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原位疫苗研究进展
1
作者 卓烙伊 杨勇 《药学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521-528,567,共9页
肿瘤疫苗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肿瘤免疫治疗方式,但肿瘤自身的高异质性和高突变率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肿瘤疫苗的开发。相比传统肿瘤疫苗,肿瘤原位疫苗直接将患者的肿瘤灶自身变为“抗原工厂”,具有全身毒性低、生物利用度高、个性化程度... 肿瘤疫苗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肿瘤免疫治疗方式,但肿瘤自身的高异质性和高突变率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肿瘤疫苗的开发。相比传统肿瘤疫苗,肿瘤原位疫苗直接将患者的肿瘤灶自身变为“抗原工厂”,具有全身毒性低、生物利用度高、个性化程度强、时间经济成本小等多种优点,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和临床转化价值。肿瘤原位疫苗通过诱导肿瘤局部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促进肿瘤抗原及免疫激活介质的释放,启动或重启机体被沉默的“肿瘤-免疫循环”,并进一步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的免疫记忆。本文聚焦于肿瘤原位疫苗,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具有关键临床结果的具体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揭示肿瘤原位疫苗的应用潜力与挑战,为肿瘤原位疫苗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原位疫苗 免疫治疗
下载PDF
原位疫苗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
作者 王晓露 李茹恬 +3 位作者 刘娟 周霞 卞丽娟 刘宝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7-360,共4页
原位疫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可将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转变为免疫刺激性微环境。然而,该治疗模式的持续临床效益需要多个层面的长期免疫激活。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采用原位疫苗模式治疗1例晚期子... 原位疫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可将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转变为免疫刺激性微环境。然而,该治疗模式的持续临床效益需要多个层面的长期免疫激活。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采用原位疫苗模式治疗1例晚期子宫内膜癌(EC)患者,经历5.5个月的PFS后,虽然总体疗效评价为PD,但目标病灶仍为PR,反映了该治疗策略的潜力。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原位疫苗产生效应的机制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晚期无标准治疗方案的实体瘤患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原位疫苗 免疫治疗
下载PDF
肿瘤原位疫苗:临床应用与创新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茹恬 刘宝瑞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421-425,共5页
随着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迅速发展,肿瘤疫苗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让肿瘤本身“提供”抗原,并改善肿瘤微环境,从而促进机体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原位疫苗”技术,在临床转化应用方面具有鲜明的实用优势,有望成为广泛应用的免... 随着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迅速发展,肿瘤疫苗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让肿瘤本身“提供”抗原,并改善肿瘤微环境,从而促进机体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原位疫苗”技术,在临床转化应用方面具有鲜明的实用优势,有望成为广泛应用的免疫治疗手段。该文就目前的肿瘤原位疫苗技术现状,介绍了原位疫苗的两种常见实现手段:放疗和瘤内免疫注射作为原位疫苗的作用机制、应用现状、存在的局限以及发展前景等,并简要介绍了笔者团队在原位疫苗方面的工作,以期使该领域的发展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疫苗 放疗 瘤内注射 免疫治疗 佐剂
下载PDF
原位疫苗: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思路 被引量:4
4
作者 朱军梦 刘宝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3-220,共8页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肿瘤治疗最受瞩目的领域。关于如何实现最理想抗肿瘤免疫效果,可采用"被动"免疫疗法如过继性细胞疗法、基因工程T细胞等直接攻击肿瘤细胞,也可采用"主动"免疫疗法如细胞因子...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肿瘤治疗最受瞩目的领域。关于如何实现最理想抗肿瘤免疫效果,可采用"被动"免疫疗法如过继性细胞疗法、基因工程T细胞等直接攻击肿瘤细胞,也可采用"主动"免疫疗法如细胞因子、肿瘤疫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调节并激活免疫系统。原位疫苗以局部瘤内注射的方式,将"主动"和"被动"免疫科学地结合起来,在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深度调节和触发机体免疫系统,形成免疫启动-免疫效应-肿瘤细胞死亡-抗原释放导致免疫再启动-免疫再效应的反复循环,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肿瘤免疫效果。本文就原位疫苗的具体策略、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进展,以及原位疫苗的优势、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等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疫苗 肿瘤 免疫治疗 免疫佐剂
下载PDF
难治性胰腺癌原位疫苗模式治疗后完全缓解——案例分享及文献复习
5
作者 崔鹤清 孔炜伟 +6 位作者 孔文韬 黎琪 同帆 沙慧子 钱晓萍 刘宝瑞 杜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5-348,共4页
