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洞嘎金矿床地质特征、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及成因探讨
1
作者 何青 郎兴海 +7 位作者 王旭辉 邓煜霖 王涌涛 吴伟哲 谢鸿儒 詹宏宇 刘洲基 姜楷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0-1016,共17页
洞嘎金矿位于西藏雄村矿集区,是冈底斯成矿带较早发现且投入开采的金矿,但研究程度低,矿床成因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开展了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测试,分析成矿物质来源,进而探讨洞嘎金矿的成因。洞嘎金矿体受控... 洞嘎金矿位于西藏雄村矿集区,是冈底斯成矿带较早发现且投入开采的金矿,但研究程度低,矿床成因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开展了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测试,分析成矿物质来源,进而探讨洞嘎金矿的成因。洞嘎金矿体受控于雄村组凝灰岩中的裂隙系统,矿体呈脉状产出,已探获金金属资源量9.55 t,达到中型规模。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细脉状构造,金主要以包裹金和粒间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黄铜矿中。根据脉体穿插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将洞嘎金矿的成矿过程划分为热液成矿期与表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为主成矿期,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成矿早阶段、成矿主阶段及成矿晚阶段。洞嘎金矿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1.57‰~+5.26‰,平均值+1.69‰,具明显的塔式分布,表明硫源具岩浆硫的特点。结合前人已发表的数据,我们认为洞嘎金矿属于斑岩铜金成矿系统外围的热液脉型金矿床,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铜金矿床,找矿潜力极大。洞嘎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地幔,有少量的地壳物质(俯冲沉积物)加入。洞嘎金矿床的金与绿泥石密切相关,该绿泥石主要为溶蚀-迁移-结晶机制形成,绿泥石形成过程导致含金热液流体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使得成矿流体中的金发生卸载,最终在凝灰岩的裂隙系统中形成洞嘎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嘎金矿 地质特征 原位硫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成因
下载PDF
胶东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来自黄铁矿Rb-Sr定年、原位硫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的制约
2
作者 王美云 李杰 +3 位作者 宋明春 张丽鹏 唐宗源 丁正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1-1515,共15页
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是胶东半岛唯一的一个金、银、铅、锌、铜共生的多金属矿床。与胶东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胶北地体不同,大邓格矿床处于苏鲁-大别造山带最东端的威海超高压变质带。准确限定大邓格矿床的成矿年龄和成矿... 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是胶东半岛唯一的一个金、银、铅、锌、铜共生的多金属矿床。与胶东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胶北地体不同,大邓格矿床处于苏鲁-大别造山带最东端的威海超高压变质带。准确限定大邓格矿床的成矿年龄和成矿物质来源对深入理解胶东晚中生代成矿作用及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主成矿阶段矿石中的黄铁矿开展Rb-Sr同位素定年和原位硫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以此限定成矿时限、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结果显示黄铁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09.8±1.7Ma(MSWD=1.4),与该区域的钼、铜等有色金属矿床成矿时代一致,略晚于胶东大规模金矿爆发的时代(~120Ma)。主成矿阶段的硫同位素在-1.20‰~6.65‰之间,平均值为5.31‰。黄铁矿中富集Cu、Pb、Zn、Co、Ni等亲硫元素和铁族元素,Co/Ni比值介于0.03~1.36之间。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产于伟德山岩体的崮庄岩石单元外围,且成岩、成矿时代一致,表明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综合分析认为,胶东早白垩世成矿作用受控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华北克拉通破坏有关的热隆-伸展构造环境,俯冲板块向东后撤造成了西早东晚的区域成矿时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 黄铁矿Rb-Sr测年 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 成矿机制 胶东半岛
下载PDF
藏南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洪梁 李光明 +5 位作者 丁俊 张志 卿成实 付建刚 凌晨 刘宇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89-1303,共15页
