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言说:面对全球化的尴尬与辉煌——近年历史小说创作综论
1
作者 杨建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3-127,共5页
全球化的现实语境无疑更加凸显了近年历史小说特别的价值内涵和文化意义。历史小说坚定的民族文化认同立场和纯熟的传统叙事方式,因契合官方、民间和大众等多重价值诉求而轰动一时。但尴尬也正在于此:过于倚重传统,直接导致了作品现代... 全球化的现实语境无疑更加凸显了近年历史小说特别的价值内涵和文化意义。历史小说坚定的民族文化认同立场和纯熟的传统叙事方式,因契合官方、民间和大众等多重价值诉求而轰动一时。但尴尬也正在于此:过于倚重传统,直接导致了作品现代批判理性的缺失和审美创新能力的匮乏,近年历史小说与世界一流历史文学之间的落差依旧明显,小说家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言说 全球化 文化认同 现代性 创作困境
下载PDF
刘巧儿的历史言说与真实 被引量:1
2
作者 韩伟 《寻根》 2018年第1期108-113,共6页
1944年3月13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刊登了题为《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的社论,为了说明这一深入群众、简单轻便的新型审判方式,社论引述了三件典型案例,其中两件是土地纠纷案,一件是婚姻纠纷案。这件后来引起巨大关注的婚姻案,发... 1944年3月13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刊登了题为《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的社论,为了说明这一深入群众、简单轻便的新型审判方式,社论引述了三件典型案例,其中两件是土地纠纷案,一件是婚姻纠纷案。这件后来引起巨大关注的婚姻案,发生在甘肃庆阳华池县温台区四乡。居民封彦贵的女儿叫捧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言说 土地纠纷案 《解放日报》 审判方式 深入群众 典型案例 马锡五 华池县
原文传递
苦难记忆与历史言说的深渊:《魔鬼作坊》简析
3
作者 李晖 《花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3-217,共5页
雅辛·托波尔,同时代捷克作家的杰出代表。年轻时就是一位积极的自印本诗人和词曲作家。小说代表作包括《城市、姐妹、白银》《用沥青漱口》和《魔鬼作坊》等,均已被翻译成英文。其中,《魔鬼作坊》曾获得捷克共和国最高文学奖雅罗... 雅辛·托波尔,同时代捷克作家的杰出代表。年轻时就是一位积极的自印本诗人和词曲作家。小说代表作包括《城市、姐妹、白银》《用沥青漱口》和《魔鬼作坊》等,均已被翻译成英文。其中,《魔鬼作坊》曾获得捷克共和国最高文学奖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奖,并进入荷兰的"欧洲文学奖"短名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坊 魔鬼 历史言说 捷克共和国 记忆 苦难 词曲作家 文学奖
原文传递
天然石材的历史性言说片断 被引量:1
4
作者 范文昀 刘丹 《新建筑》 2010年第3期71-74,共4页
运用存在论的解释学方法对天然石材在建筑中的历史性当下存在的进行认识,以期探寻石材的本真所在,从而唤醒对石材在建筑中真实存在的建造活动的领会,进而揭示出对建筑建造原初意图的领会。从西方世界对石材建造的历史性存在片断开始,进... 运用存在论的解释学方法对天然石材在建筑中的历史性当下存在的进行认识,以期探寻石材的本真所在,从而唤醒对石材在建筑中真实存在的建造活动的领会,进而揭示出对建筑建造原初意图的领会。从西方世界对石材建造的历史性存在片断开始,进而认识东方世界的石材在历史中存在的言说片断;东方世界的石材言说片断具体针对福建泉州地区的石材建造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言说 存在 建造 表达
下载PDF
《翁同(龠禾)》历史叙事的“真实性”诉求
5
作者 陈振华 贾红莲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43-47,共5页
从历史叙事面临的困境入手,探寻当前历史叙述回归理性的可能性途径,进而从重建历史人物的真实,营构历史情境的真实,回归真实的历史精神几个层面深入分析了潘小平长篇历史小说《翁同龢》之于当下历史写作的意义,并分析指出回归历史的真... 从历史叙事面临的困境入手,探寻当前历史叙述回归理性的可能性途径,进而从重建历史人物的真实,营构历史情境的真实,回归真实的历史精神几个层面深入分析了潘小平长篇历史小说《翁同龢》之于当下历史写作的意义,并分析指出回归历史的真实性是历史言说走出困境的必由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同龢》 历史言说 真实性 叙事伦理
下载PDF
现代性的微观修辞学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胜清 《理论与创作》 CSSCI 2011年第2期127-128,共2页
现代性及其相关的问题域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不管是探讨其作为一种逻辑范式的存在还是勾勒其内在的意义版图,人们总是倾向于用"总体性"来表述其基本的意义立场,以便谋求某种与宏大性相匹配的最终结论。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惯例与学... 现代性及其相关的问题域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不管是探讨其作为一种逻辑范式的存在还是勾勒其内在的意义版图,人们总是倾向于用"总体性"来表述其基本的意义立场,以便谋求某种与宏大性相匹配的最终结论。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惯例与学术预设,许多相关于这个主题的理论研究就总是表现出某种总揽一收的高蹈情怀,企图仅凭一种理论自信与学术冲动就能终结关于现代性的历史言说,但事实却是,"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现代性的涵义极其丰富,涉及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很难明晰地加以界定。"(周宪序)换言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微观修辞学 历史言说 总体性 问题域 终结论 宏大性 意义
