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压抑机制下的必然选择——解读简爱的出走
- 1
-
-
作者
石佩霜
-
机构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
-
出处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6-68,共3页
-
文摘
《简爱》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勇敢、坚强,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独立女性,但在作品中这样一个刚强的女性却频频选择出走。本文欲运用弗洛伊德和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对压抑机制的探析和几组象征着压抑机制的具象的分析,解读简爱选择出走的原因。
-
关键词
压抑机制
反抗
出走
-
Keywords
constraint mechanism
resistance
run away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投资增长的压抑机制分析
- 2
-
-
作者
王元京
杨笑冬
-
机构
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
-
出处
《投资与信用研究》
1991年第7期11-13,共3页
-
-
关键词
消费
金融理论
投资
压抑机制
-
分类号
F830.59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解读西方文学中永恒的死亡主题之奥秘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陈海容
-
机构
黄山学院外语系
-
出处
《黄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04-106,共3页
-
文摘
在西方文学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中,发现死亡在西方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死亡主题的永恒离不开作者和读者两个基本方面,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接受美学则是与之对应的理论基础。
-
关键词
死亡恐惧
压抑机制
视野融合
-
Keywords
Fear of death
Suppression
Resonance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在压抑的网络中——当代小说的性叙述·之一
- 4
-
-
作者
陆克寒
-
出处
《翠苑》
2006年第4期72-74,共3页
-
文摘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是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第二部《一九一八年》的题记。这个著名的比喻,被小托尔斯泰得着,宛如从语言的矿石中提炼出一瓣纯金,闪烁之处透显旧俄知识分子进入苏维埃时代的苦难心路——那是他们注定要经历和体验的。小托尔斯泰的这个比喻连同他的小说文本跨越国界和母语之囿,在"语际旅行"的漫长路途中来到中华,被转换成一种形体方正、质地优雅的古老文字。精彩的比喻自有广阔的适用性,一如生命力强健的植物种子,随风落根,即时生长。1984年,这个比喻的汉语译体被一位名叫"张贤亮"的中国作家借用,他将它精心安放在他的小说《绿化树》的题记开头。一个题记成为另一个题记的种子——
-
关键词
张贤亮小说
托尔斯泰
小说叙述
时代政治
张氏
压抑机制
绿化
八十年代
性欲
小说文本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重释冰心:死亡恐惧及其写作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游翠萍
-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1-79,191,共9页
-
文摘
本文从"死亡恐惧"的角度切入,全面考察和诠释冰心的创作实践。冰心特殊的个性和成长环境,促使她在创作伊始就必须来处理人类的终极问题——死亡。"死亡恐惧"促成了冰心爱的哲学,也成就了她早期文学的辉煌;但也因着"死亡恐惧",冰心选择了回避现实,只唱爱之歌。如果说鲁迅的写作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瞒和骗",冰心的早期写作则直接触碰到了中国文化的禁忌——也就是"未知生,焉知死"下讳莫如深的"死亡恐惧"。冰心的写作,既是一种个人选择,也是一种民族无意识和文化无意识的投射。批评界对冰心死亡书写和虚无意识的回避、贬低和误读,其实也恰好揭示出中国文化中"不知生,焉知死"、惧死畏生的大恐惧和集体无意识,透露出我们民族性格中隐而未现的"死亡恐惧"。
-
关键词
冰心
死亡恐惧
爱的哲学
不朽性
压抑机制
-
Keywords
Bing Xin
fear of death
philosophy of love
imperishability
repression mechanism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日本人的台风性格
- 6
-
-
作者
李兆忠
-
出处
《书摘》
2006年第2期29-32,共4页
-
文摘
“忍耐”与“突发”生活在南方沿海城市的人,一定知道台风的厉害。那是何等的狂暴肆虐,摧枯拉朽,一片天翻地覆的景象!然而,在台风来到之前,或者过后,往往是出奇的平静,平静得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
关键词
日本人
黑泽明
压抑机制
佐藤春夫
-
分类号
D7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7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7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7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77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