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nofovir可有效抑制多种耐药HIV-1毒株 被引量:1
1
作者 孔朝霞 《国外医学情报》 2002年第12期39-40,共2页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在体内具有多种基因型耐药毒株的HIV感染者的现有治疗方案中,加入一种无环核苷类似物tenovofir DF,可明显持久地降低其体内的病毒载量。
关键词 TENOFOVIR 艾滋病 hiv-1
下载PDF
检测HIV-1耐药株的异源双链泳动分析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2
作者 姚均 张福杰 +4 位作者 赵红心 潘品良 冯鑫 刘志英 蒋岩 《传染病信息》 2007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异源双链泳动分析技术(HMA)检测HIV-1耐药株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方法从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1感染者血浆中抽提RNA,采用套式RT-PCR方法扩增HIV-1的PR和RT基因片段,并对扩增的基因片段进行异源双链泳动分... 目的探讨利用异源双链泳动分析技术(HMA)检测HIV-1耐药株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方法从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1感染者血浆中抽提RNA,采用套式RT-PCR方法扩增HIV-1的PR和RT基因片段,并对扩增的基因片段进行异源双链泳动分析。结果本方法对血清中HIV-1RNA含量2000copies/ml以上的样本都能有效扩增。在18例参加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中,17例的HMA结果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上,没有出现有意义的异源双链泳动带。1例发现有异源双链二聚体,这1例后经序列测定证实,确定有耐药位点的基因变异。结论异源双链泳动分析技术能够及时、间接地反映HIV-1在治疗过程中耐药株的存在。该方法的建立能在临床上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异源双链泳动分析技术 高效抗逆转录病治疗
下载PDF
HIV-1耐药性产生机制及检测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谢静 李太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5年第2期150-152,共3页
关键词 hiv-1 检测方法 产生机制 抗逆转录病联合疗法 HIV/AIDS THERAPY 治疗失败 研究领域 临床用 抗病 艾滋病
下载PDF
Reverset显示出抗HIV-1耐药株的有效性
4
作者 殷继明 《传染病网络动态》 2004年第9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Reverset hiv-1 人免疫缺陷病 感染
下载PDF
中国发现国内艾滋病耐药毒株
5
《医学信息(药品营销采购)》 2003年第1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基因型hiv-1 中国 国内艾滋病
下载PDF
HIV-1拉米夫定(3TC)耐药毒株的体外诱导培育和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珏 鲍作义 +6 位作者 刘思扬 庄道民 李韩平 刘永健 李林 杨坤 李敬云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传代培养,将我国HIV1药物敏感毒株诱导为拉米夫定耐药毒株。方法在MT4细胞中国HIV1B′亚型CNHN24毒株培养系统中加入0.008μmolL拉米夫定,逐渐增加药物浓度进行传代和培养,每隔3~5代测定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用RTPCR法扩... 目的通过体外传代培养,将我国HIV1药物敏感毒株诱导为拉米夫定耐药毒株。方法在MT4细胞中国HIV1B′亚型CNHN24毒株培养系统中加入0.008μmolL拉米夫定,逐渐增加药物浓度进行传代和培养,每隔3~5代测定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用RTPCR法扩增pol区基因,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将表型和基因型耐药结果与敏感株进行比较。结果培养6代后,IC50由野生毒株的0.018μmolL逐渐提高到0.15μmolL;第7代时,IC50突然增加到大于2048μmolL;pol区的184位氨基酸由甲硫氨酸(M)突变为异亮氨酸(I)。去除药物继续培养5代,IC50仍维持>2048μmolL,pol区184位氨基酸仍为异亮氨酸,没有发生回复突变。结论在国内首次用中国HIV1毒株诱导培育出可能稳定传代的3TC耐药株,可用于HIV1耐药性的研究和HIV1药物的药效学评价。该耐药株已申请国家专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诱导 hiv-1 CNI-IN2A- 拉米夫定
原文传递
不同亚型HIV-1毒株的耐药突变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苏俊琪 邢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5-89,共5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由于其具有逆转录病毒基因高度变异的特点,导致该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亚型.而HIV-1的pol基因区虽然变化较其他基因区小,但不同亚型间也存在着差异.pol基因区包含的蛋白酶(protease,PR)和逆转录酶(reve...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由于其具有逆转录病毒基因高度变异的特点,导致该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亚型.而HIV-1的pol基因区虽然变化较其他基因区小,但不同亚型间也存在着差异.pol基因区包含的蛋白酶(protease,PR)和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的编码区,正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作用的主要区域,针对HIV-1 PR的药物为蛋白酶抑制剂(PIs),针对RT的药物可以分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两类.在药物的选择压力下,亚型间的基因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的遗传障碍,进而引起不同亚型毒株的耐药突变谱产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亚型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突变特征 逆转录病基因 人类免疫缺陷病 蛋白酶抑制剂
原文传递
