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茅盆地石盐矿物的原位元素含量特征对成矿模式的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邵春景 胡欢 +4 位作者 尹宏伟 苗忠英 张雪飞 李伟强 夏芝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78,共13页
思茅盆地江城含盐带勐野井地区在“二层楼”钾盐成矿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在侏罗系钾盐资源调查中取得重要成果,但盆地内其他含盐带研究程度薄弱。本文以整董含盐带的磨黑L2井勐野井组(K_(1)m)盐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观察、扫描电... 思茅盆地江城含盐带勐野井地区在“二层楼”钾盐成矿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在侏罗系钾盐资源调查中取得重要成果,但盆地内其他含盐带研究程度薄弱。本文以整董含盐带的磨黑L2井勐野井组(K_(1)m)盐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石盐矿物元素含量电子探针微区原位测试方法的建立,精细研究了样品岩相学、石盐矿物学及元素含量特征。同时,测试了江城含盐带勐野井地区MK-1井花开左组(J_(2)h)石盐样品。对比研究两个井样品中石盐矿物微量元素K和Br含量及10^(3)Br/Cl值(质量分数比)特征,结合研究区地质演化,取得以下认识。L2井K_(1)m(含)泥砾盐岩中石盐矿物发育两类产状:一类是胶结碎屑颗粒的主体石盐,具塑性流变特征;另一类是析出在碎屑中被盐类或黏土矿物碎屑包裹的石盐,两类包裹体特征指示均属次生成因。电子探针测得L2井K_(1)m的主体石盐、碎屑包裹和勐野井MK-1井J_(2)h含钾盐层石盐的K含量分别为≤0.09%、≤0.18%和≤0.13%,Br含量分别为≤60×10^(-6)、70×10^(-6)~410×10^(-6)和70×10^(-6)~500×10^(-6),10^(3)Br/Cl值分别为≤0.10、0.12~0.71和0.12~0.85,主体石盐显著低于后二者,处于陆源或海陆混合源石盐阶段或重结晶石盐阶段,而后二者数值接近,大多处在海源石盐阶段,小部分处在海源母液结晶钾石盐阶段和光卤石阶段。推断磨黑L2井碎屑包裹的石盐属深部古盐体刺穿贯入的证据,可能的成矿模式为深部中侏罗统海相古盐体受盐底辟作用迁移到浅层下白垩统勐野井组后,部分被盆地内侧向迁移来的中侏罗世残留海水、盆地周缘汇入的陆源水以及深部热液的共同溶蚀淋滤和混染改造形成新的卤水,部分以固体古石盐砾保留下来,在早白垩世晚期新母液卤水蒸发成盐过程中被形成的盐类和陆源碎屑矿物包裹,后期在母液结晶的主体石盐胶结下沉积成岩和成矿。以上认识完善了“二层楼”成矿理论在整董含盐带的勘探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盐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原位元素含量 物源 成矿模式 整董含盐带 思茅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