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原位热传导修复水-汽-热耦合输运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徐馨宇 胡楠 范利武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51,160,共9页
为了研究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热传导热修复过程中地层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基于典型场地建立水-汽-热耦合输运模型,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平台对原位热传导修复过程中的土壤温升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预测得到温度、水相及蒸汽相... 为了研究有机污染场地原位热传导热修复过程中地层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基于典型场地建立水-汽-热耦合输运模型,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平台对原位热传导修复过程中的土壤温升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预测得到温度、水相及蒸汽相浓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文献中的单根加热棒加热场地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通过参数化分析探究土壤孔隙度、水饱和度及毛细作用力对土壤温度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孔隙度和水高饱和度将导致土壤温升减慢,这是由于大量热量用于液态水蒸发过程.毛细管力会强化液态水输运,增大蒸发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原位修复 温度时空分布 水-汽-热耦合输运 水饱和度 土壤孔隙度 毛细力
下载PDF
纳米TiO_2光催化有机废气净化技术在土壤原位修复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韩伟 汪文莉 王森杰 《环境保护》 CSSCI 2018年第2期59-62,共4页
对于被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的土壤,采用土壤气相抽提(SVE)技术将气态有机污染物抽提出来以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抽提出的VOCs气体经纳米TiO_2光催化技术进行净化处理后,降解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水和二氧化碳等,并使VOCs排放达到标准。... 对于被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的土壤,采用土壤气相抽提(SVE)技术将气态有机污染物抽提出来以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抽提出的VOCs气体经纳米TiO_2光催化技术进行净化处理后,降解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水和二氧化碳等,并使VOCs排放达到标准。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在净化VOCs废气领域具有显著效果,在工程技术、经济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使之在有机物污染土壤原位修复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光催化 挥发性有机物 土壤原位修复 气相抽提 VOCs减排
下载PDF
土壤原位修复施工中的污染控制
3
作者 许石豪 胡林潮 《能源与节能》 2017年第4期86-87,共2页
原位土壤修复施工的过程一般都是在野外进行作业,修复施工中会使用大量药剂和大型机械设备,会对周围环境空气、噪声环境、地表和地下水体及地表土壤和植被产生不利影响。对土壤修复工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及其污染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 原位土壤修复施工的过程一般都是在野外进行作业,修复施工中会使用大量药剂和大型机械设备,会对周围环境空气、噪声环境、地表和地下水体及地表土壤和植被产生不利影响。对土壤修复工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及其污染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土壤修复的绿色施工献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原位修复 施工 污染控制
下载PDF
河流沿岸搬迁化工厂区土壤原位修复降水过程研究
4
作者 胡涛 许兰生 《石油化工建设》 2021年第4期83-88,共6页
土壤修复工程正随着老化工厂区"退城入园"工作的推进而受到关注。由于多数老化工厂建设在沿河、沿湖地区,在原场地修复过程中受到地质条件的限制不能大规模开挖,原位修复技术便成为了多数情况下的首选处理工艺。但是在修复过... 土壤修复工程正随着老化工厂区"退城入园"工作的推进而受到关注。由于多数老化工厂建设在沿河、沿湖地区,在原场地修复过程中受到地质条件的限制不能大规模开挖,原位修复技术便成为了多数情况下的首选处理工艺。但是在修复过程中会受到地下水的较大影响,必须先将地下水水位降至修复下限深度以下才能开始实施。通过在沿河某修复场地进行的降水试验,初步得出并验证了在河岸特殊地质情况下,降水井水位降深与抽水井有效影响半径、抽水井单井最大抽出量、目标水位对应抽水井抽出量之间的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搬迁化工厂区 土壤原位修复 河岸特殊地质 降水施工
下载PDF
土壤石油污染物生物通风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隋红 茹旭 +1 位作者 黄国强 李鑫钢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2期216-219,共4页
生物通风是一种去污效果好、操作费用低的土壤原位修复技术。文章概述了生物通风系统的结构、设计目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详细论述了生物通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现场应用、影响因素和强化技术及理论研究,并展望了生物通风在我国的... 生物通风是一种去污效果好、操作费用低的土壤原位修复技术。文章概述了生物通风系统的结构、设计目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详细论述了生物通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现场应用、影响因素和强化技术及理论研究,并展望了生物通风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石油 污染物 生物通风修复 土壤原位修复技术
下载PDF
土壤中可挥发性污染物清除的离心试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郝荣福 胡黎明 邢巍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037-1040,共4页
土工离心模拟试验技术是研究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研究了非水相流体污染物在非饱和土中的迁移以及随后的抽气清除过程。 当离心机运行到要求的加速度时,汽油污染物从地下油罐中释放并在非饱和土中迁移一年,之后采用土壤通... 土工离心模拟试验技术是研究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研究了非水相流体污染物在非饱和土中的迁移以及随后的抽气清除过程。 当离心机运行到要求的加速度时,汽油污染物从地下油罐中释放并在非饱和土中迁移一年,之后采用土壤通气法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对土壤取样分析,得到污染物在土体中的迁移规律和分布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土壤通气法可以清除非饱和土体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种有效的原位土壤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离心模拟技术 污染物迁移 环境岩土工程 挥发性有机物 土壤抽气法 原位土壤修复技术
下载PDF
场地有机污染土壤原位热修复过程中热质传递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世锋 姜泓杰 +4 位作者 张涛 刘立朋 顾海林 詹明秀 徐旭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271,共9页
针对现有原位热修复技术能耗较高且在修复过程中热质传递机制不明的问题,研究了现场试验过程中的土壤温度场变化、修复效果和能耗,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温湿度场的变化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加热井呈正六边形排布时,修复区域的受热较为均... 针对现有原位热修复技术能耗较高且在修复过程中热质传递机制不明的问题,研究了现场试验过程中的土壤温度场变化、修复效果和能耗,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温湿度场的变化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加热井呈正六边形排布时,修复区域的受热较为均匀,各测温点在修复35 d后,温度均达到200.0℃以上,修复后场地满足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在标准状态下,试验过程中天然气用量总计685664.0 m^(3),每修复1.0 m^(3)污染土壤约消耗62.8 m^(3)天然气;加热井热量主要为修复场地侧壁供能,对于位置低于加热井的土壤作用较小,加热井轴向土壤体积含水率分布较为均匀,但加热井底部体积含水率较高,修复区域底部水分不利于修复场地温度的提升,数值模拟和试验数据的吻合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MRE为20%,为场地有机污染土壤原位热修复技术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土壤修复 效果分析 热质传递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土壤气相抽提(SVE)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乐巍 黄国强 李鑫钢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06年第6期62-65,共4页
