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及其变革——兼论马克思的历史生成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廖洁莹 黄秋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53-55,共3页
预成论者认为,只要把握终极实体,便有了世间万物的存在根据,世界的运行和发展便有了确定的答案。与预成思维不同,生成思维不是把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考察,而是从联系中去进行考察;不是从静止状态,而是从运动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永... 预成论者认为,只要把握终极实体,便有了世间万物的存在根据,世界的运行和发展便有了确定的答案。与预成思维不同,生成思维不是把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考察,而是从联系中去进行考察;不是从静止状态,而是从运动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而是看作生成和消逝的东西。正是立足于生成思维,马克思拒斥了传统本体论对终极实体的执著追求,哲学转向了活生生的关系实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预成思维 生成思维 历史生成性
下载PDF
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历史生成性——基于对马克思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批判进路的考察
2
作者 陈铮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26,共8页
马克思的自由平等观具有鲜明的历史生成性。这一点清楚地体现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的批判进路上。得益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立,以及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推进,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的批判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社会意识”层... 马克思的自由平等观具有鲜明的历史生成性。这一点清楚地体现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的批判进路上。得益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立,以及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推进,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的批判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社会意识”层面,而是不断深入到“社会存在”的层面。这种批判进路表明,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不只是关涉“社会意识”的问题,更是关涉“社会存在”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不是脱离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现实语境,抽象地描述自由平等观的一般性内容,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本质性的维度,探寻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历史性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自由平等观是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展开而不断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是无法被僵硬的定义所限定的,而只能通过对一定的社会存在及其矛盾运动的研究来加以阐明。借此反观目前学界存在的关于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两种基本解读路径,可以发现它们恰恰缺失了这种历史生成性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平等观 意识形态批判 拜物教批判 内在矛盾批判 历史生成性
下载PDF
拓展生成中人之真实——对马克思人论的一点思考
3
作者 贾玮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6期153-155,共3页
人性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论题,"文学是人学"这决定了文艺创作与理论实践必须对于人性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特别对于今日之文艺理论而言,对人性问题的探入不仅有益于拓展人性问题,事实上更关乎文艺理论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回... 人性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论题,"文学是人学"这决定了文艺创作与理论实践必须对于人性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特别对于今日之文艺理论而言,对人性问题的探入不仅有益于拓展人性问题,事实上更关乎文艺理论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思想,寻求深入拓展文艺理论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人论 自由自觉的活动 劳动 历史生成性 僵化
下载PDF
人:自然进化生成的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生态思想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永灿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08-116,共9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性界定是其生态思想的鲜明特征。通过人向自然、自然向人历史生成的探究,彰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同共生性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态进化视野。马克思立足于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性界定是其生态思想的鲜明特征。通过人向自然、自然向人历史生成的探究,彰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同共生性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态进化视野。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发展的历史维度,准确把握劳动本质和辩证法的深刻内涵,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实践生成论路向,阐释了“两个完成”和“两个和解”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全面发展趋向的多维视角。挖掘其深刻生态思想对当下中国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提界定 历史生成性 异化 生态
下载PDF
从马克思关于“感官”的论述看大众传媒中的感官主义倾向——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文本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润国 张海燕 《商业文化》 2012年第1X期112-113,共2页
针对自巴门尼德到黑格尔的西方意识哲学对人的感官的贬低,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的感官能力和感官需要,认为人的感官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征。马克思指出人的感官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和社会实践相聚合的产物,它具有未特定性、历史生成性和社会... 针对自巴门尼德到黑格尔的西方意识哲学对人的感官的贬低,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的感官能力和感官需要,认为人的感官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征。马克思指出人的感官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和社会实践相聚合的产物,它具有未特定性、历史生成性和社会差异性。但是马克思从来没有单纯强调人的感官需要,而是把人的感官需要置于社会历史中进行考察,认为人的感官需要和精神愉悦是合二为一的。当代大众传媒中出现的感官主义的倾向过度强调人的感官需求,极大的膨胀了人的感官欲望,对大众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诸多不良的影响。马克思关于感官的论述对我们正确认识这一社会现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大众传媒应当遵循感官享受与精神愉悦相统一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 未特定化 社会差异 历史生成性 感官主义
下载PDF
谈谈对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方法的理解
6
