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鳝二价染色体上地高辛配基标记随机引物原位DNA合成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奎 余其兴 +2 位作者 赵则春 余梅 周荣家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35,共4页
在黄鳝二价染色体上,运用地高辛配基标记的随机引物原位DNA合成技术诱导出了明暗相间、基本稳定且类似于R带的带状结构。本文对该结果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二价染色体 引物原位dna合成 地高辛配基 黄鳝
下载PDF
原位DNA合成技术
2
作者 李子银 胡会庆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7-28,共2页
原位DNA合成技术李子银,胡会庆(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武汉430070)关键词原位DNA合成自六十年代放射标记探针应用于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后,人们就可以对特异的核苷酸在原位进行检测,然而,直到八十年代由于非放射性标记探... 原位DNA合成技术李子银,胡会庆(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武汉430070)关键词原位DNA合成自六十年代放射标记探针应用于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后,人们就可以对特异的核苷酸在原位进行检测,然而,直到八十年代由于非放射性标记探针的使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才得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原位dna合成
下载PDF
两种原位DNA断链标记技术检测组织切片和培养细胞中的凋亡细胞
3
作者 谭晓华 周殿元 +1 位作者 姜泊 张亚历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 1998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介绍两种原位 DNA 断链标记技术(TUNEL 和 ISNT)在检测常规石蜡组织切片和体外培养细胞凋亡中的应用。方法:用 TUNEL 和 ISNT 检测了甲基强的松龙处理的 SD 在鼠胸腺组织,正常鼠肠粘膜组织,肿瘤组织等标本的石蜡组织切片和体外培... 目的:介绍两种原位 DNA 断链标记技术(TUNEL 和 ISNT)在检测常规石蜡组织切片和体外培养细胞凋亡中的应用。方法:用 TUNEL 和 ISNT 检测了甲基强的松龙处理的 SD 在鼠胸腺组织,正常鼠肠粘膜组织,肿瘤组织等标本的石蜡组织切片和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药物处理后发生凋亡的细胞爬片及再障病人骨髓涂片。结果:大鼠胸腺组织经甲基强的松龙处理后可见大量凋亡的 T 淋巴细胞,鼠肠粘膜组织粘膜上皮细胞以凋亡的方式更新脱落,肿瘤组织中可见散在凋亡细胞。药物处理的肿瘤细胞和再障病人骨髓细胞中有较多的凋亡细胞。被染成棕色或棕褐色的细胞在形态学上符合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论:两种方法具有应用范围广、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高、可以检测早期的细胞凋亡、并可通过计算标记指数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等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常规石蜡组织切片中细胞凋亡的检测,是不失于研究体内组织细胞凋亡的首选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dna 断链标记技术 组织切片 细胞培养 细胞凋亡 试剂配制
下载PDF
14例鲍温样丘疹病皮损人类乳头瘤病毒DNA原位杂交的检测 被引量:2
4
作者 纪华安 肖尹 +1 位作者 薛丑文 陈辉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66-267,共2页
应用地高辛标记的 HPV6B/11、16、18型 DNA探针对 14例鲍温样丘疹病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 14例中 7例 HPV 6B/11和 18型阳性 ,两者反应强度相似 ,即强阳性 3例 ,弱阳性 4例 ,而6B/11、18型阳性同时伴 16型阳性的仅 3例 ,且 16型... 应用地高辛标记的 HPV6B/11、16、18型 DNA探针对 14例鲍温样丘疹病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 14例中 7例 HPV 6B/11和 18型阳性 ,两者反应强度相似 ,即强阳性 3例 ,弱阳性 4例 ,而6B/11、18型阳性同时伴 16型阳性的仅 3例 ,且 16型反应较弱 ,表明有半数鲍温样丘疹病的发病与 6B/11、18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原位杂交 鲍温样 丘疹病 人类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骨髓标本中免疫组织化学及DNA原位末端标记双重染色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晓 浦权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01-102,T005,共3页
