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相法合成原位碳包覆LiFePO_4复合正极材料及其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曹雁冰 段建国 +2 位作者 彭忠东 杜柯 胡国荣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09-1215,共7页
以LiH2PO4和FeC2O4.2H2O为原料,聚乙烯醇为碳源,通过机械化学活化辅助固相法合成原位碳包覆的LiFePO4材料;考察合成温度对LiFePO4/C材料晶体结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00℃下处理的产物结晶良好、分布均匀、颗粒细小;在... 以LiH2PO4和FeC2O4.2H2O为原料,聚乙烯醇为碳源,通过机械化学活化辅助固相法合成原位碳包覆的LiFePO4材料;考察合成温度对LiFePO4/C材料晶体结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00℃下处理的产物结晶良好、分布均匀、颗粒细小;在最佳的热处理条件下,热解碳在LiFePO4颗粒表面形成了良好的纳米导电层,LiFePO4/C材料在0.1C、0.5C、1C和2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5.7、150.1、140.1和130 mA.h/g,且材料在0.1~2C范围内充放电都有很平稳的平台,极化小,并具有较高的高倍率(2C)放电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 LIFEPO4 原位 机械活化法
下载PDF
用不同碳源对LiFePO_4的碳包覆改性 被引量:4
2
作者 曹小卫 张俊喜 +2 位作者 颜立成 宋启云 李雪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9-374,共6页
采用共沉淀方法结合原位碳包覆合成了LiFePO_4/C复合正极材料.对碳化过程和包覆LiFePO_4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碳源的热解过程中.由于分子量和结构的不同,分解温度和碳化产物的结构也不相同;不同碳源的碳包覆对LiFePO_4的晶体结构... 采用共沉淀方法结合原位碳包覆合成了LiFePO_4/C复合正极材料.对碳化过程和包覆LiFePO_4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碳源的热解过程中.由于分子量和结构的不同,分解温度和碳化产物的结构也不相同;不同碳源的碳包覆对LiFePO_4的晶体结构有一定的影响,而且由于碳包覆层结构的差异所包覆改性的LiFePO_4表现出不同的电化学性能.文中还讨论了不同碳源对碳包覆后LiFePO_4/C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磷酸铁锂 共沉淀 原位
下载PDF
不同碳量对以Fe^3+为铁源合成的LiFePO4/C电池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湛雪辉 孙伟 +3 位作者 刘辉 王增辉 周随安 李飞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6-89,共4页
用流变相法制备了LiFePO4/C电池正极材料,利用XRD、SEM和EDS等技术对产物的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CV)等测试技术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重点探讨了不同碳量对LiFePO4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 用流变相法制备了LiFePO4/C电池正极材料,利用XRD、SEM和EDS等技术对产物的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CV)等测试技术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重点探讨了不同碳量对LiFePO4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复合材料环境友好,具有平稳的3.4 V左右的充放电电压平台,导电性能和大电流充放电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磷酸铁锂 原位 流变相法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碳化法合成Fe_3O_4/C复合物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程凤 黄可龙 +2 位作者 刘素琴 房雪松 张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9-1445,共7页
以水热法合成的包覆油酸的α-Fe2O3粒子为前驱体,在氩气下500°C煅烧1h,得到Fe3O4/C纳米复合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散射(EDX)谱,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元素分析,循环伏安(CV)和恒... 以水热法合成的包覆油酸的α-Fe2O3粒子为前驱体,在氩气下500°C煅烧1h,得到Fe3O4/C纳米复合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散射(EDX)谱,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元素分析,循环伏安(CV)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成分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3O4/C复合物呈长约200nm,粗约100nm的纺锤形,表面碳层厚约1-2nm,碳含量为1.956%(质量分数);这种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在0.2C(1C=928相mA对·于g-1未)循包环覆8的0次商后业具Fe有3O649粒1子.7,m复A合h·物g-显1比著容提量高)和的倍电率化性学能性(能在是2C由循于环碳2包0覆次能后防依止然粒有子52聚0集mA,提h·高g-导1比电容性量以).及稳定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四氧化三铁 表面活性剂 原位 复合物
下载PDF
不同包碳方式对LiFePO4/C微观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勇平 陈征 +6 位作者 闫东伟 吴建民 武英 况春江 周少雄 陈英 韩伟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7-533,共7页
综合利用碳-硫测试、XRD、SEM、BET、拉曼光谱、EIS及扣式电池测试等分析技术手段,对LiFePO4/C制备过程中原位包碳与非原位包碳(分别记为LFP-1、LFP-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碳含量、相结构一致的前提下,LFP-1为10μm左右带孔的大颗粒,LFP-... 综合利用碳-硫测试、XRD、SEM、BET、拉曼光谱、EIS及扣式电池测试等分析技术手段,对LiFePO4/C制备过程中原位包碳与非原位包碳(分别记为LFP-1、LFP-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碳含量、相结构一致的前提下,LFP-1为10μm左右带孔的大颗粒,LFP-2为由100nm左右小颗粒组成的类球状颗粒,前者的电荷转移电阻(Rct)、倍率性能、循环性能优于后者,这归结于不同的包碳方式导致的LiFePO4/C微观结构的不同,从而使拉曼光谱结果中LFP-1的ID/IG和Asp3/Asp2低于LFP-2,即前者石墨化程度高于后者。从而表明,碳的包裹情况对改善LiFePO4/C的电化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该结果对提高橄榄石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综合性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包碳 石墨化程度 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
原文传递
Na掺杂Li2-xNaxMnSiO4/C正极材料的微波辅助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马东玮 田润赛 +3 位作者 刘振江 冯源源 丁泓宇 冯季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80-1287,共8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并辅以微波热处理合成了Na掺杂改性的Li2-xNaxMnSiO4/C(x=0,0.05,0.09,0.13)复合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CV)和交流阻抗(EIS)测试等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采用溶胶-凝胶法并辅以微波热处理合成了Na掺杂改性的Li2-xNaxMnSiO4/C(x=0,0.05,0.09,0.13)复合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CV)和交流阻抗(EIS)测试等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微波辐射后得到的电极材料具有Pmn21型空间结构,其碳层分布均匀,粒径细小均匀,约为15~30nm.在微波辅助原位碳包覆和Na掺杂共同作用下,复合材料的电荷转移电阻明显降低,Li+扩散速率增大,展现出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在0.1C倍率下Li1.91Na0.09MnSiO4/C样品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11mA·h/g,50次循环后仍保持80mA·h/g的可逆容量;0.5C和2.0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6和53mA·h/g,大电流下的可逆容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LI2MNSIO4 微波辅助合成 原位 钠掺杂
