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蒽污染土壤的原位臭氧氧化法修复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晖 纪录 +2 位作者 吴峰 郑金秀 李小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24-626,共3页
在气体流量为120mL·min-1、气相臭氧浓度为3.38mg·L-1的条件下,对蒽含量为100mg·kg-1的污染土壤进行臭氧化处理。土柱实验表明,土壤中蒽的去除率随通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同一时间内蒽在土柱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当通气... 在气体流量为120mL·min-1、气相臭氧浓度为3.38mg·L-1的条件下,对蒽含量为100mg·kg-1的污染土壤进行臭氧化处理。土柱实验表明,土壤中蒽的去除率随通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同一时间内蒽在土柱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当通气时间达到40min时,蒽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80.4%。以呼吸强度为指标,用密闭滴定法研究了反应前后污染物及其降解产物对微生物的影响。与处理前相比,经臭氧氧化后,微生物的呼吸强度明显增强,表明土壤中的蒽经臭氧氧化后更易于生物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污染土壤 原位臭氧氧化法 修复技术 气体流量 气相臭氧浓度 土柱实验 去除率 通气时间
下载PDF
菲污染土壤原位臭氧化修复的一维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晖 宋孟浩 HUANG Chin-Pao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6-470,共5页
建立了原位臭氧化土壤修复的扩散-反应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被处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时空分布及臭氧的穿透曲线。运用序贯求解策略,由有限差分法获得了该模型的数值解,并根据一维土柱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土柱实验中菲含量为17mgkg-1,臭氧... 建立了原位臭氧化土壤修复的扩散-反应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被处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时空分布及臭氧的穿透曲线。运用序贯求解策略,由有限差分法获得了该模型的数值解,并根据一维土柱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土柱实验中菲含量为17mgkg-1,臭氧进口浓度为9.4mgL-1,气量为50mLmin-1。模拟土壤由90%的硅砂和10%的高岭土混合而成,土壤水分含量为12%。由土柱实验分别测定不同时刻菲在土柱中不同位置的残留量以及臭氧的穿透曲线。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时间里,模型对菲的时空分布拟合较好,但实验后期拟合效果不理想,而且根据模型求出的臭氧出口浓度也较实测值提前到达穿透点。这是由于模型中仅考虑了土壤中臭氧和污染物菲之间的反应,没有考虑臭氧和菲的中间降解产物之间的反应,因此需要对土壤中的臭氧化反应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臭氧 土壤修复 菲:模型
下载PDF
臭氧-陶瓷膜联用工艺处理二沉池出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京 冯海蛟 李瑶坤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3-128,共6页
以原位臭氧-平板陶瓷膜联用工艺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向二沉池出水中投加不同剂量的臭氧对二沉池出水水质和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定通量为60 L/(m^(2)·h)的模式下,与陶瓷膜直接过滤相比,联用工艺促进了羟基自由基的产... 以原位臭氧-平板陶瓷膜联用工艺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向二沉池出水中投加不同剂量的臭氧对二沉池出水水质和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定通量为60 L/(m^(2)·h)的模式下,与陶瓷膜直接过滤相比,联用工艺促进了羟基自由基的产生,加速了对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从而改善了出水水质,且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其有机物含量去除效果越明显。当臭氧浓度为15 mg/L时,COD、DOC、UV_(254)的去除效果最高可至71.1%、53.6%和81.8%,类腐殖酸类物质去除率最高可达67.1%,高分子量多聚物(20~2000 kDa)和低分子量物质(0.001~0.35 kDa)最高分别可至87.8%和78.5%。且随着臭氧浓度增加,膜污染速率明显下降,当臭氧投加量15 mg/L时,ΔTMP达到了最大减小量(85.2%)。实验结果对采用原位臭氧陶瓷膜联用工艺改善二沉池出水水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臭氧 陶瓷膜 羟基自由基 膜污染
下载PDF
Mathematical Modei of In-situ Ozonation for the Remediation of 2-Chlorophenol Contaminated Soil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晖 宋孟浩 黄金宝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55-558,共4页
A microscopic diffusion-reaction modei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in-situ ozonation for the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i.e., to predic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rget contaminant in the subsurfa... A microscopic diffusion-reaction modei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in-situ ozonation for the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i.e., to predic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rget contaminant in the subsurface. The sequential strategy was employed to obtain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modei using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A non-uniform grid of discretization points was emploved to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he numerical solution by means of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One-dimensional column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modei. The column was packed with simulated soils that were spiked with 2-chlorophenol. Ozone gas passed through the column at a flow rate of 100ml·min-1. The residual 2-chlorophenol content at different depths of the column was determined at fixed time intervals. Compared the experimental data with the simulated valu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thematical modei fitted data well during most time of the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ZONATION in-situ soil remediation MODELING 2-CHLOROPHENO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