为扩展免疫酶标记分子病理学技术在血液病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探索了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组化和 DNA原位末端标记 (ISEL)技术在骨髓涂片和切片 (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 GMA冷包埋 )中联合应用 (双重染色 )的方法 ,... 为扩展免疫酶标记分子病理学技术在血液病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探索了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组化和 DNA原位末端标记 (ISEL)技术在骨髓涂片和切片 (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 GMA冷包埋 )中联合应用 (双重染色 )的方法 ,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标本 免疫组织化学 dna原位末端标记 双重染色技术 应用
下载PDF
苹果细菌人工染色体双色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三红 章镇 +1 位作者 蔡斌华 渠慎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205-2213,共9页
【目的】建立苹果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Fiber FISH)技术体系,从而为利用该技术确定苹果基因组DNA序列间的位置关系、构建精细物理图谱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Florina’苹果幼叶为试材,通过液氮研磨,尼龙膜过滤和TritonX-10... 【目的】建立苹果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Fiber FISH)技术体系,从而为利用该技术确定苹果基因组DNA序列间的位置关系、构建精细物理图谱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Florina’苹果幼叶为试材,通过液氮研磨,尼龙膜过滤和TritonX-100去除叶绿素等步骤提取细胞核。细胞核经碱裂解,采用盖玻片拉伸方法制备DNA纤维。比较细胞核不同裂解时间和在5种不同包被类型的载玻片上DNA纤维拉伸的效果。用碱裂解方法提取来自苹果‘Florina’自交不亲和S9基因座的4个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um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 34G16、BAC 45M19、BAC 70J19和BAC 69A4。提取的质粒经PEG纯化,用地高辛或生物素标记探针。探针与DNA纤维制片经过80℃变性、37℃杂交2—3 d和洗片,采用"三明治"方法进行信号放大和检测,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试验结果。【结果】建立了以苹果幼叶为材料,液氮研磨提取细胞核,碱裂解细胞核和盖玻片拉伸制备DNA纤维的试验方法。提取的细胞核纯净、结构完整,细胞核浓度>5×103个/μL。试验结果表明,细胞核裂解4 min,在多聚赖氨酸包被的载玻片上制备的DNA纤维平直、伸展均匀,纤维量多、细长,效果好。经原位杂交和信号检测,获得了清晰的、具有Fiber FISH典型特征的"念珠状"杂交信号。对已知大小和位置关系的两个BAC克隆BAC 34G16和BAC 45M19进行杂交信号测量和分析,得出BAC克隆大小(Y,Kb)与信号长度(X,μm)的相关方程为Y=3.47X(R2=0.9215),其斜率即为该试验技术体系Fiber FISH的分辨率3.47 kb·μm-1。试验对未知大小和位置关系的两个BAC克隆BAC 70J19和BAC 69A4成功地进行了鉴定,它们大小分别为(112.1±18.4)kb和(133.2±16.3)kb,之间有(90.2±7.3)kb的重叠区域。【结论】建立了以苹果幼叶提取细胞核,制备DNA纤维和原位杂交的方法,获得了高分辨率的苹果DNA纤维原位杂交试验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细菌人工染色体 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和ICM—DNA定量检测重型肝炎中Ⅲ型细胞死亡 被引量:2
7
作者 陆良勇 陈成伟 +2 位作者 刘燕 傅青春 倪鎏达 《肝脏》 1999年第2期70-72,共3页
目的 探索Ⅲ型细胞死亡在重型肝炎中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特征及其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用ICM-末端标记(ISEL)、ICM-DNA定量并结合形态学方法,观察17例重型肝炎中细胞死亡。 结果 ①Ⅲ型细胞的ISEL标记阳性,在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中的阳... 目的 探索Ⅲ型细胞死亡在重型肝炎中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特征及其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用ICM-末端标记(ISEL)、ICM-DNA定量并结合形态学方法,观察17例重型肝炎中细胞死亡。 结果 ①Ⅲ型细胞的ISEL标记阳性,在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中的阳性率为(15±7)个/hpf,高于I型细胞的(5±3)个/hpr(P<0.05),而且无核周空晕,无凋亡小体形成,多分布于大片或亚大片坏死区和坏死边缘区,形态上与Ⅱ型细胞有过渡。②原位DNA定量I型、Ⅲ型细胞中亚2C细胞的百分率分别65%和46%,高于残存肝细胞的11%,(P<0.01~0.05),I型和Ⅱ型细胞中的亚2C分别为65%和29%,也存在差异(P<0.05);I型和Ⅲ型细胞核面积分别为22.09和25.11μm^2,均低于残存肝细胞的59.91μm^2(P<0.05)。③光镜下形态学观察表明:Ⅲ型细胞核染色质边聚,细胞体积缩小等有I型细胞特征,胞浆丰富,胞膜边界不清,又有Ⅱ型细胞特征。结论 Ⅲ型细胞死亡与凋亡和坏死相关,是在重型肝炎坏死区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型细胞死亡 原位末端标记 原位dna定量 重型肝炎