下载PDF
近年来非虚构文学中的女性创作风貌 被引量:1
7
作者 江梦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38-140,共3页
在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创作队伍中,女性作家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的创作既有关于历史的言说,也有立足当下的关注。抒发时代感怀、还原历史真相以及自我反思精神成为她们非虚构写作的特质。从家国情怀到现实主义关怀,她们倾注了自己... 在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创作队伍中,女性作家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的创作既有关于历史的言说,也有立足当下的关注。抒发时代感怀、还原历史真相以及自我反思精神成为她们非虚构写作的特质。从家国情怀到现实主义关怀,她们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展现出别样的创作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文学 女性创作 历史言说 当下关注 反思精神
下载PDF
论《苏菲的选择》的多重叙事 被引量:1
8
作者 曾传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07-112,140,共7页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被认为是以纳粹大屠杀为题材的反思文学作品。小说言说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纳粹大屠杀事件,书写了叙述者/作者的成长故事,评论了小说本身的创作。小说的叙事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融...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被认为是以纳粹大屠杀为题材的反思文学作品。小说言说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纳粹大屠杀事件,书写了叙述者/作者的成长故事,评论了小说本身的创作。小说的叙事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融言说历史、书写成长和评论创作三种文本于一体,多重叙事共同彰显小说的多重主题,表现了作家叙述纳粹大屠杀事件的独特叙事风格和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菲的选择》 多重叙事 言说历史 书写成长 评论创作
下载PDF
博物馆与充满争议的世界--莱斯特大学Richard Sandell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末寒 《中国博物馆》 2017年第3期12-15,共4页
围绕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从理念、实践与研究等多个角度,向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教授理查德·桑德... 围绕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从理念、实践与研究等多个角度,向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教授理查德·桑德尔(Richard Sandell)提出了问题。桑德尔教授结合自身博物馆工作经验和学术研究,对于这一话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讨论了博物馆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博物馆学的发展和学科特点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学发展 西方博物馆学实践 博物馆与难以言说历史
下载PDF
历史研究中的信仰问题——以科林·布朗的《历史与信仰:个人的探询》为理论个案 被引量:1
10
作者 查常平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49,共5页
既然历史事实中内含历史学家(历史叙述者)的"我信"、历史言说中有见证者的"我信"、历史事件中的经历者的"我信",既然历史学的对象是历史言说中的历史事件(口传史)与历史叙述中的历史事件(文献史),那么,... 既然历史事实中内含历史学家(历史叙述者)的"我信"、历史言说中有见证者的"我信"、历史事件中的经历者的"我信",既然历史学的对象是历史言说中的历史事件(口传史)与历史叙述中的历史事件(文献史),那么,历史学最终要面对信仰问题。科林.布朗的《历史与信仰:个人的探询》的写作,就是这方面探讨的尝试。该书遵循在历史中理解信仰(包括启示、神迹、圣道、上帝)的原则。对于汉语思想中的历史学界而言,他大量引述神学家的历史文献,无疑使我们意识到信仰在历史书写中、乃至在历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使我们自觉到基督教在理解西方历史传统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事实 历史言说 历史事件 信仰 科林·布朗
原文传递
基督教历史经典文本的三个层面——以福音书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查常平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9-174,共6页
本文以基督教的历史经典文本尤其是福音书中的《马可福音》为例,讨论了其中内含的历史事实、历史言说、历史事件三个层面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在面对福音书这样的历史文本的时候,区别这三个层面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基督... 本文以基督教的历史经典文本尤其是福音书中的《马可福音》为例,讨论了其中内含的历史事实、历史言说、历史事件三个层面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在面对福音书这样的历史文本的时候,区别这三个层面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基督教的核心信仰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事实 历史言说 历史事件 耶稣基督事件