作者 储开林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0-13,共4页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与“自然”思想的阐述的个案分析中,找到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实践。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概括和总结出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自然 意识形态批判 历史生成性 实践
下载PDF
教育即教育史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君进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4年第2期67-73,共7页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现象和过程。面对教育的历史活性和历史生成性,"教育即教育史"作为一个理解教育内涵的理论命题,其有利于强化教育学的人文性质,更有利于使教育史研究富有教育学内涵,其核心在于把握教育的历史脉络与教育的历...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现象和过程。面对教育的历史活性和历史生成性,"教育即教育史"作为一个理解教育内涵的理论命题,其有利于强化教育学的人文性质,更有利于使教育史研究富有教育学内涵,其核心在于把握教育的历史脉络与教育的历史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历史生成性 教育学内涵 教育历史脉络 教育历史逻辑
下载PDF
文艺学理论的改造与重塑
8
作者 冯毓云 《北方论丛》 2022年第3期94-105,共12页
21世纪文学理论重新兴起,但它不是重拾18世纪确立的、19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所奠基的文学艺术原则,而是要建构一种能够反映当代文学艺术发展诉求的文学理论,这就面临着文学理论改造的历史使命。文学理论的改造要破除理论的绝对性,建... 21世纪文学理论重新兴起,但它不是重拾18世纪确立的、19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所奠基的文学艺术原则,而是要建构一种能够反映当代文学艺术发展诉求的文学理论,这就面临着文学理论改造的历史使命。文学理论的改造要破除理论的绝对性,建构相对性,实现由“文学价值”的语义阐释转换为“文学价值的判断”;借鉴微观政治学和法国年鉴学派的学术成果,实现大理论与小理论并存互补的态势;在文学理论概念的塑形与重组上,要破除单一性、精确性和恒定性,注重概念的历史性、反思性和生成性,回应社会现实和理论现实涌现出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阐释转向语用功能 大理论与小理论 文学概念的历史生成
下载PDF
非字面义表达研究论纲 被引量:6
9
作者 徐盛桓 《英语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76-89,共14页
语言交际表义方式有两种:直义表达与蕴含表达。蕴含表达是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包含"于另一个字面义完全不同的句子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非字面义表达。非字面义表达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要从理论上说明这种表达如何实现曲折地表达说话主体... 语言交际表义方式有两种:直义表达与蕴含表达。蕴含表达是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包含"于另一个字面义完全不同的句子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非字面义表达。非字面义表达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要从理论上说明这种表达如何实现曲折地表达说话主体的意向:如果表达的不是以自己实际要表达的对象本身作为所表达出来的,而是用同对象及其行为有关时空、历史、因果、条件、发展等因素做出描述,与对象建立"曲折"的关系,以进行推论、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因而获得意义,这种表达就是这一意义的非字面义表达。非字面义表达式具有系统性,包含三个子系统:含义表达、词义变异的修辞表达和词义变义的惯用语的表达;它有四个特性:异质性、生成性、关系性以及历史性。非字面义表达这样的运用需要利用含意思维,并要求使用者要对对象表达的本体论事实做出本体论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字面义表达 异质生成、关系历史 含意思维 本体论事实 本体论承诺
下载PDF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理论主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刘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5-74,共10页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理论主题必须从马克思完成从"体系哲学"到"问题哲学"的哲学观变革层面来把握和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是直面"资本主义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课题的"问题哲学",这主要表现为:马克思...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理论主题必须从马克思完成从"体系哲学"到"问题哲学"的哲学观变革层面来把握和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是直面"资本主义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课题的"问题哲学",这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这一现实历史问题的探索,转变为"问题中的哲学",即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现代性的形而上学镜像的历史性剖析和拆解,以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自由解放何以可能"作出科学回答。因此,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理论主题主要包括形而上学现代性批判、"资本现代性"批判和现代社会的历史生成性总体批判三个内在关联的内容。而以对被历史所规定的现代性存在即资本逻辑的分析批判为主题,并由此来展现现实人类实践本身之思或"对实践的理解"的真正本质,应成为历史唯物主义面向和洞悉现代性当代新变化内在机制,并由此探寻中国现代性建构合理路径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历史哲学 现代批判 资本逻辑 历史生成性总体
原文传递
SPECIAL ISSUE: CULTURAL PHILOSOPHICAL STUDIES IN CHINA: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eration theory of cultural philosophy
11
作者 Juan Hongfe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4期153-162,共10页
From the viewpoint of generation theory, cultural philosophy illustrates the inherent uni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rough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historicality of human existence, thus making cultur... From the viewpoint of generation theory, cultural philosophy illustrates the inherent uni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rough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historicality of human existence, thus making cultural philosophy transcend the general metaphysical system and become a totally new research paradigm. As such, cultural philosophy is essentially a new pattern for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It is always guided by the spirit of self-conscious cultural criticism, endeavoring to elucidate the cultural roots of the existential crisis of modern humanity through macro- and micro-level descrip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cultural spirit of mankind, and to provide multiple possibilities for the future existence of huma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tion theory historicality CULTURE cultural philosoph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