藏南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TH)东段发现的首个大型铅锌矿床,但其成因备受争议。本文在详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硐内具有"同心环带"或"热水蛋"构造的铅锌矿石中的黄铁矿、方铅矿和... 藏南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TH)东段发现的首个大型铅锌矿床,但其成因备受争议。本文在详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硐内具有"同心环带"或"热水蛋"构造的铅锌矿石中的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进行了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铅锌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在8.88‰~11.83‰之间,平均为10.50‰,总硫同位素组成(δ^34S∑S)约为10.07‰。其中:7个黄铁矿(Py)测点的δ^34SPy值为10.29‰~11.14‰,平均为10.70‰;6个闪锌矿(Sp)测点的δ^34SSp值为10.78‰~11.83‰,平均为11.49‰;5个方铅矿(Gn)测点的δ^34SGn值为8.88‰~9.18‰,平均为9.04‰。总体表现为δ^34SSp>δ^34SPy>δ^34SGn,指示硫同位素未达到分馏平衡。利用方铅矿与闪锌矿矿物对硫同位素温度计计算可得,铅锌成矿温度介于224~280℃之间,平均值为259℃。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主成矿期硫源主要来自日当组(J1r)围岩地层,并可能有少量岩浆硫的混入,属受控于地层-构造-岩浆热液作用的中温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硫同位素 矿床成因 中温热液矿床 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 藏南
下载PDF
东川式铜矿的成矿作用及后期叠加改造:来自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的制约 被引量:4
4
作者 殷学清 林海涛 +1 位作者 苏治坤 赵新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52,共19页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SSC型)的成因争论聚焦在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沉积成岩期并可能叠加有后期成矿作用,还是形成于成岩后盆地闭合过程和造山作用有关。产于扬子板块西缘的东川式铜矿是中国SSC型矿床的典型代表,这些矿床赋存在晚古元古界...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SSC型)的成因争论聚焦在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沉积成岩期并可能叠加有后期成矿作用,还是形成于成岩后盆地闭合过程和造山作用有关。产于扬子板块西缘的东川式铜矿是中国SSC型矿床的典型代表,这些矿床赋存在晚古元古界东川群岩石中,主要呈层状矿体产出,但也存在少量脉状矿体。文章选择东川铜矿田内因民、汤丹和滥泥坪3个典型矿床的层状和脉状矿体中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铜矿)开展原位硫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矿床的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较广:因民矿床层状硫化物的δ^(34)S值分布于4.7‰~22.1‰,汤丹和滥泥坪矿床层状硫化物的δ^(34)S值为-3.3‰~3.1‰;因民矿床脉状硫化物的δ^(34)S值分布于21.0‰~30.7‰,汤丹和滥泥坪矿床脉状硫化物的δ^(34)S值为-19.4‰~3.5‰。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表明形成2种产状矿体的硫来源不同。层状矿体较大的硫同位素组成差异指示了海相硫酸盐不同程度的热化学还原作用,表明初始成矿流体中的硫来源于循环盆地卤水中溶解的海相蒸发岩。脉状矿体的硫同位素组成则强烈受控于矿区的赋矿围岩,因民矿床硫化物中极高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的来源为地层中的海相蒸发岩,而汤丹和滥泥坪矿床中亏损^(34)S的特征则表明硫的来源为富含生物还原硫的碳质板岩。结合野外地质关系和前人研究成果,文章认为层状矿体和脉状矿体是2期独立成矿事件的产物,层状矿体形成于成岩作用时期,脉状矿体形成于后期独立的局部构造热成矿事件,也即SSC型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成岩期,但普遍遭受后期热液活动的叠加,并且在不同的成矿期中可能存在着多阶段的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原位硫同位素 东川式铜矿 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 多期叠加成矿
下载PDF
川滇黔矿集区天宝山铅锌矿床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余亚莉 倪培 +4 位作者 王国光 戴宝章 杨涛 张鑫 赵连庆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137,共17页
