语言的传播与阐释而生成的构成物,它是效果历史的文本化持存,是作为过程的文化传统的生成,是作为流传事件而在语言的漂移...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化经典都是在绵延无尽的四维时空中展开的历史流传物。流传物是历史中某一文本透过作为事件的语言的传播与阐释而生成的构成物,它是效果历史的文本化持存,是作为过程的文化传统的生成,是作为流传事件而在语言的漂移中进行的阐释活动本身,是人的社会性实践交往的沉积性呈现。西方解释学作为特别关注传统的理论或学说,理所当然地将流传物或历史流传物作为其核心概念。但中文里的“流传物”或“历史流传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翻译过程中衍生的或生成的概念。文本主要论述历史流传物的语言性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流传 构成 语言性 实践解释学
下载PDF
“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郭持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90-95,共6页
历史流传物是解释学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但尚未得到细致梳理的概念,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对象,它指的是那些流传于历史进程中并不断得到新的阐释的文本。历史流传物的意义只有在文本与解释者、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才能生成,而历次对话所生... 历史流传物是解释学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但尚未得到细致梳理的概念,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对象,它指的是那些流传于历史进程中并不断得到新的阐释的文本。历史流传物的意义只有在文本与解释者、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才能生成,而历次对话所生成的意义共同构成了一个意义的群集。历史流传物的经典化是一个“效果历史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历史流传 意义生成 经典化
下载PDF
再论历史流传物——文化实践解释学阅读札记之二 被引量:6
3
作者 金元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1,91,共5页
金元浦认为文化的历史流传物作为集体文化记忆,是作为当时文化事件的延伸活动被记录的,是由诸多个体记忆碰撞、对话、沟通、交流而形成集体记忆的。集体前理解正是通过不断生成的第三生成物调整、修正、转换,生成新的文化集体记忆和文... 金元浦认为文化的历史流传物作为集体文化记忆,是作为当时文化事件的延伸活动被记录的,是由诸多个体记忆碰撞、对话、沟通、交流而形成集体记忆的。集体前理解正是通过不断生成的第三生成物调整、修正、转换,生成新的文化集体记忆和文化集体无意识,改变传统文化意识的既成结构,形成新的集群/民族文化心理共同体。史蝶飞等认为当代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通过都市化的报刊阅读、旅游文化和教育选择确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品位结构与身份认同。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不能简单地根据收入和社会行为进行界划,也不能仅仅按照西方通行的理论看待这一现象,它受到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语境的多维而复杂的影响。罗如春提出赛义德是后殖民知识分子中惟一一位系统探讨知识分子角色身份的思想家。赛义德心目中的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是:以流亡者、边缘人身份,打破专业藩篱,秉持业余态度,坚持社会批判,面对权势说真话,成为普适价值的捍卫者。赛义德本人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也表征了后殖民知识分子带有普遍性的角色身份及其认同期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流传 效果史 文化无意识 中国中产阶级 文化品位 培育 赛义德 后殖民知识分子
下载PDF
论鲁迅的“历史中间物”意识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玉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3-135,共3页
关于鲁迅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已有不少探讨和研究。但是,关于其内涵的把握仍然存在诸多歧义,甚至不全面或不得要领。这一意识不仅包含着鲁迅对于自我及其人生过程的估价,而且体现着鲁迅强烈的现实性态度和深厚的历史意识;不仅可以见... 关于鲁迅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已有不少探讨和研究。但是,关于其内涵的把握仍然存在诸多歧义,甚至不全面或不得要领。这一意识不仅包含着鲁迅对于自我及其人生过程的估价,而且体现着鲁迅强烈的现实性态度和深厚的历史意识;不仅可以见出鲁迅的战斗精神,更可以发现鲁迅的自剖自省意识。它是我们认识鲁迅心理、精神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历史中间 自我 死亡 精神结构
下载PDF
文化物质主义:媒介视野中的历史之物 被引量:1
5
作者 朱丽丽 《文化研究》 2021年第4期134-146,共13页
本研究关注公众媒介视野中的历史之物。历史之物作为物质文化载体,经历了再媒介化和再文化化的双重过程。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和社交网络短视频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实在之物与媒介之物的多重叠加;历史之物也通过其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符号生... 本研究关注公众媒介视野中的历史之物。历史之物作为物质文化载体,经历了再媒介化和再文化化的双重过程。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和社交网络短视频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实在之物与媒介之物的多重叠加;历史之物也通过其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符号生产与建构,从一种“物质文化”转换成了“文化物质”。作者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媒介历史再现中的文化物质主义倾向,认为其具备连接性、功能性与表象性。历史之物的媒介转化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其长远的历史社会效应却是值得斟酌和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质性 再媒介化 再文化化 文化