2008年北京市HIV-1耐药株传播调查 被引量:4
8
作者 黑发欣 李洋 +4 位作者 廖玲洁 叶景荣 陈强 邢辉 白立石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9-502,共4页
目的了解2008年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耐药株传播水平,为耐药监测和临床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方法参照WHO提出的HIV耐药警戒线调查方法(HIV drug resistance threshold survey,HIVDR-TS)指导方案,收集6个月... 目的了解2008年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耐药株传播水平,为耐药监测和临床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方法参照WHO提出的HIV耐药警戒线调查方法(HIV drug resistance threshold survey,HIVDR-TS)指导方案,收集6个月内检测发现的60~70名小于25岁的感染者血浆样本,检测HIV-1 pol区亚型及耐药基因型,并计算耐药株检出率、评价传播水平。结果61份符合要求的样本共获得50个有效pol区序列。感染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占62%;亚型分布以B(42%)、CRF01_AE(28%)、CRF07_BC(26%)3种为主。出现1例针对P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出现1例针对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未出现针对N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0。蛋白酶(PR)区和逆转录酶(RT)区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均为2%,均属于低度传播范围(〈5%)。结论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出现PR和RT区的耐药突变株,传播水平尚处于低流行状态,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可行的,治疗前尚不需要进行大规模耐药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 北京 hiv-1 传播调查
原文传递
2021年湖南省HIV-1传播性耐药发生特征分析
9
作者 周珍红 邹潇白 +3 位作者 张王君 贺健梅 郑军 陈曦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524-527,共4页
目的 了解2021年湖南省HIV-1传播性耐药流行特征,为优化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招募湖南省2021年新报告的HIV-1感染者,从全血样本中提取HIV-1 DNA,采用PCR反应及Sanger测序获取pol基因区段序列,序列上传至斯坦福HIV耐药数... 目的 了解2021年湖南省HIV-1传播性耐药流行特征,为优化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招募湖南省2021年新报告的HIV-1感染者,从全血样本中提取HIV-1 DNA,采用PCR反应及Sanger测序获取pol基因区段序列,序列上传至斯坦福HIV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分析。结果 共纳入348例未治疗患者,有334例成功测序,14例(4.2%,14/334)出现存在低度以上耐药的突变,其中13例(3.9%,13/334)有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NNRTIs)耐药突变位点,以K103N为主(3.3%,11/334);2例(0.6%,2/334)有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NRTIs)耐药突变位点,包括M184I(0.6%,2/334)和K65R(0.3%,1/334)。结论 2021年湖南省未治疗人群的HIV-1传播性耐药处于低流行水平,建议在实施抗病毒治疗前开展HIV-1传播性耐药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传播性 分子流行病学 抗反转录病治疗
原文传递
体外无药物选择压力条件下HIV-1耐药基因突变的演变 被引量:3
10
作者 焦丽燕 鲍作义 +8 位作者 李韩平 郭东星 王铮 庄道民 李林 耿庆茂 刘永健 刘思扬 李敬云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1-437,共7页
目的 分离培养体外稳定传代的原代HIV-1耐药毒株,观察失去药物压力下,耐药毒株的体外生长以及主要耐药突变的演化趋势.方法 采集15例服用拉米夫定+司他夫定+萘韦拉平(3TC+D4T+NVP)的HIV-1感染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体... 目的 分离培养体外稳定传代的原代HIV-1耐药毒株,观察失去药物压力下,耐药毒株的体外生长以及主要耐药突变的演化趋势.方法 采集15例服用拉米夫定+司他夫定+萘韦拉平(3TC+D4T+NVP)的HIV-1感染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体外共培养的方法从中分离原代HIV-1毒株;RT-PCR扩增耐药毒株历代培养上清的HIV-1 pol区基因并测序,在Stanford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数据库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有8例,均成功分离出稳定传代的原代毒株,其中2株为耐药毒株,所携带的主要耐药突变分别是K103N/K238T和M184V/K103N/Y181C/H221Y,分别对NVP和3TC/NVP高度耐药;无药物压力的体外培养过程中,M184V、K103N、Y181C和H221Y等耐药突变可以稳定传代,但是K238T发生了回复突变.结论 分离出2株稳定传代的HIV-1耐药毒株,无药物压力情况下,携带K103N突变的毒株具有较好的复制适应性,可稳定传代;携带M184V和K103N/Y181C/H221Y的毒株也能够稳定复制;本研究中发现K238T耐药突变在失去药物的条件下稳定性差,提示该位点易发生回复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hiv-1耐药毒株 突变 复制动力学
