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历史诉求、现实困境与重构对策 被引量:12
1
作者 冯瑞 孙建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8-151,共4页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正逐步落到实处。但实践中由于对"衔接"内涵理解不到位,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统筹设计,课程体系之间缺少衔接贯通,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各自为政等现实原因,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正逐步落到实处。但实践中由于对"衔接"内涵理解不到位,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统筹设计,课程体系之间缺少衔接贯通,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各自为政等现实原因,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尚处于困境。文章以"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和"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纵向一贯、横向一体"逻辑结构,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为主旨,重构中高职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相对独立性基础上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历史诉求 现实困境 构建对策
下载PDF
生态文明的历史诉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戴圣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5-151,285,共7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与文明观思想中,虽然并没有生态文明一词,但这并不能否定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或说新陈代谢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社...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与文明观思想中,虽然并没有生态文明一词,但这并不能否定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或说新陈代谢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共同进化理念,也即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与文明观的视域中,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一种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新的生产方式。因此,生态文明的历史诉求或历史使命就是要对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进行批判与扬弃,就是要对迄今为止的一切旧有的生产方式以及依附于它上面的整个社会制度进行完全的变革,就必须扬弃与超越过去一切旧有的文明形态与文明形式,就必须处理好生产行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从而做到人与自然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生态文明 历史诉求 生产方式变革
下载PDF
道路自信的历史诉求、理论逻辑与时代走向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李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18-24,共7页
道路自信是新时代"四个自信"的首要自信,坚定道路自信是新时代接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除了基本的经济解释模式之外,还有文化解释模式。从这个... 道路自信是新时代"四个自信"的首要自信,坚定道路自信是新时代接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除了基本的经济解释模式之外,还有文化解释模式。从这个视角看中国道路是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价值选择,它承接传统,映照现实,启迪未来。"大同小康"的治道理想,治乱间承、吐故纳新的文明传承机制与知行合一、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爱国情怀等,这些中华文化基因内含着道路自信的历史诉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厘清了道路自信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愿景及其实现机理预示着道路自信的时代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自信 历史诉求 理论逻辑 时代走向
下载PDF
历史诉求与当代向度:历史哲学视域中的新时期文学艺术史书写 被引量:1
4
作者 谢纳 宋伟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105,共5页
1978年,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代中国以崭新的面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阶段。作为文化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文艺思潮以其艺术审美方式推动并建构了变革时代的文化心理及社会思潮,在重大... 1978年,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代中国以崭新的面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阶段。作为文化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文艺思潮以其艺术审美方式推动并建构了变革时代的文化心理及社会思潮,在重大历史时刻发挥着文化超前功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澄清是非、塑造精神、建构价值、追求理想,文学艺术因而成为超前引领时代的风向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变革时代 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期文艺 历史诉求 改革开放新时期 艺术审美
原文传递
走进历史深处——序路文彬《历史想象的现实诉求》
5
作者 陈晓明 《珠海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3-6,共4页
关键词 历史想象的现实 路文彬 文学历史观念 现代小说 现实评论文学
下载PDF
“历史的误会”折射出中共早期革命道路的历史语境
6
作者 王永乐 周利生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8,共5页
早期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时代性、共产国际的主导因素是内生于"历史的误会"的主要要素,本文从上述维度论证了"历史的误会"折射的是中共早期革命道路的历史语境,探析了"历史的误会"的真实诉求,回应了... 早期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时代性、共产国际的主导因素是内生于"历史的误会"的主要要素,本文从上述维度论证了"历史的误会"折射的是中共早期革命道路的历史语境,探析了"历史的误会"的真实诉求,回应了学界争论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折性 时代性 历史诉求 历史语境
下载PDF
中国当代小说的历史哲学建构——评路文彬的《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 被引量:1
7
作者 雷世文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73-176,共4页
关键词 中国 当代小说 历史哲学 书评 路文彬 历史想像的现实: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
原文传递
重构现代性:建国后十七年“国家文学”的意识聚焦——略论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形态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健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9-135,共7页
渴望摆脱近代以来被动挨打和贫穷落后的困境,迈向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建立新型国家的意识,不仅是确立现代性主体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且它本身几乎就是现代性意识的唯一标记,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建构的重要价值指向。... 渴望摆脱近代以来被动挨打和贫穷落后的困境,迈向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建立新型国家的意识,不仅是确立现代性主体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且它本身几乎就是现代性意识的唯一标记,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建构的重要价值指向。就建国后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而言,"十七年文学"是在国家意志的规约下对现代性的价值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 现代性 价值重构 历史诉求
下载PDF
论弱的普遍性:基于两首当代诗的文本细读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伟栋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1,2,共9页
读西渡的《天使之箭》和杨键的《神奇的事情》这两首诗,我意识到当代诗中某种新的历史主题正在生成,因为这两首诗所传达的不合时宜以及变幻莫测的意蕴,恰恰是对时代困境思考的结果,并应和了当代诗的历史诉求,令人试图探究隐身于其中的... 读西渡的《天使之箭》和杨键的《神奇的事情》这两首诗,我意识到当代诗中某种新的历史主题正在生成,因为这两首诗所传达的不合时宜以及变幻莫测的意蕴,恰恰是对时代困境思考的结果,并应和了当代诗的历史诉求,令人试图探究隐身于其中的无形。无形乃是晦暗与幽深,如海德格尔所言,是人借以度量自身的尺度,即诗的奥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键 当代诗 文本细读 历史诉求 不合时宜 海德格尔 意蕴 普遍性
原文传递
充分发挥史学资政育人的作用
10
作者 柴晨清 《历史评论》 2020年第3期143-143,共1页
《历史评论》自今年1月创刊以来已出版两期,无论是栏目设置、选题内容还是写作风格,均彰显出新时代第一份全国性史学刊物的鲜明特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办刊基本遵循;直... 《历史评论》自今年1月创刊以来已出版两期,无论是栏目设置、选题内容还是写作风格,均彰显出新时代第一份全国性史学刊物的鲜明特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办刊基本遵循;直面当下史学热点,回应公众历史诉求,突出问题导向,针对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及时发声亮剑,引导公众涵养正确的历史思维。融战斗性、思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选题内容 问题导向 栏目设置 历史诉求 资政育人 基本遵循 写作风格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文学体验结构的整体性考察——以“伤痕文学”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翔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3-116,共4页
"伤痕文学"以特定的历史留在人的精神生活之中的"伤痕"为呈现对象,意在揭露政治运动及其意识形态对人的精神生活造成的创伤。进一步讲,"伤痕文学"有着更深刻的历史文化诉求,其普遍诉求是呈现个体—整体... "伤痕文学"以特定的历史留在人的精神生活之中的"伤痕"为呈现对象,意在揭露政治运动及其意识形态对人的精神生活造成的创伤。进一步讲,"伤痕文学"有着更深刻的历史文化诉求,其普遍诉求是呈现个体—整体、自由意志—历史理性、感性生命-冷酷教条之间的隐微而深邃的张力,以及留在人的心灵上难以愈合的创伤。反思"伤痕文学"历史文化诉求,其目的在于发掘中国当代文学体验结构的整体性,以建构适合现代性征途上的文学典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痕文学 创伤记忆 整体性 历史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