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思表示”新论——一种基于历时观与共时观的分析
1
作者 张祥伟 刘晓玲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75-80,共6页
"意思表示"有自己学理和立法实践的历史,但真正的焦点却集中在学理探讨上。以历时观和共时观相结合作为分析基点,以是否具有实践作用为标准,得出目的意思是意思表示的发起原因,效果意思是目的意思的私法化要求,行为意思是将... "意思表示"有自己学理和立法实践的历史,但真正的焦点却集中在学理探讨上。以历时观和共时观相结合作为分析基点,以是否具有实践作用为标准,得出目的意思是意思表示的发起原因,效果意思是目的意思的私法化要求,行为意思是将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导向表示行为的动力因素,而表示行为最终将整个意思表示表达于外,使其能为公众所认知和法律所评价,他们共同构成意思表示完整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思表示” 历时观 共时
下载PDF
基于历时语用观的当代日常交际美语嬗变走向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范献龙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225-231,共7页
通过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人现场、邮寄与网上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通过电邮采访及网络晒帖等方式对某些问题与美国学者进行深入讨论,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当代日常交际美语的使用呈现以下突出趋势,日常用语更具多样性;语言表... 通过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人现场、邮寄与网上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通过电邮采访及网络晒帖等方式对某些问题与美国学者进行深入讨论,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当代日常交际美语的使用呈现以下突出趋势,日常用语更具多样性;语言表达更趋简化随和;人们更注意"政治准确性";对弱势群体更显同情心;出现了更多的语法偏离现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语 日常交际 变化趋势 语言使用 社会变迁 历时语用
下载PDF
历时观下的汉韩翻译探索
3
作者 黄丙刚 杨勇 具香 《中国科技翻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6-58,36,共4页
汉韩翻译前期研究中"共时"视角居多,反向凸显了"历时"观下考量的意义。本文基于历时观的视角,通过"描写-解释"手法,探讨汉韩翻译实践。依据翻译史研究中参照基点的学理界定,本文从韩语无书面语标记时代... 汉韩翻译前期研究中"共时"视角居多,反向凸显了"历时"观下考量的意义。本文基于历时观的视角,通过"描写-解释"手法,探讨汉韩翻译实践。依据翻译史研究中参照基点的学理界定,本文从韩语无书面语标记时代、借用汉字作为书面语标记时代和《训民正音》创制以后三个时期进行考察,力求对汉韩翻译实践历时发展,也包括程度性的理论描写,作以全景化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观 翻译实践 训民正音 全景化
原文传递
音乐民族志书写的共时性平台及其“显一隐”历时研究观——以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文化书写为实例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民康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96,6,共13页
音乐民族志书写以共时性研究为基础平台,以"社会一个体"一维为核心,其中也或隐或显地蕴含着历时性研究的意图和任务。结合文本符号学视角看,云南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系统包含"当代共时研究文本>多元历时研究文本>... 音乐民族志书写以共时性研究为基础平台,以"社会一个体"一维为核心,其中也或隐或显地蕴含着历时性研究的意图和任务。结合文本符号学视角看,云南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系统包含"当代共时研究文本>多元历时研究文本>共时态可读文本>共时态可写文本"四种互文性文本类型,它们在三个层级的"元文本一对象文本"关系平台上依次展开对话交流。在此多重互文性过程中,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的文本二重性、历时文化语境中由隐而显的政治边界以及当下社会语境中跨界音乐文化格局的"解构一重构"等学术话题也一一展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民族志书写 共时性平台 “显-隐”历时研究 云南与东南亚 跨界族群音乐文化 可写文本-可读文本 文本符号学 互文性
下载PDF
律历时空观与阴阳四时五行
5
作者 郭松伟 张庆祥 +2 位作者 孟庆岩 陆柯 李晨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8,共4页
四时是天地秩序的根本表现,在律历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先民从律气阴阳的角度认识四时五行,使得土与四时在“气”这一层次建立起同类关系,为气象五行(土居中央)的产生奠定了学理基础。四时是阴阳与五行结合的中介,在律历时空观的视野下,围... 四时是天地秩序的根本表现,在律历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先民从律气阴阳的角度认识四时五行,使得土与四时在“气”这一层次建立起同类关系,为气象五行(土居中央)的产生奠定了学理基础。四时是阴阳与五行结合的中介,在律历时空观的视野下,围绕四时产生了阴阳四时五行的宇宙生成图式。阴阳-四时-五行是天地这一生命体的神机,其为中医经典理论的构建提供了生命功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 天地合气 阴阳 四时 五行