回顾1例难治性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在胰腺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结束2个月后出现腹腔转移,后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奥沙利铂化疗联合腹膜后淋巴结区域局部放疗,治疗期间病情再次进展,腹腔一病灶再次增大,遂予该腹腔转移病灶原位... 回顾1例难治性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在胰腺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结束2个月后出现腹腔转移,后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奥沙利铂化疗联合腹膜后淋巴结区域局部放疗,治疗期间病情再次进展,腹腔一病灶再次增大,遂予该腹腔转移病灶原位疫苗模式治疗。局部大剂量分割免疫增敏放疗+OK432瘤内注射+抗PD-1单抗静脉治疗后,血清CA125持续下降至正常范围。治疗1周期后,转移病灶穿刺病理显示大面积坏死;治疗3周期后,复查CT显示腹腔转移病灶消失,客观疗效评价达CR;无进展生存时间已达16个月。该治疗模式为晚期难治性胰腺癌及其他难治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难治性 原位疫苗 放疗 免疫治疗
下载PDF
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6
作者 肖蓬莉 郭淑利 +2 位作者 王慧睿 毛慧云 安万花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4年第1期29-36,共8页
目的探讨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采用小鼠B细胞淋巴瘤A20细胞株构建小鼠B细胞淋巴瘤双侧皮下肿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皮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未治疗组... 目的探讨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采用小鼠B细胞淋巴瘤A20细胞株构建小鼠B细胞淋巴瘤双侧皮下肿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皮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未治疗组(不接受任何治疗)、ADU-S100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激动剂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多柔比星)和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ADU-S100+多柔比星),每组5只。将荷瘤小鼠右侧肿瘤定义为近端肿瘤,左侧肿瘤定义为远端肿瘤,仅对近端肿瘤进行瘤内药物注射治疗,远端肿瘤不处理。肿瘤接种后第23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中CD11c+树突细胞(DC)、CD8+CD11c+DC和CD80+CD11c+DC亚群的比例。采用A20肿瘤细胞裂解物体外刺激各组小鼠的脾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原位疫苗治疗组CD8+T细胞中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EdU+)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TNF-α+)细胞的比例,并使用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效应。在接种肿瘤后第7、12、17天通过腹腔注射抗小鼠CD8α(clone 53-6.7)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清除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小鼠体内的CD8+细胞。肿瘤接种后第23天,测量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联合抗小鼠CD8α(clone 53-6.7)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处理组小鼠近端和远端肿瘤体积,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脾脏中CD8+T细胞和CD8+CD11c+DC的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小鼠肿瘤组织中浸润的CD8+T细胞。结果在肿瘤接种后第11、14、17、20、23天,各治疗组小鼠的近端肿瘤、远端肿瘤体积均低于未治疗组小鼠(均P<0.05)。未治疗组、ADU-S100原位疫苗治疗组、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和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小鼠脾脏中募集的CD11c+DC亚群比例分别为(4.92±0.63)%、(7.54±0.84)%、(7.45±0.86)%和(11.63±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30,P<0.001);CD8+CD11c+DC亚群比例分别为(1.36±0.34)%、(4.02±0.43)%、(4.22±0.61)%和(6.11±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09,P<0.001);CD80+CD11c+DC亚群比例分别为(0.51±0.24)%、(1.69±0.23)%、(1.82±0.25)%和(4.09±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40,P<0.001)。各原位疫苗治疗组的CTL杀伤效应以及CD8+T细胞中EdU+细胞和TNF-α+细胞的比例均高于未治疗组(均P<0.05),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的CTL杀伤效应以及CD8+T细胞中EdU+细胞和TNF-α+细胞的比例均高于ADU-S100原位疫苗治疗组和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均P<0.05)。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抗小鼠CD8α抗体处理组小鼠脾脏中CD8+T细胞和CD8+CD11c+DC细胞的比例均低于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同型对照抗体处理组(均P<0.05),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抗小鼠CD8α抗体处理组小鼠近端和远端肿瘤体积均大于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同型对照抗体处理组(均P<0.05)。结论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可抑制小鼠B细胞淋巴瘤双侧皮下肿瘤模型中近端肿瘤的生长,并可产生能够部分抑制远端肿瘤生长的全身性抗肿瘤免疫效应,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可能通过CD8+CD11c+DC介导的CD8+T细胞免疫应答发挥抗肿瘤免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多柔比星 原位疫苗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联合包载DOX/R837仿生型原位肿瘤疫苗的构建及体外评价