下载PDF
论历史流传物在语言漂移中的传释——文化实践解释学阅读札记之三
6
作者 金元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4-149,160,共6页
作为历史流传物的文学作品是怎样在语言的漂移中传释的,这是文学意义生成的重要问题。每一时代都有其主导的时代话语,在历史的承传转移中,依次表现为不同主调的时代话语。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表现为不同的民族话语,其主导理念也... 作为历史流传物的文学作品是怎样在语言的漂移中传释的,这是文学意义生成的重要问题。每一时代都有其主导的时代话语,在历史的承传转移中,依次表现为不同主调的时代话语。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表现为不同的民族话语,其主导理念也在变化中。地域话语强调地理范围内话语的共同性,强调其共同话语与其他地域文化话语相比的独特性,以之构成地域话语的主导面。历史使语言同时处于意义缺失与意义超载的矛盾状态,而阐释共同体则是文学意义生成中语言的历史具体性和延展性运演的功能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流传 阐释共同体 个性话语 共性话语 时代话语 地域话语
下载PDF
形而上僭妄与意义永在——作为“历史中间物”的张承志
7
作者 谢卓婷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69-71,共3页
面对20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主体性普遍沉沦,张承志以信仰对作家以及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做出了自身确认和价值坚守,其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心灵自性的呼唤在人本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形而上价值还原,但对现实常态的绝对超越与摒弃又... 面对20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主体性普遍沉沦,张承志以信仰对作家以及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做出了自身确认和价值坚守,其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心灵自性的呼唤在人本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形而上价值还原,但对现实常态的绝对超越与摒弃又最终使这种形而上的努力沦为单向的价值僭妄,并最终导致反抗的虚无。作为在时代变迁中自觉承担了"历史中间物"悲剧命运的作家个体,张承志的存在既是有限的又是意义无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历史中间 形而上僭妄 意义
下载PDF
作为“历史流传物”的艺术经典:阐释及其有效性
8
作者 翁再红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艺术作品得以流传并成为经典的过程,是由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其中,阐释作为一种带有明确价值取向的文本遴选活动,既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批评的基本职能所在,也是具体作品得以经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作为&qu... 艺术作品得以流传并成为经典的过程,是由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其中,阐释作为一种带有明确价值取向的文本遴选活动,既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批评的基本职能所在,也是具体作品得以经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作为"历史流传物"存在的艺术经典而言,有效的阐释意味着只有将文本与阐释主体都置于"历史意识"或"传统"之中,才能真正见出文本的历史地位以及批评家在文本经典化过程中的阐释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经典 历史流传 阐释 经典化
下载PDF
具有未完成性特色的“历史的中间物”──由汪晖的鲁迅研究而引发的关于中间物的一些新的历史特征的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何思玉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5年第9期11-17,共7页
具有未完成性特色的“历史的中间物”──由汪晖的鲁迅研究而引发的关于中间物的一些新的历史特征的思考何思玉难以摆脱的政治意识形态鲁迅经过长期的探索,把自己确立为"历史的中间物"。"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 具有未完成性特色的“历史的中间物”──由汪晖的鲁迅研究而引发的关于中间物的一些新的历史特征的思考何思玉难以摆脱的政治意识形态鲁迅经过长期的探索,把自己确立为"历史的中间物"。"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①过了半个多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的中间 鲁迅研究 未完成性 历史特征 传统文化 历史中间 政治意识形态 文化巨人 生命意识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历史中间物”:《影的告别》中人与“影”关系剀谈
10
作者 张博涵 田恩铭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77-79,共3页