下载PDF
DNA末端原位标记技术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CD_(34)^+细胞凋亡 被引量:2
8
作者 魏学礼 刘捷 +3 位作者 王树庆 马传香 纪恩美 张圣明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观察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患者骨髓CD3 4+ 细胞凋亡状况 ,探讨CAA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 -免疫磁珠分离系统 (MACS)分离纯化 39例CAA患者的骨髓CD3 4+ 细胞 ,用DNA末端原位标 (TUNEL)技术分析骨髓CD3 4+ 细胞... 目的 观察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患者骨髓CD3 4+ 细胞凋亡状况 ,探讨CAA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 -免疫磁珠分离系统 (MACS)分离纯化 39例CAA患者的骨髓CD3 4+ 细胞 ,用DNA末端原位标 (TUNEL)技术分析骨髓CD3 4+ 细胞原位凋亡状况。结果 CAA患者骨髓细胞的凋亡率为 (39.2 4± 12 .70 ) % ,健康对照组为 (8.5 0± 2 .30 ) % ,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凋亡细胞可见核染色质皱缩、凝聚 ,但未见到核碎裂现象及典型的凋亡小体。结论 CAA患者骨髓CD3 4+ 细胞的过度凋亡是其质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末端原位标记技术 贫血 再生障碍性 慢性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基于图像信息处理的蒜核仁内DNA原位排布及其结构模型的研究
9
作者 蔡念 胡匡祜 +3 位作者 陶伟 苏万芳 李防震 胡应雄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2-437,共6页
真核细胞核仁内的DNA超微结构对于阐述rRNA转录位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已经有许多研究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但是都是基于直接实验观察的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改进的NAMA UrDNA特异染色方法 ,获得蒜核仁超微结构的图像 ,提出一... 真核细胞核仁内的DNA超微结构对于阐述rRNA转录位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已经有许多研究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但是都是基于直接实验观察的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改进的NAMA UrDNA特异染色方法 ,获得蒜核仁超微结构的图像 ,提出一种新技术定量分析核仁中DNA原位位置 .为此 ,建立多尺度形态梯度算子方法 ,编制HEREN .CELL自动分析软件 ,从而抽取出核仁超微结构的精细轮廓 ,显示出核仁DNA的原位位置 .同时 ,提出了DNA纤丝以“花瓣包迹”模式向中心外方向放射的结构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 dna原位排布 数学形态学 图像信息处理 “花瓣包迹”模式
下载PDF
DNA原位杂交法及斑点杂交法检测卡氏肺孢子虫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常志尚 王冰 +2 位作者 吕锐 张艳丽 赵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4期3393-3394,3399,共3页
目的探讨DNA原位杂交法及斑点杂交法在卡氏肺孢子虫检测中的应用。方法设计合成卡氏肺孢子虫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建立卡氏肺孢子虫大鼠动物模型,分别于第6、8、10周处死动物,取肺组织提取DNA及石蜡切片进行斑点杂交及DNA原位杂交,结果... 目的探讨DNA原位杂交法及斑点杂交法在卡氏肺孢子虫检测中的应用。方法设计合成卡氏肺孢子虫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建立卡氏肺孢子虫大鼠动物模型,分别于第6、8、10周处死动物,取肺组织提取DNA及石蜡切片进行斑点杂交及DNA原位杂交,结果同瑞氏-吉氏染色法比较。结果DNA原位杂交法和斑点杂交法第6周检出阳性结果,检出率均为(30/30),高于瑞氏-吉氏染色法(25/30)。结论 DNA原位杂交法及斑点杂交法是高效准确的卡氏肺孢子虫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肺孢子虫 诊断 dna原位杂交 斑点杂交
下载PDF
毛细胞白血病5q13.3断裂位点线性DNA荧光原位杂交定位
11
作者 朱传炳 李永青 +1 位作者 李敏 吴秀山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02-308,共7页