川滇黔铅锌矿集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铅锌矿产地之一,文章以该矿集区内四川天宝山大型铅锌矿床为例,开展了LA-MC-ICP-MS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与LA-ICP-MS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为认识该类矿床硫源和矿床成因提供地质地球化学依据。微量元素... 川滇黔铅锌矿集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铅锌矿产地之一,文章以该矿集区内四川天宝山大型铅锌矿床为例,开展了LA-MC-ICP-MS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与LA-ICP-MS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为认识该类矿床硫源和矿床成因提供地质地球化学依据。微量元素数据计算所得成矿温度在130~170℃之间,是典型MVT型矿床的成矿温度。LA-MC-ICP-MS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分析得到的该矿床硫化物的δ;S值在+3.3‰~+12.0‰,在样品尺度上测量值之间的δ;S值变化可达4.5‰,远高于分析方法的精度(±1.2‰),此次测量值比前人用全岩粉末测得的δ;S值(+3.3‰~+4.8‰)偏大,成矿物质硫应为赋矿地层中的硫酸盐通过热化学还原作用生成,且是在原位还原的。此外,纵观不同产出位置硫化物的δ;S值发现,从矿床深部到浅部(海拔1900~2300 m),矿体产状没有显著变化,硫化物的δ;S值逐渐变大,反映了从低到高逐渐靠近成矿热液中心的趋势。综上所述,天宝山铅锌矿床属于MVT型铅锌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原位硫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成因 天宝山铅锌矿床 川滇黔矿集区
下载PDF
小秦岭镰子沟金矿床地质特征、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代军治 高菊生 +4 位作者 钱壮志 张龙斌 周金隆 李平 高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69-1682,共14页
镰子沟金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金矿矿集区西部,矿体赋存于太华群上部岩层内,受断裂构造和石英脉控制,带状钾长石化是矿床典型的围岩蚀变,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重晶石±磁铁矿。为了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及... 镰子沟金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小秦岭金矿矿集区西部,矿体赋存于太华群上部岩层内,受断裂构造和石英脉控制,带状钾长石化是矿床典型的围岩蚀变,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重晶石±磁铁矿。为了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采用LA-MC-ICP-MS技术对镰子沟金矿床黄铁矿进行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获得单颗粒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变化范围为-15.27‰^-11.98‰,平均-13.35‰,小于共生重晶石硫同位素值9.8‰~12.4‰。根据硫化物与共生硫酸盐矿物,估算成矿热源总硫值为-3.6‰,与新太古界太华群和燕山期华山花岗岩均不同。综合矿化蚀变、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组成,认为太华群对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影响较华山花岗岩明显,但非主要来源,金矿床成矿与深部流体或隐伏岩体有关,矿床受深部流体和构造控制,深部仍有寻找构造蚀变型或微细浸染型金矿体的潜力,但规模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子沟金矿床 原位硫同位素 成矿物质 深源流体 小秦岭
下载PDF
贵州尾若金矿床载金矿物EPMA分析与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馨月 胡煜昭 刘晓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8-107,共10页
尾若金矿位于南盘江盆地西北部,是烂泥沟金矿区外围的小型金矿床,找矿潜力较好。该矿床的黄铁矿按其矿物组合和脉体穿插关系可划分为浸染状黄铁矿阶段(S1)和细脉状石英-黄铁矿阶段(S2)。为了查明该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和硫化物中硫的来源,... 尾若金矿位于南盘江盆地西北部,是烂泥沟金矿区外围的小型金矿床,找矿潜力较好。该矿床的黄铁矿按其矿物组合和脉体穿插关系可划分为浸染状黄铁矿阶段(S1)和细脉状石英-黄铁矿阶段(S2)。为了查明该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和硫化物中硫的来源,在金属硫化物组构特征观察的基础上,采用了电子探针(EPMA)和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金属硫化物中Au、As、S、Fe等元素的含量和δ34S组成。结果表明,尾若金矿床的载金矿物为含砷黄铁矿和毒砂,金主要以纳米级自然金(Au0)形式存在,少部分以固溶体(Au+)形式存在。该矿床的硫同位素值介于10.6‰~14.0‰之间,2个阶段形成的硫化物具有较为相似的硫同位素值,表明2期热液中硫的来源相同,均来自于海相硫酸盐,TSR(热化学还原作用)是尾若金矿床硫酸盐的还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若金矿 金赋存状态 电子探针 原位硫同位素
下载PDF
松辽盆地海力锦铀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成矿流体性质的指示 被引量:2
8
