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钛种植体表面原位包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明月 何家才 +1 位作者 侯爱兵 陈莲子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10期1157-1159,共3页
目的探讨钛种植体表面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进行原位包裹的方法,为钛种植体表面组织工程支架构建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种植体表面构建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组分的聚电解质多层膜结... 目的探讨钛种植体表面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进行原位包裹的方法,为钛种植体表面组织工程支架构建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种植体表面构建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组分的聚电解质多层膜结构,同时对BMSCs进行原位分层包裹,并通过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包裹细胞的生长状态。结果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实BMSCs被成功包裹于钛种植体表面,并保持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结论钛种植体表面可以实现对BMSCs的原位分层包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层层自组装 原位包裹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原位包裹脾修补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 被引量:2
2
作者 阎波 朱雯怡 +2 位作者 包炎毅 王炜 蒋嘉迪 《腹部外科》 2001年第4期223-224,共2页
目的 探讨可吸收聚羟基乳酸网片实施原位包裹保脾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效果。方法  35例外伤性脾破裂采用可吸收聚羟基乳酸网片实施原位包裹保脾手术 ,观测其手术效果及术后近期部分免疫指标的变化 ,B型超声、CT等了解脾脏成活情况。... 目的 探讨可吸收聚羟基乳酸网片实施原位包裹保脾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效果。方法  35例外伤性脾破裂采用可吸收聚羟基乳酸网片实施原位包裹保脾手术 ,观测其手术效果及术后近期部分免疫指标的变化 ,B型超声、CT等了解脾脏成活情况。结果  35例外伤性脾破裂原位保脾手术均获成功 ,手术后左膈下感染切除保留脾脏、3个月保留脾脏液化吸收各 1例 ,全组无严重并发症 ,保脾率、保脾成功率达到 71%和 94%。手术后近期部分免疫功能指标一过性降低 ,6个月后恢复。结论 采用可吸收网片进行外伤性脾破裂原位保脾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保脾术式 ,适应证可扩大到部分Ⅳ级脾破裂 ,保脾率和保脾成功率均明显高于目前文献中报道的保脾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破裂 外科手术 可吸收聚羟基乳酸网片 原位包裹脾修补术
下载PDF
结扎脾动脉主干大网膜原位包裹残留脾脏修补术治疗重型外伤型脾破裂13例临床体会 被引量:2
3
作者 史乃民 刘春亮 +1 位作者 刘磊 吕树振 《当代医学》 2015年第26期50-51,共2页
目的 探讨结扎脾动脉主干大网膜原位包裹残留脾脏修补术治疗重型外伤型脾破裂的效果。方法 对13例Ⅲ∽Ⅳ级外伤型脾破裂患者采用结扎脾动脉主干大网膜原位包裹残留脾脏保脾手术,观测手术效果及术后近期部分免疫指标的变化,彩超、CT等了... 目的 探讨结扎脾动脉主干大网膜原位包裹残留脾脏修补术治疗重型外伤型脾破裂的效果。方法 对13例Ⅲ∽Ⅳ级外伤型脾破裂患者采用结扎脾动脉主干大网膜原位包裹残留脾脏保脾手术,观测手术效果及术后近期部分免疫指标的变化,彩超、CT等了解脾脏存活情况。结果 13例Ⅲ∽Ⅳ级外伤型脾破裂原位保脾手术均获成功,全组无严重并发症,保脾成功率100%。术后近期部分免疫指标一过性降低,半年后恢复。结论 采用结扎脾动脉主干大网膜原位包裹残留脾脏进行重型外伤型脾破裂保脾手术是一种有效的保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脾外伤 外科手术 结扎脾动脉主干 大网膜原位包裹
下载PDF
肾脏原位包裹固定技术在经腹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4
作者 王启昕 任翼麟 +4 位作者 杨肖杰 高方方 王智宇 张雪培 闫泽晨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8期3282-3285,共4页
目的探讨肾脏原位包裹固定技术在经腹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2例行经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的肾肿瘤患者,并采用肾脏原... 目的探讨肾脏原位包裹固定技术在经腹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肿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2例行经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的肾肿瘤患者,并采用肾脏原位包裹固定技术优化手术操作。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转开放手术,热缺血时间17.0(14.25,20.75)min,术后卧床时间3.0(2.25,4.0)d,且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腹腔入路腹腔镜下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的肾脏原位包裹固定技术安全性和疗效良好,能够加快术后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腹腔镜 保留肾单位手术 原位肾脏包裹固定技术
下载PDF
原位包裹脾修补术治疗脾外伤10例 被引量:8
5
作者 阎波 包炎毅 +3 位作者 卢爱国 朱雯怡 陈和胜 庄志祥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1-191,共1页
我院自1997年5月起,应用可吸收聚羟基乳酸网(vicrylmesh)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原位包裹脾修补术1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6~46岁,平均265岁,均为车祸、挤... 我院自1997年5月起,应用可吸收聚羟基乳酸网(vicrylmesh)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原位包裹脾修补术1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6~46岁,平均265岁,均为车祸、挤压伤及高空坠落伤所致闭合性腹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外伤 修补术 原位包裹
原文传递
原位包裹脾修补治疗外伤性脾破裂(附18例报告) 被引量:4
6
作者 阎波 包炎毅 +3 位作者 卢爱国 朱雯怡 陈和胜 庄志祥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26-326,共1页