毛细胞白血病经常与 5q1 3.3断裂位点相关联 ,该断裂位点区域及位于这一区域的重要基因有待研究 .我们探索了 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方法 (即 DNA纤维 FISH)检测该断裂位点的可行性 .实验选用含有断裂位点区域的两个基因组克隆及位于断裂... 毛细胞白血病经常与 5q1 3.3断裂位点相关联 ,该断裂位点区域及位于这一区域的重要基因有待研究 .我们探索了 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方法 (即 DNA纤维 FISH)检测该断裂位点的可行性 .实验选用含有断裂位点区域的两个基因组克隆及位于断裂位点两侧的两个cos质粒探针与带有结构性倒位 (5) (p1 3.1 q1 3.3)的线性 DNA共杂交 (DNA来自 HCL患者的细胞系 ) .实验证明该断裂位点将探针信号一分为二 .根据这些结果描绘出断裂位点区域图 .研究表明 ,DNA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胞白血病 线性dna荧光原位杂交 断裂位点
下载PDF
DNA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的实践体会
12
作者 邢璐 《海南医学》 CAS 2003年第4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dna原位分子 杂交技术 实践
下载PDF
DNA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PV的比较
13
作者 禤瑞霞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64-65,共2页
目的:探讨DNA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效果。方法:选择103例外阴尖锐湿疣患者,分别采用DNA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检测,比较分析两种检测结果。结果:DNA原位杂交的阳性检测率为93.... 目的:探讨DNA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效果。方法:选择103例外阴尖锐湿疣患者,分别采用DNA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检测,比较分析两种检测结果。结果:DNA原位杂交的阳性检测率为93. 20%,高于免疫组化阳性检测率(66. 02%)(P <0. 05)。结论:DNA原位杂交检测技术用于尖锐湿疣患者中具有较高阳性率,可作为尖锐湿疣诊断及治疗的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染色 尖锐湿疣
下载PDF
DNA微阵列原位化学合成 被引量:4
14
作者 闫汉 肖鹏峰 +1 位作者 刘全俊 陆祖宏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3期354-370,共17页
高通量、快速、低成本DNA合成是合成生物学、DNA信息存储以及DNA芯片等前沿科技领域的重要核心技术。DNA微阵列原位化学合成方法是在亚磷酸酰胺固相化学合成原理的基础上,整合了微电子学、计算科学、分子生物学、光电化学和微纳加工等... 高通量、快速、低成本DNA合成是合成生物学、DNA信息存储以及DNA芯片等前沿科技领域的重要核心技术。DNA微阵列原位化学合成方法是在亚磷酸酰胺固相化学合成原理的基础上,整合了微电子学、计算科学、分子生物学、光电化学和微纳加工等学科的相关技术,近30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DNA微阵列原位化学合成方法根据不同的碱基分配方式可以分为原位光刻法、光敏抗蚀层合成法、光致酸法、喷印合成法、软光刻合成法、电致酸法和压印法以及以这些技术为基础衍生的各种合成方法等。本文对上述不同的DNA微阵列原位化学合成方法及其技术特点进行阐述,并对未来DNA合成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和展望。合成通量和效率方面基于CMOS芯片的电致酸DNA原位化学合成技术在未来10年内将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解决芯片上微电极间氢离子串扰问题,有望实现单片TB级的DNA快速低成本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dna合成 dna原位化学合成 微阵列 电致酸
下载PDF
高危型HPVE6/E7 mRNA原位杂交对102例宫颈、外阴、肛周及头颈部肿瘤PCR、DNA原位杂交和p1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验证(英) 被引量:16
15
作者 Mills AM Dirks DC +2 位作者 Poulter MD 曹琪(译) 张建中(校)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年第11期823-823,共1页
调节致癌蛋白E6/E7异常表达在人乳头状瘤病毒的致癌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HPV E6/E7 mRNA原位杂交(RISH)检测包括18种常见高危类型(HR-RISH/HR-HPV RNA 18 ISH),在肛门与生殖器肿瘤中尚未得到广泛的研究。作者对HPV相关肛门与生殖器... 调节致癌蛋白E6/E7异常表达在人乳头状瘤病毒的致癌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HPV E6/E7 mRNA原位杂交(RISH)检测包括18种常见高危类型(HR-RISH/HR-HPV RNA 18 ISH),在肛门与生殖器肿瘤中尚未得到广泛的研究。作者对HPV相关肛门与生殖器及头颈部肿瘤中,PCR、P16免疫组化染色和HPV D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与HR-RISH结果进行比较。共搜集102例病理结果异常病例,其中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16 CIN1,25 CIN3,3 AIN1,12 AIN3,9 VIN3)及浸润性鳞状细胞癌(17宫颈癌,2外阴肿瘤,18头颈部肿瘤)及10例病理结果为正常宫颈和15例宫颈慢性炎症(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NA原位杂交 dna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染色 头颈部肿瘤 外阴肿瘤 宫颈癌 高危型 PCR
