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海原位孔隙水采集系统设计改进和海试验证
1
作者 刘广虎 陆程 +6 位作者 赵宏宇 刘纪勇 刘梓锐 何赵 白名岗 吴宣志 徐著华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8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针对原位孔隙水气密采集系统原理样机可能会受到少量海水混合的干扰问题,原位孔隙水气密采集系统生产样机在结构和总体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多项防海水混合的改进措施。并在南海北部海域通过原位孔隙水气密采集系统生产样机开展了原位孔隙... 针对原位孔隙水气密采集系统原理样机可能会受到少量海水混合的干扰问题,原位孔隙水气密采集系统生产样机在结构和总体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多项防海水混合的改进措施。并在南海北部海域通过原位孔隙水气密采集系统生产样机开展了原位孔隙水样品采集试验,通过对样品中CH4、PO43-、 NH4+、总碱度含量进行测试分析,证实了生产样机防海水混合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孔隙水 设计 改进 海试 有效
下载PDF
湿地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的定量估算 被引量:6
2
作者 古小治 张雷 +3 位作者 柏祥 申秋实 王兆德 范成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83,共9页
为有效控制湖泊内源营养盐的释放,探讨了不同物理改良措施(覆沙、底质疏松)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释放通量控制效果。利用原位孔隙水采样技术(Peeper)来获得沉积物孔隙水剖面,对改良后湿地沉积物孔隙水营养盐的垂向分布及其扩散通量... 为有效控制湖泊内源营养盐的释放,探讨了不同物理改良措施(覆沙、底质疏松)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释放通量控制效果。利用原位孔隙水采样技术(Peeper)来获得沉积物孔隙水剖面,对改良后湿地沉积物孔隙水营养盐的垂向分布及其扩散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改良后沉积含水率、孔隙率分别提高了91%和54%。水土界面附近,随剖面深度增加,孔隙水中PO43-、NH4+、NO3-及NO2-浓度分布符合指数关系,PO43-、NH4+在8 cm左右达到最大值。种植芦苇后沉积物孔隙水中PO43-、NH4+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改良措施能有效降低表层弱结合态磷在总磷中比例但增加铁磷的比例,种植芦苇可强化这一效应。运用F ick第一定律对剖面孔隙水营养盐的扩散通量进行估算,发现沉积物经疏松后,NH4+、PO43-的扩散通量由57.47~72.19μg/(m2.d)和2.55~3.21μg/(m2.d)变为-95.54^-130.94μg/(m2.d)和1.50~2.05μg/(m2.d),可考虑疏松沉积物-水界面附近沉积物来作为控制湖泊内源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沉积物 覆沙 底泥疏松 原位孔隙水 扩散通量
下载PDF
湿地挺水植物根际金属离子的分布及界面扩散通量 被引量:1
3
作者 古小治 陈开宁 范成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0-1006,共7页
挺水植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系的生长发育过程影响其环境功能的发挥及其根土和水土界面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界面的氧化还原异质环境是金属离子发生扩散、沉淀和溶解以及吸附和解析等许多瞬时过程的重要场所,这些过... 挺水植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系的生长发育过程影响其环境功能的发挥及其根土和水土界面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界面的氧化还原异质环境是金属离子发生扩散、沉淀和溶解以及吸附和解析等许多瞬时过程的重要场所,这些过程对金属离子在固相和水相的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获取金属离子赋存特征和定量评估大型挺水植物生长对其界面行为的影响,是了解金属离子在界面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利用高分辨率沉积物原位间隙水采样技术(Pore Water Equilibrators,Peeper)获得芦苇、香蒲和茭草3种挺水植物根际与非根际溶液中Al3+、Fe3+、Mn2+和Ca2+的剖面分布特征,并利用Fick第一定律定量估算它们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湿地沉积物孔隙水中Al3+、Fe3+、Mn2+和Ca2+的含量较上覆水存在着明显的富集现象。其中Fe3+、Mn2+分布受大型挺水植物影响最为显著,且随沉积物深度增加,富集效应有进一步加剧趋势。从剖面垂向分布来看,Al3+含量的峰值靠近沉积物的表层,而Fe3+、Ca2+和Mn2+含量峰值出现位置相对较深存在于沉积物中下层。与无植被的对照区域相比,4种金属离子含量在植物根区附近显著升高(P〈0.05),其中Al3+、Fe3+和Ca2+受芦苇生长过程影响最为明显,其在根际孔隙水中峰值含量达18.3、513和5408μmol·L-1,较对照分别增加了6.0、2.5及25.8倍,芦苇根际效应显著高于香蒲和茭草。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Mn2+在根区的分布受茭草影响最大,在根区孔隙水中浓度为21~97μmol·L-1较对照区的1.1~52.5μmol·L-1,平均浓度增加65%。受植物根区环境的影响,Fe3+和Ca2+在植物根区释放速率明显加快,其中茭草根区释放速率分别为(35.38±3.05)和(240.18±20.71)μmol·m-2·d-1较对照区增加10倍;另外湿地植物存在直接导致Mn2+在界面的交换速率显著下降,在芦苇区仅为(2.06±0.44)μmol·m-2·d-1,削减的幅度超过99%。整体来看,挺水植物生长可能加剧金属离子在根际沉积物中富集,进而加快了Al3+、Fe3+和Ca2+的溶出而降低了和Mn2+的释放风险,但随植物种群类型变化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孔隙水 根际 金属离子 释放速率 植物