原文传递
死亡:历史的切片
12
作者 李仰智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66,共5页
死亡是历史中最深刻、最显著的事实。正因为此,历史言说中不可缺少死亡的命题。现代性理论对历史写法的改造表现为历史叙述对个体生命的本体意义上的重视及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严肃对待。新历史小说面对宏大的历史如何处理对个体生命的... 死亡是历史中最深刻、最显著的事实。正因为此,历史言说中不可缺少死亡的命题。现代性理论对历史写法的改造表现为历史叙述对个体生命的本体意义上的重视及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严肃对待。新历史小说面对宏大的历史如何处理对个体生命的言说?他们机智地选择了生命的反面作为一个既新颖又沉重的视角。生命的反面是死亡。死亡这个叙事范畴成了新历史小说叙述历史时的一枚不能回避的切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言说 死亡 切片 人的生命 个体生命 现代性理论 历史小说 本体意义
原文传递
陕西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
13
作者 徐翔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9-175,共7页
陕西是中国文学重镇,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及其厚重的文化也孕育了陕西文人的历史意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观和文学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秦地作家,可以说,历史言说意识是陕西作家所具有的... 陕西是中国文学重镇,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及其厚重的文化也孕育了陕西文人的历史意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观和文学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秦地作家,可以说,历史言说意识是陕西作家所具有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当代陕西长篇小说创作成就颇丰,关注历史、言说历史在创作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创作 历史叙事 当代陕西 陕西作家 新世纪长篇小说 历史言说 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
原文传递
我的思考,已经沉在人物命运里
14
作者 艾云 《东吴学术》 2024年第3期25-33,共9页
欲望化叙事,与个人真实性相关,重在捕捉个人的呼吸疼痛冷暖、知道人之为人的秘密。如果一个写作中人不经历个人欲望化叙事的阶段,不经历反复而痛苦驳杂的精神训练,而是上来就大谈拯救、启蒙要义,这种大话和空话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转... 欲望化叙事,与个人真实性相关,重在捕捉个人的呼吸疼痛冷暖、知道人之为人的秘密。如果一个写作中人不经历个人欲望化叙事的阶段,不经历反复而痛苦驳杂的精神训练,而是上来就大谈拯救、启蒙要义,这种大话和空话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转喻是幽深的洞穴,在这里,尽可以大胆裎裸自我及人性真实。描摹卓拔不凡的人物,不能仅看到他们光鲜靓丽、给人以鼓励、令世人艳羡的一面,也不能回避他们和常人一样经历的痛苦、疾病、孤独、背叛乃至死亡。有写作伦理的存在,写作不是图虚名、走秀场,被人簇拥。写作是一件寂寞而神圣的事业,寂寞是指个人入思必需的语境,神圣是指一旦文字出现,就是神圣的,不要自欺也不要他欺。有不懂就如实写出不懂,不要用有毒的汁液去浇灌心灵。写作伦理正是,写作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有生长的空间;再不济也要通过写作,在必要性阅读中扩大知识背景,宏阔胸襟与眼界。写作中不能打诳言妄语。历史性言说,不是仅仅写历史及历史人物,这里指的是无论怎样的题材和对象,都要有一种厚重感、纵深感,携带思想的力量。大散文的写作,是将自己的思考贯穿在所写人物身上,无论是写评论时面对的作家,还是写散文时选取的人物,让他们载着我的储藏,让他们代我发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化叙事 精神训练 身体隐喻 写作伦理 历史言说
原文传递
评政治小说《张居正》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经武 肖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8,共5页
《张居正》是一部政治小说,作者对现实变革的热情,就在一位“楚狂”式“乡贤”的政治改革悲剧中找到言说切入点,最大众化的叙事结构和最通俗的话语方式,包容着最精英化的深度思考,这就是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作品的原因。
关键词 张居正 政治小说 楚狂 历史言说 现实改革 茅盾文学奖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博物馆陈列中的梁思成形象分析与解读
16
作者 李吉光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7年第1期138-143,共6页
本文分析了博物馆中的梁思成形象,解读了'梁陈方案'与城市保护中真实的梁思成,并由此讨论了如何在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这一命题。博物馆中历史人物的展示应突破政治的束缚与媒体的绑架,以学术公允之心再现历史环境中的人物... 本文分析了博物馆中的梁思成形象,解读了'梁陈方案'与城市保护中真实的梁思成,并由此讨论了如何在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这一命题。博物馆中历史人物的展示应突破政治的束缚与媒体的绑架,以学术公允之心再现历史环境中的人物,做到真正的'见人见物见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梁思成形象 “梁陈方案” 难以言说历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