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愁”表达与原乡想象:乡村短视频传播的动因及形式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萍 《中国传媒科技》 2023年第10期59-63,共5页
[目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赋权,乡村短视频爆火“出圈”,文章通过探究乡村短视频的传播动因及传播形式进而探索传播好乡村故事的新形式。[方法]借助个案研究与文本分析的方式,以抖音平台的乡村短视频为研究样本,对乡愁表达的视角探索... [目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赋权,乡村短视频爆火“出圈”,文章通过探究乡村短视频的传播动因及传播形式进而探索传播好乡村故事的新形式。[方法]借助个案研究与文本分析的方式,以抖音平台的乡村短视频为研究样本,对乡愁表达的视角探索乡村短视频爆火的核心力量及多维形式展开研究。[结果][结论]提出集体记忆与乡愁表达是乡村短视频“出圈”的内核动力,乡村短视频不仅让乡愁有处可依,更为乡村“土著”、流动群体、城市居民三种不同群体构建乡土记忆提供了全新的机制,进而激发各自群体的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短视频 乡愁 原乡想象 集体记忆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原乡想象与狂欢化书写——论阿来《尘埃落定》的张力叙事
2
作者 陈芝国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9期82-85,共4页
阿来在写作《尘埃落定》时,试图唤醒沉淀于民族历史中的文化碎片,从而编织出他心目中的原乡神话。由于小说文本对原乡想象与狂欢化书写之间张力的精彩呈现,这种神话建构并未如愿以偿。然而,这种张力叙事不仅使自然丰富的人性得以从文本... 阿来在写作《尘埃落定》时,试图唤醒沉淀于民族历史中的文化碎片,从而编织出他心目中的原乡神话。由于小说文本对原乡想象与狂欢化书写之间张力的精彩呈现,这种神话建构并未如愿以偿。然而,这种张力叙事不仅使自然丰富的人性得以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也从文学史的角度重写了乡土小说的传统叙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埃落定》原乡想象 狂欢化 张力叙事
下载PDF
原乡想象与狂欢化书写——论《尘埃落定》中的张力叙事
3
作者 陈芝国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70-73,共4页
阿来在写作《尘埃落定》时,试图唤醒沉淀于民族历史中的文化碎片,从而编织出他心目中的原乡神话。由于小说文本对原乡想象与狂欢化书写之间张力的精彩呈现,这种神话建构并未如愿以偿。然而,这种张力叙事不仅使自然丰富的人性得以从文本... 阿来在写作《尘埃落定》时,试图唤醒沉淀于民族历史中的文化碎片,从而编织出他心目中的原乡神话。由于小说文本对原乡想象与狂欢化书写之间张力的精彩呈现,这种神话建构并未如愿以偿。然而,这种张力叙事不仅使自然丰富的人性得以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也从文学史的角度重写了乡土小说的传统叙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埃落定》 原乡想象 狂欢化 张力叙事
下载PDF
席慕容作品中的原乡想象与族群认同
4
作者 于秀娟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134,共4页
蒙古族作家席慕容的作品中有着非常强烈的对于原乡的向往和想象,这种想象一方面缘于她的集体记忆,由家族记忆和宗教记忆给她带来了关于原乡的种种想象,并由此拼凑起原乡的面目;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生活在汉民族的环境中,她渴望通过这种想... 蒙古族作家席慕容的作品中有着非常强烈的对于原乡的向往和想象,这种想象一方面缘于她的集体记忆,由家族记忆和宗教记忆给她带来了关于原乡的种种想象,并由此拼凑起原乡的面目;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生活在汉民族的环境中,她渴望通过这种想象得到族群身份的认同,从而消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在她还乡之后,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她对于原乡的认知出现了新的成分,由族群认同转向了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慕容 原乡想象 族群认同
原文传递
“纸上还乡”与科技时代的乡愁——论“70后”作家的“寻根”情结
5
作者 聂章军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9-56,共8页
“70后”作家的“寻根”情结,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表现出了传承与新变。这种改变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70后”作家的历史感,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的怀旧情绪有关,总体上表现为“寻根”私语化的倾向。小镇“寻根”... “70后”作家的“寻根”情结,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表现出了传承与新变。这种改变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70后”作家的历史感,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的怀旧情绪有关,总体上表现为“寻根”私语化的倾向。小镇“寻根”是“70后”作家“想象原乡”的主要方式,通过表现地域色彩,对比异乡与故乡,塑造小镇“围城”,和将小镇作为中国社会的横切面,“70后”作家以此打造故乡的文学地理。“70后”作家的“寻根”落实在“原乡文学”的述作传统之中,会发现其特殊性在于引入了高速城镇化的背景。“原乡情结”缘起于对现实的失落,他们在抱怨故土难寻的同时,又执拗地钟情于“纸上还乡”。这也体现了“70后”作家对于青春不在的隐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作家 “寻根” 原乡想象 小镇书写 文学地理
下载PDF
遭遇与纠缠——论台湾地区作家钟理和的“东北经验”与“原乡想象”
6
作者 黄晶晶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4年第2期336-351,共16页
1977年,陈映真对钟理和的小说《夹竹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在中国面临帝国主义鲸吞瓜分的时代,中国的志士仁人也成篇累牍地吐露过他们对旧中国的失望、悲哀,甚至忿怒。但这一切的悲忿,有一个下限,就是这悲忿源于对中国的深切而... 1977年,陈映真对钟理和的小说《夹竹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在中国面临帝国主义鲸吞瓜分的时代,中国的志士仁人也成篇累牍地吐露过他们对旧中国的失望、悲哀,甚至忿怒。但这一切的悲忿,有一个下限,就是这悲忿源于对中国的深切而焦虑的爱;就是不丧失批评者自己做为中国人的立场。但钟理和的批评,却逾越了这个下限,对自己的民族完全地失去了信心,至于‘深恶痛绝’起自己的民族”(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理和 陈映真 原乡想象 台湾地区 《夹竹桃》 志士仁人 人的立场 下限
原文传递
中国影响论的影响——马华文学的中国情结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月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作为一个以中文书写、创作主体与接受群体又绝大多数是华人的文学系统,马华文学的确很难摆脱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马来西亚华人自然也受到“中国”的影响,从中国飘洋过海而来的祖辈们把“中国”的记忆传递给下一代,并且一代接一代地传... 作为一个以中文书写、创作主体与接受群体又绝大多数是华人的文学系统,马华文学的确很难摆脱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马来西亚华人自然也受到“中国”的影响,从中国飘洋过海而来的祖辈们把“中国”的记忆传递给下一代,并且一代接一代地传递下去,因此,它无法)开与中国文化藕断丝连的关系。中国情结在马来西亚华文作家群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多数表现出作家对中华文化丝丝缕缕割切不断的牵连。不同的是,有的流露于言谈举止、气质神采之中,而有的则化成字里行间的情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中国情结 原乡想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