下载PDF
基于被动采样技术的砷有效性和界面过程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管冬兴 魏天娇 +2 位作者 袁召锋 李刚 陈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4-356,共13页
全球诸多区域均发现由于人类活动或者地质因素造成的砷污染问题,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对大尺度下砷风险有效控制,需要准确评价砷在不同介质间的界面行为。砷的迁移转化受到化学和微生物调控,从而在土水和根际等典型环境界面... 全球诸多区域均发现由于人类活动或者地质因素造成的砷污染问题,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对大尺度下砷风险有效控制,需要准确评价砷在不同介质间的界面行为。砷的迁移转化受到化学和微生物调控,从而在土水和根际等典型环境界面上,具有在毫微米尺度下形态变化剧烈的特点。传统的以破坏性取样加实验室分析为主的主动采样技术难以胜任对界面过程的研究。近年来,以薄膜扩散梯度(DGT)、薄膜扩散平衡(DET)、原位反复孔隙水采样(IPI)和平衡式孔隙水采样(Peeper)为代表的新兴被动采样技术在土壤环境界面过程研究中显示出了巨大优势。上述被动采样技术已用于原位检测水体或土壤间隙水中砷的总量和形态特征及其一维分布信息。其中,DGT测定的土壤中砷浓度与植物体内砷含量的相关性较好,可用于砷的植物有效性评估。利用上述被动采样器研究水-土-生界面处砷的二维时空分布特征,是近几年的一个重要趋势。DGT可用于表征砷在土-水界面和植物根际的二维亚毫米高分辨分布特征,在砷空间分布研究上具有巨大优势。而IPI可低扰动反复采样,是少数可用于砷形态动态分布研究的工具。以上研究从微观尺度阐述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 原位反复孔隙采样器(IPI) 砷形态 生物有效性 土-界面 植物根际
下载PDF
Influence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on stability of accumulation slope by in-situ monitoring test 被引量:9
5
作者 周中 王宏贵 +1 位作者 傅鹤林 刘宝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297-302,共6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induced landslides in accumulation slope and to clarify som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slope performance,artificial rainf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induced landslides in accumulation slope and to clarify som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slope performance,artificial rainfall simulation tests and field synthetic monitoring were carried out on a typical accumulation slope of Shangrui Freeway in Guizhou Province,China.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accumulation landslides caused by rainfall infiltration are shallow relaxation failure,whose deformation zone lies within the top 0-4 m soil layer.The deformation of slope gradually reduces from the surface,where the greatest deformation lies in,to the deep part of slope.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infiltration during the first 2 h is 86%,and then it reduces gradually with time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of the surface runoff.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infiltration drop to a relatively stable value(50%)after 6 h.Rainfall infiltration causes obvious increase of pore-water pressure,which may result in a reduction of shear strength due to a decrease in effective stress and wetting-induced softening.The double-effect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induced landslides in accumulation sl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umulation slope STABILITY rainfall infiltration in-situ monitor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