作者 田明明 李子颖 +7 位作者 张云龙 贾立城 邱林飞 邢作昌 宁君 李继木 唐国龙 林效宾 《铀矿地质》 CSCD 2024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海力锦铀矿床控矿灰色砂岩垂向上具有“两红夹一灰”特征,铀矿体呈多层板状,与传统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明显不同。文章通过对赋矿灰色砂岩中黄铁矿微区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特征研究,反演海力锦铀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主要获得了以... 海力锦铀矿床控矿灰色砂岩垂向上具有“两红夹一灰”特征,铀矿体呈多层板状,与传统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明显不同。文章通过对赋矿灰色砂岩中黄铁矿微区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特征研究,反演海力锦铀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主要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海力锦铀矿床含矿层黄铁矿赋存形式包括胶状、草莓状,铀矿物常与草莓状或胶状黄铁矿共伴生于有机质胞腔内或矿物粒间孔隙。(2)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显示,As、Mo、Sb等亲硫性元素从核部到边部含量增高,Mo、Ni、Zn、Cu、Ba等元素与U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这些元素在大气降水中难以沉淀和富集,往往富集于深部还原性流体中。硫同位素δ34SV-CDT值显示从核部到边部明显降低的特征,表明黄铁矿形成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指示海力锦铀矿床成矿流体可能为深部具有一定温度的还原性流体。(3)松辽盆地西南部深部发育厚度大且面积广的富铀烃源岩,海力锦铀矿床东南部F1断裂为沟通深部富铀烃源岩和含矿层的深大断裂,据此认为海力锦铀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来自深部还原性流体(富铀烃源岩),控矿灰色砂岩为还原性流体对原生氧化沉积建造的还原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原位硫同位素 成矿流体 海力锦铀矿床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勉略宁矿集区铜厂铜-铁矿床成因:黄铜矿Re-Os定年和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
9
作者 栾燕 王瑞廷 +4 位作者 钱壮志 孙晓辉 郑崔勇 张天运 丁坤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9-276,共18页
铜厂铜‒铁矿床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限制了其成矿模式的建立以及进一步的找矿实践.利用黄铜矿Re-Os同位素对该矿床进行定年,并利用LA-MC-ICP-MS技术对黄铜矿、黄铁矿及磁黄铁矿等硫化物开展原位硫同... 铜厂铜‒铁矿床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限制了其成矿模式的建立以及进一步的找矿实践.利用黄铜矿Re-Os同位素对该矿床进行定年,并利用LA-MC-ICP-MS技术对黄铜矿、黄铁矿及磁黄铁矿等硫化物开展原位硫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显示,5件黄铜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484±34 Ma(MSWD=8.7),表明铜厂铜‒铁矿床形成于早古生代加里东期.铜厂铜‒铁矿床上部铜矿床中黄铜矿(+9.75‰~+13.1‰)和黄铁矿(+9.22‰~+13.9‰)的δ^(34)S值略高于下部铁矿床中黄铜矿(+8.66‰~+10.9‰)、黄铁矿(+8.85‰~+11.0‰)和磁黄铁矿(+7.93‰~+9.28‰).计算得到早期成矿热液的δ^(34)S_(ΣS)值约为+10.6‰,晚期成矿热液的δ^(34)S_(ΣS)值约为+12.3‰,说明矿床硫是地幔硫混染海水硫形成的,热化学还原在海水硫酸盐还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铜厂铜‒铁矿床的形成可分为两期:新元古代晋宁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导致勉略宁地区发生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富含Fe、Cu的初始矿源层;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大陆边缘持续的裂解和裂陷形成勉略海槽并导致强烈的岩浆活动,富含挥发分及硫的岩浆热液混合海水硫,并从细碧岩中萃取Fe、Cu等成矿物质,早期成矿热液在铜厂地区深部形成铁矿床,随着磁铁矿和硫化物的沉淀,成矿热液演化到晚期阶段并沿断裂构造带向上运移,在铜厂地区浅部形成铜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勉略宁 铜厂铜-铁矿床 RE-OS同位素定年 LA-MC-ICP-MS 原位硫同位素 成矿模式 矿床学
原文传递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来自载金黄铁矿NanoSIMS多元素Mapping及原位微区硫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6
10
作者 赵静 梁金龙 +2 位作者 李军 倪师军 向启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是中国"滇黔桂"金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床之一。黄铁矿和毒砂是水银洞金矿的主要载金矿物。背散射电子图像和NanoSIMS高分辨率元素面扫描分析显示载金黄铁矿普遍发育环带结构,不同环带的... 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是中国"滇黔桂"金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床之一。黄铁矿和毒砂是水银洞金矿的主要载金矿物。背散射电子图像和NanoSIMS高分辨率元素面扫描分析显示载金黄铁矿普遍发育环带结构,不同环带的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有显著差别。如增生环带富集Au、Cu、As元素,而核部则相对贫这些元素,富Se。同时,即使在富Au环带中,Au和微量元素也并非均匀分布,环带之中又发育次一级环带。这表明热液来源呈现阶段性和"脉冲式"特征。在元素面扫描分析(Mapping)基础上,本次研究对载金黄铁矿中不同成分特征的核部和环带分别进行了原位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核部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1.3‰~6.5‰,而富金环带的δ34S值为-3.5‰~7.4‰。与国内外同类矿床的硫同位素特征比较之后发现,这些硫同位素显示岩浆硫特征,暗示载金黄铁矿的硫主要来源于深源岩浆。计算表明,有部分沉积硫混入了成矿流体。最终,我们为水银洞金矿建立了岩浆-热液模式:从深源岩浆分异出的超临界气-液流体携带Au、As等元素沿区域深断裂上升,在区域不整合面和灰家堡背斜轴部破碎带等构造薄弱部位,通过充填、交代围岩的方式沉淀成矿。大气降水的淋滤和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金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银洞金矿 环带黄铁矿 元素Mapping原位硫同位素 岩浆活动