原文传递
律历时空观与神机气立
6
作者 郭松伟 张庆祥 +2 位作者 张露 孟庆岩 刘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594-4597,共4页
律历时空观的核心与独特处在于从天文历法角度揭示了天地合气的内涵。在律历时空观视野中,天地合气的生成、贮藏、施泄、运动的规律,即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真实写照,这为阐释神机气立学说提供了新的思路。天地神机根于后天元气,“元... 律历时空观的核心与独特处在于从天文历法角度揭示了天地合气的内涵。在律历时空观视野中,天地合气的生成、贮藏、施泄、运动的规律,即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真实写照,这为阐释神机气立学说提供了新的思路。天地神机根于后天元气,“元气-四时”是天地神机的内涵;天地气立根于元阳之气,元阳之气的升降是天地气立的内涵。律历时空观的视野下,中医学的谷气(胃气)类同于天地的后天元气,卫气类同于元阳之气。在中医学中,藏象学说即为阐述人体神机的理论,卫气运行即为阐述人体气立的学说,人体的神机气立学说即是阐述五藏六腑化生、贮藏、输布水谷精微及精气气化、升降流行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 神机气立 天地合气 后天元气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律历时空观与气一元论 被引量:5
7
作者 郭松伟 张庆祥 +3 位作者 王禹清 蒋馨莹 许志超 孟祥丽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4-547,共4页
传统历法中的立杆测影体现了时空一体观,而律历合一的历法,因其在时空中自然地联结了律气的生成、贮藏、施泄和运动,故其所反映的时空观念超越了时空一体观,笔者将其称为“律历时空观”。时空与律气的有机统一是律历时空观的核心特质。... 传统历法中的立杆测影体现了时空一体观,而律历合一的历法,因其在时空中自然地联结了律气的生成、贮藏、施泄和运动,故其所反映的时空观念超越了时空一体观,笔者将其称为“律历时空观”。时空与律气的有机统一是律历时空观的核心特质。律历时空观视域下,气一元论是本体论更是生成论。作为生成论的气一元论,其内涵天然地蕴含“元气-阴阳-五行”这一元整体,是《黄帝内经》藏象理论构建的基石。元气的内涵在传统思想史中存在变迁,气一元论作为生成论时,元气为后天之气;气一元论作为本体论时,元气为先天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 气一元论 宇宙论 元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
原文传递
律历时空观与气象思维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松伟 张庆祥 +2 位作者 孟庆岩 刘明 孟祥丽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627-3630,共4页
历法根源于星体的运动与四时物候,律法根源于星体的施气和运动,基于两者共有星体这一要素,历法与律法建立了统一关系。律气的本质是天地合气,天地合气通过天施地化机制生成并贮藏在地体,天地合气的施泄节律受日月五星等施光星体与地体... 历法根源于星体的运动与四时物候,律法根源于星体的施气和运动,基于两者共有星体这一要素,历法与律法建立了统一关系。律气的本质是天地合气,天地合气通过天施地化机制生成并贮藏在地体,天地合气的施泄节律受日月五星等施光星体与地体之间的距离的调控。律历合一背景下,天地合气的化生、贮藏、施泄与运动的机制即是天地生化之道。天地生化之道的思维模式可归结为气象思维。气象思维与象思维都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现象界,但是两者分别采取了重“气”与重“象”的探索路径。律历时空观的发展总体呈现出合-分-合的趋势。中医经典理论的建构即是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以天地生化之道来陶铸人体五藏六腑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统一体 历时 气象思维 律历合一 元气
原文传递
论语法化的理论内涵 被引量:3
9
作者 冯赫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3,共5页
从20世纪80年代语法化研究复兴至今,国内外的语法化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很多的分歧和争论。"什么是语法化?"这是语法化研究的本体问题,也是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很多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立场,对语法化的... 从20世纪80年代语法化研究复兴至今,国内外的语法化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很多的分歧和争论。"什么是语法化?"这是语法化研究的本体问题,也是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很多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立场,对语法化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界定,但大多难以涵盖语法化的各种现象和领域。在语法化研究与类型学、构式语法等语言学前沿领域相结合,不断向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方向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语法化的内涵加以梳理并对语法化的核心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语法化现象 语法化学说 历时语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