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主呼吸状态下气道压力释放通气联合持续气道吹气对急性肺损伤犬心肺功能影响的研究
1
作者 黄志俭 陈荣昌 +3 位作者 刘杰 江荣斌 李靖 钟南山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59-164,共6页
目的比较压力限制控制通气和气道压力释放通气这两种保护性通气策略,以及联合持续气道内吹气对急性肺损伤(ALI)犬心肺功能的影响,探寻出一种更有效而且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急性肺损伤的通气方法。方法将24只健康杂种犬,麻醉后仰卧位固定经... 目的比较压力限制控制通气和气道压力释放通气这两种保护性通气策略,以及联合持续气道内吹气对急性肺损伤(ALI)犬心肺功能的影响,探寻出一种更有效而且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急性肺损伤的通气方法。方法将24只健康杂种犬,麻醉后仰卧位固定经右心房缓慢注入油酸(0.1 mL/kg)制成急性肺损伤模型后,随机平均分为压力限制控制通气组(A 组)、压力限制控制通气联合持续气道内吹气组(B 组),气道压力释放通气组(C 组)和气道压力释放通气联合持续气道内吹气组(D 组)。A 组和 B 组吸气压调至潮气量达6~8 mL/kg,吸呼比1:2,呼气末正压(PEEP)为8 cmH_2O(1 cmH_2O=0.098 kPa),呼吸频率(RR)20/min;C 和 D 组保留自主呼吸,低压水平(Plow)为8 cmH_2O,高压水平(Phigh)调定方法同上,高压持续时间(Thigh)2 s,低压持续时间(Tlow)1 s,释放频率20/min,吸氧浓度(FiO_2)均为100%,;CTGI 的流量为10 L/min 的纯氧行气管内吹气。各组分别记录分析 ALI 时以及通气后每隔1 h 时的氧和、呼吸动力学、血流动力学指标;于通气4 h 实验结束时处死,开胸取肺部组织置入10%甲醛溶液中待行肺损伤评分。结果通气后各组氧合指数(OI)均显著高于 ALI 时(P<0.05);各组第3 h、4 h,明显高于1 h;D 组4 h 高于2 h(P<0.05);C 和 D 组分别高于 A、B 组(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A 和 C 组于通气后进行性升高,各时点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 组第2 h、3h、4 h 时高于 ALI 时,3h 和4h 时分别高于1 h(P<0.05);D 组无显著改变;通气过程 A 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C 组高于 B 和 D 组(P<0.05),B 和 D 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静脉分流(Qs/QT)各组通气后均显著低于 ALI 时(P<0.05),4 h 明显低于1 h(P<0.05);C 和 D 组分别低于 A 和 B 组(P<0.05)。通气最后,A 和 B 组的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RS,sta)显著高于通气前(P<0.05),C 和 D 组于通气2 h 和4 h 时高于 ALI 时(P<0.05);最终,C 和 D 组分别高于 A 和 B 组(P<0.05)。气道峰压(PIP),B 组高于其它各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心搏量(CO)A 组和 B 组通气后显著降低(P<0.05),D 组于通气结束时显著高于 A 组(P<0.05)。通气后 A 组平均肺动脉压(mPAP)上升幅度最大,C 组次之。肺损伤评分C和 D 组分别低于 A 和 B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压力限制控制通气相比,气道压力释放通气联合持续气道内吹气是治疗急性肺损伤更为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呼吸状态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 压力限制控制通气 持续气道内吹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