《影的告别》一文中鲁迅采用隐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体验以及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深刻感受。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鲁迅浓厚的个人情感。同时,作者将内心的彷徨以及以作者为代表的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表现... 《影的告别》一文中鲁迅采用隐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体验以及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深刻感受。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鲁迅浓厚的个人情感。同时,作者将内心的彷徨以及以作者为代表的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在路上 人与影子 历史中间 孤独
下载PDF
和光同尘:谢晋作为中国电影的历史“中间物”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道武 《未来传播》 CSSCI 2022年第4期111-117,共7页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谢晋具有执旗手式的存在意义。学界此前对谢晋的研究主要偏重新中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史的视阈,但这种思路往往忽略了谢晋作为创作主体自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谢晋的研究也应当关注历史文化语境的迭变...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谢晋具有执旗手式的存在意义。学界此前对谢晋的研究主要偏重新中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史的视阈,但这种思路往往忽略了谢晋作为创作主体自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谢晋的研究也应当关注历史文化语境的迭变对谢晋艺术风格的生成与形塑,以及在巨大的时代变迁中,出身旧学的谢晋如何在进步和局限的双重属性中黏合主流与大众之间的罅隙,他对中国电影的承续意义使其具有了中国电影历史“中间物”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晋 艺术风格 中国电影 历史“中间
下载PDF
历史中间物:以石评梅为中心的考察
12
作者 胡婷婷 郭剑卿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39-43,共5页
石评梅是“五四”时期颇具时代气息的女作家。她热烈地回应着时代的变迁,留存了早期知识女性对20世纪初这个过渡时代的记忆表达。她将复杂的生命姿态与时代精神激情融合,站在时代前沿的战线上激进呐喊,发出家国心灵双重危机下的生命苦吟... 石评梅是“五四”时期颇具时代气息的女作家。她热烈地回应着时代的变迁,留存了早期知识女性对20世纪初这个过渡时代的记忆表达。她将复杂的生命姿态与时代精神激情融合,站在时代前沿的战线上激进呐喊,发出家国心灵双重危机下的生命苦吟,亲历了历史中间物命运的自我形塑,造就了独特的历史中间物的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评梅 “五四”女作家 历史中间
下载PDF
论《野草》的“历史中间物”意识
13
作者 黄月娥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7年第4期49-50,共2页
鲁迅在1920年代初期提出“历史中间物”意识,并不是对其早期进化论思想的抛弃,而是对进化论思想的深化。这反映了鲁迅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更为深入的思考,表现他对人类无限发展的透彻认识和自身过渡性命运不可把握的悲哀。这种“历... 鲁迅在1920年代初期提出“历史中间物”意识,并不是对其早期进化论思想的抛弃,而是对进化论思想的深化。这反映了鲁迅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更为深入的思考,表现他对人类无限发展的透彻认识和自身过渡性命运不可把握的悲哀。这种“历史中间物”意识在《野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具体表现在鲁迅与自我、与群众、与敌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也是其执著现实的行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历史中间
下载PDF
试论屈原的“历史中间物”意识
14
作者 王亚娟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5期36-39,共4页
屈原处在“中间物”的历史文化地位上,面对着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激烈冲突与交流,对两种文化进行了双重的整合与扬弃。处在“中间物”的位置上的屈原,对自我及其人生过程进行的思考,透露出强烈的现实态度和理性意识,显示出反抗... 屈原处在“中间物”的历史文化地位上,面对着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激烈冲突与交流,对两种文化进行了双重的整合与扬弃。处在“中间物”的位置上的屈原,对自我及其人生过程进行的思考,透露出强烈的现实态度和理性意识,显示出反抗精神和自醒意识。它是我们认识屈原心理、精神结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历史中间 楚文化 美政
下载PDF
作为历史的中间物——重读《离婚》
15
作者 刘方鑫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38-41,共4页
《离婚》通过叙写江南农村的一桩婚姻纠纷,将新词新规则与传统礼俗秩序并置叠加,展现出历史中间物的诸多特征:爱姑看似是大胆的抗争者,实则在叛逆外表下隐藏的却是懦弱的退步;乡绅借对“离婚”名词的扭曲阐释,以达到巩固权利的目的,呈... 《离婚》通过叙写江南农村的一桩婚姻纠纷,将新词新规则与传统礼俗秩序并置叠加,展现出历史中间物的诸多特征:爱姑看似是大胆的抗争者,实则在叛逆外表下隐藏的却是懦弱的退步;乡绅借对“离婚”名词的扭曲阐释,以达到巩固权利的目的,呈现出知识分子徒有“新”表却无其实的保守姿态。老一代乡绅不懂传统更不知现代,新一代精英亦是如此,展现了民国时期新旧精英文化与道德的双线溃败。同时,折射出鲁迅在1920年代对知识分子生存处境与现实境况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婚》 爱姑 历史中间 知识分子