7
作者 修敬雅 王晓萍 +1 位作者 李丹 乔明曦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5-565,共11页
目的 构建一种M2型巨噬细胞膜包裹的共载化疗药阿霉素及免疫佐剂咪喹莫特的仿生型纳米粒作为肿瘤原位疫苗,通过刺激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提供肿瘤相关抗原,激活系统抗肿瘤免疫反应实现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 目的 构建一种M2型巨噬细胞膜包裹的共载化疗药阿霉素及免疫佐剂咪喹莫特的仿生型纳米粒作为肿瘤原位疫苗,通过刺激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提供肿瘤相关抗原,激活系统抗肿瘤免疫反应实现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共载阿霉素(doxorubicin, DOX)和咪喹莫特(R837)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doxrubicin-R837-nanoparticles, DRNPs),采用细胞膜提取试剂盒提取M2型巨噬细胞膜,通过共挤出法制备巨噬细胞膜包裹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M2-doxrubicin-R837-nanoparticles, MDRNPs),以两种药物包封率及载药量为考察指标,优化载体的处方工艺,对优化后原位疫苗的粒径、电位、形态及药物释放进行测定,对构建的原位疫苗体外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及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相关指标进行考察。结果 优化后DRNPs的处方工艺:药载质量比为1∶10,初乳水相聚乙烯醇浓度为2%,分散相PVA浓度为0.5%,初乳分散相体积比为1∶6,优化后DRNPs中DOX和R837包封率分别为84.3%和81.3%,巨噬细胞包裹原位疫苗MDRNPs的粒径为(196.3±5.8)nm,电位为(-15.3±1.2)mV,呈球形或类球形,该制剂在生理条件下可缓慢释放DOX和R837。MDRNPs对4T1肿瘤细胞IC_(50)值为11.18 mg·L^(-1),且可通过巨噬细胞膜作用有效靶向至肿瘤细胞。MDRNPs可显著增加肿瘤细胞钙网蛋白外翻,高迁移速率蛋白1外流及胞内ATP外流进而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以激活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结论 MDRNPs可有效靶向至肿瘤细胞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从而激活抗肿瘤免疫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疫苗 巨噬细胞膜 阿霉素 咪喹莫特
下载PDF
基于原位疫苗的联合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韩露 袁志翔 +1 位作者 郭坤 何黎黎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537-1545,共9页
原位疫苗利用体内肿瘤作为抗原来源,只需递送佐剂便可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由于单一的治疗方式难以克服肿瘤的复杂性和代偿性进化,研究者们将促进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的治疗方法与免疫佐剂相结合以制备原位疫苗,不仅能直接杀死肿瘤细... 原位疫苗利用体内肿瘤作为抗原来源,只需递送佐剂便可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由于单一的治疗方式难以克服肿瘤的复杂性和代偿性进化,研究者们将促进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的治疗方法与免疫佐剂相结合以制备原位疫苗,不仅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以控制局部肿瘤,还能诱导强烈的全身性抗肿瘤免疫应答而避免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笔者对近年来基于原位疫苗的抗肿瘤联合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光疗联合免疫治疗和溶瘤病毒联合免疫治疗。揭示这些联合疗法的应用潜力和挑战,为今后原位疫苗的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疫苗 肿瘤 联合治疗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瘤内免疫注射联合放疗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戴娟娟 刘宝瑞 李茹恬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3年第6期549-555,共7页
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迅速发展,肿瘤治疗性疫苗技术日益受到关注。相较于个体化新抗原疫苗,原位疫苗技术无需经历个体化抗原检测、抗原肽定制合成等繁琐的步骤,即可在肿瘤局部形成“抗原库”以启动较强的抗肿瘤免疫,且能提高部分... 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迅速发展,肿瘤治疗性疫苗技术日益受到关注。相较于个体化新抗原疫苗,原位疫苗技术无需经历个体化抗原检测、抗原肽定制合成等繁琐的步骤,即可在肿瘤局部形成“抗原库”以启动较强的抗肿瘤免疫,且能提高部分患者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反应率,在现阶段具有较高的临床转化潜力。本文主要介绍原位疫苗最主要的两种实现方式:放射治疗和瘤内免疫注射,同时阐述它们作为原位疫苗的作用机制和二者联合应用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现状,使该领域得到更多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原位疫苗 瘤内注射 放射治疗 远隔效应