关键词 外伤性脾破裂 原位包裹脾修补术 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单个流体包裹体原位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地质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吴迪 欧光习 +1 位作者 马剑 张国强 《天然气与石油》 2022年第4期90-97,107,共9页
单个流体包裹体原位成分分析方法具有原位、微区、无损的特点,可以避免群体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所导致的不同期次包裹体成分混杂的问题,是地质流体研究的有效手段。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和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是两种常用的单个流... 单个流体包裹体原位成分分析方法具有原位、微区、无损的特点,可以避免群体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所导致的不同期次包裹体成分混杂的问题,是地质流体研究的有效手段。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和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是两种常用的单个流体包裹体原位成分分析方法,从这两种方法的实验原理入手,初步探讨了两者的测试数据及地质应用。研究认为:上述两种方法可有效应用于分析成矿过程流体性质、识别含油气盆地油气演化过程、恢复成矿/成藏压力、判断油气成熟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个流体包裹原位成分分析方法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 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地质应用
下载PDF
基于PNIPAM微凝胶的复合水凝胶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孙瑞鸿 韦雄雄 +3 位作者 胡晓霞 郝红 王晨 杜鲜萍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7-151,共5页
利用乳液聚合法制备分散性良好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微凝胶,再以微凝胶为交联点制备PNIPAM水凝胶。分析微凝胶粒径、双键质量摩尔浓度对PNIPAM水凝胶溶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凝胶在25~50℃的溶胀度最大能达到4 054. 35%。分... 利用乳液聚合法制备分散性良好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微凝胶,再以微凝胶为交联点制备PNIPAM水凝胶。分析微凝胶粒径、双键质量摩尔浓度对PNIPAM水凝胶溶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凝胶在25~50℃的溶胀度最大能达到4 054. 35%。分别采用原位包裹和后包裹法制备了载药水凝胶,体外释放结果表明,水凝胶的结构和载药方式对释药行为有影响,其中含原位包裹微凝胶的载药水凝胶缓释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微凝胶 复合水凝胶 原位包裹 包裹
下载PDF
高性能纳米复相陶瓷材料在沪研制成功
9
作者 顾定槐 《上海化工》 CAS 2004年第6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纳米复相陶瓷材料 结构陶瓷 力学功能 功能陶瓷 原位包裹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
下载PDF
我国纳米复相陶瓷制备研究达到国际水平
10
《新材料产业》 2004年第4期68-68,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纳米复相陶瓷 陶瓷材料 原位包裹 纳米陶瓷
下载PDF
Green 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fluorescent carbon spheres in-situ enwrapped around Ag nanoparticles
11
作者 Wei Ge Xiaoli Liu +3 位作者 Jing Ye Qiwei Li Hui Jiang Xuemei W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634-639,共6页
Biocompatible carbon-spheres-based nanocomposites exhibit great potential in biomedic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report the first green 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carbon spheres through in-si... Biocompatible carbon-spheres-based nanocomposites exhibit great potential in biomedic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report the first green 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carbon spheres through in-situ enwrapping around silver nanoparticles(CS–Ag NPs). Since mesoporous carbon spheres can provide the location for combining Ag NPs and other agents, one-step synthesis of glutathione-stabilized CS–Ag NPs could be readily realized by photoreduction. TEM characterization of CS–Ag NPs nanocomposites illustrates that Ag NPs were superbly wrapped inside the carbon spheres and also adhered to the surfaces of the carbon spheres. These porous CS–Ag NPs show excellent fluorescence and effective antibacterial efficiency, exhibiting ideal lengthened activitie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mpared with bare Ag NPs. The relevant rationale behind it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CS–Ag NPs nanocomposites can provide some excellent niches for the durable and slow release of silver ions. This raises the possibility of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CS–Ag NPs nanocomposites as excellent antibacterial agents for the efficient monitoring of some disease-related 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spheres silver nanoparticles CS-Ag NPs nanocomposite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