下载PDF
用DNA末端原位标记技术检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CD34^+细胞凋亡的临床意义
16
作者 赵世军 王树庆 +2 位作者 李建华 马传香 李公宝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189-190,共2页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dna末端原位标记技术 细胞凋亡
下载PDF
DNA原位自组装用于细胞荧光成像分析研究
17
作者 王思成 韩挺 王广凤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0-577,共8页
DNA自组装由于其低毒性、高生物相容性和内置特性,在生物传感、药物递送和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大多数天然聚合物或合成纤维相比,这些DNA分子相对坚固,可通过序列变异进行修饰。作为侧链连接到聚合物上形成的二级结构赋... DNA自组装由于其低毒性、高生物相容性和内置特性,在生物传感、药物递送和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大多数天然聚合物或合成纤维相比,这些DNA分子相对坚固,可通过序列变异进行修饰。作为侧链连接到聚合物上形成的二级结构赋予DNA结构可设计的响应特性,如对金属离子、蛋白质、pH、DNA、RNA和其他一些小信号分子(如ATP)的响应,可实现DNA原位自组装并进一步用于细胞荧光成像分析。该文综述了DNA自组装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引发剂,并以触发机制分类探究其荧光成像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原位自组装 荧光成像 活细胞 触发机制
下载PDF
大麦45S和5SrDNA定位及5SrDNA伸展纤维的FISH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丽娟 李立家 +2 位作者 覃瑞 熊怀阳 宋运淳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9,共5页
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45S和5SrDNA在大麦(HordeumvulgareL.)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确定分析,较强的45SrDNA信号共有2对,分别分布在大麦的第1染色体的短臂和第2染色体的长臂。而5SrDNA则只有1对杂交信号,位于第3染色体的长臂,但信号... 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45S和5SrDNA在大麦(HordeumvulgareL.)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确定分析,较强的45SrDNA信号共有2对,分别分布在大麦的第1染色体的短臂和第2染色体的长臂。而5SrDNA则只有1对杂交信号,位于第3染色体的长臂,但信号较弱。用伸展DNA纤维的荧光原位杂交(Fiber-FISH)技术测定了5SrDNA在大麦的基因组中的拷贝数,计算出5SrDNA的拷贝数约为408~416。对大麦品种中rDNA位点数目的可变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Rdna FISH定位 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玉米DNA纤维的制备及端粒DNA的Fiber-FISH
19
作者 赵丽娟 刘良科 李立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51-2252,2258,共3页
[目的]建立了一种快速制备DNA纤维的方法,用端粒DNA在玉米纤维上进行物理定位。[方法]采用刀切法从玉米嫩叶中提取细胞核。以端粒DNA为探针,在玉米DNA纤维上进行伸展DNA纤维的荧光原位杂交(Fiber-FISH),研究端粒DNA重复序列在玉米染... [目的]建立了一种快速制备DNA纤维的方法,用端粒DNA在玉米纤维上进行物理定位。[方法]采用刀切法从玉米嫩叶中提取细胞核。以端粒DNA为探针,在玉米DNA纤维上进行伸展DNA纤维的荧光原位杂交(Fiber-FISH),研究端粒DNA重复序列在玉米染色体上的拷贝数。[结果]用刀切法提取玉米细胞核,提高了核的完整性,并改善了DNA纤维的制备效果。玉米细胞核裂解的最佳时间为8-9 min。玉米的Fiber-FISH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信号为伸展的念珠状长链,玉米各条染色体端粒DNA的长度为7-103μm,各染色体端粒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存在显著差异(为15~230 kb)。[结论]玉米各染色体中端粒的长度可能不同,而且随着玉米生长及环境的变化,各条染色体端粒DNA长度的变化也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端粒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 拷贝数
下载PDF