下载PDF
两间余一卒:论钱理群的“中间物”意识
16
作者 孙晓忠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6,共8页
钱理群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和理论来自鲁迅,他继承和转化了这一意识和理论:精神主体的“中间物”意识体现“在而不属于”和“我也在其中”的主体相互性;作为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典型现象法”也是“中间物”意识的体现,“典型现象法”是... 钱理群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和理论来自鲁迅,他继承和转化了这一意识和理论:精神主体的“中间物”意识体现“在而不属于”和“我也在其中”的主体相互性;作为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典型现象法”也是“中间物”意识的体现,“典型现象法”是以现象为中介的文学史研究的“中间物”方法论;身份“中间物”意识则表现为思想者、精神界战士等多重身份的矛盾纠葛。所有这些矛盾性和双重性都体现在他重要的两部著作《心灵的探寻》和《丰富的痛苦》中,也决定了钱理群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中的独特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理群 历史中间 典型现象法 《心灵的探寻》 《丰富的痛苦》
下载PDF
历史的“中间物”——论康有为思想特色的二重性
17
作者 黄大勇 《三峡学刊》 1997年第1期61-65,共5页
康有为的历史进化论、博爱思想、自由人性论以及大同理想,都是“历史的中间物”,具有二重性特征,既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又有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关键词 "历史的中间" 康有为 "公羊三世说" "博爱思想" "托古改制"思想
下载PDF
从经验主义到效果历史——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建构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海峰 《社科纵横》 2016年第1期139-141,共3页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思想是建立在对近现代科学经验主义进行深入批判基础之上的,经验在实验中的可重复性不能移植到人文社会科学中,因为后者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不可重复,理解和解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效果历史意识,但必须通过历史...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思想是建立在对近现代科学经验主义进行深入批判基础之上的,经验在实验中的可重复性不能移植到人文社会科学中,因为后者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不可重复,理解和解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效果历史意识,但必须通过历史流传物这一载体和视域融合这一途径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主义 效果历史 历史流传 视域融合 哲学诠释学
下载PDF
沉痛记忆中的村庄叙述——读王鹏翔的散文集《村庄的背影》
19
作者 张羽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96-101,共6页
散文创作对于当代作家王鹏翔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当部分作家把目光投向市场和媚俗的商业化写作时,他却固执地沉浸在村庄里自在言说。他把被遗忘和现代性浸淫的村庄民俗风情进行诗化的再现与重铸,以审美的体验去感悟生活,用诗性的眼光来... 散文创作对于当代作家王鹏翔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当部分作家把目光投向市场和媚俗的商业化写作时,他却固执地沉浸在村庄里自在言说。他把被遗忘和现代性浸淫的村庄民俗风情进行诗化的再现与重铸,以审美的体验去感悟生活,用诗性的眼光来考量彝族村庄物语。他抱着炙热的情感穿透村庄模糊的背影,执着于对村庄进行冷静的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鹏翔 《村庄的背影》 村庄叙述 民俗风情 历史物 生态焦虑
下载PDF
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玉明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2期64-68,共5页
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李玉明《野草》是鲁迅由外在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转而凝祝自身解剖自我的产物。如果说,《呐喊》、《彷徨》和鲁迅的大量杂文更多地见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病根”的针砭,体现着他“怒其... 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李玉明《野草》是鲁迅由外在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转而凝祝自身解剖自我的产物。如果说,《呐喊》、《彷徨》和鲁迅的大量杂文更多地见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病根”的针砭,体现着他“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人道主义情怀,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自我否定 死亡意识 《影的告别》 悲剧命运 新生 自我失落 文化传统 历史中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