下载PDF
青海虎头崖铅锌多金属矿床原位硫、铅同位素组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圆圆 易立文 +3 位作者 谢炳庚 李秋平 刘程爱 于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位于祁漫塔格成矿带上的虎头崖矿床是典型的多金属矿床。本文运用原位微区硫、铅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该矿床Ⅱ号脉、Ⅵ号脉不同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和Ⅶ号脉方铅矿铅同位素组成数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并分析矿床类型。结果表明... 位于祁漫塔格成矿带上的虎头崖矿床是典型的多金属矿床。本文运用原位微区硫、铅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该矿床Ⅱ号脉、Ⅵ号脉不同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和Ⅶ号脉方铅矿铅同位素组成数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并分析矿床类型。结果表明,Ⅱ号脉、Ⅵ号脉黄铜矿、黄铁矿的δ^(34)S值为+5‰~+6.76‰,平均6‰,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岩浆,并受围岩影响,两矿脉硫同位素均值的差异,可能与围岩中硫的不同及参与成矿的程度有关;Ⅶ号脉方铅矿铅同位素组成总体变化较小(^(208)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的值分别为38.410~38.504、16.627~15.656、18.552~18.583),铅同位素增长曲线图显示铅同位素散点主要分布于造山带和上地壳铅演化线范围内,反映Ⅶ号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通过硫同位素的变化范围并结合前人研究认为虎头崖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铅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虎头崖矿床
下载PDF
滇东南都龙Sn-Zn多金属矿床交生硫化物微区主量元素、硫同位素特征及成因研究
12
作者 许赛华 任涛 +2 位作者 白鑫 叶勤富 韩彬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1-750,共10页
都龙Sn-Zn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锡锌钨多金属成矿区南部,是中国3大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该矿床发育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密切共生结构,即硫化物交生结构。文章利用电子探针和LA-MC-ICPMS对具有交生结构的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 都龙Sn-Zn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锡锌钨多金属成矿区南部,是中国3大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该矿床发育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密切共生结构,即硫化物交生结构。文章利用电子探针和LA-MC-ICPMS对具有交生结构的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和毒砂进行了微区主量元素和硫同位素测试,以期明确其成因及硫的来源。主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闪锌矿中的w(Zn)为52.23%~57.22%,w(S)为33.06%~36.10%,w(Fe)为9.92%~12.24%,w(Cu)为0.11%~0.30%;黄铜矿中的w(Cu)为33.95%~35.08%,w(S)为33.49%~35.27%,w(Fe)为30.74%~31.41%,w(Zn)为0.04%~1.50%;磁黄铁矿中的w(Fe)为49.30%~51.94%,w(S)为38.36%~39.69%,w(Zn)为9.35%~11.01%,w(Cu)为0.05%~0.15%。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包裹体边部和核部成分均一,且投影点全部落在固溶体出溶区域,说明都龙矿床交生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是固溶体分离成因。原位S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闪锌矿的δ^(34)S为0.9‰~3.2‰,磁黄铁矿的δ^(34)S为0.6‰~2.1‰,毒砂的δ^(34)S为2.9‰~4.2‰,黄铜矿的δ^(34)S为0.6‰~2.8‰,均显示为岩浆来源特征。主量元素温度计估算的闪锌矿-黄铜矿的形成温度介于285~394℃,指示该矿床主要硫化物形成于中高温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交生化物 原位硫同位素 温度计 都龙矿床 滇东南
下载PDF
南秦岭七岔沟锑矿点流体包裹体和硫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浅析
13
作者 刘文文 刘圣鑫 +5 位作者 周鼎 朱金 周豹 刘雷 袁航 汤旋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2年第4期420-426,462,共8页