下载PDF
NiCo2O4@C纳米复合材料的水热合成及电化学储锂性能
7
作者 李方方 王洪宾 +2 位作者 王润伟 裘式纶 张宗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13-1920,共8页
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棒状NiCo_2O_4前驱体,并通过调节水热反应过程中碳源(葡萄糖)的加入量以及后续热处理条件(气氛、温度)得到了一系列不同的NiCo_2O_4及NiCo_2O_4@C产物,并对这些产物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储锂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 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棒状NiCo_2O_4前驱体,并通过调节水热反应过程中碳源(葡萄糖)的加入量以及后续热处理条件(气氛、温度)得到了一系列不同的NiCo_2O_4及NiCo_2O_4@C产物,并对这些产物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储锂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适当的葡萄糖加入量(0.5 g)配合合理的煅烧条件(400℃,氮气气氛)可以获得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兼具的NiCo_2O_4@C纳米复合材料.在100 m A/g的电流密度下,该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为634.1/767.2 m A·h/g,对应的库仑效率为82.7%,5周后的放电比容量为650.1 m A·h/g,容量保持率为84.74%,且在300 m A/g的高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仍可保持在225.9m 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水热合成 NiCo2O4@C 棒状形貌 原位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液相法合成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被引量:9
8
作者 杜远超 华政 +3 位作者 梁风 李永梅 戴永年 姚耀春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液相合成法具有传热、传质快,材料粒径、形貌可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材料制备领域。本文综述了共沉淀法、溶剂热法、sol-gel法合成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过程、原理和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对比和总结:纳米化、高比表面积、碳包覆,可以解... 液相合成法具有传热、传质快,材料粒径、形貌可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材料制备领域。本文综述了共沉淀法、溶剂热法、sol-gel法合成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过程、原理和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对比和总结:纳米化、高比表面积、碳包覆,可以解决电子电导率低和锂离子扩散速率慢所导致的倍率性能差的问题,是液相法合成的基本要求。共沉淀法有利于合成密堆积的球形形貌,获得高振实密度的材料,可以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溶剂热法有利于合成大(010)面的材料,缩短锂离子扩散的距离,提高材料的倍率性能。Solgel法可以达到分子级别的混合,有利于制备成分均匀、原位碳包覆的材料。使用高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的材料,可以提高Li Fe PO4的倍率性能。相对固相法,寻找合成时间短、流程短、成本低的产业化方法,推动液相法在原理、工艺上的发展和进步是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磷酸铁锂 液相合成法 高振实密度 大(010)面 原位 产业化
原文传递
Green 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fluorescent carbon spheres in-situ enwrapped around Ag nanoparticles
9
作者 Wei Ge Xiaoli Liu +3 位作者 Jing Ye Qiwei Li Hui Jiang Xuemei W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634-639,共6页
Biocompatible carbon-spheres-based nanocomposites exhibit great potential in biomedic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report the first green 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carbon spheres through in-si... Biocompatible carbon-spheres-based nanocomposites exhibit great potential in biomedic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report the first green 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carbon spheres through in-situ enwrapping around silver nanoparticles(CS–Ag NPs). Since mesoporous carbon spheres can provide the location for combining Ag NPs and other agents, one-step synthesis of glutathione-stabilized CS–Ag NPs could be readily realized by photoreduction. TEM characterization of CS–Ag NPs nanocomposites illustrates that Ag NPs were superbly wrapped inside the carbon spheres and also adhered to the surfaces of the carbon spheres. These porous CS–Ag NPs show excellent fluorescence and effective antibacterial efficiency, exhibiting ideal lengthened activitie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mpared with bare Ag NPs. The relevant rationale behind it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CS–Ag NPs nanocomposites can provide some excellent niches for the durable and slow release of silver ions. This raises the possibility of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CS–Ag NPs nanocomposites as excellent antibacterial agents for the efficient monitoring of some disease-related 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spheres silver nanoparticles CS-Ag NPs nanocomposite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