土壤气相抽提(SVE)是石油类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中广泛采用的原位治理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SVE技术的影响因素、系统设计、运行机理以及现场监测,阐述了SVE技术及其理论进展。最后展望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土壤气相抽提技术 土壤原位修复 现场试验性测试 全面SVE
下载PDF
高压旋喷注射法在城市石油烃污染场地修复中的实践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吴金红 吴志鹏 《绿色科技》 2018年第12期93-96,100,共5页
指出了土壤的石油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在分析土壤石油烃污染危害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技术,包括物理修复、生物修复和化学修复等,并对各种技术的修复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综述。其... 指出了土壤的石油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在分析土壤石油烃污染危害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技术,包括物理修复、生物修复和化学修复等,并对各种技术的修复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综述。其中,原位化学氧化技术是修复城市保留建筑内的石油烃污染场地有效的技术之一,以上海市的工程实例对高压旋喷注射法在城市石油烃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污染土壤 修复技术 高压旋喷注射 原位土壤修复
下载PDF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小秦岭金矿区农田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10
作者 李立军 仲惟 李涛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950-1956,共7页
为积极探索土壤污染防治新路径,开展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土壤原位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选取豫西小秦岭金矿矿区及周边农田土壤进行重金属含量测定及分析评价,发现该地区土壤中Pb^(2+)元素污染风险较大。将侧孢芽孢杆菌、放线菌及酵... 为积极探索土壤污染防治新路径,开展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土壤原位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选取豫西小秦岭金矿矿区及周边农田土壤进行重金属含量测定及分析评价,发现该地区土壤中Pb^(2+)元素污染风险较大。将侧孢芽孢杆菌、放线菌及酵母菌株进行固定化混合菌制备并开展土壤原位生物修复。发现经固定化混合菌处理后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CK。以Pb^(2+)钝化效率及去除率提高为目的,分别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影响土壤修复效果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Pb^(2+)最佳去除条件为固定化混合菌投加量10.496%,处理温度30.784℃,pH值6.242,Pb^(2+)去除率理论值为72.754%。对此模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与理论值接近,说明响应面分析可起到优化土壤原位修复试验参数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土壤原位修复 去除率 单因素试验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鸟粪石负载硅藻土对土壤铅和金霉素的同步修复作用
11
作者 李静 郭亚丽 +2 位作者 王学江 方宁 戴晓虎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618-3628,共11页
使用镁盐改性硅藻土回收沼液中氮磷制得鸟粪石负载硅藻土(struvite-loaded diatomite,SD),将其用于土壤中铅(Pb)和金霉素(CTC)复合污染的原位修复。采用吸附-解吸实验评估SD对Pb和CTC迁移特性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土壤pH和酸缓冲能力、... 使用镁盐改性硅藻土回收沼液中氮磷制得鸟粪石负载硅藻土(struvite-loaded diatomite,SD),将其用于土壤中铅(Pb)和金霉素(CTC)复合污染的原位修复。采用吸附-解吸实验评估SD对Pb和CTC迁移特性的影响,同时,通过测定土壤pH和酸缓冲能力、土壤Pb和CTC的有效态和形态、土壤速效磷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等考察SD对土壤Pb和CTC的钝化能力,借助SEM、XRD、FT-IR等表征手段揭示其修复机理。结果表明,SD能有效降低Pb和CTC在土壤中的迁移特性;SD投加质量分数为3%,稳定49 d后,土壤酸中和能力提升1倍以上,土壤有效态Pb和CTC含量分别降低26%和56%,酸溶态Pb占比降低10%,残渣态Pb占比升高s18%,CTC的水溶态和松散结合态占比分别降低5%和13%,紧密结合态CTC升高11%,一定程度上降低了Pb和CTC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SD的投加可提升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尤其增加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降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SD对土壤Pb和CTC的钝化机制主要为吸附和沉淀的协同作用。该研究可为污水氮磷资源化利用和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粪石 金霉素 复合污染 土壤原位修复
原文传递
Mathematical Modei of In-situ Ozonation for the Remediation of 2-Chlorophenol Contaminated Soil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晖 宋孟浩 黄金宝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55-558,共4页
A microscopic diffusion-reac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in-situ ozonation for the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i.e., to predic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rget contaminant in the subsurfa... A microscopic diffusion-reac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in-situ ozonation for the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i.e., to predic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rget contaminant in the subsurface.The sequential strategy was employed to obtain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model using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A non-uniform grid of discretization points was employed to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he numerical solution by means of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One-dimensional column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model. The column was packed with simulated soils that were spiked with 2-chlorophenol. Ozone gas passed through the column at a flow rate of 100 ml·min^-1. The residual 2-chlorophenol content at different depths of the column was determined at fixed time intervals. Compared the experimental data with the simulated valu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itted data well during most time of the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氯酚 土壤污染 原位土壤修复 臭氧化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