南秦岭郧西地区发育一系列锑矿床(点)。以七岔沟锑矿点为例,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流体包裹体和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浅析其成因。七岔沟锑矿点的矿体呈脉状、透镜状赋存于脆性断裂破碎带中,矿石矿物为辉锑矿,其成矿主要经历石英—黄... 南秦岭郧西地区发育一系列锑矿床(点)。以七岔沟锑矿点为例,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流体包裹体和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浅析其成因。七岔沟锑矿点的矿体呈脉状、透镜状赋存于脆性断裂破碎带中,矿石矿物为辉锑矿,其成矿主要经历石英—黄铁矿—闪锌矿阶段、石英—闪锌矿—辉锑矿阶段(主成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3个成矿阶段。该矿点主成矿阶段的石英流体包裹体以富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成矿流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70~310℃,盐度集中于1.0%~5.6%NaCleq,推测成矿深度为5.5~7.5 km,表明其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的浅成流体体系。该矿点主成矿阶段的硫化物原位δ^(34 )S为7.4‰~10.4‰,与耀岭河组地层δ^(34)S相似,暗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成矿流体对耀岭河组岩石的萃取。综合分析认为,七岔沟锑矿点具造山型矿床特征,成因类型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矿 流体包裹体 原位硫同位素 浅成中低温热液型 南秦岭
下载PDF
红海VMS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及其成因和勘查意义
14
作者 孙志远 邓小华 Franco PIRAJNO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3-750,共28页
文章对红海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中黄铁矿的结构、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进行研究,以期限定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并对矿床成因和勘查提供新的思路.红海矿床具有上部块状矿体和下部(网)脉状矿体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部草莓状... 文章对红海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中黄铁矿的结构、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进行研究,以期限定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并对矿床成因和勘查提供新的思路.红海矿床具有上部块状矿体和下部(网)脉状矿体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部草莓状黄铁矿(Syn-Py)的结构和同位素特征指示其形成于生物同沉积成因过程.上部块状矿石不同层位的黄铁矿(M-Py1、M-Py2、M-Py3)具有较高的Au、Ag、Cu、Zn、Pb、Sb、Tl含量和较低的Co、Se、Te、Ti、Sn含量,表明其形成于富金属的中高温(200~400℃)氧化性流体环境.块状矿体下层黄铁矿(M-Py4)具有高的Te、Ti、Sn含量和高的Co/Ni值,与之共生的磁铁矿具有高的Ti、V、Cr、Ni含量和低的Al、Mn、Zn含量,表明二者形成于高温(300~500℃)氧化条件.而下部(网)脉状矿石中的黄铁矿(V-Py1、V-Py2、V-Py3)以低Au、Ag、Cu、Zn、Pb、Sb、Tl含量和高Co、Se、Te、Ti含量以及高Co/Ni值为特征,指示其形成于中高温环境.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6.4‰~+29.9‰)表明成矿流体来自深部岩浆源并受海水影响显著.浸染状矿化中的黄铁矿(D-Py)在结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上具有“过渡”的特征,其核部继承块状矿化特征,而边部继承(网)脉状矿化特征.红海矿床不同深度就位矿体中黄铁矿微量元素及比值(如Co、Te、Ti、Se、As、Au、Pb、Sb、Tl、Ag、Cu、Zn和Co/Ni、Co/Sb、Se/As)在空间上有规律的变化特征,可以作为寻找块状工业矿体的指示标识.此外,尽管上部块状矿体和下部(网)脉状矿体中黄铁矿δ^(34)S值无明显差异,但其δ^(34)S峰值亦可作为寻找块状矿体的重要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原位微量元素 原位硫同位素 成矿流体 红海VMS矿床
原文传递
胶东金翅岭金矿床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特征及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被引量:12
15
作者 朱照先 赵新福 +1 位作者 林祖苇 赵少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5-959,共15页
