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书馆社会角色的历史认定与现代偏差
1
作者 禹晓云 程平 《戏剧丛刊》 2004年第5期88-89,共2页
图书馆的历史是与社会文明史相联系,更是与社会印刷文化紧密结合的,社会文明的每一次转型,都要求图书馆的社会角色有所转变。从中国图书馆的历史演进,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图书馆因为社会文化的封闭性,只承担着保存书籍的有限作用,... 图书馆的历史是与社会文明史相联系,更是与社会印刷文化紧密结合的,社会文明的每一次转型,都要求图书馆的社会角色有所转变。从中国图书馆的历史演进,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图书馆因为社会文化的封闭性,只承担着保存书籍的有限作用,包括皇家藏书机构和官员,都不过是存放书的仓库和守书的人,在社会中的影响十分微弱,属予“神经末稍”、“跑龙套”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社会角色 历史认定 大众视野 现代偏差 馆员 图书管理 知识水平
下载PDF
全域视角下历史建筑普查认定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2
作者 刘康宁 薛杨 《中国名城》 2024年第5期66-73,共8页
结合北京历史建筑普查认定的工作实践,提出全域视角下历史建筑普查认定思路与方法,探索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操作路径。首先,面向全域建立时间、空间、价值三大维度相统筹的评估框架;其次,借助现代卫星影像技术和史料依据,... 结合北京历史建筑普查认定的工作实践,提出全域视角下历史建筑普查认定思路与方法,探索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操作路径。首先,面向全域建立时间、空间、价值三大维度相统筹的评估框架;其次,借助现代卫星影像技术和史料依据,夯实历史信息“锚固”与价值要素“提取”的技术路径;最后,借助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提出“数字化”导向下的全域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平台支撑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历史建筑未来的保护利用工作提出建议,探索建立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普查认定 全域 全要素 数字化 保护与利用 北京
下载PDF
中美历史教师资格认定比较及启示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朝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第8期151-153,共3页
美国是教师资格证制度创始国,其历史教师资格认定体系已相当健全。我国历史教师资格认定起步晚,发展较落后。本文通过对中美历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比较分析,为我国目前进行的历史教师资格认定改革提出了提高历史教师准入标准、重视历... 美国是教师资格证制度创始国,其历史教师资格认定体系已相当健全。我国历史教师资格认定起步晚,发展较落后。本文通过对中美历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比较分析,为我国目前进行的历史教师资格认定改革提出了提高历史教师准入标准、重视历史教学实习、吸纳非营利专业组织参与认定和明确注册形式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师资格认定 比较 教师教育
下载PDF
贺兰山特有植物认定历史及其考证和重新确认 被引量:2
4
作者 哈斯巴根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9-188,共10页
不同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认定的对贺兰山特有植物共有24个种和11个变种。考证结果表明:原认定种类中的3个种不产于贺兰山;除贺兰山外在其他地区也有分布的种类共有7种4变种,经分类学订正后可以否定的种类有4种4变种;对原认定的2种和1... 不同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认定的对贺兰山特有植物共有24个种和11个变种。考证结果表明:原认定种类中的3个种不产于贺兰山;除贺兰山外在其他地区也有分布的种类共有7种4变种,经分类学订正后可以否定的种类有4种4变种;对原认定的2种和1变种订正为3个种,直接保留了原认定的3种和1变种。另有5种和1变种发表后未得到植物分类学工作者广泛的承认而暂未列入。文中认为,过去认定的贺兰山特有植物中的6种1变种能够成立,近年来定名发表的贺兰山植物新分类群3种1变种目前应被认为是贺兰山的特有植物。最后,重新确认了贺兰山特有植物9种和2变种,即阿拉善韭、贺兰山天门冬、贺兰山延胡索、贺兰山翠雀花、贺兰山顶冰花、贺兰山嵩草、贺兰山棘豆、贺兰山蝇子草、阿拉善绣线菊、二柱繁缕、南寺黄鹌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特有植物 认定历史 重新确认
原文传递
关于伪满洲国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5
作者 刘洋 尚侠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60-262,共3页
"伪满"文学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种趋势在中国和日本尤其明显。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话题,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殖民统治者面目自居的日本,还是作为亡国奴意识形态产物的中国,在进行这段文学历史的... "伪满"文学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种趋势在中国和日本尤其明显。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话题,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殖民统治者面目自居的日本,还是作为亡国奴意识形态产物的中国,在进行这段文学历史的现代关注与历史认知时,都会面临诸多无可规避的尴尬和歧义。然而,无论如何这毕竟是中日国家关系的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中日学术界的投入和努力,都没有任何理由受到忽略甚至是冷落。文章在大量学术调查的基础上,梳理了战后以降的相关语境,旨在为今后这一研究的良性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满文学 现代关注 历史认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