原文传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毒株基因分型及其耐药变异位点的特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丽 张米 +5 位作者 苗净 冉婕妤 代佳伟 谭鹆昕 谢祺 董兴齐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4期222-226,共5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流行毒株的亚型和耐药变异位点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云南省各地抗病毒治疗网络中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oviral therapy,HAA... 目的分析云南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流行毒株的亚型和耐药变异位点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云南省各地抗病毒治疗网络中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oviral therapy,HAART)时间≥6个月、HIV-1 RNA≥1 000拷贝/mL的艾滋病患者的血浆样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进行gag、pol、env区段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分析云南省HIV-1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和耐药位点分布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获得156份样本的gag、pol、env三区序列,进行分型分析,各亚型HIV-1毒株及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流行重组株(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rom,CRF)08_BC(34.6%,54/156)、CRF01_AE(23.1%,36/156)、CRF07_BC(9.0%,14/156)、B(B′)亚型(9.6%,15/156)、C亚型(12.8%,20/156)和独特重组型(unique recombinant form,URF;10.9%,17/156)。CRF08_BC、CRF01_AE和CRF07_BC均主要以性传播为主,CRF07_BC不再是静脉药瘾感染人群的唯一型别,随着时间的演变已成为经性传播途径感染人群中的主要流行型别。57例耐药样本中,各主要HIV-1亚型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上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35、4.475、8.773和8.478,均P>0.05),在民族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0,P=0.017)。结论云南省HIV-1毒株以性传播为主,在地域、人口学、传播途径等特征的分布上较之前有变化,应密切监测流行趋势变化。云南为多种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建议数据库增设民族一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1 流行 hiv-1亚型 基因分型 变异 高效抗反转录病治疗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江苏省O1群非产毒型霍乱弧菌耐药状况和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晨 张雪峰 +5 位作者 庄菱 钱慧敏 艾静 鲍倡俊 汤奋扬 朱叶飞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48,共3页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已划分出206个血清群,引起霍乱暴发流行的主要是O1群和O139群.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O1群又可分为小川型、稻叶型和彦岛型3种血清型.霍乱肠毒素(CT)基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毒力基因,能够分泌霍乱肠毒素的霍乱...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已划分出206个血清群,引起霍乱暴发流行的主要是O1群和O139群.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O1群又可分为小川型、稻叶型和彦岛型3种血清型.霍乱肠毒素(CT)基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毒力基因,能够分泌霍乱肠毒素的霍乱弧菌(产毒株)可以引起剧烈腹泻和霍乱流行.近年来,有研究发现,O1/O139群非产毒型霍乱弧菌也能引起霍乱、胃肠炎、败血症和肠道外感染[1].外环境水体是霍乱弧菌的自然滋生地,存在着大量的O1/O139群非产毒型霍乱弧菌[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O1 分子特征 状况 江苏省 O139群 霍乱肠
原文传递
HIV-1耐药性发生及其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麦志丹(综述) 梁浩(审校) 邵一鸣(审校)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07年第3期83-86,共4页
HIV耐药株的出现导致了HIV治疗的失败,其传播流行使艾滋病进一步蔓延。本文对HIV耐药株的发生机制以及其传播流行方式综述如下。
关键词 hiv-1 传播流行 流行方式 艾滋病 治疗 综述
原文传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CRF08_BC、CRF07_BC及CRF01_AE亚型耐药突变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姚之莹 杨翠先 +1 位作者 张米 杨壁珲 《中华传染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26-629,共4页
截止2015年底,我国现报道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达57.7万例,其中死亡17.3万例。云南省是我国HIV-1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且其流行的HIV-1亚型种类复杂多变。云南省的HIV-1毒株流行、演变经历了欧洲B和泰国B及印度... 截止2015年底,我国现报道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达57.7万例,其中死亡17.3万例。云南省是我国HIV-1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且其流行的HIV-1亚型种类复杂多变。云南省的HIV-1毒株流行、演变经历了欧洲B和泰国B及印度C亚型的流行至逐渐被重组毒株CRF07-BC和CRF08-BC取代的过程,CRF07-BC和CRF08-BC毒株有共同的祖先,在中国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广泛流行,患者之间的差异保持较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 hiv-1 hiv-1亚型 E亚型 CRF 艾滋病患者 人类 HIV感染者
原文传递
二甲苯酮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体外抗HIV-1活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萍 张高红 +4 位作者 向思颖 杨柳萌 唐成润 马晓东 郑永唐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04-1710,共7页