位于招远-莱州金成矿带中西部的金翅岭金矿床是胶东地区典型的石英脉型高品位金矿,但其成矿流体来源和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在详细的矿相学和黄铁矿显微结构研究基础上,利用LA-ICP-MS技术原位分析与成矿有关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结合... 位于招远-莱州金成矿带中西部的金翅岭金矿床是胶东地区典型的石英脉型高品位金矿,但其成矿流体来源和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在详细的矿相学和黄铁矿显微结构研究基础上,利用LA-ICP-MS技术原位分析与成矿有关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结合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成矿流体来源,为进一步认识矿床成因提供制约.成矿阶段的黄铁矿划分为2种类型(PyⅠ和PyⅡ),PyⅠ产在石英-黄铁矿阶段,PyⅡ产在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伴随大量可见金的出现.根据背散射的核-边结构,PyⅡ可细分为含有较多硫化物的核部PyⅡa和表面较为干净的边部PyⅡb,但二者有明显溶蚀结构.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PyⅠ含有一定量的Au(<0.015×10-6~2.18×10-6,均值0.62×10-6)和As(78.98×10-6~857×10-6,均值542×10-6),但Pb、Zn等其他元素含量较低.核部PyⅡa和PyⅠ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较为相似,但Au(<0.015×10-6~0.59×10-6,均值0.11×10-6)和As(0.62×10-6~198×10-6,均值35.81×10-6)的含量相对下降.边部PyⅡb较核部PyⅡa明显富集Au(<0.015×10-6~19.71×10-6,均值5.91×10-6)和As(399×10-6~18 153×10-6,均值6 412×10-6),且Au与As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PyⅠ和核部PyⅡa原位δ34S的分布范围较为一致,集中在3.0‰~4.9‰;而边部PyⅡb的原位δ34S值较高(5.2‰~6.6‰).根据黄铁矿结构、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特征,推断在主成矿期富34S和富Au-As的热液流体加入形成了边部PyⅡb且与核部的PyⅡa发生了交代作用,同时大量可见金直接从热液中沉淀形成.该研究表明多期次富Au-As成矿流体的注入可能是高品位石英脉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As黄铁矿 黄铁矿结构 微量元素 激光原位硫同位素 金翅岭金矿床 地球化学 矿床学
原文传递
西秦岭造山带喜集钴金矿床硫化物成分特征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旺 贾文彬 +2 位作者 杨言辰 李永胜 公凡影 《黄金》 CAS 2020年第12期14-22,共9页
喜集钴金矿床是西秦岭造山带南带首次发现的新型钴金矿床,由于其发现时间短,勘探与研究程度低,对矿床成因与流体来源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在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相学研究及Nano-SIMS微量元素扫描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与成... 喜集钴金矿床是西秦岭造山带南带首次发现的新型钴金矿床,由于其发现时间短,勘探与研究程度低,对矿床成因与流体来源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在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相学研究及Nano-SIMS微量元素扫描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与成矿有关硫化物的微量元素特征,结合原位S同位素分析成矿流体来源,为进一步了解矿床成因提供制约。黄铁矿可划分为3种类型:PyⅠ产在沉积期,主要为自形—半自形结构,部分呈脉状分布,几乎不含As、Co,w(Co)/w(Ni)值远小于1,显示沉积成因;PyⅡ产在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呈环带状产出,Co质量分数很高,w(Co)/w(Ni)值为0.94~2.21,显示沉积改造-岩浆成因;PyⅢ产于石英-黄铁矿-毒砂阶段,As质量分数很高,Co质量分数较PyⅡ大幅下降,w(Co)/w(Ni)值大于1,显示岩浆成因。含钴环带状黄铁矿边部向核部δ34 S值逐渐升高,δ34 S值呈现出较高的离散程度,表明S来源较为复杂。Co元素异常位于环带状黄铁矿边缘部位,S来源为深部岩浆硫和地层硫的混合流体。综合野外地质特征、室内岩相学研究、硫化物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及S同位素分析,认为喜集钴金矿床为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物成分特征 原位硫同位素 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 矿床成因 喜集钴金矿床
下载PDF
豫西祁雨沟189号斑岩型金矿床围岩蚀变和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成矿过程的约束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馨 闫建明 +2 位作者 吴少魁 万利敏 叶会寿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30-1546,共17页
豫西祁雨沟189号金矿床是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矿集区近年新发现的中型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角闪二长花岗岩体内,上部为细脉浸染状金矿化,下部为岩浆热液角砾岩型金矿化,总体具有斑岩型矿床特征。尽管前人开展过研究工作,但对于... 豫西祁雨沟189号金矿床是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矿集区近年新发现的中型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早白垩世角闪二长花岗岩体内,上部为细脉浸染状金矿化,下部为岩浆热液角砾岩型金矿化,总体具有斑岩型矿床特征。尽管前人开展过研究工作,但对于矿床蚀变分带和成矿过程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在野外调查划分蚀变分带的基础上,运用微区分析技术对不同蚀变带中的黄铁矿主、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开展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围岩蚀变具有面型分带特征,由矿体中心到外围发育钾长石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金主要以裂隙金、粒间金和包体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等硫化物中,不可见金的含量低。从钾长石化带,经绢英岩化带到青磐岩化带,Ag、Bi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As、Sb、Zn、Mn、Mo、Sn等总体变化不明显。原位硫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对金矿成矿过程进行了探讨,指出络合物和Te-Bi熔体对Au的迁移富集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过程 原位微量元素 原位硫同位素 黄铁矿 蚀变分带 祁雨沟189号金矿床