下载PDF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免疫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芸 刘苗 +1 位作者 张鲁榕 缪蔚冰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目的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导致的免疫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6月DTC术后患者74例,其中清灶组42例,清甲组32例。人源甲状腺癌(TC)8305C经过剂量率为200 cGy/min的直线加速器照射4 min后制备TC新型诱导性瘤苗,以5-乙炔... 目的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导致的免疫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6月DTC术后患者74例,其中清灶组42例,清甲组32例。人源甲状腺癌(TC)8305C经过剂量率为200 cGy/min的直线加速器照射4 min后制备TC新型诱导性瘤苗,以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掺入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比较^(131)I治疗前后的淋巴细胞转化。收集TC细胞蛋白抗原刺激后的患者淋巴细胞,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用FITC-抗人CD4或CD8及PE-抗人γ-干扰素(IFN-γ)进行荧光抗体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和CD4^(+)IFN-γ^(+)、CD8^(+)和CD8^(+)IFN-γ^(+)4组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了解各个淋巴亚群的变化。以TC细胞蛋白作为包被抗原,一抗为^(131)I治疗前及治疗45 d后患者的血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TC细胞蛋白抗体滴度。结果(1)DTC患者^(131)I治疗后淋巴细胞转化幅度明显升高(t=2.817,P<0.05),以清灶组为著(t=2.593,P<0.05)。(2)^(131)I治疗后,清灶组CD8^(+)IFN-γ^(+)升高例数较多,占56%( χ^(2)=8.354,P<0.05),而CD4^(+)、CD4^(+)IFN-γ^(+)及CD8^(+)3个亚群降低例数较多,分别占65%,65%及61%。清灶组^(131)I治疗前后4个淋巴亚群中,除了CD4^(+)亚群是降低的,其他亚群均为升高。而清甲组4个亚群均以降低例数为主,且经^(131)I治疗后4个淋巴亚群均降低,其中CD8^(+)淋巴亚群降低最为显著(t=2.234,P<0.05)。(3)^(131)I活度每增加1 Bq,其抗TC细胞蛋白抗体的滴度阳性率增加1.018倍(P<0.05);当抗TC细胞蛋白抗体最高滴度达到1∶640000,清灶组与清甲组在引起体液免疫反应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0.546,P>0.05)。结论^(131)I治疗DTC患者可激发其免疫反应,其中清灶组的免疫反应更大,并以细胞免疫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131)I 主动免疫 原位疫苗
下载PDF
Immunogenicity of multi-epitope-based vaccine candidates administered with the adjuvant Gp96 against rabies 被引量:1
11
作者 Yange Niu Ye Liu +5 位作者 Limin Yang Hongren Qu Jingyi Zhao Rongliang Hu Jing Li Wenjun Liu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68-175,共8页
Rabies, a zoonotic disease, causes > 55,000 human deaths globally and results in at least 500 million dollars in losses every year.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rabies vaccines are mainly inactivated and attenuated vacc... Rabies, a zoonotic disease, causes > 55,000 human deaths globally and results in at least 500 million dollars in losses every year.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rabies vaccines are mainly inactivated and attenuated vaccines, which have been linked with clinical diseases in animals. Thus, a rabies vaccine with high safety and efficacy is urgently needed. Peptide vaccines are known for their low cost, simple production procedures and high safety.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efficacy of multi-epitope-based vaccine candidates against rabies virus. The ability of various peptides to induce epitope-specific responses was examined, and the two peptides that possessed the highest antigenicity and conservation, i.e., AR16 and h PAB, were coated with adjuvant canineGp96 and used to prepare vaccines. The peptides were prepared as an emulsion of oil in water(O/W) to create three batches of bivalent vaccine products. The vaccine candidates possessed high safety. 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were detected on the day 14 after the first immunization in mice and beagles, reaching 5–6 IU/m L in mice and 7–9 IU/m L in beagles by day 28. The protective efficacy of the vaccine candidates was about 70%–80% in mice challenged by a virulent strain of rabies virus. Thus, a novel multi-epitope-based rabies vaccine with Gp96 as an adjuvant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in mice and dog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ynthetic peptides hold promi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vaccines against rab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bies virus multi-epitope-based vaccine immunogenicity evaluation GP96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