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唤“实物的回归”——由艺术品的“历史物质性”引起的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晟 《美育学刊》 2014年第5期14-18,共5页
"历史物质性"是学者巫鸿提出的一个概念,意在改变以往研究者将美术馆或博物馆中现存的艺术品"实物"等同于其历史中"原物"的做法。本文试举若干短例探讨这一概念的内涵,涉及的研究思路与适用范围,以期为... "历史物质性"是学者巫鸿提出的一个概念,意在改变以往研究者将美术馆或博物馆中现存的艺术品"实物"等同于其历史中"原物"的做法。本文试举若干短例探讨这一概念的内涵,涉及的研究思路与适用范围,以期为当下的艺术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物质性 实物 原物 敦煌石窟
下载PDF
从民国《神祠存废标准》看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兼议年画的历史物质性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明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8-146,196,共10页
借助图史互证,解读民俗图像的“历史物质性”,有可能为政治文化变革与生产生活发展等历史逻辑的阐释,提供一些民本的图像证据。现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纸神专藏”,目前中文学界尚无介绍。通过对这一珍贵特藏进行整体考察研究,且... 借助图史互证,解读民俗图像的“历史物质性”,有可能为政治文化变革与生产生活发展等历史逻辑的阐释,提供一些民本的图像证据。现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纸神专藏”,目前中文学界尚无介绍。通过对这一珍贵特藏进行整体考察研究,且选择民国政府颁布的《神祠存废标准》作为解读该项特藏的文化背景,意欲以民俗图像为佐证,追溯上个世纪初中国在历史转型期所遭遇的国家意志与民间信仰之间的紧张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祠存废标准》 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 历史物质性
下载PDF
美术遗产的历史物质性——论复原研究的构成与意义
3
作者 何韵旺 王学琴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2,共2页
文物保护学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独立、新型的交叉学科,其研究构成与范式有待探索。在国外,复原研究是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领域的最高阶段,其研究构成与成果体现了美术遗产的历史物质性,与美术史研究形成良性的互补关系。
关键词 美术遗产 历史物质性 复原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历史物质性”探析——以石窟艺术为例
4
作者 石磊 《国画家》 2023年第3期90-92,共3页
“历史物质性”是巫鸿老师提出的关于艺术品研究的重要概念,他在《美术史十议》第四章中曾进行过专门论述。本文从巫鸿老师的观点出发,试以石窟艺术为例,运用原境、原作与复制品等概念,并结合其在博物馆中的展出方式,对当下美术史研究... “历史物质性”是巫鸿老师提出的关于艺术品研究的重要概念,他在《美术史十议》第四章中曾进行过专门论述。本文从巫鸿老师的观点出发,试以石窟艺术为例,运用原境、原作与复制品等概念,并结合其在博物馆中的展出方式,对当下美术史研究中石窟艺术中的“历史物质性”问题进行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物质性 原境 石窟艺术 博物馆
原文传递
论丝路审美文化的属性特征及其范式论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0-147,共8页
"丝路审美文化"广义上是指与丝路相关联、缘丝路而生发、因丝路而熔铸的,体现于物质、图像、文学、行为(活态)、创意等领域的现象和产品中的文化。在"丝绸之路"这个广袤深邃的历史地理空间中,审美文化的流通,构成... "丝路审美文化"广义上是指与丝路相关联、缘丝路而生发、因丝路而熔铸的,体现于物质、图像、文学、行为(活态)、创意等领域的现象和产品中的文化。在"丝绸之路"这个广袤深邃的历史地理空间中,审美文化的流通,构成了一个复杂宏大的"多元系统",穿梭渗透于人类文化的各个分支,正会通集聚为知识生产和资本分配的新场域,以其"歧感共通性""活态空间性""熔铸生成性""历史物质性""事件流动性"和"融通生产性"等属性特征,在民心相通、人文化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发挥基础功能与枢纽作用。"丝路审美文化"是美学研究对象,也是涵摄了世界观、思想理论、方法手段和价值准则的,能对对象进行重构和系统"深描"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路审美文化 多元系统 歧感共通 活态空间 历史物质性
下载PDF
张议潮的政治联盟窟——由洞窟组合崖面空间再谈莫高窟第156窟的营建 被引量:1
6
作者 梁红 沙武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34,共12页
敦煌莫高窟作为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寺,莫高窟所在的崖面成为中古历史的文化“景观”,也是敦煌历史特有的宗教、文化与艺术“空间”。如何面对像蜂巢一样的洞窟“空间”组合关系,其实关系到敦煌石窟营建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洞窟... 敦煌莫高窟作为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寺,莫高窟所在的崖面成为中古历史的文化“景观”,也是敦煌历史特有的宗教、文化与艺术“空间”。如何面对像蜂巢一样的洞窟“空间”组合关系,其实关系到敦煌石窟营建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洞窟组合在崖面“空间”上的关联,以及洞窟组合所展示出来的“历史物质性”,是我们今天阅读和理解庞大的莫高窟洞窟群时所面临的有趣课题之一。而莫高窟第156、158、159、161窟所在较为独立的崖面区段,以及这一组洞窟在组合关系上的“历史物质性”,或许是我们理解这一问题一个难得的入口和线索。加上第156窟作为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结合其他三窟窟主的推论和洞窟营建特殊的历史背景,似乎可以看到在莫高窟营建史上一组特有的“政治联盟窟”,进而形成莫高窟崖面上的“张议潮政治联盟窟”。本着这样的思路,回过头来再看第156窟的营建史,实有新的发现或启示,第156窟最初的营建可以早到归义军之前的吐蕃时期,最可能的时间是《大蕃沙州敦煌郡摄节度功德颂》所记张议潮赶走吐蕃统治者,在沙州自任节度使摄州事的大中二年到大中五年,因此洞窟的崖面选址充分地考虑了和张议潮一道起事的政治盟友安景旻、阎英达功德窟所在位置,同时窟内壁画题材布局设计也延续了吐蕃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崖面使用理论 洞窟组合空间 洞窟的历史物质性 张议潮功德窟 第156窟营建史
下载PDF
作为艺术史的文学史--以中古文学为中心的方法论省思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晓光 《艺术学研究》 2022年第4期27-40,共14页
文学虽被定义为“语言文字的艺术”,但经历过新文化运动后,古典文学研究已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艺术学的原理。鲁迅提出的“魏晋文学自觉论”虽被广泛接受,但却植根于近代文学观,不足为训。“审美”的文学观及与之配套的风格论,既无视了... 文学虽被定义为“语言文字的艺术”,但经历过新文化运动后,古典文学研究已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艺术学的原理。鲁迅提出的“魏晋文学自觉论”虽被广泛接受,但却植根于近代文学观,不足为训。“审美”的文学观及与之配套的风格论,既无视了艺术作为一种技艺的个体习得机制,也制约着学者从艺术学的共通视野出发,深入理解作为中古文学根基的“体”。艺术的变异生成既是创作者依凭于“体”,从模仿学习到翻新创格的机制呈现,又是历史物质性对文学艺术的普遍作用结果。有必要先把握文学作为艺术的“共性”所在,才能进而把握文学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特性”为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 中古文学 文体 文本 历史物质性