下载PDF
栖霞山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尤海涛 邹海洋 《南方金属》 CAS 2018年第5期15-18,共4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规模巨大,品位富,是我国一个重要的铅锌矿区.选取与主成矿期有关的黄铁矿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的测定.结果显示,黄铁矿δ34S值的变化不大,分布范围为+4. 16‰~-5. 5...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规模巨大,品位富,是我国一个重要的铅锌矿区.选取与主成矿期有关的黄铁矿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的测定.结果显示,黄铁矿δ34S值的变化不大,分布范围为+4. 16‰~-5. 51‰,平均值为+0. 38‰,为单一岩浆来源.黄铁矿中硫低于标准值,有亏损现象,也证明其为岩浆热液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霞山 原位硫同位素 原位微量元素 矿床成因
下载PDF
Evidence of fluid evolution of Baoshan Cu−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Constraints from in-situ sulfur isotope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pyrite 被引量:3
19
作者 Jun-ke ZHANG Yong-jun SHAO +4 位作者 Ke CHEN Hua-jie TAN Rui-chang TAN Tian-dong ZHANG Zhong-fa LI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530-3548,共19页
In-situ LA-ICP-MS and S isotopes of pyrite from the Baoshan Cu polymetallic deposit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ore-forming process and the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elements.Three generations of pyrite (Py Ⅰ,Py ... In-situ LA-ICP-MS and S isotopes of pyrite from the Baoshan Cu polymetallic deposit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ore-forming process and the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elements.Three generations of pyrite (Py Ⅰ,Py Ⅱ,and Py Ⅲ) in the skarn-type ores and pyrite in the carbonate-hosted sulfide ores from central,western,and northern(C_Py,W_Py,and N_Py) mining districts are selected for comparison.Compared with Py Ⅰ and Py Ⅲ,the contents of most elements in Py Ⅱ are apparently higher.The As and Se contents are high within a wide range and are decoupled in the growth band of the C_Py.The highest As,Se,and Pb contents were found in W_Py and N_Py.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drastic changes in the temperature and fluid mixing during the mineralization.The occurrence of fluctuation and change in temperature and f(O_(2)) was triggered by intermittent pulses of magmatic-hydrothermal fluids,mixing with meteoric water,and water-rock interactions.The sulfur isotopes of all species of pyrite indicated the magmatic source.The change in the f(O_(2)) conditions caused slight differences in the sulfur isotope compositions.Consequently,a metallogenic model wa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ore-forming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ITE trace element in-situ S isotope hydraulic fracturing fluid mix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