本文评价了5个二甲苯酮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DY1203、DY1204、DY1119、DY1208和DY1209)的体外抗HIV-1药效学。采用MTT法检测了5个化合物对人T淋巴细胞系(C8166、MT-4、H9)和PBMC的毒性作用;p24抗原ELISA方法测定了化合物对1株HIV-... 本文评价了5个二甲苯酮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DY1203、DY1204、DY1119、DY1208和DY1209)的体外抗HIV-1药效学。采用MTT法检测了5个化合物对人T淋巴细胞系(C8166、MT-4、H9)和PBMC的毒性作用;p24抗原ELISA方法测定了化合物对1株HIV-1实验株、4株耐药株和3株临床株的抗病毒活性;HIV逆转录酶试剂盒检测了化合物体外对HIV-1重组逆转录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5个化合物中,DY1203和DY1204对不同细胞的毒性均很小(CC50>200μg·m L-1)。DY1119、DY1208和DY1209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对实验株HIV-1IIIB、NRTI耐药株HIV-174V、PI耐药株HIV-1RF/V82F/184V、FI耐药株HIV-1NL4-3 gp41(36G)N42S和临床分离株(HIV-1KM018、HIV-1TC-1、HIV-1Wan)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NNRTI耐药株HIV-1A17对其有不同程度耐药。5个化合物对HIV-1重组逆转录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其中DY1208有显著的抗HIV-1活性和较高的治疗指数,安全性高,有望成为新的抗HIV-1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hiv-1 实验 临床 抗病活性
原文传递
河北省HIV-1流行和传播规律的研究荣获2017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6
作者 陈素良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84-886,890,共4页
由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持的'河北省HIV-1流行和传播规律的研究'获得2017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研究先后得到省科技厅4次立项支持,包括经采供血和受血传播艾滋病病毒及其控制效果研究、河北省HIV-1耐药基因检测研究、... 由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持的'河北省HIV-1流行和传播规律的研究'获得2017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研究先后得到省科技厅4次立项支持,包括经采供血和受血传播艾滋病病毒及其控制效果研究、河北省HIV-1耐药基因检测研究、河北省不同高危人群HIV-1感染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河北省不同HIV-1亚型间耐药基因突变差异研究。主要完成人:陈素良,路新利,赵翠英,赵宏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流行 有偿供血 突变 河北省 传播规律 科技进步
原文传递
Persistence of VRC01-resistant HIV-1 dur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被引量:1
17
作者 GUO DongXing SHI XuanLing +1 位作者 SONG DingKa ZHANG LinQi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4年第1期88-96,共9页
VRC01,a broadly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y(bnmAb),can neutralize a diverse array of HIV-1 isolates by mimicking CD4 binding to the envelope glycoprotein gp120.We hav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VRC0... VRC01,a broadly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y(bnmAb),can neutralize a diverse array of HIV-1 isolates by mimicking CD4 binding to the envelope glycoprotein gp120.We hav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VRC01-resistant strains in an HIV-1 infected patient dur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Here,we report follow-up studies of two subsequent samples from the same patient.With genetic and phenotypic analysis of over 70 full-length molecular clones of the HIV-1 envelope,we show that VRC01-resistant HIV-1 continued to exist and change in its proportion of the infecting virus during treatment with a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Consistent with our previous observation,the resistant phenotype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ngle asparagine residue at position 460(N460),a potential N-linked glycosylation site in the V5 region.The persistence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VRC01-resistant HIV-1 in vivo presents a great challenge to our future preventative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based on VRC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逆转录病 持久性 治疗 单克隆抗体 包膜糖蛋白 表型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