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斯信源下多中继网络的分布式压缩转发系统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大专 张瑞丹 许生凯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45,共9页
提出了一种模拟高斯信源通过多中继网络进行压缩转发的系统模型,该系统模型可以描述实际中传感器受限于环境或成本,只能进行简单的模拟信号发送,而中继器能够进行复杂的分布式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传感中继网络。本文提出了该系统的理... 提出了一种模拟高斯信源通过多中继网络进行压缩转发的系统模型,该系统模型可以描述实际中传感器受限于环境或成本,只能进行简单的模拟信号发送,而中继器能够进行复杂的分布式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传感中继网络。本文提出了该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信源编码问题,采用CEO理论建立多中继网络的率失真函数,结合Shannon信道容量理论,将传感器网络与数字通信网络建立联系。本文提出了系统的优化设计理论方法,在总功率受限条件下,在传感器网络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功率分配,使信噪比性能达到最大。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比模拟中继转发系统在低信噪比区域抗干扰性能更好。在高信噪比区域,随着总信噪比约束的增大,可提高至10dB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斯信源 压缩转发 功率分配 多中继网络 放大转发
下载PDF
基于异构多中继网络的压缩转发系统 被引量:4
2
作者 鲍军委 徐大专 +1 位作者 张瑞丹 罗浩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提出了一种异构多中继压缩转发系统理论模型,其中继节点将模拟信号量化压缩成数字信号后,以不同功率经高斯信道发送给目的节点,目的节点经合并译码得到信源节点信息的估计值。然后对该种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根据高斯信源(Ch... 提出了一种异构多中继压缩转发系统理论模型,其中继节点将模拟信号量化压缩成数字信号后,以不同功率经高斯信道发送给目的节点,目的节点经合并译码得到信源节点信息的估计值。然后对该种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根据高斯信源(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问题和香农信道容量理论推导出系统模型的表达式。最后结合总功率受限的情况,在信源节点与中继节点之间进行了功率分配,使得系统性能最优。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的信噪比性能优于同条件下的放大转发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继网络 压缩转发 放大转发 功率分配 信噪比
下载PDF
压缩转发协议下全双工多跳无线中继网络性能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阳 吕玉祥 +3 位作者 秦浩 王红全 稂龙亚 冯文江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22-127,共6页
该文分析了压缩转发(CF)协议下全双工多跳中继网络的性能。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和信号模型,分析中断概率,导出中断概率的近似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随着信噪比的增加,中断概率呈下降趋势,但当信噪比增加到一定值后,中断概率下降速度趋缓;... 该文分析了压缩转发(CF)协议下全双工多跳中继网络的性能。通过建立系统模型和信号模型,分析中断概率,导出中断概率的近似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随着信噪比的增加,中断概率呈下降趋势,但当信噪比增加到一定值后,中断概率下降速度趋缓;当固定中继节点数时,随着信噪比的增加,全双工通信的中断性能优于半双工通信。在不同信噪比下,由于中继节点的总干扰和路径损耗对性能的影响不同,为了获得最小中断概率,应确定最优中继节点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转发协议 全双工中继 残留自干扰 中断概率
下载PDF
广义计算压缩转发:一种新型中继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程海 袁晓军 《电子设计工程》 2018年第24期144-149,共6页
计算转发是一种可以通过结构码来管理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干扰信号的中继策略。它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中继计算出多个信源的码字的一个整数线性组合,而不是解码单独的码字。在本文中,我们考虑基于计算转发的无线通信中继系统的压缩模块的设计... 计算转发是一种可以通过结构码来管理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干扰信号的中继策略。它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中继计算出多个信源的码字的一个整数线性组合,而不是解码单独的码字。在本文中,我们考虑基于计算转发的无线通信中继系统的压缩模块的设计。我们建立了一种广泛的压缩框架,叫做广义计算压缩转发。我们说明了广义计算压缩转发能够取得更大的可达压缩速率区域。此外,广义计算压缩转发在达到最小总压缩速率意义上是最优的。本文还考虑了将广义计算压缩转发策略应用到一个两跳的中继网络中。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了本文提出的广义计算压缩转发策略相比于其他策略的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转发 嵌套网格码 分布式信源编码 量化和取模 计算压缩转发
下载PDF
基于接口格式的稀疏组播转发状态压缩方案
5
作者 黄奎 吴亦川 +1 位作者 郑健平 吴志美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564-1570,共7页
组播转发状态随组播组个数线性增长导致组播路由协议的扩展性较差.分析了已有的用于稀疏模式组播的转发状态组内压缩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压缩方案.该方案根据组播树上分支路由器的位置和个数,动态调整组播转发表项中各个接口... 组播转发状态随组播组个数线性增长导致组播路由协议的扩展性较差.分析了已有的用于稀疏模式组播的转发状态组内压缩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压缩方案.该方案根据组播树上分支路由器的位置和个数,动态调整组播转发表项中各个接口的格式,进一步减少了转发状态占用的存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播 稀疏模式 转发状态压缩 接口格式
下载PDF
