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年来北京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5
1
作者 孔建华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2,共4页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以"首都意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首善之区",北京文化体制...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以"首都意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首善之区",北京文化体制改革深受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同时,北京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新的环境与外部挑战又不断吸引和影响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北京文化体制改革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它既是一个自下而上要求改革与自上而下动员改革相结合的过程,又是一个由内而外自觉改革与由外而内倒逼改革相结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体制改革 历程评述 经验启示 北京
下载PDF
论北京文化体制改革20年 被引量:1
2
作者 孔建华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CSSCI 2010年第2期126-157,共32页
首都北京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不论探索试点还是面上推开,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示范性影响。研究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二十年北京的文化体制改革史,对理解与把握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证价... 首都北京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不论探索试点还是面上推开,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示范性影响。研究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二十年北京的文化体制改革史,对理解与把握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证价值。本文立足于宣传文化工作布局,从两个视角评述北京改革进程:一是依据改革主题和内容的差异对二十年改革予以生存型、拓展型、示范型、布局型"四个阶段"的探索性划分,分析不同阶段改革的成果、背景与动力;一是以改革的关键性内容,即文艺院团、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学管理、产业振兴、典型示范等为经线,分析重点领域改革发展的脉络、成因与趋势。以此为基础,梳理北京改革的基本特点与实践特征,总结改革的经验与启示。本文提出,文化领域的改革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法制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把进一步改革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运用改革试点的政策工具,重点培育具有自生能力的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推动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从适应型的战术性改革转向引领型的战略性改革,以革新促发展,为人民创造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文化振兴创造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为民族富强提供文化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文化 文化体制改革 历程评述 经验启示
原文传递
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20年
3
作者 孔建华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CSSCI 2011年第1期254-284,共31页
研究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二十年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史,对理解与把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证价值。本文基于比较优势、自生能力和文化黏性理论,将二十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分为自觉和自信两... 研究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二十年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史,对理解与把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证价值。本文基于比较优势、自生能力和文化黏性理论,将二十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分为自觉和自信两个阶段,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实践特征,即坚持改革创新的首善意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地位,发挥政府导向的重要作用,确立问题导向的解决机制,加强融合发展的协同指导。文章认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是,立足"北京向世界贡献什么"的高阔视野,把文化嵌入经济和社会的肌体融合发展,以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建设为中心破解发展难题,以国内文化市场为重点积极融入全球文化生产体系,同时积极处理好事业与产业、硬件与软件、商业与艺术的关系,营造文化生态,促进文化包容、均衡、有机发展。本文提出,文化产业发展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话语体系,确立积极防御型的文化安全策略和以国内文化市场为主的优先次序,实现从宣传文化系统到基于社会大系统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转变,推动由粗放型到精确型的文化经济研究、决策和执行机制的转变,北京文化产业要积极保护、开拓和利用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经验、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北京 文化产业 历程评述 经验启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