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字全息法测量光致聚合物的收缩 被引量:1
1
作者 谢阿珍 张长兴 +1 位作者 赖本林 李彦伟 《光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1-435,共5页
数字全息具有测量精度高、实时性强等优势,在诸多领域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光致聚合物作为光存储介质,是最有前途的全息记录材料之一,但记录过程中发生光聚合反应而引起的厚度收缩极大影响了记录效果,为测量其厚度的具体收缩量,提出一种基... 数字全息具有测量精度高、实时性强等优势,在诸多领域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光致聚合物作为光存储介质,是最有前途的全息记录材料之一,但记录过程中发生光聚合反应而引起的厚度收缩极大影响了记录效果,为测量其厚度的具体收缩量,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全息的光致聚合物收缩率测量方法。以马赫曾德干涉光路为基础设计实验系统,记录光致聚合物反应前后的全息图,利用全息干涉计量的方法计算相位改变量,根据相位差与收缩的关系计算得到光致聚合物的收缩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全息 光致聚合物 厚度收缩 干涉计量 相位
下载PDF
实时超声成像对健康成人多裂肌收缩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林珊珊 郑逸逸 王楚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8-493,共6页
目的:研究单次多裂肌持续性激活训练过程中,实时超声成像反馈技术对多裂肌激活及收缩效率的影响。方法:将24例健康受试对象随机分为言语指导组(言语组,n=12)和实时超声反馈组(超声组,n=12),分别予以言语指导和实时超声成像反馈下的改良... 目的:研究单次多裂肌持续性激活训练过程中,实时超声成像反馈技术对多裂肌激活及收缩效率的影响。方法:将24例健康受试对象随机分为言语指导组(言语组,n=12)和实时超声反馈组(超声组,n=12),分别予以言语指导和实时超声成像反馈下的改良BST等长收缩训练。比较两组受试者在单次多裂肌持续收缩过程中,实时超声反馈对多裂肌厚度(thickness,Th)、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 area,CSA)的影响。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多裂肌Th、CSA的时间因素、组别因素以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因素的改变多裂肌Th及CSA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不同组别的多裂肌Th及CSA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分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事后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T rest)及多裂肌最大收缩时间点(T c-max),两组受试者多裂肌Th、CSA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持续收缩30s(T 30s)时,超声组多裂肌Th、CSA显著优于言语组(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各组Th、CSA在T c-max均优于T rest(P<0.05);在持续收缩30s时,言语组Th、CSA与T rest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超声组Th、CSA在T 30s与T rest相比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实时超声反馈不会增加多裂肌初始激活最大收缩程度,但超声成像可提供实时、持续的动态视觉反馈,有利于受试者在持续收缩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多裂肌最大收缩幅度,从而提高收缩效率、改善训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超声成像 多裂肌 收缩厚度 横截面积
下载PDF
多裂肌核心稳定性训练:超声联合表面肌电监测与无监测的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郑耀超 林彩娜 +4 位作者 柯松坚 罗海杰 刘翠翠 马超 伍少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6期5785-5790,共6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利于增强局部核心肌群,但超声联合表面肌电监测多裂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否更有利于下背痛康复尚待研究。目的:观察超声联合表面肌电监测多裂肌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无监测比较,对健康人训练前、后多裂肌肌肉... 背景:有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利于增强局部核心肌群,但超声联合表面肌电监测多裂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否更有利于下背痛康复尚待研究。目的:观察超声联合表面肌电监测多裂肌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无监测比较,对健康人训练前、后多裂肌肌肉厚度收缩比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健康成年人随机分成监测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监测组在超声联合表面肌电监测下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在无监测下进行相同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两组训练前和训练4,8周后双侧多裂肌肌肉厚度收缩比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结论:两组受试者入组前多裂肌厚度收缩比和肌电平均振幅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经过8周训练,监测组和对照组双侧多裂肌厚度收缩比、肌电平均振幅均明显增大,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且监测组增大比对照组更明显(P <0.05)。结果证实,应用超声联合表面肌电监测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明显改善健康人双侧多裂肌厚度收缩比、增大表面肌电平均肌电值,效果优于无监测训练,为下背痛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监测训练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背痛 核心肌群 监测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 多裂肌 超声成像 厚度收缩 表面肌电图 平均肌电值 肌肉代偿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应用64层螺旋CT定量局部左室功能正常参考值 被引量:3
4
作者 程英 张远芳 +3 位作者 金阳 关计添 吴仁华 蔡新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年第3期5-7,4,共4页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定量正常局部左室功能并确定其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按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5个年龄段,根据性别不同分为10组。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原始数据,将心动周期分割为10个相位,...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定量正常局部左室功能并确定其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按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5个年龄段,根据性别不同分为10组。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原始数据,将心动周期分割为10个相位,分别获得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短轴位图像,测量收缩末期室壁厚度(End-Systolic Wall Thickness,ESWT)和舒张末期室壁厚度(End-Diastolic Wall Thickness,EDWT),计算收缩期室壁增厚率(Percentual Systolic Wall Thickening,%SWT)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结果随年龄增长,男性EDWT和ESWT逐渐变薄,女性EDWT和ESWT逐渐增厚,而%SWT无论男女均逐渐增高;相同年龄不同性别EDWT和ESWT在30-39岁、40-49岁和50-59岁有显著性差异,60-69岁和70-79岁无统计学意义,%SWT除30-39岁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组均无差异性。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测量EDWT和ESWT,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而%SWT随年龄增加无显著的性别差异,是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可靠稳定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末期室壁厚度 舒张末期室壁厚度 收缩期增厚率 年龄 性别
下载PDF
左室壁心梗后左心室功能的MRI电影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肖正光 杨军 +3 位作者 顾峰 朱才松 邵康为 刘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利用MR1评估左室壁心梗后左心室功能。方法:利用快速稳态平衡进动序列对41例受检者行心脏MRI检查,正常组19例,心梗组18例,其他疾病4例予以排除。分别测量左室的射血分数,心脏各层面、各分段的舒张末期、收缩末期室壁厚度(mm)、室... 目的:利用MR1评估左室壁心梗后左心室功能。方法:利用快速稳态平衡进动序列对41例受检者行心脏MRI检查,正常组19例,心梗组18例,其他疾病4例予以排除。分别测量左室的射血分数,心脏各层面、各分段的舒张末期、收缩末期室壁厚度(mm)、室壁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mm),分析正常组不同层面之间、同一层面不同分段之间相关参数,再进一步比较正常组与心梗组之间左室射血功能和室壁运动指标。结果:正常组舒张期厚度各层面间存在差异(P<0.05),收缩期厚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室壁运动幅度中间层面高于心尖部层面及基底部层面,但无统计学差异,室壁增厚率由心尖到基底部逐渐减小,心尖部与中间层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基底部层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基底部及中间部层面收缩期室壁厚度、室壁增厚率、运动幅度在下间隔、前间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段间无明显差异,但间隔部明显小于其他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各段间相关参数均无明显差异。心梗组的射血分数(40.02%±15.49%)较正常组(69.32%±8.89%)明显降低(P<0.05),心梗组收缩末期室壁厚度、室壁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值也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心梗组舒张末期室壁厚度低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电影成像能准确测量左室壁运动参数,对心梗后室壁运动异常进行可靠评价,可以对左心功能作出有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 收缩末期室壁厚度 室壁增厚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