基于卷积调制的间歇采样转发干扰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贺志强 赵锋 +2 位作者 延丛智 冷猛 刘忠 《电子对抗》 2012年第2期31-37,共7页
针对现代雷达普遍采用脉冲压缩体制,普通非相干干扰难以对其形成有效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调制的间歇采样转发干扰的相干干扰样式。这种干扰样式的干扰信号是将间歇采样雷达信号与特定信号卷积形成,与雷达信号具有相关性,... 针对现代雷达普遍采用脉冲压缩体制,普通非相干干扰难以对其形成有效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调制的间歇采样转发干扰的相干干扰样式。这种干扰样式的干扰信号是将间歇采样雷达信号与特定信号卷积形成,与雷达信号具有相关性,可以获得雷达的压缩处理增益。干扰信号频谱范围同雷达信号一致,提高了干扰功率的利用率。合理的选择卷积信号,可以灵活的起到欺骗干扰和压制干扰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压缩雷达相干干扰基于卷积调制的间歇采样转发干扰压制干扰 欺骗干扰卷积调制
下载PDF
协同中继系统功率分配算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苏莉萍 《广西工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83-88,共6页
为研究MIMO协同中继系统中多种发射功率分配中继协议(TPA)策略,首先利用拉格朗日函数计算CF中继协议中每一个数据流的方法,推导出最佳TPA方案的闭合式;其次利用一种新的注水法则找到DF协议的基础上每个数据流的最佳节点和天线选择,从而... 为研究MIMO协同中继系统中多种发射功率分配中继协议(TPA)策略,首先利用拉格朗日函数计算CF中继协议中每一个数据流的方法,推导出最佳TPA方案的闭合式;其次利用一种新的注水法则找到DF协议的基础上每个数据流的最佳节点和天线选择,从而实现了显著的容量增益.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两种TPA算法能够获得相对好的容量增益,同时CF中继协议在实现覆盖延伸方面,是未来的LTE-A网络的候选技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中继 MIMO中继 压缩转发 解码和转发 覆盖范围扩展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Compressor Cascade Flows with Tip Clearance at a Low Reynolds Number Condition 被引量:3
8
作者 Hiromasa Kato Hideo Taniguchi +3 位作者 Kazunari Matsuda Ken-ichi Funazaki Dai Kato Guillaume Pallot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6期481-485,共5页
High flow rate aeroengines typically employ axial flow compressors, where aerodynamic loss is predominantly due to secondary flow features such as tip leakage and comer vortices. In very high altitude missions, turbo-... High flow rate aeroengines typically employ axial flow compressors, where aerodynamic loss is predominantly due to secondary flow features such as tip leakage and comer vortices. In very high altitude missions, turbo- machinery operates at low density ambient atmosphere, and the recent trend toward more compact engine core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reduction of blade size, which in turn increases the relative height of the blade tip clearance. Low Reynolds number fiowfield as a result of these two factors amplifie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econdary flow effec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ehavior of tip leakage flow, investigating by use of both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pproach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secondary flow behavior, cascade tests are usually conducted using intrusive probes to determine the loss. However relatively few experimental studies are pub- lished on tip leakage flows which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rotating blade row and its casing wall. Hence a new linear cascade facility has been designed with a moving belt casing in order to reproduce more realistic flowfield as encountered by a rotating compressor row.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also performed to aid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flow featur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flowfield when the moving belt casing is presen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reveal that the leakage vortex is pulled by the shearing motion of the endwall toward the pressure side of the adjacent blade.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casing wall relative motion in analyzing leakage flow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RESSOR tip leakage flow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