下载PDF
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范宝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529-534,共6页
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现实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以及由它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精神交往关系等等的一切社会关系,而且,他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现实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以及由它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精神交往关系等等的一切社会关系,而且,他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描述了未来社会人们之间的理想的交往关系,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原则与社会性原则的统一、物质性原则与历史性原则的统一、价值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的统一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交往理论 实践原则与社会原则 物质原则与历史原则 价值原则与科学原则
下载PDF
试论“美术史”的重构
9
作者 梁嵩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第7期177-178,共2页
美术史这一学科在今天已成为"跨学科",不断与其他人文学科互动,例如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宗教性等。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兴起导致对这种模式的怀疑逐渐加剧,这种趋势下学科将失去传统含义,转变成一种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各... 美术史这一学科在今天已成为"跨学科",不断与其他人文学科互动,例如历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宗教性等。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兴起导致对这种模式的怀疑逐渐加剧,这种趋势下学科将失去传统含义,转变成一种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各种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的交汇。在"图像时代"的大环境下,对"原境"以及"上下文历史"的重构在回归纯粹美术史的研究这一点上显得尤其重要。且只有史、论二者结合,对美术史的重构才可以摆脱某一单独学术立场的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美术史 重构 原境 时空 历史物质性
下载PDF
文学本质内涵的哲学阐释——兼议韦勒克形式主义文学观
10
作者 张念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21-26,共6页
本文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艺术掌握方式的形象性和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三个层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有关文学的本质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内在统一性,并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评析了韦勒克的形式主义文学观。... 本文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艺术掌握方式的形象性和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三个层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有关文学的本质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内在统一性,并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评析了韦勒克的形式主义文学观。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因而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两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意识形态 物质本体论 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形象 艺术活动 本质力量 对象化
下载PDF
学院语境与美术史教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清泉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5-73,共9页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实物"是其学科定位根本,"历史物质性"在规定美术史学科特征的同时,也规定了美术史教学的实践特性。然而,在中西文明交汇的当代综合文化语境中,随着美术史"外向观"研究日益拓展,学...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实物"是其学科定位根本,"历史物质性"在规定美术史学科特征的同时,也规定了美术史教学的实践特性。然而,在中西文明交汇的当代综合文化语境中,随着美术史"外向观"研究日益拓展,学院美术史教学因对艺术品"原物"的脱离而在纷繁的解释理论中渐行渐远。如何于彼此交错的对立、矛盾甚至冲突中,接续断裂的传统,实现学院、公共艺术博物(美术)机构、田野实践、艺术管理等多重语境的密切合作,进而在多学科交叉互动的全新学术视野中,完成自身结构的调整、语境的拓展、理论的重构以至学科的优化,将直接影响美术学院高等教育身份的确立、主体价值的实现,以及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内涵的历史性赋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语境 美术史教学 艺术品原物 历史物质性 田野实践
原文传递
美学幻觉与醒悟 被引量:2
12
作者 让·鲍德里亚 蒋文博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6-85,共10页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实物"是其学科定位根本,"历史物质性"在规定美术史学科特征的同时,也规定了美术史教学的实践特性。然而,在中西文明交汇的当代综合文化语境中,随着美术史"外向观"研究日益拓展,学...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实物"是其学科定位根本,"历史物质性"在规定美术史学科特征的同时,也规定了美术史教学的实践特性。然而,在中西文明交汇的当代综合文化语境中,随着美术史"外向观"研究日益拓展,学院美术史教学因对艺术品"原物"的脱离而在纷繁的解释理论中渐行渐远。如何干彼此交错的对立、矛盾甚至冲突中,接续断裂的传统,实现学院、公共艺术博物(美术)机构、田野实践、艺术管理等多重语境的密切合作,进而在多学科交叉互动的全新学术视野中,完成自身结构的调整、语境的拓展、理论的重构以至学科的优化,将直接影响美术学院高等教育身份的确立、主体价值的实现,以及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内涵的历史性赋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语境 美术史教学 艺术品原物 历史物质性 田野实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