The Distribution of Repetitive DNAs Along Chromosomes in Plants Revealed by Self-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被引量:4
20
作者 佘朝文 刘静宇 +2 位作者 刁英 胡中立 宋运淳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7-448,共12页
The distribution of repetitive DNAs along chromosomes is one of the crucial elemen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plant genomes. Using a modifie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proce... The distribution of repetitive DNAs along chromosomes is one of the crucial elemen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plant genomes. Using a modified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procedur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with genomic DNA to their own chromosomes (called self-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self-GISH) was carried out in six selected plant species with different genome size and amount of repetitive DNA.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the fluorescent labeled probe DNA was observed on the chromosomes of all the species that were tested. The signal patterns varied among species and were related to the genome size. The chromosomes of the small Arabidopsis genome were labeled almost only in the pericentromeric regions and the 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s (NORs). The signals in the relatively small genomes, rice, sorghum, and 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L., were dispersed along the chromosome lengths, with a predominant distribution in the pericentromeric or proximal regions and some heterochromatic arms. All chromosomes of the large genomes, maize and barley, were densely labeled with strongly labeled regions and weakly labeled or unlabeled regions being arranged alternatively throughout the lengths. In addition, enhanced signal bands were shown in all pericentromeres and the NORs in B. oleracea var. capitata, and in all pericentromeric regions and certain intercalary sites in barley. The enhanced signal band pattern in barley was found consistent with the N-banding pattern of this species. The GISH with self-genomic DNA was compared with FISH with Cot-1 DNA in rice, and their signal patterns are found to be basically consistent.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lf-GISH signals actually reflected the hybridization of genomic repetitive DNAs to the chromosomes, thus the self-GISH technique would be useful for revea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gions where repetitive DNAs concentrate along chromosomes and some chromatin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with repetitive DNAs in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self-GISH) plant genome repetitive dna chromatin differentiation genome organ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